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專題二十七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戰后初期的世界(學案含答案)——2023年中考歷史一輪復習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專題二十七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戰后初期的世界(學案含答案)——2023年中考歷史一輪復習

資源簡介

專題二十七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戰后初期的世界
【知識點講解】
考點1:第一次世界大戰
一、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
1.形成
(1)在兩次工業革命推動下,歐洲成為世界經濟的中心,德國與英國的矛盾最為突出。
(2)20世紀初,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兩大軍事集團形成,展開瘋狂的擴軍備戰。
①三國同盟:德國、奧何帝國、意大利,以德國為中心
②三國協約:英國、法國、俄國,以英國為中心。
二、大戰的爆發
1.原因
(1)根本原因:帝國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加劇。
(2)導火索:薩拉熱窩事件。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和妻子在離開波斯尼亞首府薩拉熱窩市政廳后,被事先埋伏在路旁的塞爾維亞族青年普林西普刺殺,這就是薩拉熱窩事件。
2.進程
(1)爆發:1914年7月底,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和俄、英、法等國很快參戰,意大利為了自身利益,與協約國達成秘密協定,參加協約國一方作戰。
(2)戰場:第一次世界大戰最初集中在歐洲戰場,在歐洲戰場形成了東線、西線和南線三條戰線。后來戰爭逐漸擴大到非洲、亞洲等地。
(3)凡爾登戰役
①概況:1916年,德、法兩國軍隊在法國凡爾登展開了一場歷時約10個月的陣地戰。這場戰役異常慘烈,交戰雙方損失近百萬人,有“絞肉機”“地獄”“屠場”之稱。
②意義:德國企圖打破僵持局面,但遭遇失敗。
(4)加速戰爭結束的事件:美國對德宣戰,大大增強了協約國一方的力量;中國、巴西等中立國加入協約國一方;俄國爆發十月革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
3.性質:西方列強為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而發動的一場帝國主義戰爭。
4.影響
(1)歷時4年多,參戰國家30多個,約15億人卷入戰爭,人類歷史上一次規模空前的戰爭,造成了大量人員傷亡。
(2)改變了世界格局,大大削弱了歐洲的力量,從根本上動搖了歐洲的優勢地位。
考點2:俄國十月革命
1.背景
(1)1861年農奴制改革后,俄國資本主義發展起來,但同西歐、北美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比,俄國依然很落后。
(2)第一次世界大戰使俄國國內各種社會矛盾激化,反對戰爭和要求社會變革的呼聲越來越高。
(3)1917年3月,俄國發生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臨時政府沒有滿足人民對和平、土地和面包的要求,反而宣布繼續履行沙皇政府的“義務”,繼續進行第一次世界大戰,引起人民的更大不滿。
2.性質: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
3.經過:1917年11月6日晚,列寧秘密來到彼得格勒的起義總指揮部——斯莫爾尼宮,領導起義。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取得勝利。這次革命因發生在俄歷10月,被稱為“十月革命”。
4.結果:建立蘇維埃新政權。
(1)宣告成立:1917年11月7日晚召開全俄工兵代表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宣告全部地方政權一律轉歸當地的工兵農代表蘇維埃;通過《和平法令》,建議各交戰國立即和談,締結不割地、不賠款的和約;宣布成立蘇維埃政府,由布爾什維克黨組建,列寧任人民委員會主席。
(2)新政府的措施
①廢除了舊的國家機器,創建了新的政權機關。
②廢除了舊的常備軍,組建了紅軍。
③將大工業、鐵路和銀行收歸國有,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
④廢除土地私有制,沒收地主、皇室和教會的土地,分給農民耕種。
⑤廢除沙皇政府和臨時政府與外國簽訂的一切不平等條約。
⑥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成。
(3)鞏固政權:經過3年的艱苦斗爭,蘇維埃政府粉碎了外國的武裝干涉和國內的反革命叛亂,鞏固了新生政權。
5.意義: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了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國家,推動了國際無產階級革命運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
考點3:《凡爾賽條約》和《九國公約》
一、《凡爾賽條約》
1.巴黎和會
(1)時間:1919年1-6月
(2)議題:戰勝的協約國集團討論對德和約及戰后安排。
(3)參加國:有27個國家的代表,蘇維埃俄國和戰敗的德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土耳其、保加利亞被排斥在和會之外。
(4)操縱者: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法國總理克里孟梭和美國總統威爾遜。
(5)結果:協約國與德國簽訂了《協約及參戰各國對德和約》,即《凡爾賽條約》。決定成立國際聯盟。
2.簽訂時間:1919年6月
3.主要內容
(1)領土:重劃德國疆界,阿爾薩斯和洛林歸還法國,薩爾煤礦歸法國開采。
(2)軍事:萊茵河西岸的德國領土由協約國占領15年,萊茵河東岸50千米內德國不得設防;禁止德國實行義務兵役制,不許德國擁有空軍,限制陸軍人數。
(3)政治:德國承認奧地利、波蘭等國獨立。
(4)賠款:由協約國設立賠償委員會,決定德國戰爭賠款的總數。
(5)殖民地:德國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國瓜分。
4.凡爾賽體系
(1)構成:協約國與其他戰敗國簽訂的一系列和約,與《凡爾賽條約》一起構成了凡爾賽體系。
(2)影響:確立了戰勝國在歐洲、西亞和非洲的國際新秩序;未從根本上解決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的矛盾,為二戰埋下了禍根。
二、《九國公約》
1.背景:巴黎和會暫時調整了戰勝國在歐洲的關系,但它們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仍然矛盾重重。
2.華盛頓會議:1921年11月,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國的代表在華盛頓舉行會議,主導會議的是美國。1922年,九國代表簽署了《九國公約》等條約。華盛頓會議是巴黎和會的繼續,它重新調整和確立了戰勝國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關系。
3.概況:公約宣稱尊重中國的主權、獨立與領土完整;建立并維護各國在中國的商務實業機會均等原則。但是,公約標榜尊重中國主權、獨立,只是做表面文章。列強對中國提出的取消治外法權、關稅自主和收回租界等正義要求,都予以拒絕。
4.影響:使美國長期追求的“門戶開放”最終實現,阻止了日本獨霸中國的企圖,維持了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中國的局面。
三、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1.形成:在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的基礎上,戰后國際秩序得以重建,通常被稱為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2.實質:帝國主義戰后重新分割世界、維護戰勝國利益和維持戰后和平的國際關系體系,是戰勝國建立的戰后世界新秩序。
3.認識:確立了戰后世界新秩序,暫時緩和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關系;未從根本上消除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加深了戰敗國與戰勝國之間的矛盾。
考點4: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一、新經濟政策
1.背景
(1)經歷4年世界大戰和3年內戰的蘇維埃俄國經濟異常困難,社會矛盾加劇。
(2)1920年末,蘇維埃俄國國內戰爭逐漸平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逐漸不適應社會需要。
2.時間:1921年春
3.內容:以征收糧食稅代替余糧征集制;允許使用雇傭勞動力,允許出租土地,農民可以自由買賣納稅后的剩余產品,實行自由貿易;中小企業允許本國和外國的資本家經營;實行按勞取酬的工資制。
4.作用:從蘇俄的國情出發,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迅速緩解了危機,鞏固了工農那聯盟,促使國民經濟穩步發展。
二、蘇聯的工業化
1.背景:1922年底,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簡稱“蘇聯”。
2.提出:1925年,斯大林提出實現國家工業化的設想。
3.開始:1926年
4.成就:1928-1937年,蘇聯先后完成了第一個、第二個五年計劃,由落后的農業國變成了強大的工業國。
5.評價:蘇聯的工業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下完成的。它使蘇聯能夠在短時期內,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實現工業化;這種排斥市場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模式逐步被固定下來,致使蘇聯經濟日益僵化。
三、農業集體化
1.背景:1927年底至1928年初,蘇聯發生嚴重的糧食收購危機,斯大林決心用行政手段加快農業集體化進程,解決糧食問題。
2.開始時間:20世紀30年代初
3.措施:開展消滅富農運動,政府從多方面支持集體農莊的建設,加快組建拖拉機站,為農莊提供機械服務,監督農莊執行國家的生產計劃。
4.結果:農民利益受到嚴重損害,致使蘇聯農業生產長期停滯。
四、蘇聯模式
1.確立:1936年,蘇聯公布了新憲法,新憲法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也標志著“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2.主要特征: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和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
3.評價:
(1)作用:蘇聯模式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促進了蘇聯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也為日后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奠定了基礎。
(2)問題:隨著時間發展,蘇聯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嚴重障礙,使蘇聯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考點5: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
一、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1.背景:印度人民與英國殖民者的矛盾激化。
2.概況
(1)第一次
①時間:1920-1922年
②內容: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中工作;拒絕在英國學校讀書;鼓勵發展手工紡織業,抵制英國商品;拒絕納稅;等等。
③結果:因發生農民焚燒警察局事件,甘地決定停止運動。
(2)第二次
①時間:1930年
②內容:主要采取不服從形式,又被稱為“文明不服從運動”。向殖民政府提出降低田賦、釋放政治犯、廢除食鹽專賣法等要求。遭到拒絕后,甘地帶領擁護者展開“向食鹽進軍”運動。
③結果:雙方談判妥協。
3.特點
(1)發動廣大群眾反對英國殖民者,迫使其做出有利于資產階級的讓步。
(2)控制群眾的斗爭方式,堅持社會改良的方式,防止暴力革命,以保證資產階級對運動的領導權。
4.意義:動員了廣大群眾,打擊了英國殖民統治,增強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埃及華夫脫運動
1.背景:一戰后,英國繼續維持在埃及的統治,激起埃及人民的強烈反對。一戰期間,埃及經濟迅速發展,資產階級逐漸壯大。
2.領導人:扎格魯爾。
3.時間:1918~1922年
4.目的:尋求埃及的完全獨立。
5.結果:1922年,英國政府被迫有條件地承認埃及獨立。
6.影響:為埃及民族民主運動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三、墨西哥的卡德納斯改革
1.背景:1910年,墨西哥發生資產階級革命。1917年,墨西哥政府頒布了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憲法,但未得到有效實施,墨西哥社會、經濟發展緩慢。
2.時間:1934年。
3.內容:打擊寡頭勢力,確立中央集權的資產階級民主政治體制;推行土地改革,在全國范圍內分配土地,打破少數人占有大量土地的局面;將服務業和大型工業收歸國有,謀求民族經濟的獨立與發展:發展教育,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等等。
4.性質:是一場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改革。
5.影響:體現了1917年憲法的要求,鞏固了墨西哥資產階級革命的成果,為墨西哥社會、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典例剖析】
【2022年河北】1.下圖所示歷史現象( )
A.激起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爭 B.是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展的背景
C.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D.使西歐國家走上聯合自強道路
【2022年重慶B卷】2.第一次世界大戰是西方列強為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而發動的一場非正義的帝國主義戰爭,最終大大削弱了歐洲的力量,由此可以推斷,判斷戰爭性質的重要依據是( )
A.戰爭的動機 B.戰爭的規模 C.戰爭的勝負 D.戰爭的后果
【2022年廣東】3.一戰結束后,主要戰勝國的第一反應就是竭力把戰爭爆發的罪責完全推給德國。到了20世紀20年代中期,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了這樣的認識:缺陷叢生的國際關系體系導致了戰爭。與“這樣的認識”相匹配的是( )
A.外交關系影響無足輕重 B.良好國際體系利于和平
C.經濟發展緩和彼此矛盾 D.軍備競賽完全可以避免
【2022年河北】4.他們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無產階級解放事業,他們共同創立的學說,成為指引金世界勞動人民為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偉大理想而進行斗爭的理論和行動指南。歷史上第一次把他們的學說付諸實踐并取得成功的革命是( )
A.法國大革命 B.法國巴黎公社
C.俄國十月革命 D.中國的社會主義革命
【2022年河南】5.1921年秋天,往日沉寂的蘇俄鄉村變得熱鬧起來,每逢星期日,一些大的村莊開始舉辦集市活動。這種場面的出現主要是因為( )
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實行 B.新經濟政策實施
C.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 D.農業集體化完成
【2022年安徽】6.1925-1927年夏季之前,蘇聯連續三年糧食豐收。然而,1927年底之前國家僅征收到240萬噸糧食,為計劃征收數量的52%。為解決這一問題,蘇聯推行了( )
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新經濟政策
C.農業集體化運動 D.墾荒運動
【2022年陜西B卷】7.蘇聯在1934—1935年的機器進口只相當于1931年的1/10,從1937年起就不再從國外進口鍋爐、發電機、化工設備等。這說明( )
A.農奴制的廢除帶來新氣象 B.糧食稅代替了余糧收集制
C.工業化建設取得重要成就 D.經濟大危機阻礙蘇聯發展
【變式訓練】
1.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一位德國大臣說:“皇上首要的和基本的思想就是粉碎英國的霸權,以有利于德國。”英國外交大臣認為,“真正決定我國外交政策的,是海上霸權的問題。”這說明,一戰前夕帝國主義國家之間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中最突出的是( )
A.美日矛盾 B.俄奧矛盾 C.法德矛盾 D.英德矛盾
2.下列歷史事件都與某次戰爭有關,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
①凡爾登戰役 ②薩拉熱窩事件 ③同盟國戰敗 ④三國協約的形成
A.④②①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②④ D.④①③②
3.在法國莫城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博物館館內你可能看到的展品有( )
A.美國對英宣戰書副本
B.油畫《炮轟后的凡爾登》
C.意大利軍隊與法國軍隊的戰斗場景模擬
D.協約國簽署投降書的照片
4.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大批婦女進入了生產部門并發揮了重要作用。戰后,一些歐洲國家的婦女陸續取得了普選權。這表明( )
A.戰爭改變了社會的結構 B.戰爭在客觀上提高了婦女的社會地位
C.戰爭必然促進社會進步 D.婦女的重要作用在戰爭中被逐漸發現
5.列寧是一位影響20世紀世界歷史進程的偉大領袖,下面屬于他曾參與過的事件是( )
A.制定蘇聯新憲法 B.發表《共產黨宣言》
C.領導俄國十月革命 D.建立巴黎公社
6.比較法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下列描述屬于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共同點的是( )
A.都調整了戰勝國在歐洲的矛盾 B.都被少數帝國主義國家操縱
C.都對美日進行不同程度的制裁 D.都實現了列強共同支配中國的局面
7.1921年,隨著國內戰爭結束,蘇俄允許在一定范圍內進行自由貿易,莫斯科等城市還出現了街頭市場。這時候,蘇俄實行的是( )
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新經濟政策
C.農業集體化政策 D.工業化政策
8.斯大林認為,如果將用來購買汽車和機器的資金用來購買布匹,蘇聯就會在用新技術武裝起來的資本主義面前處于手無寸鐵的狀況;因此·蘇聯( )
A.優先發展重工業 B.建立華沙條約組織
C.實行新經濟政策 D.掀起農業集體化運動
9.在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措施中,最能體現其經濟上反抗殖民者的是( )
A.鼓勵發展手工紡織業,抵制英貨 B.要求釋放政治犯
C.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中工作 D.拒絕在英國學校讀書
答案以及解析
【典例剖析】
1.答案:C
2.答案:A
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戰是西方列強為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而發動的一場非正義的帝國主義戰爭,最終大大削弱了歐洲的力量。由此可以推斷,判斷戰爭性質的重要依據是戰爭的動機。BCD都不是判斷戰爭性質的重要依據,排除。故選:A。
3.答案:B
解析:一戰后,由于戰勝國把罪責全部推給德國,對德國的制裁導致20世紀30年代德國國內民族仇恨增強,最終導致二戰爆發。材料中“缺陷叢生的國際關系體系導致了戰爭”說明當時國際關系惡化導致戰爭,言外之意是說良好國際體系利于和平,B項正確;外交關系影響并不是舉足輕重,排除A項;材料中說明的是國際關系問題,不是經濟發展緩和彼此矛盾,排除C項;軍備競賽并不是完全可以避免,排除D項。故選B項。
4.答案:C
5.答案:B
解析:據所學知識可知,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實行是在1918—1920年;新經濟政策實施是在1921年;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是在1928—1937年;農業集體化完成是在20世紀30年代。據題干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題干這種場面的出現主要是因為新經濟政策實施,選項B符合題意;選項ACD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B。
6.答案:C
7.答案:C
【變式訓練】
1.答案:D
解析: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帝國主義國家間力量對比變化,出現爭奪霸權,重新瓜分世界的斗爭。歐洲帝國主義國家間主要有三對基本矛盾:法德矛盾、俄奧矛盾(爭奪巴爾干)、英德矛盾(最主要的矛盾)。英德矛盾在一戰前夕帝國主義國家之間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中最為突出。選項D符合題意。故選:D。
2.答案:A
解析:依據所學內容可知,19世紀末德意奧組成三國同盟,20世紀初三國協約形成。兩大軍事集團形成后,瘋狂擴軍備戰,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之一。1914年6月的薩拉熱窩事件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事件發生后,1914年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1916年的凡爾登戰役因其傷亡慘重,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1918年11月,德國投降,一戰以同盟國的失敗而告終。故選:A。
3.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第一次世界大戰有關知識的掌握情況。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英國、意大利和法國同屬協約國一方與同盟國作戰,所以A、C兩項不符合史實;戰爭的結果是以同盟國的失敗而告終,所以D項也不符合史實。選B。
4.答案:B
解析:一戰中大批婦女進入生產部門,而且一些歐洲國家婦女陸續取得了普選權,說明通過戰爭提高了婦女的社會地位,B項正確;材料說明戰爭在客觀上提高了婦女的社會地位,沒有說明改變了社會結構,排除A項;C項說法過于絕對,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材料說明婦女進入生產部門,一些國家婦女獲得普選權,并沒有體現婦女在戰爭中的作用,排除D項。故選B項。
5.答案:C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列寧的主要事跡。我們從教材中所了解到的列寧參與過的事跡主要有:領導俄國十月革命和三年內戰,在內戰期間實施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內戰結束后實施新經濟政策,建立蘇聯。四個選項中,A選項制定蘇聯新憲法的斯大林,發表《共產黨宣言》的馬克思,建立巴黎公社的法國人。故答案選C。
6.答案:B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和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使國際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的目的是確定新的國際較序,都是被少數帝國主義國家操縱,B項正確;巴黎和會是為了調整戰勝國在歐洲的關系,華盛頓會議主要是調整了戰勝國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部的關系,排除A項;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沒有對美國進行制裁,排除C項。華盛頓會議中簽訂的《九國公約》使美國長期追求的“門戶開放”最終實現,阻止了日本獨霸中國的企圖,維持了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中國的局面,排除D項。故選B項。
7.答案:B
解析: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規定取消自由貿易,排除A項;新經濟政策主張恢復貨幣流通和商品交換,B項符合題意;農業集體化與社會主義工業化是斯大林領導實施的,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C、D兩項。
8.答案:A
解析:依據題干“如果將用來購買汽車和機器的資金用來購買布匹,蘇聯就會在用新技術武裝起來的資本主義包圍面前處于手無寸鐵的狀況。”可知,斯大林出于國家安全的考慮,主張將更多的資金用于購買汽車和機器而不是像布匹一類的生活用品,也就是說他主張優先發展重工業,故A項正確;B項華沙條約組織是二戰結束后,蘇聯為了對抗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而成立的政治軍事同盟,與材料呈現的經濟發展主張沒有關系,結合所學知識可知C項新經濟政策是列寧時期的經濟政策,與斯大林無關,故C項錯誤;D項農業集體化運動是為了解決嚴重的糧食收購危機而利用行政手段解決糧食問題的一個舉措,根本目的是為了服務于工業化建設,是優先發展重工業的表現,故D項錯誤;故選A。
9.答案:A
解析:手紡車運動是由圣雄甘地發起的,當時印度淪為了英國的殖民地,已經被英國殖民統治了近百年,甘地認為是英國的殖民才導致了印度的貧窮,復興印度的經濟要從手紡車開始,組織展開家庭紡織運動,堅決不與英國政府合作,認為機器是西方的物質文明,而紡車是屬于印度的文明,于是這個運動被稱作“手紡車運動”。手紡車運動發展自給自足的民族經濟,反對經濟被資本主義經濟西化,是印度民族運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最主要的目的還是獲得印度民族獨立。在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措施中,最能體現其經濟上反抗殖民者的是鼓勵發展手工紡織業,抵制英貨。BC是政治上的措施,D是教育上的措施。故選:A。
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荆门市| 佳木斯市| 娄底市| 开封市| 鄂伦春自治旗| 公安县| 平阴县| 苏尼特左旗| 海丰县| 绍兴市| 和政县| 连云港市| 台北县| 远安县| 绥德县| 汽车| 余江县| 无锡市| 保德县| 本溪市| 琼海市| 兰考县| 巴林右旗| 鹤峰县| 长丰县| 河曲县| 泗阳县| 安宁市| 温州市| 老河口市| 任丘市| 五莲县| 民丰县| 开平市| 安西县| 呼和浩特市| 梁河县| 紫金县| 阜宁县| 阿克苏市| 大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