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浙教版2022-2023學年第二學期八年級科學“沖刺重高”培優講義(十七):氧化和燃燒【word,含答案及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浙教版2022-2023學年第二學期八年級科學“沖刺重高”培優講義(十七):氧化和燃燒【word,含答案及解析】

資源簡介

一、氧化反應
1、定義:指物質與氧發生的化學反應,氧氣在此過程中提供氧。
注意:此定義中“氧”是指氧化劑;不單指氧氣,也可以是氧化物中的氧元素
2、分類:
物質與氧緩慢反應緩緩發熱而不發光的氧化叫緩慢氧化,如金屬銹蝕、生物呼吸等。
劇烈氧化:劇烈的發光發熱的氧化叫燃燒。
二、燃燒的條件
1、燃燒:
通常情況下,可燃物與氧氣發生的一種發光、發熱的劇烈氧化反應。
2、探究燃燒的條件實驗——控制變量法
【白磷的著火點是40℃,紅磷著火點是240℃】
燒杯上蓋上一片薄銅片:是導熱用的
現象:銅片上的白磷燃燒了起來,產生大量白煙,紅磷沒有燃燒,燒杯內白磷沒有燃燒。
結論:燃燒必須同時具備:①可燃物②氧氣(空氣)③達到燃燒所需的最低溫度(著火點)
燃燒三要素:①可燃物②助燃物③溫度達到燃燒所需的著火點
著火點:可燃物燃燒所需的最低溫度叫著火點,是物質固有的一種性質,與物質本身的性質有關,一般不隨外界條件的改變而改變。
自燃:指可燃物在空氣中沒有外來火源的作用,靠自熱或外熱而發生燃燒的現象。
受熱自燃(加熱自燃):可燃物被外部熱源間接加熱其達到一定溫度時,未與明火直接接觸就發生燃燒,這種現象叫做受熱自燃。比如可燃物靠近高溫物體時,有可能被加熱到一定溫度被“烤”著火;在熬煉(熬油、熬瀝青等)或熱處理過程中,受熱介質因達到一定溫度而著火,都屬于受熱自燃現象。
本身自燃:可燃物在沒有外部熱源直接作用的情況下,由于其內部的物理作用(如吸附、輻射等)、化學作用(如氧化、分解、聚合等)或生物作用(如發酵、細菌腐敗等)而發熱,熱量積聚導致升溫,當可燃物達到一定溫度時,未與明火直接接觸而發生燃燒,這種現象叫做本身自燃。比如煤堆、干草堆、賽璐珞、堆積的油紙油布、黃磷等的自燃都屬于本身自燃現象。
爆炸:在極短時間內,釋放出大量能量,產生高溫,并放出大量氣體,在周圍介質中造成高壓的化學反應或狀態變化,同時破壞性極強。
爆炸是一種極為迅速的物理或化學的能量釋放過程
空氣和可燃性氣體的混合氣體的爆炸、空氣和煤屑或面粉的混合物爆炸等,都由化學反應引起,而且都是氧化反應。但爆炸并不都與氧氣有關。如氯氣與氫氣混合氣體的爆炸。可燃性氣體在空氣中達到一定濃度時,遇明火都會發生爆炸。
爆炸并不都是化學反應,如蒸汽鍋爐爆炸、汽車輪胎爆炸則是物理變化。
三、滅火與自救
1、滅火的原理:破壞燃燒的條件,即可達到滅火的目。
①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與其他物品隔離;②隔絕氧氣(或空氣);③使可燃物的溫度降到著火點以下。破壞燃燒的三個條件中任何一個即可達到滅火的目的。
2、滅火原理的實驗探究:
3、滅火方法:
①將可燃物撤離燃燒區.與火源隔離.如液化氣、煤氣起火,首先要及時關閉閥門,以斷絕可燃物的來源;撲滅森林火災,可用設置隔離帶的方法使森林中的樹木與可燃燒區隔離
②將燃著的可燃物與空氣隔離,如廚房油鍋起火,蓋上鍋蓋就能滅火;二氧化碳滅火器能火火的原因之一是滅火器噴出的大量二氧化碳在燃燒物表面形成一層二氧化碳氣體層,使燃燒物與在空氣隔絕,達到滅火的目的
③用大量的冷卻劑(如水、干冰等)冷卻可燃物,使溫度降低到可燃物的著火點以下,如建筑物起火時,用高壓水槍滅火等。
3、滅火方法:
①將可燃物撤離燃燒區.與火源隔離.如液化氣、煤氣起火,首先要及時關閉閥門,以斷絕可燃物的來源;撲滅森林火災,可用設置隔離帶的方法使森林中的樹木與可燃燒區隔離
②將燃著的可燃物與空氣隔離,如廚房油鍋起火,蓋上鍋蓋就能滅火;二氧化碳滅火器能火火的原因之一是滅火器噴出的大量二氧化碳在燃燒物表面形成一層二氧化碳氣體層,使燃燒物與在空氣隔絕,達到滅火的目的
③用大量的冷卻劑(如水、干冰等)冷卻可燃物,使溫度降低到可燃物的著火點以下,如建筑物起火時,用高壓水槍滅火等。
4、火災自救的幾種方法
(1)毛巾、手帕捂鼻護嘴法   因火場煙氣具有溫度高、毒性大、氧氣少、一氧化碳多的特點,人吸入后容易引起呼吸系統燙傷或神經中樞中毒,因此在疏散過程中,應采用濕毛巾或手帕捂住嘴和鼻
注意:不要順風疏散,應迅速逃到上風處躲避煙火的侵害。由于著火時,煙氣太多聚集在上部空間,向上蔓延快、橫向蔓延慢的特點,因此在逃生時,不要直立行走,應彎腰或匍匐前進,但石油液化氣或城市煤氣火災時,不應采用匍匐前進方式。因為液化石油氣比重比空氣重,泄露后會在房間底部產生集聚,如果火災時再匍匐前進,會被嚴重燒傷(或會吸入液化石油氣),當然液化石油氣本身并無毒性,但有麻醉及窒息性,使生物反應能力降低。
(2)遮蓋護身法。將浸濕的棉大衣、棉被、門簾子、毛毯、麻袋等遮蓋在身上,確定逃生路線后,以最快的速度直接沖出火場,到達安全地點,但注意,捂鼻護口,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3)封隔法。 如果走廊或對門、隔壁的火勢比較大,無法疏散,可退入一個房間內,可將門縫用毛巾、毛毯、棉被、褥子或其它織物封死,防止受熱,可不斷往上澆水進行冷卻。防止外部火焰及煙氣侵入,從而達到抑制火勢蔓延速度、延長時間的目的。  
(4)衛生間避難法。發生火災時,實在無路可逃時,可利用衛生間進行避難。因為衛生間濕度大,溫度低,可用水潑在門上、地上,進行降溫,水也可從門縫處向門外噴射,達到降溫或控制火勢蔓延的目的。
(5)多層樓著火逃生法。如果多層樓著火,因樓梯的煙氣火勢特別猛烈時,可利用房屋的陽臺、水溜子、雨蓬逃生,也可采用繩索、消防水帶,也可用床單撕成條連接代替,但一端緊拴在牢固采暖系統的管道或散熱氣片的鉤子上(暖氣片的鉤子)及門窗或其它重物上,在順著繩索滑下。 
(6)被迫跳樓逃生法。如無條件采取上述自救辦法,而時間又十分緊迫,煙火威脅嚴重,被迫跳樓時,低層樓可采用此方法逃生,但首先向地面上拋下一些后棉被、沙發墊子,以增加緩沖,然后手扶窗臺往下滑,以縮小跳樓高度,并保證雙腳首先落地。 
5、幾種常用滅火器的適用范圍
四、化學反應中能量的變化
1、放熱反應與吸熱反應
放熱反應:在化學反應中,反應物總能量大于生成物總能量的反應叫做放熱反應。
吸熱反應是指反應物總能量小于生成物總能量的反應。在過程中吸收熱量的化學反應。
2、化學反應中能量的轉化
化學反應中能量轉化的主要形式:①化學能與熱能②化學能與電能③化學能與光能
例1、某同學用如圖所示裝置探究可燃物燃燒的條件,得到以下實驗事實:①不通空氣時,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燒;②通空氣時,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燒;③不通空氣時,熱水中的白磷不燃燒;④通空氣時,熱水中的白磷燃燒。能證明可燃物必須達到一定溫度(著火點)才能燃燒的實驗事實是()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例2、水是初中科學實驗中最常見的一種試劑,在不同的實驗中水起的作用不同。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如甲圖電解水實驗中水槽內水的作用是導電
B.如乙圖探究燃燒條件實驗中燒杯內熱水的作用是隔絕空氣
C.如丙圖鐵絲在氧氣中燃燒時集氣瓶內水起到催化作用,使燃燒更快
D.如丁圖檢查裝置氣密性時燒杯中水有指示作用,方便觀察裝置是否漏氣
例3、“火折子”被稱為古代的打火機。火折子的主要材料為白薯蔓汁浸泡過的土紙加以棉花、葦絮等,曬干卷成長桿狀,點燃后吹滅成暗火,裝入竹筒內,需要時取出一吹就能復燃。下列關于火折子的說法錯誤的是(  )
A.土紙棉花等都是可燃物
B.裝入竹筒后火折子沒有完全熄滅
C.竹筒不能是完全密閉的
D.取出一吹即可復燃是因為降低了著火點
例4、按如下實驗步驟,驗證可燃物燃燒的條件是什么?其中實驗裝置氣密性良好,所用藥品均足量(已知紅磷的著火點為240℃,白磷的著火點為40℃)。
步驟一:向大燒杯中注入足量的冷水,打開K1、關閉K2,向下壓左側注射器活塞,使生成的氧氣持續通入U形管,并觀察U形管中現象;
步驟二:關閉K1、打開K2,向下壓右側注射器活塞,使生成的二氧化碳將U形管內的氧氣排盡,然后將燒杯中的冷水換成等量的80℃的熱水,并觀察U形管中現象;
步驟三:……,并觀察U形管中現象。
(1)步驟一和步驟二,探究燃燒的條件分別是   。
(2)簡述步驟二中判斷U形管內氧氣已經排盡的方法:   。
(3)補充完整步驟三的操作   ,并寫出U形管中應觀察到的現象   。
1.如圖是某同學探究可燃物燃燒條件的實驗,實驗中發現只有試管中白磷能夠燃燒,圖中氣球是白磷燃燒前的狀態。對于該實驗的說法正確的是(  )
A.熱水只起到給白磷和紅磷加熱的作用
B.實驗過程中兩顆白磷現象不同可說明燃燒需要氧氣
C.實驗過程中和結束后兩個氣球的大小都相同
D.該實驗說明白磷不能保存在水中
2.古語道“人要實,火要虛”,其中“火要虛”的意思是說:燃燒木柴時,通常架空些,才能燃燒得更旺。“火要虛”的實質是(  )
A.散熱的速度加快 B.增大木柴與空氣的接觸面積
C.木柴的著火點降低 D.提高空氣中氧氣的含量
3.科學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下列關于燃燒、自燃、爆炸、滅火判斷說法正確是( )
A.任何發光、發熱的變化都可以叫燃燒
B.能發生緩慢氧化的物質,都能發生自燃
C.爆炸可能是物理變化,也可能是化學變化
D.所有物質著火后,都可用水來滅火
4.用如圖裝置驗證可燃物燃燒的條件之一是溫度達到其著火點(己知:白磷的著火點是40℃)。下列方案正確的是(  )
選項 A B C D
X O2 O2 O2 N2
Y 20℃水 40℃水 60℃水 80℃水
5.火的利用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程, 觀察圖:
選擇序號回答(1)~(3):①與氧氣接觸;②溫度達到著火點;③有可燃物
(1)圖一所示實驗現象,說明燃燒應具備的條件是   ;
(2)圖二燒杯中蠟燭漸漸熄滅,說明燃燒應具備的條件是   ;
(3)圖三銅片上白磷燃燒紅磷不燃燒,說明燃燒應具備的條件是   ;
(4)圖四實驗中所用藥品的保存方法正確的是   (選填圖四中的字母編號)
6.某研究小組在學習氧氣的化學性質時發現:鐵絲燃燒沒有火焰,蠟燭燃燒卻有明亮的火焰。該小組同學進行了如下探究。
(1)寫出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文字表達式   。
(2)探究一:蠟燭燃燒產生火焰的原因是什么?
點燃蠟燭,將金屬導管一端伸入內焰,導出其中物質,在另一端管口點燃,
也有火焰產生(如圖所示)。由此可知:蠟燭燃燒產生的火焰是由   (填“固態”或“氣態”)物質燃燒形成的。
(3)探究二:物質燃燒產生火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查閱資料】
物質/°C 熔點/°C 沸點/°C 燃燒時溫度/°C
石蠟 50-70 300-350 約600
鐵 1535 2750 約1800
鈉 97.8 880 約1400
由上表可知:物質燃燒能否產生火焰與其   (填“熔點”或“沸點”)和燃燒時溫度有關。由此推測:鈉在燃燒時,   (填“有”或“沒有”)火焰產生。
7.用如圖所示實驗驗證可燃物的燃燒條件。
已知:白磷的著火點為40℃,紅磷的著火點為240℃。
(1)設計B、D的目的是   。
(2)能驗證可燃物燃燒溫度需要達到著火點的現象是   。
1.根據下列實驗方案進行實驗,能達到相應實驗目的是(  )
A.甲:收集氧氣并驗滿
B.乙:檢驗土壤中存在有機物
C.丙:測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
D.丁:探究可燃物燃燒的條件
2.天氣晴好的周末,小明一家來到戶外野炊,對于以下做法解釋不合理的是(  )
A.油鍋著火蓋鍋蓋,原理是隔絕空氣
B.抽出木柴滅火,原理是清除可燃物
C.離開時澆水滅火,原理是降低木柴的溫度
D.木柴搭空火更旺,原理是提高空氣中氧氣含量
3.下圖所示的一組實驗可用于研究燃燒條件.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圖1銅片上的紅磷沒燃燒,因為紅磷不是可燃物
B.圖1水下的白磷沒有燃燒是因為溫度沒有達到著火點
C.若將圖2中白磷換成紅磷,也能觀察到燃燒現象
D.圖1燒杯中熱水的作用既供熱又使水下的白磷與氧氣隔絕
4.如圖所示的一組實驗可用于研究燃燒條件(已知:白磷的著火點為40℃,紅磷的著火點為240℃)。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此組實驗燒杯中的熱水只起提高溫度的作用
B.圖1白磷未燃是由于沒有與氧氣接觸
C.圖2白磷未燃是由于溫度沒有達到著火點
D.圖3中的白磷如果換成紅磷一樣能夠燃燒,因為紅磷具有可燃性
5.下列關于燃燒與滅火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將大塊煤粉碎后再燃燒,其目的是延遲煤燃燒的時間
B.如圖甲所示,火柴頭斜向下時更容易燃燒,是因為降低了火柴梗的著火點
C.由圖乙中的現象可知,金屬鎂引起的火災不能用二氧化碳滅火
D.蠟燭用扇子一扇即滅,是因為扇走了蠟燭周圍的空氣
6.如圖所示,加熱燒瓶中的水使之沸騰,水蒸氣從銅管噴出,把火柴靠近管口P處,火柴被加熱但不能燃燒,迅速移開火柴,火柴開始燃燒。
(1)加熱銅管的目的是________。
(2)火柴靠近管P處,火柴被加熱但不能燃燒,迅速移開火柴,火柴開始燃燒,該過程說明了可燃物燃燒的條件是________。
7.樂樂和清清在實驗室中做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樂樂用鐵絲在火柴前端繞成螺旋狀(如圖甲)。清清同學將鐵絲繞在火柴后端,但部分鐵絲重疊(如圖乙)。然后兩人分別將火柴引燃,進行實驗(如圖丙)。
(1)為了讓鐵絲和氧氣充分燃燒,使實驗現象更明顯,應選擇   (選填“甲”或“乙”)裝置。(2)該實驗證明了氧氣具有   性。
(3)反應生成的Fe3O4中,Fe元素與O元素的質量比為   。
答案及解析
例1、B
【解析】A、①不通空氣時,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燒;②通空氣時,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燒。二者都不燃燒,無法說明任何問題,故不符合題意;B、②通空氣時,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燒;④通空氣時,熱水中的白磷燃燒。說明物質的燃燒需要達到一定溫度,故符合題意;C、①不通空氣時,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燒;④通空氣時,熱水中的白磷燃燒。限制的條件不同,不能說明物質的燃燒需要達到一定溫度,故不符合題意;D、③不通空氣時,熱水中的白磷不燃燒;④通空氣時,熱水中的白磷燃燒。說明物質的燃燒需要空氣,而不是說明物質的燃燒需要達到一定溫度,故不符合題意。故選B。
例2、D
【解析】A.如甲圖電解水實驗中水槽內水的作用是:導電和反應物,故A錯誤;
B.如乙圖探究燃燒條件實驗中燒杯內熱水的作用是隔絕空氣和對白磷加熱,故B錯誤;
C.如丙圖鐵絲在氧氣中燃燒時,集氣瓶內水吸收燃燒放出的熱量,將熔融物與底部隔離,防止瓶底炸裂,故C錯誤;
D.如丁圖檢查裝置氣密性時燒杯中水有指示作用,方便觀察裝置是否漏氣,故D正確。 故選D。
例3、D
【解析】A.土紙棉花等都是可燃物,故A正確不合題意;
B.裝入竹筒后火折子沒有完全熄滅,故B正確不合題意;
C.竹筒不能是完全密閉的,否則里面由于缺氧而熄滅,故C正確不合題意;
D.取出一吹即可復燃是因為增加了氧氣,而不是降低了著火點,故D錯誤符合題意。 故選D。
例4、(1)是否達到著火點,是否有充足的氧氣
(2)將燃著的木條放在U型管出口,若熄滅,則排盡
(3)關閉K2,打開K1,向下壓左側注射器活塞,使生成的氧氣持續通入U型管;裹入紅磷的棉花不燃燒,裹入白磷的棉花燃燒
【解析】(1) 步驟一和步驟二,探究燃燒的條件分別是溫度是否達到著火點,是否有充足的氧氣;
(2)步驟二中判斷U形管內氧氣若已經排盡,則U型管出口會有二氧化碳排出,檢驗方法是將燃著的木條放在U型管出口,若熄滅,則排盡 ;
(3)步驟三需讓裝置內有充足氧氣,使白磷燃燒與其它步驟現象進行對比,操作為關閉K2,打開K1,向下壓左側注射器活塞,使生成的氧氣持續通入U型管; U形管中應觀察到的現象是裹入紅磷的棉花不燃燒,裹入白磷的棉花燃燒;
1.B
【解析】A.熱水即可以升高白磷的溫度,又可以阻斷白磷與氧氣的接觸,故A錯誤;
B.左邊試管中的白磷能夠與氧氣接觸而燃燒,而右邊的白磷不能與氧氣接觸沒有燃燒,則說明燃燒需要氧氣,故B正確;
C.在實驗過程中,左邊的白磷燃燒放出熱量,里面的氣體體積膨脹,氣球體積變大;實驗結束后,溫度下降,由于氧氣被消耗,因此氣球體積縮小。而右邊的氣球幾乎沒有變化,故C錯誤;
D.浸在水中的白磷沒有燃燒,因此白磷可以保存在水中,故D錯誤。 故選B。
2.B
【解析】“火要虛”的意思是說:燃燒木柴時,通常架空些,才能燃燒得更旺。“火要虛”的實質是增大木柴與空氣的接觸面積,使反應速率加快,故B正確,而A、C、D錯誤。
3.C
【解析】A.白熾燈通電后發光發熱,但是不是燃燒,故A錯誤;
B.鐵生銹就是緩慢氧氣,但是不會自燃,故B錯誤;
C.夏季時自行車爆胎為物理變化,而炸彈爆炸為化學變化,故C正確;
D.電器著火、書本著火后,就不宜用水滅火,故D錯誤。
4.A
【解析】探究影響燃燒的條件溫度達到著火點時,必須控制氧氣與可燃物相同而改變水溫,則X應該為O2,而Y的溫度應該低于白磷的著火點,故A正確,而B、C、D錯誤。 故選A。
5.(1)③(2)①(3)②(4)A
【解析】(1)圖一中,小木塊為可燃物,而玻璃塊不是可燃物,則說明燃燒應具備的條件是有可燃物,故選③;
(2)圖二燒杯中蠟燭漸漸熄滅,說明燃燒應具備的條件是與氧氣接觸,故選①;
(3)圖三銅片上白磷燃燒紅磷不燃燒,說明燃燒應具備的條件是溫度達到著火點,故選②。
(4)白磷的著火點很低,在空氣中很容易自然,因此應該保存在水中,故選A。
6.(1)鐵+氧氣→四氧化三鐵(條件:點燃)(2)氣態(3)沸點;有
【解析】(1)鐵在氧氣中點燃,生成四氧化三鐵,文字表達式為:鐵+氧氣→四氧化三鐵(條件:點燃); (2)由此可知:蠟燭燃燒產生的火焰是由氣態物質燃燒形成的。
(3)根據表格可知,石蠟的沸點為350℃,而燃燒時的溫度為600℃,溫度高于沸點,肯定為氣態,即物質燃燒能否產生火焰與其沸點和燃燒時溫度有關。金屬鈉的沸點為880℃,而燃燒溫度為1400℃,遠遠高于沸點,因此它燃燒時應該有火焰產生。
7.(1)驗證可燃物燃燒需要與氧氣接觸(2)B中白磷燃燒,C中白磷不燃燒
【解析】(1)B、D兩個實驗中,可燃物和溫度相同,B通入氧氣,而D沒有氧氣,因此設置它們的目的是:驗證可燃物燃燒需要與氧氣接觸;
(2)探究燃燒溫度必須達到著火點時,必須控制可燃物和氧氣接觸相同,而改變可燃物的溫度,因此選取實驗B和C。B中溫度高于白磷的著火點而燃燒,C中白磷溫度低于著火點不會燃燒。
1.D
【解析】A.甲:氧氣的密度大于空氣,因此導氣管口應該伸到集氣瓶底部,故A錯誤;
B.乙:通過給土壤加熱的方式無法判斷是否存在有機物,故B錯誤;
C.丙:木炭燃燒生成二氧化碳氣體,集氣瓶內氣壓變化不大,燒杯內的水幾乎不能流入集氣瓶內,無法完成氧氣的測量,故C錯誤;
D.銅片上的白磷和紅磷比較,可以得到燃燒的條件之一為達到著火點;銅片上的白磷和水里的白磷比較,可以得到燃燒的條件之一為與氧氣接觸,故D正確。 故選D。
2.D
【解析】A.油鍋著火蓋鍋蓋,原理是隔絕空氣,故A正確不合題意;
B.抽出木柴滅火,原理是清除可燃物,故B正確不合題意;
C.離開時澆水滅火,原理是降低木柴的溫度,故C正確不合題意;
D.木柴搭空火更旺,原理是增大木柴與空氣的接觸面積,而不能提高氧氣的含量,故D錯誤符合題意。 故選D。
3.D
【解析】A.圖1銅片上的紅磷沒燃燒,因為紅磷的著火點遠遠高于熱水的溫度,故A錯誤;
B.圖1水下的白磷沒有燃燒是因為溫度它沒有與氧氣接觸,故B錯誤;
C.若將圖2中白磷換成紅磷,由于紅磷的著火點遠遠高于水的溫度,因此它不能燃燒,故C錯誤;
D.圖1燒杯中熱水的作用既供熱又使水下的白磷與氧氣隔絕,故D正確。 故選D。
4.D
【解析】A.此組實驗中,白磷放在玻璃管內,與水不接觸,則燒杯中的熱水只起提高溫度的作用,故A正確不合題意;
B.圖1中通入的是二氧化碳,因此白磷未燃是由于沒有與氧氣接觸,故B正確不合題意;
C.圖2中燒杯中為冰水,溫度很低,則白磷未燃是由于溫度沒有達到著火點,故C正確不合題意;
D.紅磷與白磷都具有可燃性,但是白磷的著火點遠遠高于80℃,因此圖3中換成紅磷不會燃燒,故D錯誤符合題意。 故選D。
5.C
【解析】A.將大塊煤粉碎后再燃燒,其目的是增大煤塊與氧氣的接觸面積,使燃燒更充分,故A錯誤;
B.如圖甲所示,火柴頭斜向下時更容易燃燒,是因為向上燃燒的火焰可以給火柴梗加熱,使它達到燃點開始燃燒,故B錯誤;
C.由圖乙中的現象可知,金屬鎂會在二氧化碳氣體中燃燒,因此金屬鎂引起的火災不能用二氧化碳滅火,故C正確; D.蠟燭用扇子一扇即滅,是因為扇走了蠟燭火焰的熱量,使它的溫度降低到著火點以下,故D錯誤。 故選C。
6.(1)產生高溫水蒸氣或防止液化或使水蒸氣的溫度達到火柴的著火點
(2)燃燒需要氧氣或空氣或助燃劑
【解析】(1)加熱銅管的目的是:產生高溫水蒸氣,防止液化或使水蒸氣的溫度達到火柴的著火點。
(2)火柴靠近管P處,火柴被加熱但不能燃燒,迅速移開火柴,火柴開始燃燒,該過程說明了可燃物燃燒的條件是燃燒需要氧氣或空氣或助燃劑。
7.(1)甲(2)助燃(3)21:8
【解析】(1)為了讓鐵絲和氧氣充分燃燒,使實驗現象更明顯,應選擇甲裝置。
(2)該實驗證明了氧氣具有助燃性。
(3)反應生成的Fe3O4中,Fe元素與O元素的質量比為:(56×3):(16×4)=21:8。
浙教版科學八年級(下冊)“沖刺重高”講義(十七)
氧化和燃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兴市| 新乐市| 香格里拉县| 宁夏| 广南县| 英山县| 慈溪市| 苏尼特左旗| 泌阳县| 巴林右旗| 荔浦县| 吐鲁番市| 沅陵县| 靖宇县| 洛隆县| 左云县| 福安市| 鹤峰县| 探索| 饶平县| 乃东县| 洛川县| 灯塔市| 宝丰县| 清丰县| 凌云县| 上犹县| 滨海县| 长海县| 乌苏市| 永城市| 隆化县| 河池市| 绥中县| 陕西省| 峨边| 西峡县| 兴山县| 丹棱县| 镇安县| 罗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