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浙教版2022-2023學年第二學期八年級科學“沖刺重高”培優講義(二十三):光合作用【word,含答案及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浙教版2022-2023學年第二學期八年級科學“沖刺重高”培優講義(二十三):光合作用【word,含答案及解析】

資源簡介

一、光合作用
1、定義:綠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存葉綠體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了淀粉等有機物,并且把光能轉化成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這個過程就叫光合作用。
2、表達式:二氧化碳+水有機物(主要是淀粉)+氧氣
3、發生條件:光和葉綠體是不可缺少的條件,其中光能供給能量,葉綠體提供光合作用的場所。
3、過程:一方面把簡單的無機物轉化成復雜的有機物,并且釋放出氧氣,這是物質的轉化過程;
另一方面是在把無機物轉化成有機物的同時,把光能轉變成為儲存在有機物中的化學能,這是能量的轉化過程。
4、意義:
光合作用是一切生物生存、繁衍和發展的根本保障。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不僅能滿足自身生長、發育和繁殖的需要,而且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來源,其產生的氧氣是生物圈的氧氣的來源。
5、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
(1)光照強度:光照增強,光合作用隨之加強。但光照增強到一定程度后.光合作用不再加強。夏季中午,由于氣孔關閉,影響二氧化碳的進入,光合作用強度反而下降,因而中午光照最強的時候,并不是光合作用最強的時候。
(2)二氧化碳濃度: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其濃度影響光合作用的強度。溫室種植蔬可適當提高大棚內二氧化碳的濃度,以提高產量。
(3)溫度:植物在10℃~35℃、條件下正常進行光合作用,其中25℃~30℃最適宜,35℃以上光合作用強度開始下降,甚至停止。
6、說明:
(1)活的植物體的所有綠色部分都能夠進行光合作用,但葉片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2)有的植物不呈現出綠色,但含有葉綠素,也能進行光合作用。如海帶。
(3)光是葉綠素形成的條件,植物體見光部分能形成葉綠素。如蘿卜見光部位是綠色的,而埋在土壤里的部位是白色的;蒜黃見光后會變成綠色。故洋蔥表皮細胞沒有葉綠體。
(4)葉片見光部分遇到碘液變藍,說明葉片的見光部分產生了有機物——淀粉
7、光合作用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
(1)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既充分利用了單位面積上的光照而避免造成浪費,又不至于讓葉片相互遮擋,影響光合作用的進行。
(2)間作套種(立體種植)
立體種植就是把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作物,在空間和時間上進行最優化組合,以達到增產,增收的目的。
(3)增加二氧化碳的濃度
二氧化碳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一般是0.04%,當空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為0.5%~0.6%時,農作物的光合作用就會顯著增強.產量有較大的提高。在溫室中,增加二氧化碳濃度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增施有機肥料(農家肥),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機物放出二氧化碳;噴施儲存在鋼瓶中的二氧化碳;用化學方法產生二氧化碳等。
(4)其他方面
植物光合作用受諸多因素的影響,最大限度地滿足農作物光合作用對水、無機鹽、溫度、光照等方面的要求,農業生產就能獲得豐收。
二、光合作用實驗
1、盆栽柳樹稱重實驗:
1648年,海爾蒙特做了盆栽柳樹稱重實驗,得出植物的重量主要不是來自土壤而是來自水的推論【水分是光合作用的唯一原料】。他沒有認識到空氣中的物質參與了有機物的形成。
2、普利斯特實驗:
(1)1773年,英國科學家普利斯特利把一支點燃的蠟燭和一只小白鼠分別放到密閉的玻璃罩里,蠟燭不久就熄滅了,小白鼠很快就死了。
(2)他把一盆植物和一支點燃的蠟燭一同放到一個密閉的玻璃罩里,他發現植物能夠長時間活著,蠟燭也沒有熄滅。
(3)他又把一盆植物和一只小白鼠一同放到一個密閉的玻璃罩里,他發現植物和小白鼠都能整成活著。
結論:植物能夠更新由于蠟燭燃燒或動物呼吸而變得污濁了的空氣。但他并沒有發現光的重要性。
3、1779年,英格豪斯實驗
4、1785年,隨著空氣組成成分的發現,人們才明確綠葉在光下放出的氣體是氧氣,吸收的是二氧化碳 。
5、1804年,法國的索敘爾通過定量研究進一步證實:二氧化碳和水是植物生長的原料。 1845年,德國科學家梅耶(R.Mayer) 根據能量轉化與守恒定律明確指出,植物在進行光合作用時,把光能轉換成化學能儲存起來。
6、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 ——光合作用條件和產物的驗證實驗
暗處理的目的是消耗其原有的有機物(淀粉)。
部分遮光的目的:設置對照組
酒精脫色目的:酒精能溶解葉綠素,消除葉綠素對顏色的的影響,使實驗現象明顯.
隔水加熱目的:防止直接加熱溫度過高導致酒精燃燒。
碘液的作用:淀粉遇碘液變藍,能檢驗是否有淀粉生成。
實驗現象:遮光部分不顯色,不遮光部分變藍色。
結論:光是綠色植物制造有機物不可缺少的條件。 綠葉在光下制造的有機物是淀粉。
綠色植物在光下能夠產生氧氣的實驗
注意事項:
(1)選用的玻璃杯應該是大型號的,漏斗的柄要短一些,注入的清水必須高出漏斗柄。【排水法收集氧氣】
(2)試管應該選用較細的,試管一定要裝滿水,用手指堵住管口,倒插入水中,然后套在漏斗柄上。試管插好以后,如果發現試管底部留有空氣,要重新做。這樣,收集到的氧氣才不致混有其他氣體。
(3)不用陸生植物理由:陸生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不好收集,所以選擇金魚藻并合理利用實驗裝置,便于觀察和收集產生權的氣體。
(4)為了促進光合作用的進行,可以在玻璃杯內加入少量碳酸氫鈉(每100mL水放入0.1g碳酸氫鈉),用玻璃棒攪一攪,以增加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5)玻璃杯內不要用太冷的水,要用溫水。這樣,光合作用進行得比較快,放出的氧氣比較多。不能用煮沸過的涼開水,這是因為煮沸過的水中缺少二氧化碳,光合作用不能進行,也就不會有氧氣產生。
(6)比較產生氧氣的快慢可以比較相同時間內收集氧氣的量
實驗現象:
快要熄滅的衛生香(或竹簽),遇到金魚藻在光下釋放出氣體,立刻猛烈地燃燒起來(復燃)。
實驗結論:
金魚藻在光下能夠產生氧氣,可見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產物除了有機物外,還有氧氣。
8、水是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實驗
實驗步驟:將甲葉片的主脈切斷,將葉片分為A、B兩部分 ;光照;酒精脫色;漂洗、染色;觀察。
實驗現象:葉片A部分滴加碘液后不變色。 葉片B部分滴加碘液后變藍色
實驗結論:水是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
9、二氧化碳是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實驗
氫氧化鈉(堿石灰)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實驗現象:甲中葉片滴加碘液后變色。乙中葉片滴加碘液后不變色
實驗結論:二氧化碳是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
10、葉綠體是光合作用的場所 實驗
實驗步驟:暗處理;光照;脫色;漂洗、染色;漂洗、觀察。
實驗現象:葉片A部分滴加碘液后不變色。 葉片B部分滴加碘液后變藍色
實驗結論:葉綠體是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條件
三、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對比
四、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曲線圖分析
夏季的一天中CO2吸收量和釋放量變化曲線圖
a點:凌晨3時~4時,因溫度降低,呼吸作用減弱,CO2釋放減少;
b點:上午6時左右,太陽出來,開始進行光合作用;
bc段:光合作用小于呼吸作用;
c點:上午7時左右,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
ce段: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
d點:溫度過高,部分氣孔關閉,出現“午休”現象;
e點:下午6時左右,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
ef段:光合作用小于呼吸作用;
fg段:太陽落山,停止光合作用,只進行呼吸作用。
積累有機物時間段:ce段;
制造有機物時間段:bf段;
一天中有機物積累最多的時間點:e點;
一晝夜有機物的積累量表示:Sp-SM-SN
在相對密閉的環境中,一晝夜CO2含量的變化曲線
(1)如果N點低于M點,說明經過一晝夜,植物體內的有機物總量增加;
(2)如果N點高于M點,說明經過一晝夜,植物體內的有機物總量減少;
(3)如果N點等于M點,說明經過一晝夜,植物體內的有機物總量不變;
(4)CO2含量最高點為c點,該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CO2含量最低點為e點。
在相對密閉的環境下,一晝夜O2含量的變化曲線圖
(1)如果N點低于M點,說明經過一晝夜,植物體內的有機物總量減少;
(2)如果N點高于M點,說明經過一晝夜,植物體內的有機物總量增加;
(3)如果N點等于M點,說明經過一晝夜,植物體內的有機物總量不變;
(4) O2含量最低點為c點,該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O2含量最高點為e點。
例1、如圖是綠色植物光合作用過程示意圖。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
A.圖中[A]葉綠體是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
B.光合作用的原料是圖中[③]二氧化碳和[④]水
C.光合作用的產物是圖中[①]淀粉和[②]氧氣
D.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葉
例2、用新鮮的大豆葉片進行如圖裝置所示的實驗,將其置于充足的光照下,分析D處氣體成分最可能是(  )
A.O2量多于B處 B.O2量與B處相等
C.無CO2和O2 D.CO2量多于B處
例3、某同學在夏季天氣晴好的一天,分別于清晨、正午、傍晚、深夜四個時間從同一棵綠 色植物上各取一片綠葉,并從每片葉,上取下同樣大小的圓片,再將這四個圓片放人酒精中煮一下,取出后用清水沖洗,加碘液染色,染色最深的應是何時取下的圓片?(  )
A.清晨 B.傍晚 C.深夜 D.正午
例4、小金為研究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做了如下實驗:
(1)該實驗的目的是   
(2)將錐形瓶中的水煮沸并立即加塞,其目的是   
(3)①②試管中的金魚藻在加入前要經過24小時暗處理,若暗處理后立即脫色并滴加碘液能否觀察到金魚藻葉片變藍色    (選填“能”或“不能”)。
(4)②試管中金魚藻在光照過程中產生大量的氣泡,這些氣泡中的氣體主要是   
1.在驗證“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實驗中,要對圖甲的葉片進行脫色處理,處理方法如圖乙所示。圖乙中大燒杯內盛放液體A,小燒杯內盛放液體B,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液體A、B都是清水 B.液體A、B都是酒精
C.液體A是酒精、液體B是清水 D.液體A是清水、液體B是酒精
2.關于用天竺葵驗證“綠葉在光照下制造淀粉”的實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
A.遮光處理之前要將天竺葵暗處理一晝夜
B.實驗中的變量是光,需要在常溫下進行
C.實驗結果應該是葉片遮光部分呈藍色
D.本實驗能證明光合作用產生淀粉和需要光照
3.下圖所示為探究“光合作用的產物”的若干實驗操作,正確的操作順序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③②①⑤④ C.②①③⑤④ D.③①②④⑤
4.1864年,德國科學家薩克斯將天竺葵的綠色葉片放在暗處12小時后,再將此部分葉片用錫箔遮住,經過一段時間光照后,用碘蒸汽處理葉片,發現葉片的曝光部分顯藍色,遮光部分顯棕色(如圖)。該實驗可以證明(  )
①光合作用需要水②光合作用需要光③光合作用需要葉綠素④光合作用能產生淀粉
A. 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5.2020年1月7日,我市縉云仙都景區被評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這是麗水市首個國家5A級旅游景區。
(1)景區內空氣特別濕潤,從生物學角度分析,與其有關的植物生理作用主要是   ;
(2)研究小組在景區內測定了某株植物一晝夜內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活動強度隨時間變化的情況,繪制如圖曲線,表示光合作用的曲線為   (填“甲”或“乙”)。
6.小科將一株銀邊天竺葵做如圖處理,光照一段時間后,取A、B兩葉片脫色、漂洗、滴加碘液,圖中固體氫氧化鈉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則:
(1)葉片A中間部位變藍而邊緣不變藍,說明葉肉細胞中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是   。
(2)實際操作后,小科發現所有葉片的綠色區域滴加碘液后均變為藍色。這是由于在實驗之前未對植物進行   。
7.微信、微電影、微實驗已快速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和學習。小金是個很有創意的同學,他在學了光合作用知識后,自己回家做起了實驗:
①暗:將天竺葵放在黑暗處一晝夜;
②遮:把天竺葵葉片用三角形的不透光黑紙片遮蓋,用回形針固定(如圖1);
③照:然后把天竺葵放在陽光下照射5h;
④脫:把部分遮光的葉片摘下,去掉黑紙片,用酒精隔水加熱;
⑤滴:用清水漂洗葉后,滴加碘液;
⑥察:觀察。
(1)步驟④中應將天竺葵葉片加熱到何種程度?答:   。
(2)步驟⑥中預期小金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是  ,能得出哪些實驗結論?
答:   。
(3)小金同學突發奇想,重復上述實驗,獲得了一張令人驚奇的葉片,如圖2所示(葉片上顯現了“浦江科學”四個文字)。他是如何修改上述操作的?答:  。
8.小李同學利用如圖所示植物為實驗材料,設計如下實驗步驟:①將植物A、B兩張葉片分別用含石灰水和清水的薄透明塑料袋扎住,然后放到黑暗處48小時。②……。③將A、B兩張葉片置于酒精溶液中水浴加熱,至葉片褪成黃白色時,取出葉片并用清水洗凈后,滴上碘液,觀察顏色變化。請完善小李同學的實驗步驟并回答問題:
(1)寫出實驗步驟②   ;
(2)將A、B兩張葉片置于酒精溶液中加熱,這樣處理的目的是   ;
(3)你預期的實驗結果是   ;
(4)除了實驗中起對照作用的變量外,諳再列舉兩個可能會影響實驗結果的其他變量   。
1.先將一密閉透明的實驗裝置(圖甲)于晴天的晚上22時置于室外,并進行24小時的氣體分析測定,得出氣體含量變化曲線(圖乙),該氣體是(  )
A.氧氣 B.二氧化碳 C.水蒸氣 D.氮氣
2.如圖是“探究光在植物生長中的作用”部分實驗步驟,其中大燒杯、小燒杯、滴管內分別是什么液體(  )
A.酒精、酒精、酒精 B.酒精、清水、碘液
C.清水、酒精、碘液 D.清水、清水、碘液
3.下面是對“植物制造淀粉”實驗的相關描述,其中不正確的是(  )
A.該實驗的原理:淀粉遇碘變藍色
B.該實驗的步驟:遮光→照光→脫色→漂洗→染色→漂洗→觀察
C.該實驗的現象:遮光部分不變藍,照光部分變藍色
D.該實驗的結論: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條件,淀粉是光合作用的產物
4.某興趣小組利用多株發育狀況一致的天竺葵, 在適宜的相同溫度下,做如圖所示的有關光合作用實驗。實驗操作和分組處理見下表:
進行操作和處理 A組 B組 C組 D組
① + + + 十
②小燒杯中加入等體積的液體 足量Na0H溶液 蒸餾水 蒸餾水 蒸餾水
③用無色透明玻璃罩蓋住植株和小燒杯 + + + +
④不同光照強度下處理5小時 60000勒克斯 1000勒克斯 60000勒克斯 0勒克斯
⑤取一葉片,脫色處理后,滴加等量碘液,觀察葉片顏色變化
注:NaOH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表中的“+”表示有該項操作;勒克斯為光照強度單位,數值越大表示光照越強。
(1)操作①具體是指    ;
(2)經過步驟④處理后,從C、D組植株厚度一致的葉片 上各取面積為4平方厘米大小葉片,測得其干重分別為M克和N克,假設各組實驗所用天竺葵植株葉片的呼吸作用強弱相同,則M--N的值表示   。 (3)經過步驟⑤之后,有同學將A、C兩組實驗結果進行比較,發現A組葉片沒有變藍,C組葉片變為藍色,可得出的結論是   ;
5.某興趣小組在進行植物光合作用的相關實驗時,選用了盆栽的天竺葵,其實驗步驟如圖所示:
① ;
②用黑紙片將葉片的一部分上下兩面蓋住,放到陽光下照射4h;
③去掉黑紙片,摘下葉片,放在圖示的裝置中加熱,直到葉片由綠色變為黃白色;
④取出葉片,用清水漂洗干凈,再把葉片放到培養皿里,向葉片滴加碘液,幾分鐘后,用清水沖洗碘液,觀察葉片的顏色變化。
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實驗步驟①:   。
(2)葉片一部分用黑紙片蓋住,其余部分未蓋,此處的變量是   。
(3)步驟③中的大、小燒杯中的液體分別是   、   。
(4)步驟④滴加碘液后,葉片的見光部分和遮光部分都變藍,其可能的原因是  。
答案及解析
例1、B
【解析】A、圖中[A]葉綠體是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A不符合題意;
B、光合作用的原料是圖中③水和④二氧化碳,B符合題意;
C、光合作用的產物是圖中[①]淀粉和[②]氧氣,C不符合題意;
D、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葉,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例2、D
【解析】進入裝置內的二氧化碳被NaOH吸收了,導致裝置中新鮮的大豆葉因缺乏二氧化碳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只能進行呼吸作用,釋放二氧化碳,所以D處二氧化碳的量比B處多,C符合題意。
例3、B
【解析】綠色植物利用光能在葉綠體里把二氧化碳和水等合成有機物,釋放氧氣,同時把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合成的有機物,淀粉是光合作用的產物,淀粉遇到碘液變成藍色。
【解答】A、清晨未有光照,不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因此染色不深,A不符合題意;
B、傍晚時,植物已經進行一天的光合作用,因此積累有機物最多,染色最深,B符合題意;
C、晚上沒有光照,因此植物進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機物,因此淀粉含量少,染色不深,C不符合題意;
D、正午的葉子,進行半天的光合作用,因此相比較下,有機物積累不多,染色不深,D不符合題意。
例4、(1)研究金魚藻的光合作用是否需要二氧化碳
(2)去除水中原有的二氧化碳并防止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溶于水(3)不能(4)氧氣(或O2)
【解析】(1)在圖片中一組實驗不通入二氧化碳,一組通入二氧化碳由此可知,實驗是在研究二氧化碳對光合用的影響,所以該實驗的目的是:研究金魚藻的光合作用是否需要二氧化碳;
(2)這個實驗的因素是有無二氧化碳,首先要除去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所以煮沸水的目的是除去水中溶解的氣體,立即加塞目的是防止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溶于水中。所以可填:去除水中原有的二氧化碳并防止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溶于水;
(3)暗處理后的葉片中是不含有機物的,所以滴入碘液后不能變藍色;
(4)②試管中金魚藻在光照過程中產生大量的氣泡,這些氣泡應該是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
1.D
【解析】在“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實驗中,要用酒精脫去葉綠素,把葉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燒杯中,隔水加熱,使葉片中的葉綠素溶解到酒精中,葉片變成黃白色,從而避免受到葉綠素的顏色干擾,使實驗現象更明顯,因此液體A是清水、液體B是酒精,D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2.C
【解析】A、實驗前,應將實驗材料暗處理一晝夜,使材料中的淀粉消耗完,如果不消耗完,會對實驗結果造成影響,A正確,不符合題意;B、該實驗的變量是光,溫度屬于其它條件,除變量外,其它條件都需要相同且適宜,需要在常溫下進行,B正確,不符合題意;
C、淀粉遇到碘液變藍,遮光部分沒有產生淀粉,因此加入碘液不會變藍,C錯誤,符合題意;
D、遮光部分沒有產生淀粉,未遮光部分產生了淀粉,說明光合作用產生淀粉需要光照,D正確,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3.B
【解析】驗證光合作用產物時,需要提前對植物暗處理一段時間,消耗植物自身已有的有機物;然后對部分葉片遮光,形成對照,再放在光照一段時間,取葉片先進行脫色處理,因為產物驗證時有顏色的變化,所以先放在酒精中脫色處理,再滴加碘液驗證產物;即實驗順序為: ③②①⑤④。
故答案為:B。
4.B
【解析】由題意“ 將此部分葉片用錫箔遮住 ”可知,該實驗的變量是光照的有無,最終發現有光照的地方遇碘液變藍色,說明生成了淀粉,所以該實驗可以證明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能產生淀粉。 故答案為:B
5.(1)蒸騰作用(2)甲
【解析】(1)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消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釋放氧氣,維持生物圈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氣的相對平衡,使人感覺空氣清新;綠色植物的蒸騰作用是指把植物體內的水分以水蒸氣的形式從葉片的氣孔散發到大氣中去的過程,增加了大氣的濕度,增加了降水,使人感覺空氣濕潤.因此景區內空氣特別淸新和濕潤,從生物學角度分析,這主要與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騰作用生理作用有關。 (2)光合作用必須在光下才能進行,圖中甲曲線甲只有在6~18點的白天進行,因此甲曲線表示光合作用,曲線乙在一天中變化不大,乙曲線表示呼吸作用,據圖可見:呼吸作用強度白天比晚上強。
6.(1)葉綠體(2)暗處理(或“放在暗處一晝夜”)
【解析】(1) 銀邊天竺葵中間部位成綠色,是含有葉綠體的;葉邊緣是白色的,不含葉綠體,即實驗變量是葉綠體。如果葉片A中間部位變藍而邊緣不變藍,說明中間部位產生的有機物(淀粉)與葉綠體有關,故可以說明葉肉細胞中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是葉綠體。
(2) 所有葉片的綠色區域滴加碘液后均變為藍色,說明這些葉片本身就含有淀粉,這是因為沒有進行暗處理將葉片中原有的有機物全部消耗完,從而對實驗產生了干擾。
7.(1)葉片脫色至黃白色
(2)未遮光部分變藍,遮光部分不變藍;光合作用會產生淀粉,光合作用的條件需要光
(3)步驟②中將不透光的黑紙片改為挖空文字“浦江科學”的長方形黑紙片
【解析】(1)把葉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燒杯中,隔水加熱,目的是用酒精溶解葉片中的葉綠素,葉片變成黃白色,便于觀察到淀粉遇碘變藍的顏色反應。
(2)步驟⑥中預期小金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是未遮光部分遇碘變藍,遮光部分不變藍,光合作用產生淀粉,因此遇到淀粉會變藍,而植物需要光合作用。
(3)小金同學突發奇想,重復上述實驗,獲得了一張令人驚奇的葉片,葉片上顯現了“浦江科學”四個文字,這是因為步驟②中將不透光的黑紙片改為挖空文字“浦江科學”的長方形黑紙片。
8.(1)將植物置于陽光下2-4小時(2)用酒精溶解葉片中的葉綠素進行脫色
(3)葉片A沒有變藍色、葉片B變為藍色(4)光照、溫度等,合理即可
【解析】(1)將植物置于陽光下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為后期滴加碘液容易觀察現象。
(2)將A、B兩張葉片置于酒精溶液中加熱,這樣處理的目的是用酒精溶解葉片中的葉綠素進行脫色。
(3)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沒有二氧化碳不能進行光合作用產生淀粉,而實驗中A葉片所在的塑料袋中的石灰水吸收了二氧化碳,B葉片所在的塑料袋沒有吸收二氧化碳,所以葉片B的變為藍色,葉片A沒有變藍色,說明進行了光合作用產生了淀粉,
(4)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很多,還有:水分、光照、葉綠體等。
1.B
【解析】將一盆植物于晚上22時用密閉透明的塑料袋套住,它開始只進行呼吸作用,吸收氧氣,釋放出二氧化碳。待到白天,植物除了進行呼吸作用,還會開始進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出氧氣。所以,實驗裝置內,二氧化碳含量的變化是先上升再下降,而氧氣含量的變化是先下降后上升。 故答案為:B
2.C
【解析】酒精能溶解葉綠素,而且酒精是易燃、易揮發的物質,直接加熱容易引起燃燒,發生危險。使用水對酒精進行加熱,起到控溫作用。因此該裝置中大燒杯、小燒杯分別是清水、酒精。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變藍色,因此滴管內是碘液。 即大燒杯、小燒杯、滴管內分別是清水、酒精、碘液。故答案為:C
3.B
【解析】葉片的主要功能是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進行光合作用的部位在葉綠體中,該實驗以光為變量設置了一組對照實驗,淀粉遇到碘液會變成藍色。
A、若是滴加碘液變藍,則說明植物光合作用的產物是淀粉,A不符合題意;
B、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的實驗步驟是:暗處理(將葉片內原有的淀粉運走耗盡)→遮光(形成對照實驗)→脫色(用酒精脫去葉綠素)→滴加碘液→觀察現象→得出結論,B符合題意;
C、該實驗的變量是綠葉有無遮光,而淀粉遇到碘液變成藍色,若遮光部分不變藍,照光部分變藍說明光照是植物制造淀粉的必要條件,C不符合題意;
D、該實驗的結論: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條件,淀粉是光合作用的產物,D不符合題意。
4.(1)暗處理24小時(或遮光處理24小時或無光處理);
(2)60000勒克斯光照強度下處理5小時后,4平方厘米葉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機物質量
(3)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解析】(1)操作①具體是指對幾組天竺葵進行暗處理24小時(或遮光處理24小時或無光處理),以消耗掉葉片中原有的有機物,使實驗結果更準確。
(2)C組天竺葵在60000勒克斯光照強度下即進行光合作用,又進行呼吸作用,而D組天竺葵在0勒克斯光照條件下只進行呼吸作用。設天竺葵經過步驟①暗處理后,4平方厘米大小葉片的干重為a,經過步驟④處理后,從C、D組植株厚度一致的葉片上各取面積為4平方厘米大小葉片,測得其干重分別為M克和N克,各組實驗所用天竺葵植株葉片的呼吸作用強弱相同,則M=a+在60000勒克斯光照強度下處理5小時4平方厘米大小葉片進行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機物質量-5小時4平方厘米大小葉片進行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機物質量,N=a-5小時4平方厘米大小葉片只進行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機物質量,所以,M—N的值表示60000勒克斯光照強度下處理5小時后,4平方厘米葉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機物質量。
(3)由表中信息可知,A、C兩組實驗變量是氫氧化鈉溶液。A組小燒杯中的氫氧化鈉溶液可吸收二氧化碳,因此A組天竺葵因不能吸收足量二氧化碳而不能進行光合作用產生淀粉,所以用碘液處理后葉片不變藍;C組小燒杯中是蒸餾水,不影響天竺葵吸收二氧化碳進行光合作用產生淀粉,所以用碘液處理后葉片變藍。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5.(1)將盆栽的植物置于黑暗處24小時(2)光照(3)水;酒精
(4)暗處理的時間過短,還留有淀粉
【解析】1)①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黑暗處一晝夜,目的是讓天竺葵在黑暗中把葉片中的淀粉全部轉運和消耗。
(2)用黑紙把一片葉的部分從正面和背面蓋住,然后移到陽光下,照射3至4小時,一個葉片不同處理是為了設置對照,此實驗中的變量是光照。
(3) 步驟③將葉片放在盛有酒精的小燒杯中,再放入大燒杯內隔水加熱,使葉片中的葉綠素溶解到酒精中,葉片變成黃白色,因此大、小燒杯中的液體分別是水、酒精。
(4)淀粉遇到碘液會變藍,而步驟④滴加碘液后,葉片的見光部分和遮光部分都變藍,其可能的原因是暗處理的時間過短,還留有淀粉。
浙教版科學八年級(下冊)“沖刺重高”講義(二十三)
光合作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礼泉县| 山东省| 当涂县| 博客| 东至县| 高陵县| 清原| 化州市| 洞口县| 洪泽县| 高青县| 灵台县| 锦屏县| 克什克腾旗| 大关县| 佛教| 璧山县| 闻喜县| 夏邑县| 陆良县| 夏河县| 斗六市| 北宁市| 苗栗县| 明星| 巢湖市| 常山县| 高邑县| 浦北县| 九江市| 景泰县| 来凤县| 巴彦县| 英山县| 交城县| 建湖县| 淅川县| 连城县| 嘉荫县| 磴口县| 凤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