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漢史考點總結及真題演練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漢史考點總結及真題演練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漢史總結及真題演練
一、考試范圍總結
漢史考題范圍:秦漢史主要知識點包括郡縣制、郡國并行(2017年全國一卷25題已考過涉及西漢的內憂與邊患,漢武帝時期內憂與邊患問題已比較嚴重,解決內憂為解決邊患奠定了基礎);秦朝官僚體制的形成;漢承秦制(文化傳承),漢朝的專賣政策、董仲舒儒學正統地位確立、儒學對藝術文化的影響及察舉制度;漢初的無為而治促進了漢朝經濟的恢復與發展,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緩和社會矛盾。漢朝的莊園經濟及自耕農經濟的衰落。
二、通史視角認識中國古代階段特征
【秦漢時期】中國封建社會第一個大一統時代:BC221-220
1、政治:(1)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確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縣制,初步建立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2)漢初推行郡國并行制,威脅中央集權;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建立“中朝”,實行察舉制。
2、經濟:小農經濟繼續發展,重農抑商政策進一步強化。
(1)農業:發明犁壁、耦犁,修建漕渠、白渠,王景治理黃河;土地兼并嚴重,租佃現象比較普遍;東漢出現田莊經濟
(2)手工業:絲織業發達,出現“絲綢之路”;冶鐵用煤做燃料;東漢晚期出現青瓷
(3)商業:秦統一貨幣、度量衡,漢代商業活躍
3、思想文化:從“百家爭鳴”到思想專制
(1)思想: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國,“焚書坑儒”;漢初采用“黃老之學”,無為而治;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成為正統。
(2)文化:以醫學、數學和造紙術為代表的科技得到發展;漢賦成為主要文學體裁
【魏晉南北朝時期】國家分裂,民族大融合:220-589
1、 政治:中央集權遭到破壞;選官制度為九品中正制;北魏孝文帝改革促進了北魏的封建化和民族融合
2、 經濟:北方戰亂,經濟遭到破壞,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沖突融合;江南得到開發
(1) 農業:曹魏時發明翻車;北魏推行均田制(2)手工業:南北朝時發明灌鋼法;燒出白瓷
3、 思想文化:體現民族融合的特色
(1) 思想:佛教、道教的迅速傳播沖擊了儒學的地位,三教并立
(2) 文學藝術:士人階層影響了中國藝術的發展走向,文人畫形成,漢族成為自覺的書法藝術
(3) 科技:南朝祖沖之推算圓周率,北朝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農書
重點知識解讀:兩漢時期的政治和經濟
【知識拓展】1 漢代田莊經濟與經濟政策及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經濟特征
(1)地主田莊的內部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東漢時期地主田莊大量存在。
(2)漢武帝為鞏固皇權,解決財政危機實行了鹽鐵官營、均輸平準等一系列經濟措施。
(3)魏晉南北朝時期,精耕細作農業技術成熟;手工業發展;經濟重心出現南移趨勢。
【知識拓展】2 漢代莊園經濟
(1)土地來源與經濟形態:主要由商人、豪強地主、官僚等用欺騙、敲詐、買賣、強占等手段,兼并農民的土地,形成大土地私有制。莊園經濟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2)剝削方式與管理形式:除有一部分奴仆勞動外,大多由徒附、賓客、族人通過租佃的方式來耕作。莊園主對依附農民行使的是一種以族權為表現形式的政治權力。
三、專業術語解讀
1、華夷之辯/華夏認同(☆☆☆☆)
華夷之辯:華夷之辨,或稱“夷夏之辨”,區辨華夏與蠻夷 ( https: / / baike. / item / %E8%9B%AE%E5%A4%B7 fromModule=lemma_inlink"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8D%8E%E5%A4%B7%E4%B9%8B%E8%BE%A8 / _blank )。古代華夏族群居于中原 ( https: / / baike. / item / %E4%B8%AD%E5%8E%9F fromModule=lemma_inlink"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8D%8E%E5%A4%B7%E4%B9%8B%E8%BE%A8 / _blank ),為文明中心,而周邊則較落后。東周末年,諸侯稱霸,孔子著春秋大義,提出尊王攘夷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B0%8A%E7%8E%8B%E6%94%98%E5%A4%B7 fromModule=lemma_inlink"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8D%8E%E5%A4%B7%E4%B9%8B%E8%BE%A8 / _blank ),發揚文化之大義。如楚國自稱蠻夷,其后文明日進,中原諸侯與之會盟,則不復以蠻夷視之;而鄭國本為諸夏,如行為不合義禮,亦視為夷狄。
華夏認同:華夏作為文化、政治實體,在春秋戰國時被周邊民族所認同。
2、大一統
春秋末期發展起來的王朝國家理論,流行于戰國秦漢,反映當時建立統一國家的歷史趨勢和人心所向。大,即重視、尊重;一統,指天下諸侯皆統系于周天子。后世稱統一全國為大一統,據地一方為割據。
3、中央集權/君主專制
中央集權(重點):中央集權是相對于地方分權而言,處理的是中央和地方的關系,是一種管理方式。地方政府在政治、經濟、軍事方面沒有獨立性,必須服從中央。如郡縣制、行省制等體現的是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
專制主義:專制主義是一種決策方式,主要特征是皇帝個人專斷獨裁,集國家權力于一身。但皇帝不可能一個人完成專制獨裁,需要相關機構以及國家機器的協助。主要表現為官僚機構中的君臣關系。如三公九卿、中外朝制度,三省六部,內閣、軍機處等都體現了君臣關系,和君主專制相關。
4、宗藩體制
宗藩制度是中國傳統政治制度的有機組成部分,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上,它涉及國內皇帝與宗親、功臣等實力集團的關系以及國際上古代中國與周邊國家之間特殊的(歷史上中國自認為是天下的中心,要求周圍國家承認中國的宗主地位,例如越南、朝鮮等。理論上,藩屬國從中國皇帝身上得到治權,但中國皇帝對從屬國的影響力因朝代而不同)傳統關系。而狹義的宗藩制度實乃圍繞皇帝處理皇權與宗親、功臣等地方實力集團關系而確立的重要行政機構。
5、文景之治
西漢文、景兩帝時經過休養生息后出現的盛世局面。漢初經濟殘破、百廢待興,文景兩帝推崇黃老之術,采取“與民休息”、“輕徭薄賦”等措施使生產恢復發展,國力增強,出現了穩定的景象。但是,治世之下也隱藏著眾多弊病、如諸侯王勢力坐大、商賈勢力膨脹及匈奴擾邊等。
6、七國之亂(關于中央集權考點,重點)
西漢景帝時期的一次諸侯國叛亂。漢景帝即位后,御史大夫晁錯提議削弱諸侯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景帝三年(前154),漢景帝采用晁錯的《削藩策》,先后下詔削奪楚、趙等諸侯國的封地。這時吳王劉濞就聯合楚王、趙王、濟南王、淄川王、膠西王、膠東王等劉姓宗室諸侯王,以“清君側”為名發動叛亂。七國之亂是地方割據勢力與中央專制皇權之間矛盾的爆發。七國之亂的平定,標志著西漢諸侯王勢力的威脅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權得到鞏固和加強。
7、外戚干政(考點君主專制,重點)——本質皇權至高無上
外戚是通過婚姻與皇室結成的外姓親屬,包括后妃系統的親族、皇家公主的夫族,實際上是一種直接依附于太后、皇后、皇帝寵妃、公主的裙帶政治集團,稱為“戚黨”或 “后黨”。 帝王年幼時,外戚往往干政擅權。甚至有改朝篡位者,如西漢末的王莽與建立隋朝的楊堅。
8、宦官專權(考點君主專制,重點)——本質皇權至高無上
如果皇帝將君主權力賦予一部分給宦官(宦官的權力越大,說明君主權力越集中),讓他們去干預朝政,就會形成宦官專權。東漢、唐、明三朝,是中國歷史宦官專權最嚴重的時期。
9、推恩令(關于中央集權考點,重點)
漢武帝時頒布的打擊地方割據勢力的法令。漢武帝規定諸侯王除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他諸侯都在王國范圍內分到封地,作為侯國。侯國隸屬于郡,地位與縣相當。這一法令的實施使得封國越來越小,勢力大為削弱,中央集權得到進一步加強。
附益法:諸侯也知道"朝里無人莫做官"的道理,往往賄賂中央大臣,讓他們在皇帝面前說幾句好話,附益法就是針對這個情況制定的。朝廷大臣交結諸侯,幫助其獲得不正當的利益,或者自己受賄,為附益,重者也至于棄市。頒布附益法主要是為了限制諸侯王結交,加強中央集權。
11、酎金奪爵:是 漢武帝 ( https: / / baike. / item / %E6%B1%89%E6%AD%A6%E5%B8%9D / 338322 fromModule=lemma_inlink" \t "https: / / baike. / item / _blank )采取的一項打擊王侯勢力的措施。元鼎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85%83%E9%BC%8E / 2477115 fromModule=lemma_inlink" \t "https: / / baike. / item / _blank )五年(前112年),漢武帝以諸侯王 ( https: / / baike. / item / %E8%AF%B8%E4%BE%AF%E7%8E%8B / 19743553 fromModule=lemma_inlink" \t "https: / / baike. / item / _blank )所獻助祭的“酎金 ( https: / / baike. / item / %E9%85%8E%E9%87%91 / 1705331 fromModule=lemma_inlink" \t "https: / / baike. / item / _blank )”成色不好或斤兩不足為借口而奪爵,被奪爵者達106人,占當時列侯的半數。通過這些措施,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 ( https: / / baike. / item / %E4%B8%AD%E5%A4%AE%E9%9B%86%E6%9D%83 / 725157 fromModule=lemma_inlink" \t "https: / / baike. / item / _blank ),基本上結束了漢初以來諸侯王割據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89%B2%E6%8D%AE / 11030841 fromModule=lemma_inlink" \t "https: / / baike. / item / _blank )的局面。
12、清議
東漢后期,宦官專政不僅使政治黑暗,而且也壟斷了仕途。讀書人上進無門,就與一些正直官員結合,在朝野形成一個龐大的官僚士大夫反宦官專權的社會政治力量。他們品評人物,抨擊時政,稱為清議。清議,在當時起到了激濁揚清的作用。
13、黨錮之禍
東漢后期,宦官迫害士族官僚和儒生的事件。事件因宦官以“黨人”罪名禁錮士人終身而得名。宦官依靠皇權,兩次向黨人發動大規模和殘酷的迫害活動。當時的言論以及日后的史學家多同情士大夫們,并認為黨錮之禍傷漢朝根本,為黃巾之亂和東漢的最終滅亡埋下伏筆。
14、田莊經濟(重點)
田莊,是漢代社會的地主階級地主生產經營的一種生產組織形式。西漢末年,豪強地主已經用田莊的形式剝削農民。東漢王朝建立后,由于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盛行,土地兼并的迅速發展和西漢末年的戰亂等原因,豪強地主建立了一個個封建地主田莊。田莊經濟特點:規模大,多種經營,集體勞作,自給自足。聚族而居,賓客相附,帶有濃厚的宗族宗法色彩。莊園擁有自己的武裝——部曲。
15、鹽鐵專營(重點)
政府為限制工商業發展,增加財政收入而實行的對鹽和鐵的生產和銷售壟斷。始于春秋,漢初統治者主張無為而治,對鹽鐵采取放任政策。漢武帝迫于財政壓力和抑制商業的需要,將鹽鐵經營收歸官府,實行專賣。歷朝歷代都不同程度實行鹽鐵專賣。鹽鐵專賣的收入是歷代政府的重要財源,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商品流通及商業的發展。
15、均輸平準(國家干預)
均輸和平準是漢武帝為加強中央集權而進行的經濟改革之一。均輸即設均輸官到全國各地,各地上貢的物產直接在當地或運往鄰地高價地區出售;然后按朝廷需要或市場行情酌情購 買一些貨物運回朝廷,或者將這些商品交由平準官再次出售,變成現金交給朝廷。這種將各地貢物變成現金乃至再用這些現金投資商業的做法與朝廷平抑物價的平準制度相配合,極大地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平準是一種通過貴時拋售、賤時收買的方式穩定市場價格的一種經濟措施。同時,平準官也統轄均輸官帶回長安的貨物和被朝廷壟斷的鐵器等商品的買賣。由此,國庫收入迅速增加。平準制度表面上是為了避免貪婪的商賈囤積居奇,平抑物價,而實際上則只是將商人的巨額利潤轉移到了朝廷手里,乃是一種國家商業壟斷。平準制度成為后世歷代朝廷解決財政困境、增加國庫收入的重要手段。
16、編戶齊民
以戶為單位來管理人民,是謂“編戶”, 所有人統統是國君的臣民,是謂“齊民”。西漢統治者為了加強對農民的控制,推行嚴密的編戶制度,對全國人口進行登記。戶口簿上寫明每個人的年齡、性別、土地財產、社會關系以及身高、膚色、相貌特征等。并規定編戶不許無故遷移,每年八月進行一次戶口檢查。戶籍是政府收取租稅、征發徭役、兵役的主要依據。編戶農民對國家的負擔主要有田租、人口稅和更賦。西漢田租較輕,人口稅和更賦較重,這對無地和少地的編戶是不利的。
17、算緡/告緡(抑商的表現)
算緡是漢武帝時國家向商人征收的一種財產稅。把大工商業主和高利貸者從農民身上剝削來的財物收歸國有,是歷史上大規模的抑商運動。增加了國家收入,打擊了奴隸制殘余,緩和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封建經濟基礎的鞏固,但是也遲滯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告緡是當時反商人瞞產漏稅的一種強制辦法。為漢武帝的內外功業提供了物質保證,起到了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作用。但西漢后期,商人與官僚、地主逐漸合流,加劇了土地兼并,直接導致當時嚴重的社會危機。這兩項法令,實際上都是秦和漢初以來抑商政策在新的歷史形勢下的繼續和發展。
18、黃老之學
始于春秋戰國,興盛于西漢,其假托黃帝和老子的思想,實為道家和法家思想結合,并兼采陰陽儒、墨等諸家觀點而成。在國家治理中,黃老之學強調君主應“無為而治”“省苛事,薄賦斂,毋奪民時”。其主張在漢初產生了一定影響,促進了“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現。
19、天人合一/天人感應(重點)
天人合一:天是萬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百姓必須服從天子的統治。
天人感應:源于中國先秦哲學,西漢時,董仲舒將其發展為系統的神秘主義學說。董仲舒認為,天和人同類相通,相互感應,天能干預人事,人亦能感應上天。所以天子必須按天意行事,如違背天意,上天就會降災予以警告和懲罰。既為封建專制制度提供了理論依據,又用“天”對無限的君權加以約束,要求其實行仁政。
四、真題演練
1.(2015 全國Ⅰ卷)兩漢時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執政大臣也主要從他們之中選擇。這被當時人視為“安宗廟,重社稷”的“漢家之制”。漢代出現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權 B.“家天下”觀念根深蒂固
C.母族親屬關系受到重視 D.劉氏同姓諸侯王勢力強大
2.(2015 全國Ⅱ卷)漢宣帝曾稱:“與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來的帝王反復重申上述觀念。這主要體現了
A.地方吏治是國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之間的矛盾
C.漢代地方行政制度為后代所沿用 D.歷代帝王將漢宣帝作為治國榜樣
3.(2016新課標Ⅰ卷)右圖為漢代畫像磚中的農事圖。此圖可以用來說明當時
A.個體農戶的生產勞作狀態 B.精耕細作農業的不斷發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體勞作 D.大地主田莊上的生產情形
4.(2016新課標Ⅱ卷)兩漢實行州郡推薦、朝廷考試任用的察舉制;經魏晉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變為自由投考、差額錄用的科舉制。科舉制更有利于
A.選拔最優秀的官吏 B.鑒別官員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會文化水平
5.(2016新課標III卷)東漢王充在《論衡》中說:“蕭何入秦,收拾文書(國家檔案文獻),漢所以能制九州者,文書之力也。”其意在說明,西漢成功地實現對全國的統治,是因為漢初
A.實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繼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發揮文書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6.(2017新課標I卷) 表1
皇帝紀年 公元紀年 郡級政區
漢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漢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漢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國
漢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國
表1為西漢朝廷直接管轄的郡級政區變化表。據此可知
A.諸侯王國與朝廷矛盾漸趨激化 B.中央行政體制進行了調整
C.朝廷解決邊患的條件更加成熟 D.王國控制的區域日益擴大
7.(2017新課標II卷)《史記》《漢書》均為私家撰著。魏晉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負責修撰本朝或前朝歷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親自參與,這反映出官修史書
A.記載的真實性 B.評價歷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釋歷史的客觀性
8.(2017新課標III卷)《史記》記載,西漢前期,從事農牧業、采礦業、手工業和商業的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傾郡,中者傾縣,下者傾鄉里者,不可勝數”。這反映了當時
A.義利觀發生根本改變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業者地位
C.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 D.地方豪強勢力控制了郡縣
9.(2018新課標I卷)據學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亂”后百余年間的藩鎮基本情況如表2所示。
表2 “安史之亂”后百余年間唐朝藩鎮基本情況表
藩鎮類型 數量(個) 官員任免 賦稅供納 兵額與功能
河朔型 7 藩鎮自擅 不上供 擁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駐重兵防驕藩
邊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駐重兵守邊疆
東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駐兵少防盜賊
由此可知,這一時期的藩鎮
A.控制了朝廷財政收入 B.彼此之間攻伐不已C.注重維護中央的權威 D.延續了唐朝的統治
10.(2018新課標II卷)西漢文景時期,糧食增產,糧價極低,國家收取的實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須把糧食換成錢幣,繳納較高稅額的人頭稅。富商大賈趁機操縱物價,放高利貸,加劇了土地兼并、農戶流亡。這反映出當時
A.重農抑商政策未能實行 B.自耕農經濟發展受阻C.糧價低抑制了生產熱情 D.富商大賈操縱稅收
11.(2018新課標III卷) 表1 宋代宰相祖輩任官情況表
曾祖、祖父或父親任官情況 宰相人數
北宋(71) 南宋(62)
高級官員 20 8
中級官員 15 10
低級官員 12 8
無官職記錄 24 36
表1據學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兩宋時期
A.世家大族影響巨大 B.社會階層流動加強 C.宰相權力日益下降 D.科舉制度功能弱化
12.(2019新課標I卷)漢武帝時,朝廷制作出許多一尺見方的白鹿皮,稱為“皮幣”,定價為40萬錢一張。諸侯王參加獻禮時,必須購皮幣用來置放禮物,而當時一個“千戶侯”一年的租稅收入約為20萬錢。朝廷這種做法
A.加強了貨幣管理 B.確立了思想上的統一 C.削弱了諸侯實力 D.實現了對地方的控制
13.(2019新課標II卷)西漢初期,道家學說兼采陰陽、儒、墨、名、法各家學說的精髓;后來董仲舒的儒家學說也吸收陰陽五行、法、道等各種思想。促成當時學術思想上呈現這種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國勢力強大 B.百家爭鳴局面的延續C.現實統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14.(2019新課標III卷)在今新疆和甘肅地區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單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動;時代較晚的洛陽龍門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莊嚴,服飾亦趨整齊。引起這一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A.經濟發展水平 B.繪畫技術進步 C.政治權力干預 D.儒家思想影響
15.(2020新課標I卷)圖4為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的《步輦圖》,
描繪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見吐蕃使臣的情景。該作品體現了
A.西域風情與中土文化的交匯 B.文人意趣與市井風情的雜糅
C.藝術審美與史料價值的統一 D.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融合
16.(2020新課標II卷)敦煌莫高窟61號洞中的唐代壁畫“五臺山圖”中有一座“大佛光之寺”,梁思成、林徽因按圖索驥,在山西五臺山地區發現了其實物——佛光寺。 這一事例說明此類壁畫
( http: / / www. / ) ( http: / / www. / )
圖7 敦煌壁畫中的“大佛光之寺” 圖8 五臺山佛光寺
A.創作源于藝術想象B.能完整還原歷史真實C.可與文化遺存互證D.價值來自學者的發掘
17.(2020新課標III卷)東漢末年,曹操在許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發展屯田,以解決軍糧供應、田畝荒蕪和流民問題。“數年中所在積粟,倉廩皆滿。”曹操實行屯田,客觀上
A.助長了大土地所有制 B.推動了農業商品化進程C.促進了中原人口南遷 D.緩和了社會的主要矛盾
18.(2021新課標甲卷)漢代,中央各部門長官與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屬官,曾一度出現“名公巨卿,以能致賢才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為重”的現象。能夠保障辟召制度有效運作的是
A.分科考試選官制建立 B.監察體系的改進C.郡國并行制度的完善 D.察舉制度的實施
19.(2021新課標乙卷) 表1 西漢末、東漢中期部分地區民戶數量表 單位:戶
郡名 西漢末 東漢中期
代郡(今河北、山西間) 56 771 20 123
太原(今屬山西) 169 863 30 902
南陽(今河南南部及湖北、陜西部分地區) 359 316 528 551
汝南(今河南東南、安徽西北) 461 587 404 448
豫章(今屬江西) 67 462 406 496
零陵(今湖南、廣西間) 21 092 212 284
據表1可知,在此期間
A.長江以南經濟發展加速 B.豪強大族勢力沒落C.南北經濟的不平衡加劇 D.個體農耕經濟衰退
20.(2022新課標乙卷)盛唐洋溢著剛健豐偉、莊重博大的時代氣象,這在書法藝術上亦有體現。宋代書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書法家的作品“如項羽掛甲,樊噲排突,硬弩欲張,鐵柱將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能夠突出體現這一風格的書體是
A.小篆 B.楷書 C.行書 D.草書
21.(2022新課標甲卷)西晉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開府,坐鎮地方,手握重權。唐玄宗在京城專門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諸王,由宦官管理,稱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孫院”。此后,唐朝沿用該制度。由此可知,唐后期對皇子皇孫的安置
A.削弱了藩鎮勢力 B.強化了分封體制C.凸顯了專制集權 D.動搖了宗法制度
CADDB CCCDB BCCDC CDBDB C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伽师县| 白水县| 沁阳市| 静乐县| 乐亭县| 玛纳斯县| 十堰市| 陆丰市| 木兰县| 天津市| 阿拉善右旗| 建德市| 富平县| 微山县| 荃湾区| 祁阳县| 延边| 长治县| 桑日县| 彰化县| 新巴尔虎右旗| 红原县| 米泉市| 巴楚县| 山丹县| 永吉县| 天镇县| 伊春市| 宁晋县| 富蕴县| 屏山县| 柘荣县| 新竹市| 雷山县| 万年县| 饶平县| 广南县| 从江县| 泸水县| 东兰县| 桂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