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冀少版七下 2.1.2 食物的消化 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 教學設計課題 2.1.2 食物的消化 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 單元 二 學科 生物 年級 七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食物中的營養成分的基礎上引出的。主要內容包括消化的定義、探究消化的發生過程、消化的方式、結合生活的實際。下一節將進一步研究和探討食物在胃腸道內的消化。學習 目標 探究實踐:通過學習能夠說出消化的定義。知道消化的兩種方式,并能對不同的消化進行判斷。概述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過程 (唾液、牙齒、舌的作用)。 科學思維:通過“探究唾液在饅頭消化中的作用”,提高探究實驗設計和操作能力,學會通過觀察實驗現象得出結論,提升科學實驗素養。 態度責任:通過“模擬牙齒咀嚼在食物消化中的作用” 實驗,提升觀察、對比分析能力。 生命觀念:養成正確的飲食和生活習慣(細嚼慢咽、不吃水泡飯、愛護牙齒),用科學知識指導健康的生活。重點 1.概述食物在口腔的消化過程。 2.通過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難點 1.探究唾液在饅頭消化中的作用。 2.通過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餐桌上的美味要經過怎樣的變化才能被我們利用呢? 分析問題 導入新課,引出興趣講授新課 一、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 1.消化 食物在消化道里被分解的過程,叫消化。食物的消化是從口腔開始的。 2.唾液對淀粉的消化作用 (1)探究唾液對饅頭的消化作用 ①提出問題:唾液在饅頭的消化過程中起什么作用? ②作出假設:唾液可以分解饅頭中的淀粉。 ③材料用具:饅頭,清水,試管,燒杯,碘液,37℃溫水,刀片等 視頻:探究唾液對淀粉的消化作用 ④設計并完成實驗(供參考) a.收集唾液,用清水將口腔漱凈,把舌尖抵在下門齒的下方或上門齒的上方,讓唾液沿下唇流入小燒杯中備用。 b.將饅頭用刀片細細地切碎,然后取等量的碎屑分別裝入兩支潔凈的試管,編號為甲、乙。 c.向甲試管內加入2mL清水,向乙試管內加入2mL制備好的唾液,攪拌。將兩支試管同時放入37℃的溫水中,5~10min后取出,冷卻。 d.分別向兩支試管內滴加2滴碘液,觀察試管內發生的現象。 ⑤實驗現象:甲試管內變藍色,乙試管內不變藍色。 ⑥分析現象,得出結論:甲、乙試管形成一組對照實驗,變量是唾液。甲試管中加入清水,滴加碘液后變藍,說明其中含有淀粉;乙試管中加入唾液,滴加碘液后不變藍,說明其中不含有淀粉。由此得出結論:唾液可以分解饅頭中的淀粉。 提示 ①取唾液前必須用涼開水漱口,以去除口腔內的雜質。 ②取唾液時,一定要按教材中“技能卡”上的方法進行,切忌從咽喉處吐取黏液,因為這里的黏液不是唾液。 ③此實驗一定要在37℃的溫水中進行。37℃與人體的體溫相近,此溫度下唾液淀粉酶的消化能力最強。溫度過高,酶會被破壞;溫度過低,會影響酶的催化作用。 ④在37℃的溫水中保持的時間不能太短。 ⑤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可以將淀粉分解成麥芽糖,麥芽糖遇碘不變藍。 (2)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可將淀粉分解為麥芽糖 唾液是由口腔中的唾液腺分泌的。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將食物中的少量淀粉分解成麥芽糖,因此,細細地咀嚼饅頭,會感到有甜味。 3.牙齒和舌與食物的消化 (1)實驗:模擬牙齒咀嚼在食物消化中的作用 ①實驗目的:說明牙齒在口腔消化中的作用。 ②材料用具:饅頭,唾液,試管,試管架,解剖針,燒杯,37℃溫水,刀片等。 ③方法步驟 a.取兩支潔凈的試管,編為1號和2號,分別加入唾液2mL。 b.將饅頭切成大小相同(約0.8cm見方)的兩塊,一塊放入試管1中,另一塊切成饅頭渣放入試管2中,攪拌。 c.把兩支試管同時放在盛有37℃溫水的燒杯中,5min后取出,冷卻。 d.分別向兩支試管中滴加1~2滴碘液,振蕩后觀察饅頭渣和饅頭塊的顏色是否變化。 e.用解剖針將1號試管中的饅頭塊攪碎,再觀察饅頭渣的顏色有何變化。 視頻:模擬牙齒咀嚼在食物消化中的作用 ④實驗現象 a.向兩支試管中滴加碘液后,饅頭渣和饅頭塊都沒有變藍。 b.用解剖針將饅頭塊攪碎,振蕩后會有大部分饅頭變藍,原來在外面的饅頭不變藍。 ⑤分析現象,得出結論 a.饅頭渣顆粒小,能充分接觸唾液,淀粉可被分解,滴加碘液后不變藍。饅頭塊表面可接觸到唾液,表面的淀粉被分解,滴加碘液后表面不變藍。 b.饅頭塊內部的淀粉接觸不到唾液,沒有被分解,用解剖針將饅頭塊攪碎,振蕩后淀粉露出,饅頭塊的大部分變藍。 c.將饅頭塊切成饅頭渣模擬了牙齒對饅頭的咀嚼,由此可得出結論:牙齒咀嚼有助于食物的消化。 (2)牙齒和舌在食物消化中的作用 牙齒的咀嚼,能把食物由大塊變成小塊,增大了食物與唾液接觸的面積;舌的攪拌,使食物與消化液充分混合。因此,牙齒的咀嚼和舌的攪拌有利于食物的消化。 提示 ①饅頭塊不切碎,代表未經過牙齒的咀嚼;切成饅頭渣代表經過了牙齒的咀嚼;攪拌代表舌的攪拌。 ②把燒杯中的水溫調好后,再將試管放入水中,切勿在水溫高于40℃時就放入試管,這樣會影響唾液淀粉酶的活性。 ③牙齒的主要功能是切斷、撕裂、磨碎食物。 第11頁“思考討論” 1.本實驗的變量是什么? 牙齒咀嚼與否。 2.實驗結果說明了什么? 經牙齒咀嚼后,食物由大塊變成小塊,增大了食物與唾液的接觸面積,食物能被充分消化。 3.如果兩支試管的顏色都變藍了,原因是什么? 若兩支試管的顏色都變藍了,原因包括:①饅頭塊太大,饅頭渣不夠碎;②水溫過高,酶失去活性,不能分解淀粉等。 提示 食物進入口腔,經過牙齒的咀嚼和舌的攪拌,與唾液充分混合,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可以減輕胃腸的負擔。 而“圓圖吞棗”“狼吞虎咽”不經過牙齒的咀嚼或咀嚼不充分,不利于食物的消化。 4.食物的消化方式食物的消化方式有兩種:一種是通過消化道的機械作用,把食物由大塊變成小塊,與消化液混合,并不斷地把食物向消化道的下端推送;另一種是由消化腺分泌消化液,消化液中含有消化酶,消化酶可以將食物中的蛋白質和淀粉等結構復雜、不能被吸收的大分子,分解成結構簡單、易被吸收的小分子。 拓展 ①消化方式分為物理性消化和化學性消化。物理性消化為化學性消化做準備,可保證食物被充分消化分解。 ②物理性消化只是通過牙齒的咀嚼、舌的攪拌、胃腸的蠕動及膽汁的乳化作用等,把食物由大塊變成小塊,食物成分的分子結構未變?;瘜W性消化在消化液的參與下,可以將食物進一步分解成可以被吸收的小分子形式,食物成分的分子結構發生了改變。 5.口腔的衛生與保健 (1)預防齲齒 預防齲齒,要避免口中長時間含食糖塊,要少吃粘牙的甜食,睡前不吃零食,定期檢查牙齒,適量補氟,養成早、晚刷牙和飯后漱口的習慣。 (2)保護牙齒 牙釉質損傷后不能再生,所以要注意保護,不能用牙咬很硬的東西,也不要將牙當成鉗子、起子使用。 知道消化的概念 參與探究實驗的設計與實驗 設計實驗,按設計方案進行實驗 觀察現象,分析現象,得出結論 了解實驗時的一些注意事項 知道唾液淀粉酶可將淀粉分解為麥芽糖 參與探究模擬牙齒咀嚼在食物消化中的作用 按實驗操作方案進行實驗 觀察現象,得出結論 知道牙齒和舌在食物消化中的作用 完成思考討論 知道消化的兩種方式:物理性消化和化學性消化 知道口腔的衛生與保健 介紹消化 引導探究實驗的設計與實驗 引導設計實驗,并指導按設計方案進行實驗 指導觀察現象,分析現象,得出結論 強調實驗時的一些注意事項 介紹唾液淀粉酶可將淀粉分解為麥芽糖 指導探究模擬牙齒咀嚼在食物消化中的作用 指導按實驗操作方案進行實驗 引導觀察現象,得出結論 介紹牙齒和舌在食物消化中的作用 引導完成思考討論 介紹消化的兩種方式:物理性消化和化學性消化 介紹口腔的衛生與保健課堂練習 1.(2020 遼寧鞍山)淀粉的化學性消化起始于( A ) A.口腔 B.胃 C.小腸 D.大腸 2.口腔內的唾液里含有的消化酶是( A ) A.淀粉酶 B.蛋白酶 C.麥芽糖酶 D.各種消化酶 3.細嚼饅頭有甜味,那是因為( A ) A.部分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轉變成麥芽糖 B.淀粉有甜味 C.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轉變成葡萄糖 D.牙齒的咀嚼 4.(2020 山東臨沂)如圖是某生物興趣小組的同學探究“淀粉在口腔內的變化”的實驗過程,對于他們預測的結果和得出的結論,你認為最符合事實的是( A ) A.滴加碘液后1號變藍,2號不變藍,此實驗說明唾液對淀粉有消化作用 B.滴加碘液后1號不變藍,2號變藍,此實驗說明水對淀粉有消化作用 C.滴加碘液后1號和2號均變藍,此實驗說明唾液對淀粉沒有消化作用 D.滴加碘液后1號和2號均不變藍,此實驗說明唾液和水對淀粉都有消化作用 5.(2020·湖南張家界)某同學做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實驗時,設計的實驗方案如下表。請分析并判斷,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D ) 項目試管1試管2試管3試管4試管5饅頭碎屑或塊適量碎屑適量碎屑適量饅頭塊適量碎屑適量碎屑唾液有無2mL唾液2mL清水2mL唾液A2mL唾液是否攪拌攪拌攪拌不攪拌攪拌攪拌溫度37℃0℃100℃加入碘液2滴A.如果1號和2號試管進行對照,實驗的變量是唾液 B.要探究牙齒的咀嚼、舌的攪拌對饅頭的消化作用,應選用1號和3號試管進行實驗 C.根據唾液淀粉酶的作用推測,滴加碘液后,不變藍色的是1號試管 D.如果4號試管中A處補全2mL唾液后,能和2號試管形成一組對照實驗 進行本節相關習題訓練 鞏固應用本節所學知識課堂小結 1.食物在消化道里被分解的過程,叫消化。 2.食物在口腔內消化包括:牙齒的咀嚼、舌的攪拌。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可將淀粉分解成麥芽糖 3.物理性消化:通過機械作用,把食物由大塊變成小塊并與消化液混合。化學性消化:通過消化酶,將結構復雜、不能被吸收的大分子,分解成結構簡單、易被吸收的小分子 對本節主要內容進行總結 引導總結,形成知識體系板書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