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微小世界1.1放大鏡1、人的最高視力只能看清楚1/5毫米的微小物體。2、早在一千多年前,人們就發明使用了放大鏡。3、放大鏡的作用是能把物體的圖像放大,用放大鏡觀察物體能看到更多的細節。例如用放大鏡觀察電視機屏幕是由紅、綠、藍三色圓點組成的。4、放大鏡的鏡片特點是中間厚邊緣薄(中間凸起),透明。所以放大鏡又叫凸透鏡。5、最早使用的透鏡就是用透明的水晶琢磨而成。6、在13世紀,英國主教(格羅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裝置的應用,他的學生(培根)根據他的建議設計并制造處了能增進視力的眼鏡。7、裝滿水的透明水杯,水滴,透明的球形水晶都可以起到放大鏡的作用。8、放大鏡的放大倍數跟鏡片的(凸度)有關,凸度越大,放大倍數也越大。9、簡述怎樣正確使用放大鏡。答:方法一,讓放大鏡靠近觀察的物體,觀察對象不動,人眼和觀察對象之間的距離不變,然后移動手持放大鏡在物體和人眼之間來回移動,直至圖像大而清楚。方法二,放大鏡盡量靠近眼睛。放大鏡不動,移動物體,直至圖像大而清楚。1.2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1、用放大鏡觀察能發現不同昆蟲的觸角形狀不同,蝴蝶的觸角呈棒狀,蝗蟲的觸角呈絲狀,天牛的觸角呈鞭狀,蠶蛾的觸角呈羽毛狀。2、昆蟲的觸角是它們的鼻子,能分辨出各種氣味,比人的鼻子靈敏得多。3、、用放大鏡觀察能發現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內側,蝴蝶的翅膀上布滿彩色小鱗片,這些鱗片其實是扁平的細毛,蠅的眼睛是復眼。4、草蛉和它的幼蟲都是蚜蟲的天敵。5、蚜蟲在植物的嫩葉上我們用肉眼只能看見它們是密密麻麻的一片。但在10倍放大鏡下我們可以看清它們的肢體。1.3放大鏡下的晶體1、食鹽、白糖的晶體是立方體,味精晶體是柱狀。物質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間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規則幾何外形的固體叫晶體。2、人們制造晶體的方法常用的有減少水分和降低溫度兩種。1.4怎樣放得更大1、一個凸透鏡的放大倍數是有限的,最多大約能放大25倍。2、在17世紀,人們發現把兩個凸透鏡組合起來明顯提高了放大能力,這就是早期的顯微鏡。放大倍數等于目鏡的放大倍數乘以物鏡的放大倍數。3、生物學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屬結構的顯微鏡,他用這架顯微鏡第一次看到了血液在毛細血管里的流動。4、顯微鏡的發展過程:兩個凸透鏡組成的顯微鏡(光學顯微鏡)→電子顯微鏡→掃描隧道顯微鏡。光學顯微鏡可把物體放大1500倍左右,電子顯微鏡可把物體放大到200萬倍。5、怎樣做個簡易顯微鏡?答:用兩個放大倍數不同的凸透鏡上下移動調整兩個凸透鏡之間的距離直到找到物體最清楚的圖像,用卡紙筒和膠帶紙把兩個凸透鏡固定下來,一個簡易顯微鏡就做好了。1.5用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生命世界(一)1、1663年,英國科學家羅伯特胡可用顯微鏡觀察軟木薄片的結構,發現它們看上去像一間間長方形的小房間,就把它命名為細胞。2、正確使用顯微鏡的方法和步驟:取用→對光→上片→調焦→觀察。3、用顯微鏡觀察標本時,標本的移動方向和從目鏡里看到的方向正好相反。4、分別用肉眼、放大鏡、顯微鏡仔細觀察洋蔥表皮,三次觀察到的圖像不相同,放大鏡比肉眼、顯微鏡比放大鏡看到的細節更多看得更清楚,但同時視野(看到的范圍)也小了許多5、洋蔥表皮是由細胞構成的。6、顯微鏡主要由目鏡、調節旋鈕、物鏡、載物臺、反光鏡組成。1.6用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生命世界(二)1、羅伯特胡可第一個發現細胞。細胞學說的建立被譽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2、生物都是由細胞組成的。生物細胞的形態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生物的細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細胞也是不同的。3、細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結構單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單位。4、細胞的作用有哪些?答: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長、發育、繁殖、遺傳、運動等生命活動都是通過細胞進行的。5、每平方毫米的蓖麻葉中葉綠體的數目多達幾十萬個。葉綠體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場所。1.7用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生命世界(三)1、魚缸里的水變綠是因為微生物繁殖的結果。2、我們取一些池塘或魚缸里的水可以采集微生物,也可以利用干草培養微生物。3、如果微生物運動迅速,不便于觀察,可以先在載玻片上放少量脫脂棉纖維,再在上面滴一滴池塘水,蓋上蓋玻片。也可以用吸水紙在蓋玻片的邊緣吸走多余的水分,控制微生物的運動。4、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動物等在內的一大類生物群體。5、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構造和功能,以適應周圍的環境。6、微生物是生物,具有同其他生物一樣的共同特征,如對環境有一定的需要、對外界的刺激有應激反應,需要食物、需要呼吸等。7、 變形蟲 8地球上至少 鼓藻 草履蟲 存在250萬 船形硅藻 種生物。 1.8微小的世界和我們1、人類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醫藥方面: 巴斯德發明了巴氏消毒法,廣泛用于奶制品和釀酒業。弗萊明發明了青霉素,使人民免于受疾病的侵染而死。這些年人們研制了許多藥物,以抵抗和制服各種疾病的危害,鼠疫、結核病、敗血病、霍亂、痢疾、傷寒天花都被征服了。食品工業:人們通過研究知道有的微生物對人是有益的,利用 它們可以改善我們的生活,比如釀酒,制作醬油、醋、泡菜、奶品、面包、饅頭等都要依靠微生物。農、林業方面: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培育等都需要運用到放大鏡和顯微鏡。還有土壤的改良和凈化、克隆、污水和垃圾處理,微電子技術等都運用了放大鏡和顯微鏡。2、人類視野拓展的進程:用肉眼→放大鏡→顯微鏡。我們用“肉眼”觀察我們周圍的世界,那時我們所能觀察到的便是螞蟻等較小的動物。使用放大鏡最多能放大25倍,能使我們看到更細小的東西,看到更多的細節,如印刷品及屏幕上的合成色彩的色斑。而顯微鏡的使用則讓我們清楚地看到了細胞和微生物,光學顯微鏡最大的放大倍數為1500倍左右,分辨率達到0.02微米。電子顯微鏡的最大放大倍數為200萬倍。掃描遂道顯微鏡放大倍數為3億倍,分辨率可達0.1埃。在人類的不懈努力在觀察工具越來越先進,我們在微小世界領域所取得的成果也是卓著的。(nm是納米,um是微米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