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體內廢物的排出 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1、描述泌尿系統的組成器官和各個器官的功能。2、概述腎臟的結構,以及腎臟與尿液形成相關的結構特點。3、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的大致過程。4、描述其他排泄途徑。二、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1)學生能概述泌尿系統的組成。(2)學生能概述尿液的形成過程。2、教學難點腎小球的過濾作用和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三、教學步驟1、新課導入導語:人體細胞內的有機物在分解時會產生許多的廢物,它們在人體內積聚多了對人體必然有害,必須及時排出體外。我們通過呼吸作用和血液循環的學習,已經知道人體當中產生的CO2等廢氣通過人體的呼吸系統可以排出,那么其他代謝廢物又是怎樣排出呢?這是我們本節課所要研究的主要內容。2、新課講授教師:學習新課之前,我們先來看一段資料(課件展示“世界腎臟日”)課件展示人排尿的原因。提問: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排便這一說法,那么排泄與排便有什么不同?以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對比:二者的排出物分別是什么?分別在身體的什么部位產生的?排出的途徑各是什么?排泄的主要途徑是什么?課件展示排泄的概念和主要途徑。(一)泌尿系統的組成教師:人體排出廢物的途徑有多種,但以尿液為主要形式。這節課我們就一起研究一下尿是如何形成和排出的?課件展示泌尿系統掛圖。提問:泌尿系統是由哪些器官組成的?生: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提問:注意觀察標注的腎動脈和腎靜脈以及腎的顏色,你能據此推測血液是如何進出腎臟的嗎?課件展示上述問題的答案。提問:你能說出尿液形成與血液循環的關系嗎?(課件展示)(二)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師:血液循環流經腎臟以后就會在腎臟中形成尿液,可見腎臟具有帶走血液中代謝廢物的作用。腎臟的結構是怎樣的?課件展示腎臟的結構和功能單位:腎單位。1、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組觀察、交流腎單位結構圖。教師:注意觀察毛細血管的分布位置,結合肺泡與毛細血管之間氣體的交換,說一說毛細血管的作用?學生:共兩處有毛細血管分布。一處是腎小球,它是由入球小動脈分出的許多毛細血管相互纏繞而成的血管球;另一處是腎小管周圍纏繞著大量的毛細血管。教師:同學們想一想,由腎動脈流入腎臟的血液,在流經一個腎單位的過程中,會發生什么變化呢?課件展示教材P74頁資料分析部分內容。教師:我們已經知道腎臟是形成尿的場所,又知道腎臟是有100多萬個腎單位構成的,又知道血液與尿液的成分差異,那么,尿是怎樣形成的呢?參照尿的形成示意圖(課件展示),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析討論以下問題: 尿的形成過程包括兩個連續的階段——濾過和重吸收。 腎單位的哪些結構特點與完成濾過和重吸收作用相適應。 在尿的形成示意圖中,左上方血液進入球小動脈,左下方血液流出腎單位,血液在腎單位中發生了什么變化? 在尿的形成示意圖中,出球小動脈的血在匯入腎靜脈的過程中又發生什么變化? 為什么健康人每天形成的原尿有150升,而每天排出的尿只有15升?尿的形成示意圖中腎小管中的尿流向何處?教師:尿的形成過程包括腎小球的濾過作用和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兩個階段。血液流經腎小球的毛細血管時,由于腎小球和腎小囊內壁的濾過作用,除了血細胞和大分子蛋白質外,血漿中的一部分水、無機鹽、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質都可以濾過到腎小囊腔中形成原尿。原尿流經腎小管時,其中對人體有用的物質會被腎小管重新吸收。這些物質進入腎小管中的毛細血管,被送回血液,而剩余的物質則由腎小管流出,形成尿液。課件展示腎小球的濾過作用和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教師:通過比較血液、原尿和尿液中物質成分的含量,可以更直觀地了解腎小球濾過的物質和腎小管重吸收的物質。(課件展示)提問:請同學根據泌尿系統的結構,能不能簡單敘述一下尿是如何排出的?生:腎臟中形成的尿液,經輸尿管流入膀胱暫時儲存,當膀胱內的尿液儲存到一定量時,人就產生尿意,進行排尿,尿液經尿道排出體外。課件展示尿液的排出過程。課件展示排尿的意義。(三)其他排泄途徑教師:人體生命活動會產生CO2、水、無機鹽和尿素。我們已經知道呼吸系統可以排出二氧化碳和少部分水,泌尿系統排出水、無機鹽和尿素。你還知道什么排泄途徑可以排出這些廢物呢?生:出汗。教師:沒錯。(課件展示排泄)課件展示汗腺。完成練一練。四、板書設計人體內廢物的排出一、泌尿系統的組成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二、尿的形成和排出1、腎單位組成:腎小球、腎小囊、腎小管2、過程:腎小球和腎小囊內壁的過濾作用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3.尿排出的意義三、其他排泄途徑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