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章 生物的生殖和發育第3節 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 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描述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的過程及特點。認識環境變遷對兩棲動物生殖發育以及生存的影響。二、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的過程及特點。2、教學難點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的過程及特點。環境變遷對兩棲動物生殖發育以及生存的影響。三、教學步驟1、新課導入教師課件展示宋代趙師秀的《約客》,其中“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宋·趙師秀)描繪了江南梅雨季節,水草豐茂、蛙鳴聲聲的情景。此時此地,青蛙群聚,如此活躍,這是為什么呢?學生嘗試回答。2、新課講授一、青蛙的生殖和發育春末夏初是青蛙繁殖的季節。青蛙屬于兩棲動物,它的生殖和發育主要是在水中完成的。青蛙的生殖過程中有一系列的繁殖行為。教師課件圖片展示青蛙的生殖發育過程,并進行講解。青蛙的繁殖行為:求偶:春末夏初,我們在水邊常聽到青蛙的鳴叫聲,雄蛙的口角有對鳴囊,使雄蛙叫聲響亮。雄蛙的叫聲會吸引雌蛙,雌蛙選擇叫聲響亮的雄蛙進行抱對。所以雄蛙的鳴叫是一種求偶行為。雌雄蛙抱對:在生殖過程中,蛙類有一個非常特殊的現象抱對,雄蛙在雌蛙背上抱持許久,雌蛙產卵,雄蛙排出精子,抱對能夠增大卵細胞的受精率。體外受精:雄蛙排出的精子和雌蛙排出的卵細胞在水中完成受精作用。因此,青蛙的生殖特點是有性生殖、體外受精受精卵形成:卵細胞和精子完成受精作用后形成受精卵。青蛙次能形成許多受精卵,受精卵位于一片片膠狀透明的卵塊內,漂浮在水中。可以看到里面有許多深色的小點,并且向上的一面顏色較深,這樣可以吸收較多的熱量,有利于受精卵的發育。青蛙的發育過程:通過受精卵發育成蝌蚪,先長出后腿,后長出前腿,然后尾巴逐漸消失,長成幼蛙,最終長成成蛙。教師讓學生回憶家蠶的生殖發育過程,嘗試比較青蛙的生殖發育過程與家蠶的有什么異同。課件給出表格,學生討論回答,教師加以引導。教師總結青蛙的生殖發育,青蛙的生殖發育是一種變態發育:由受精卵發育成的蝌蚪,無論是外部形態還是內部結構都像魚,有尾、用鰓呼吸,只能生活在水中。慢慢地,蝌蚪先長出后肢,再長出前肢,尾、鰓都逐漸萎縮消失,還形成了能與空氣進行氣體交換的肺,發育為能上陸地生活的成蛙。二、兩棲動物的生殖發育與環境條件教師圖片展示大鯢、蠑螈、蟾蜍、青蛙等兩棲動物的生活環境。教師提問,有人認為,水域環境的減少和污染危及了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你認同這種說法嗎?教師讓學生閱讀課本第16頁資料分析中的相關資料,并討論:1.上述事實說明環境的變遷對兩棲動物的繁衍有什么影響?2.某些地區出現畸形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3.環境因素分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資料3可以說明這兩種因素之間有什么關系?4.從上述事實中你受到哪些啟示?教師指導學生解決討論的問題。通過對問題的解決,培養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四、板書設計第1章 生物的生殖和發育第3節 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 教學設計一、青蛙的生殖和發育青蛙的繁殖行為青蛙的發育過程發育方式二、兩棲動物的生殖發育與環境條件青蛙的生殖過程離不開水。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