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高考生物二輪復習專題突破考點二 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1.圖解生態系統的生物成分2.圖解食物鏈3.能量在各營養級間流動的過程(1)能量流動的模型(2)“拼圖法”分析能量流動的過程4.碳循環的各環節之間的關聯5.牢記生態系統中信息傳遞的種類和作用1.(2021·江蘇,15改編)為了推進鄉村振興,江蘇科技人員在某村引進赤松茸,推廣“稻菇輪作”露地栽培模式,如圖所示。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當地農田生態系統中引進的赤松茸,是該系統中的分解者之一B.該模式沿襲了“無廢棄物農業”的傳統,菌糠和秸稈由廢棄物變為了生產原料C.該模式充分利用了水稻秸稈中的能量,提高了能量傳遞效率D.該模式既讓土地休養生息,又增加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2.(2020·全國Ⅲ,6)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包括碳循環和氮循環等過程。下列有關碳循環的敘述,錯誤的是( )A.消費者沒有參與碳循環的過程B.生產者的光合作用是碳循環的重要環節C.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碳循環的重要環節D.碳在非生物環境與生物群落之間主要以CO2形式循環3.(2021·山東,24)海水立體養殖中,表層養殖海帶等大型藻類,海帶下面掛籠養殖濾食小型浮游植物的牡蠣,底層養殖以底棲微藻、生物遺體殘骸等為食的海參。某海水立體養殖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示意圖如下,M、N表示營養級。(1)估算海參種群密度時常用樣方法,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圖中M用于生長、發育和繁殖的能量為__________kJ/(m2·a)。由M到N的能量傳遞效率為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數),該生態系統中的能量________(填“能”或“不能”)在M和遺體殘骸間循環流動。(3)養殖的海帶數量過多,造成牡蠣減產,從生物群落的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海水立體養殖模式運用了群落的空間結構原理,依據這一原理進行海水立體養殖的優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構建海水立體養殖生態系統時,需考慮所養殖生物的環境容納量、種間關系等因素,從而確定每種生物之間的合適比例,這樣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維延伸——判斷與填充(1)富營養化水體中,藻類是吸收磷元素的主要生物,生態系統的磷循環在水生生物群落內完成(2021·天津,4)( )(2)菌渣作為農作物的肥料可實現能量的循環利用(2021·北京,11)( )(3)生態金字塔中的營養級均按其所占的數值大小依次排列(2021·浙江,7)( )(4)在繁殖季節,白鷺求偶時發出的鳴叫聲屬于行為信息(2021·江蘇,9)( )(5)荷塘中的動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構成完整的生態系統(2020·江蘇,15)( )(6)某生態系統中的蚯蚓和各種微生物均屬于分解者(2020·江蘇,24)( )(7)兩只雄孔雀為吸引異性爭相開屏,說明行為信息能夠影響種間關系(2019·江蘇,6)( )(8)(2022·湖北)如圖為生態系統結構的一般模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圖中A代表__________;肉食性動物1的數量__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少于植食性動物的數量。如果②、③、④代表能量流動過程,④代表的能量大約是②的________。題組一 生態系統的結構1.如圖表示某生態系統各成分之間的關系,下列有關分析錯誤的是( )A.太陽能通過甲輸入生態系統B.參與構成食物鏈的成分有甲和乙C.碳元素在乙與丙之間以CO2形式傳遞D.丙主要是指營腐生生活的細菌和真菌2.某陸地生態系統中,除分解者外,僅有甲、乙、丙、丁、戊5個種群。調查得知,該生態系統有4個營養級,營養級之間的能量傳遞效率為10%~20%,且每個種群只處于一個營養級。流入各種群的能量數值如表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種群 甲 乙 丙 丁 戊能量[J/(cm2·a)] 3.45 12.8 10.2 0.48 226.5A.表中生物及分解者共同構成了生態系統B.丁屬于該生態系統組成成分中的二級消費者C.此生態系統中的乙和丙具有種間競爭關系D.若丁增重M千克,則至少需要戊1 000M千克題組二 生態系統的功能3.某人工魚塘能量流動關系圖如下,a、b、c、d表示相關能量。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流經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為a+c+dB.池塘中的植物、魚種甲和魚種乙構成群落C.魚種甲到魚種乙的能量傳遞效率是b/(a+c)×100%D.去除魚種乙,魚種甲將呈現“J”形增長4.(2022·江蘇揚州高三模擬)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信息傳遞是生態系統的基本功能,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途徑是食物鏈和食物網B.物質循環與能量流動相伴隨,且兩者離不開信息傳遞C.信息傳遞發生在生物之間及生物與非生物環境之間D.生態系統達到穩態時,系統內部不再有信息傳遞5.某湖泊生態系統中的食物網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水蚤屬于第二、三營養級,鯰魚占有四個營養級B.從能量流動角度分析,鯰魚個體中所含的能量最少C.從物質循環角度分析,碳主要以有機物的形式從水蚤傳遞給鯰魚D.從信息傳遞的角度分析,蚊子幼蟲與劃蝽之間的信息傳遞往往是雙向的考點二 真題研究1.C [由圖觀察可知,赤松茸菌種接種在以秸稈發酵的栽培基料上,屬于該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A正確;該模式沿襲了“無廢棄物農業”的傳統,遵循物質循環再生原理,菌糠和秸稈由廢棄物變為了生產原料,實現了物質的循環利用,B正確;該模式充分利用了秸稈中的能量,從而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傳遞效率,C錯誤;該模式既讓土地休養生息,在確保土地肥力的同時又增加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D正確。]2.A3.(1)海參活動能力弱,活動范圍小 (2)2 488 6.3 不能 (3)由于海帶的競爭,浮游植物數量下降,牡蠣的食物減少,產量降低 (4)能充分利用空間和資源 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保持養殖產品的持續高產(或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可持續發展)解析 (1)海參由于活動范圍小,活動能力弱,所以常用樣方法測定種群密度。(2)生長、發育和繁殖的能量=同化的能量-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3 281+2 826-3 619=2 488 kJ/(m2·a);由 M到N的能量傳遞效率為386÷(3 281+2 826)×100%≈6.3%,能量流動的方向是單向的,不能循環。(3)牡蠣以浮游植物為食,由于海帶的競爭,浮游植物數量下降,牡蠣的食物減少,所以產量降低。(4)海水立體養殖利用了群落結構的特點,優點是能充分利用空間和資源;由于空間和資源是有限的,所以在構建海水立體養殖生態系統時,需考慮所養殖生物的環境容納量、種間關系等因素,從而確定每種生物之間的合適比例,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保持養殖產品的持續高產。思維延伸(1)× (2)× (3)× (4)× (5)× (6)× (7)× (8)分解者 不一定 1%~4%題組集訓1.C [由題圖分析可知,甲為生產者,乙為消費者,丙為分解者,丁為非生物環境。太陽能通過生產者的光合作用輸入生態系統,A項正確;參與構成食物鏈的成分是生產者和消費者,即甲和乙,B項正確;碳元素在乙(消費者)和丙(分解者)之間以含碳有機物的形式傳遞,C項錯誤;分解者主要是指營腐生生活的細菌和真菌等,D項正確。]2.C [表中生物包含生產者和消費者,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還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A錯誤。分析題表可知,能量流動逐級遞減,相鄰兩個營養級之間的傳遞效率是10%~20%,則可推測該生態系統的食物網為。根據食物網可知,丁屬于該生態系統的第四營養級,是組成成分中的三級消費者,B錯誤。此生態系統中的乙和丙都捕食戊,具有種間競爭關系,C正確。若丁增重M千克,“至少”則傳遞效率根據20%進行計算,故至少需要戊M÷20%÷20%÷20%=125M(千克),D錯誤。]3.C [流經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為綠色植物所固定的太陽能和投放飼料中的化學能,即為植物固定的太陽能+c+d,A錯誤;池塘中的所有生物構成群落,B錯誤;能量的傳遞效率=某一營養級的同化量/上一營養級的同化量×100%,魚種乙固定魚種甲的能量為b,魚種甲固定的能量為a+c,則魚種甲到魚種乙的能量傳遞效率是b/(a+c)×100%,C正確;由于池塘資源、空間有限,去除魚種乙,魚種甲將呈現“S”形增長,D錯誤。]4.D [食物鏈和食物網是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渠道,A正確;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將生態系統各組分聯系成一個整體,并調節生態系統的穩定性,B正確;生態系統中信息傳遞發生在生物之間、生物與非生物環境之間,且這種傳遞往往是雙向的,C正確;生態系統達到穩態時,系統內部仍然存在信息傳遞,D錯誤。]5.B [結合分析可知,該食物網有9條食物鏈,在藻類→水蚤→鯰魚、藻類→輪蟲→水蚤→鯰魚中,水蚤屬于第二、第三營養級;在9條食物鏈中鯰魚占有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共四個營養級,A正確;食物鏈中能量是單向流動、逐級遞減的,鯰魚營養級越高,其所在營養級同化量越少,但鯰魚個體中所含的能量不一定最少,B錯誤;碳在生物群落之間以含碳有機物的形式流動,碳主要以有機物的形式從水蚤傳遞給鯰魚,C正確;生態系統的信息傳遞在生物之間一般是雙向的,蚊子幼蟲與劃蝽之間的信息傳遞往往是雙向的,D正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