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高考生物二輪復習專題突破專題十一 實驗與探究明考點·析考情·談趨勢考點 1.能獨立完成“課程標準”中所列的生物學實驗,包括理解實驗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驟,掌握相關的操作技能,并能將這些實驗涉及的方法和技能進行綜合運用。2.具備驗證簡單生物學事實的能力,并能對實驗現象和結果進行分析、解釋,并能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處理。3.具有對一些生物學問題進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運用觀察、實驗與調查、假說—演繹、建立模型與系統分析等科學研究方法。4.能對一些簡單的實驗方案做出恰當的評價和修訂。考情 1.考查題型:基礎實驗部分常以選擇題形式考查,實驗技能方面常以非選擇題形式考查。 2.命題趨勢:基礎實驗部分常考查實驗中的實驗步驟、原理和注意事項;實驗技能方面常結合一些核心考點考查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包括實驗設計、評價與分析。1.(必修1 P5科學方法)歸納法是指由一系列具體事實推出一般結論的思維方法。歸納法分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由不完全歸納法得出的結論很可能是________的,因此可以用來預測和判斷,不過,也需要注意存在例外的可能。2.(必修1 P50探究·實踐)觀察細胞質的流動,可用細胞質基質中的________的運動作為標志。3.(必修1 P51科學方法)用物理性質特殊的同位素來標記化學反應中原子的去向,就是____________法。同位素標記可用于示蹤物質的運行和變化規律。生物學研究中常用的同位素有的具有放射性,如14C、32P、3H、35S等;有的不具有放射性,是______________同位素,如15N、18O等。4.(必修1 P91探究·實踐)CO2可使澄清石灰水變混濁,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藍溶液由藍變____再變____。根據石灰水混濁程度或溴麝香草酚藍溶液變成黃色的時間長短,可以檢測酵母菌培養液中CO2的產生情況。5.(必修1 P92科學方法)設置兩個或兩個以上的________組,通過對結果的比較分析,來探究某種因素對實驗對象的影響,這樣的實驗叫作________實驗。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方式的實驗中,需要設置有氧和無氧兩種條件,探究酵母菌在不同氧氣條件下細胞呼吸的方式,這兩個實驗組的結果都是事先未知的,通過對比可以看出氧氣條件對細胞呼吸的影響。6.(必修1 P102思考·討論)1928年,科學家發現甲醛對植物有毒害作用,而且________不能通過光合作用轉化成糖。1937年,英國植物學家希爾發現,在離體葉綠體的懸浮液中加入鐵鹽或其他氧化劑(懸浮液中有H2O,沒有CO2),在光照下可以釋放出________。1954年,美國科學家阿爾農發現,在________下,葉綠體可合成______。1957年,他發現這一過程總是與水的光解相伴隨。7.(必修2 P115探究·實踐)探究抗生素對細菌的選擇作用實驗中,在連續培養幾代后,抑菌圈的直徑__________,說明抗生素對細菌產生了__________作用。從抑菌圈邊緣的菌落上挑取細菌,原因是這個地方的細菌具有一定的________性。8.(選擇性必修1 P46思考·討論)在班廷之前,大多數實驗都集中于制備胰腺提取物,但胰腺中的____________會將其中的胰島素分解,所以收效甚微。班廷結扎胰管、公雞摘除睪丸等用到了“________原理”。9.(選擇性必修2 P11探究·實踐)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可以采用__________的方法:先將蓋玻片放在血細胞計數板的計數室上,用吸管吸取培養液,滴于________邊緣,讓培養液____________。多余的培養液用濾紙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計數室________,將計數板放在載物臺的中央,計數一個小方格內的酵母菌數量,再以此為根據,估算試管中的酵母菌總數。10.(選擇性必修2 P30探究·實踐)許多土壤動物有較強的活動能力,而且身體微小,因此不適于用____________進行調查。在進行這類研究時,常用____________的方法進行采集、調查。在統計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同時,還可統計物種在群落中的相對數量。常用的統計物種相對數量的方法有兩種:一是記名計算法;二是目測估計法。____________是指在一定面積(體積)的樣地中,直接數出各個種群的個體數目,這一般用于個體較________、種群數量________的物種。目測估計法是按預先確定的____________來估計單位面積(體積)中的種群數量。11.(選擇性必修2 P65探究·實踐)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實驗中,對照組的土壤____________(自然狀態);實驗組的土壤要進行處理,以盡可能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同時要盡可能避免土壤理化性質的改變(例如,將土壤用塑料袋包好,放在60 ℃恒溫箱中處理1 h)。考點一 教材基礎實驗1.觀察類實驗(1)一般操作流程(2)具體實驗中幾項比較分析實驗名稱 細胞的狀態 觀察對象 染色劑 生物材料 (及特殊要求)觀察蝗蟲精母細胞減數分裂裝片 死細胞 染色體 無(為固定裝片) 蝗蟲精母細胞觀察根尖分生區組織細胞的有絲分裂 死細胞 甲紫溶液或醋酸洋紅液 洋蔥根尖分生區細胞 染色前需漂洗干凈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幾種細胞 活或死細胞 細胞 無(不用染色) 酵母菌細胞、水綿細胞、葉的保衛細胞、魚的紅細胞等用高倍顯微鏡觀察葉綠體 活細胞 葉綠體 新鮮的蘚類的葉(或菠菜葉、黑藻葉等)(3)教材實驗中的“一材多用”——洋蔥2.鑒定和提取類實驗(1)鑒定實驗的操作流程(2)具體實驗的幾項比較分析實驗名稱 試劑 顏色 生物材料 備注淀粉的鑒定 碘液 藍色 脫色的葉片等 若材料有顏色,需先脫色還原糖的鑒定 斐林試劑 藍色→棕色→磚紅色沉淀 蘋果或梨勻漿等 斐林試劑現配現用,水浴加熱脂肪的鑒定 蘇丹Ⅲ染液 橘黃色 花生種子切片 需用高倍顯微鏡觀察蛋白質的鑒定 雙縮脲試劑 紫色 豆漿、稀蛋清等 先加A液,后加B液,搖勻使用酒精的鑒定 重鉻酸鉀溶液 橙色→灰綠色 酵母菌 酸性條件CO2的鑒定 溴麝香草酚藍溶液 藍→綠→黃 酵母菌 常溫條件綠葉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 提取液:無水乙醇;分離液:層析液 ①胡蘿卜素:橙黃色; ②葉黃素:黃色; ③葉綠素a:藍綠色; ④葉綠素b:黃綠色 新鮮的綠葉(如菠菜葉) 加入二氧化硅有助于研磨得充分;碳酸鈣可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壞DNA的粗 提取和鑒定 二苯胺試劑 藍色 新鮮洋蔥等 沸水浴加熱5 min3.探究類實驗(1)一般操作流程模板(2)具體實驗中的變量分析實驗名稱 自變量 因變量 無關變量探究植物細胞 的吸水和失水 外界溶液濃度 植物細胞的狀態(中央液泡的大小、原生質層的位置及細胞大小) 植物細胞的種類、發育程度、溫度等探究溫度對淀粉 酶活性的影響 不同溫度 酶的活性(加碘液后溶液顏色的變化) pH、底物量、酶量、試管的潔凈程度、反應時間、操作程序等探究pH對過氧化 氫酶活性的影響 不同pH 酶的活性(氣泡的數量或帶火星的衛生香燃燒的猛烈程度) 溫度、底物量、酶量、試管的潔凈程度、反應時間、操作程序等探究酵母菌細 胞呼吸的方式 氧氣的 有無 CO2生成量(澄清石灰水的混濁程度或溴麝香草酚藍溶液變成黃色的時間長短);酒精的產生(用酸性重鉻酸鉀溶液檢測) 葡萄糖溶液的量和濃度、澄清石灰水的量、溫度、pH、錐形瓶的潔凈程度等探究光照強度對光 合作用強度的影響 光照強度(燒杯與光源的距離) 同一時間段內各燒杯中圓形小葉片浮起的數量 圓形小葉片的種類、大小、數量、溫度、燒杯大小、燒杯中水的體積等探究抗生素對細 菌的選擇作用 抗生素的有無 抑菌圈的直徑 培養基的成分、初始細菌數量與種類、圓形濾紙片的大小、培養時間等探索生長素類調節劑促進插條生根的最適濃度 不同濃度的生長素類調節劑 插條的生根數量或長度 實驗材料的一致性、處理時間的一致性等探究培養液中酵母 菌種群數量的變化 時間 酵母菌種群數量 培養液的成分、培養條件、空間等探究土壤微生物對 淀粉的分解作用 土壤微生物的有無 淀粉溶液加碘液、斐林試劑后的顏色變化 淀粉溶液的體積、反應體系的體積、反應的時間等4.調查類實驗(1)一般操作流程模板(2)具體實驗的調查對象、統計方法和計算方法分析調查類實驗課題 調查對象 統計方法 計算方法調查人群中的遺傳病的發病率 人群 匯總法 發病率=患病人數÷被調查人數×100%調查人群中的遺傳病的遺傳方式 患者家系 匯總法 繪制圖表或系譜圖進行分析種群密度的 取樣調查 活動能力強、活動范圍大的動物 標記重捕法 個體總數(N)=初次捕獲個體數(n)×再次捕獲個體數(M)÷重捕的標記個體數(m),以此來估計種群密度植物或活動能力弱的動物 樣方法 種群密度=所有樣方種群密度的平均值土壤中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 土壤中小動物 記名計算法或目測估計法 —5.教材經典實驗的選材與方法實驗名稱 實驗選材 實驗方法 備注光合作用的發現(需光和O2的產生) 綠色植物 遮光法 實驗前進行饑餓處理同位素標記法 用18O分別標記H2O和CO2DNA是遺傳物質的證據 兩種肺炎鏈球菌 體內轉化法 S型細菌中存在能使R型細菌轉化成S型細菌的“轉化因子”兩種肺炎鏈球菌 體外轉化法 DNA是遺傳物質大腸桿菌和噬菌體 放射性同位素標記法 注意誤差分析:保溫時間過短、過長、攪拌不充分生長素的發現 胚芽鞘 對照法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單側光對植物向光生長產生某種影響胚芽鞘、瓊脂 對照法 尖端產生生長素,向下運輸,促進尖端下部的生長6.鹽酸在教材實驗中的作用7.與“洗”有關的實驗操作8.酒精在教材實驗中的作用酒精濃度 用途體積分數為50% 在脂肪的檢測中用于洗去浮色體積分數為70% 殺死、固定土壤小動物在菊花組織培養中用于對外植體和操作臺消毒體積分數為95% 與質量分數為15%的鹽酸1∶1混合,用于觀察植物細胞有絲分裂實驗中的解離低溫誘導染色體加倍實驗中,用于沖洗卡諾氏液及解離液的制備體積分數為95% DNA的粗提取與鑒定中,粗提取DNA的過程要用體積分數為95%的冷酒精,以析出DNA光合色素的提取中,95%的酒精加無水碳酸鈉可代替無水乙醇提取色素無水乙醇 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實驗中,用于提取色素1.(2021·江蘇,12)采用紫色洋蔥鱗片葉外表皮進行質壁分離實驗,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用鑷子撕取的外表皮,若帶有少量的葉肉細胞仍可用于實驗B.將外表皮平鋪在潔凈的載玻片上,直接用高倍鏡觀察細胞狀態C.為盡快觀察到質壁分離現象,應在蓋玻片四周均勻滴加蔗糖溶液D.實驗觀察到許多無色細胞,說明紫色外表皮中有大量細胞含無色液泡2.(2020·江蘇,25改編)某同學用光學顯微鏡對4種實驗材料進行觀察并記錄,下表實驗現象不合理的是( )選項 實驗材料 實驗現象A 用蘇丹Ⅲ染液染色的花生子葉切片 子葉細胞中有橘黃色顆粒B 用0.3 g/mL蔗糖溶液處理的紫色洋蔥鱗片葉外表皮裝片 紫色的液泡逐漸變小,顏色逐漸變深C 用甲紫溶液染色的洋蔥根尖裝片 染色體在細胞中移動并平均分配到兩極D 用臺盼藍染液染色的酵母菌涂片 部分酵母菌被染成藍色思維延伸——判斷正誤(1)鑒別細胞的死活時,臺盼藍能將代謝旺盛的動物細胞染成藍色(2021·全國乙,2)( )(2)可用蛙紅細胞替代蛙的骨髓細胞制備染色體標本(2021·江蘇,10)( )(3)在高倍光學顯微鏡下,觀察不到黑藻葉綠體的雙層膜結構(2020·山東,3)( )(4)觀察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不宜選用黑藻成熟葉片(2020·山東,3)( )(5)質壁分離過程中,黑藻細胞綠色加深、吸水能力減小(2020·山東,3)( )(6)在新鮮的梨汁中加入斐林試劑,混勻后在加熱條件下由無色變成磚紅色(2020·江蘇,17)( )(7)在氨基酸溶液中加入雙縮脲試劑,混勻后逐漸變成紫色(2020·江蘇,17)( )(8)檢測花生子葉中脂肪時,可用甲紫溶液對子葉切片進行染色(2019·江蘇,22)( )3.(2020·江蘇,6)采用新鮮菠菜葉片開展“葉綠體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提取葉綠體色素時可用無水乙醇作為溶劑B.研磨時加入CaO可以防止葉綠素被氧化破壞C.研磨時添加石英砂有助于色素提取D.畫濾液細線時應盡量減少樣液擴散思維延伸——判斷正誤(1)紙層析法分離葉綠體色素時,以多種有機溶劑的混合物作為層析液(2021·河北,3)( )(2)葉綠體色素濾液細線浸入層析液,可導致濾紙條上色素帶重疊(經典高考題)( )(3)葉綠體色素在層析液中的溶解度越高,在濾紙上擴散就越慢(經典高考題)( )(4)DNA溶液與二苯胺試劑混合,沸水浴后生成藍色產物(經典高考題)( )4.(2021·江蘇,19改編)數據統計和分析是許多實驗的重要環節,下列實驗中獲取數據的方法不合理的是( )編號 實驗內容 獲取數據的方法① 調查某自然保護區灰喜鵲的種群密度 使用標記重捕法,盡量不影響標記動物正常活動,個體標記后即釋放② 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 搖勻后抽取少量培養物,適當稀釋,用臺盼藍染色,血細胞計數板計數③ 調查高度近視(600度以上)在人群中的發病率 在數量足夠大的人群中隨機調查④ 探究唾液淀粉酶活性的最適溫度 設置0 ℃、37 ℃、100 ℃三個溫度進行實驗,記錄實驗數據A.實驗① B.實驗② C.實驗③ D.實驗④思維延伸——判斷正誤(1)利用取樣器取樣法調查土壤小動物的種類和數量,推測土壤動物的豐富度(2021·河北,3)( )(2)調查身體微小、活動力強的小動物數量常用標記重捕法(2020·全國Ⅰ,6)( )(3)可采用逐個計數法統計麋鹿種群密度(2021·河北,18)( )(4)采用五點取樣法能精確調查荷塘中蜻蜓目昆蟲的種類數(2020·江蘇,15)( )(5) “探究pH對過氧化氫酶的影響”實驗中,分別加入不同pH的緩沖液后再加入底物(2021·浙江6月選考,16)( )題組一 觀察類實驗1.(2021·浙江1月選考,6)在進行“觀察葉綠體”的活動中,先將黑藻放在光照、溫度等適宜條件下預處理培養,然后進行觀察。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制作臨時裝片時,實驗材料不需要染色B.黑藻是一種單細胞藻類,制作臨時裝片時不需切片C.預處理可減少黑藻細胞中葉綠體的數量,便于觀察D.在高倍鏡下可觀察到葉綠體中的基粒由類囊體堆疊而成2.(2021·天津,6)孟德爾說:“任何實驗的價值和效用,取決于所使用材料對于實驗目的的適合性。”下列實驗材料選擇不適合的是( )A.用洋蔥鱗片葉表皮觀察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現象B.用洋蔥根尖分生區觀察細胞有絲分裂C.用洋蔥鱗片葉提取和分離葉綠體中的色素D.用洋蔥鱗片葉粗提取DNA題組二 鑒定提取類實驗3.(2022·江蘇高三一模)下列有關“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實驗的敘述,正確的是( )A.應使用雙縮脲試劑檢測還原糖B.向加熱后冷卻的淀粉溶液中滴加碘液,不出現藍色C.在檢測蛋白質時,應先滴加CuSO4溶液,后加入NaOH溶液D.用花生子葉切片檢測脂肪,染色后需用體積分數為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4.(2021·北京,13)關于物質提取、分離或鑒定的高中生物學相關實驗,敘述錯誤的是( )A.研磨肝臟以破碎細胞用于獲取含過氧化氫酶的粗提液B.利用不同物質在酒精溶液中溶解性的差異粗提DNAC.依據吸收光譜的差異對光合色素進行紙層析分離D.利用與雙縮脲試劑發生顏色變化的反應來鑒定蛋白質5.(2022·遼寧本溪高中高三三模)下列關于DNA粗提取與鑒定及DNA片段的擴增與電泳鑒定的敘述,正確的是( )A.用同樣方法從等體積豬血和雞血中提取的DNA量相近B.將絲狀物加入二苯胺試劑,沸水浴冷卻后呈藍色C.PCR擴增的DNA片段在瓊脂糖凝膠中遷移的速率與凝膠濃度、DNA分子大小等有關D.PCR擴增4次循環后,得到的含有兩種引物的DNA片段所占比例為1/8題組三 探究類實驗6.(2022·山東師范大學附中高三模擬預測)酸堿等物質在生物實驗中有廣泛的應用,下列表述準確的一組是( )①在“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實驗中,NaOH用于營造堿性環境 ②在“pH對酶活性的影響”探究實驗中,僅加入鹽酸,就可調節pH ③在“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的方式”的實驗中,NaOH用于吸收空氣中的CO2 ④在“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的方式”實驗中,用濃鹽酸創造重鉻酸鉀與乙醇發生化學反應的酸性條件 ⑤在“低溫誘導植物細胞染色體數目的變化”實驗中,鹽酸用于低溫處理的根尖組織細胞形態的固定A.①④ B.③ C.④ D.③⑤7.下列關于“探究2,4-D對插條生根的作用”實驗的敘述,正確的是( )A.本實驗中因變量是生根長度,蒸餾水的組別是本實驗中的唯一對照組B.預實驗所使用的2,4-D濃度梯度比正式實驗的濃度梯度要小C.由于插條內缺乏相應酶分解2,4-D,因此其作用具有長效性D.利用浸泡法處理插條時,所用2,4-D溶液的濃度比沾蘸法大題組四 調查類實驗8.(2022·江蘇高三模擬)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調查種群密度時,樣方法適合所有植物以及一些活動范圍較小的動物B.利用標記重捕法調查種群密度時,標記的個體必須是成年個體C.調查某山坡上樟樹的種群密度時,所用樣方的大小會影響調查結果D.調查某農田內跳蝻的種群密度時,標記物不能太大,也不能過于醒目9.(2022·重慶高三三模)下列有關教材實驗的敘述,正確的是( )A.調查土壤小動物類群豐富度時,若用誘蟲器采集小動物時沒有開電燈,會使結果偏大B.“探究生長素類似物促進插條生根的最適濃度”的實驗中,為減少實驗誤差需進行預實驗C.“調查某種雙子葉植物的種群密度”的實驗中,種群個體數較少時,可縮小樣方面積D.“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的實驗中,先滴菌液再蓋蓋玻片會使調查結果偏高專題十一 實驗與探究通教材 掃盲區 防遺漏1.完全歸納法 不完全歸納法 可信 2.葉綠體3.同位素標記 穩定 4.綠 黃 5.實驗 對比6.甲醛 氧氣 光照 ATP 7.縮小 選擇 耐藥8.胰蛋白酶 減法 9.抽樣檢測 蓋玻片 自行滲入 底部10.樣方法 取樣器取樣 記名計算法 大 有限 多度等級11.不做處理 排除土壤微生物考點一 真題研究1.A [葉肉細胞有原生質層和大液泡,所以可以發生質壁分離,且細胞質中還含有葉綠體,而洋蔥外表皮細胞呈紫色,所以即使洋蔥鱗片葉外表皮上帶有葉肉細胞,也不影響實驗結果,A正確;為盡快觀察到質壁分離現象,應在蓋玻片一側滴加蔗糖溶液,另一側用吸水紙吸,重復幾次,洋蔥細胞就浸泡在蔗糖溶液中,C錯誤;紫色外表皮細胞中有一個紫色大液泡,那些無色的細胞應該是鱗莖細胞,不是鱗片葉外表皮,D錯誤。]2.C [用蘇丹Ⅲ染液能將脂肪染成橘黃色,A項正確;紫色洋蔥鱗片葉外表皮細胞在質量濃度為0.3 g/mL的蔗糖溶液中會發生滲透失水,紫色液泡中的水分滲出后,體積變小,細胞液濃度變大,顏色加深,B項正確;觀察洋蔥根尖細胞的有絲分裂時,可用甲紫溶液染色,但是洋蔥根尖細胞在染色前進行解離時已被殺死,不會觀察到染色體在細胞內的“移動”,C項錯誤;用臺盼藍染液染色的酵母菌涂片中,死亡的酵母菌的細胞膜失去選擇透過性,所以死亡的酵母菌會被染成藍色,D項正確。]思維延伸(1)× (2)× (3)√ (4)√ (5)× (6)× (7)× (8)×3.B [無水乙醇常作為提取葉綠體色素的溶劑,A項正確;研磨時要加入碳酸鈣(CaCO3),可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壞,B項錯誤;研磨時添加石英砂,能夠使研磨更充分,有助于色素的提取,C項正確;畫濾液細線時要做到細、直、齊,減少樣液擴散,以保證濾紙條上形成的色素帶清晰、整齊,D項正確。]思維延伸(1)√ (2)× (3)× (4)√4.D [灰喜鵲屬于活動范圍廣、活動能力強的動物,應使用標記重捕法調查灰喜鵲的種群密度,且標記盡量不影響標記動物正常活動,個體標記后即釋放,A合理;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時,搖勻后抽取少量培養物,適當稀釋,用臺盼藍染液染色,血細胞計數板計數,被染成藍色的酵母菌為死細胞,在觀察計數時只計不被染成藍色的酵母菌,B合理;調查高度近視(600度以上)在人群中的發病率,應在群體中抽樣調查,選取的樣本要足夠的多,且要隨機取樣,C合理;探究唾液淀粉酶活性的最適溫度時,應圍繞37 ℃在梯度為0.5 ℃的不同溫度下進行實驗,若設置0 ℃、37 ℃、100 ℃三個溫度進行實驗,不能說明唾液淀粉酶的最適溫度是37 ℃,D不合理。]思維延伸(1)√ (2)× (3)√ (4)× (5)√題組集訓1.A [葉綠體呈現綠色,用顯微鏡可以直接觀察到,因此制作臨時裝片時,實驗材料不需要染色,A正確;黑藻是一種多細胞藻類,其葉片是由單層細胞組成,可以直接用葉片制作成臨時裝片,B錯誤;先將黑藻放在光照、溫度等適宜條件下預處理培養,有利于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保持細胞的活性,更有利于觀察葉綠體的形態,C錯誤;葉綠體中的基粒和類囊體,屬于亞顯微結構,只有在電子顯微鏡下才能觀察到,光學顯微鏡下觀察不到,D錯誤。]2.C [洋蔥鱗片葉外表皮細胞的液泡為紫色,便于觀察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現象,A正確;洋蔥根尖分生區細胞分裂旺盛,可以用來觀察細胞有絲分裂,B正確;洋蔥鱗片葉不含葉綠體,不能用來提取和分離葉綠體中的色素,C錯誤;洋蔥鱗片葉細胞有細胞核且顏色淺,可以用來粗提取DNA,D正確。]3.D [檢測還原糖應使用斐林試劑,A錯誤;向加熱后冷卻的淀粉溶液中滴加碘液,會出現藍色,B錯誤;在檢測蛋白質時,用雙縮脲試劑,先加A液(NaOH溶液),再加B液(CuSO4溶液),C錯誤;用花生子葉切片檢測脂肪,染色后需用體積分數為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D正確。]4.C [肝臟細胞中存在過氧化氫酶,故需要破碎細胞制成肝臟研磨液來獲得過氧化氫酶的粗提液,A正確;不同物質在酒精溶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故可粗提取DNA,B正確;依據光合色素在層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對光合色素進行紙層析分離,C錯誤;蛋白質與雙縮脲試劑會發生紫色反應,可以利用與雙縮脲試劑發生顏色變化的反應來鑒定蛋白質,D正確。]5.C [豬是哺乳動物,哺乳動物的成熟紅細胞中沒有細胞核,不含DNA,因此用同樣方法從等體積豬血和雞血中提取的DNA量是不相近的,A錯誤;絲狀物為粗提取的DNA,將其加入2 mol/L的NaCl溶液中溶解,再加入二苯胺,于沸水浴中加熱5 min會被染成藍色,B錯誤;PCR擴增的DNA片段在瓊脂糖凝膠中遷移的速率與凝膠濃度、DNA分子大小等有關,C正確;PCR擴增4次即DNA復制4次,共形成16個DNA,根據半保留復制,有2個子代DNA含有其中一種引物,14個子代DNA同時含有兩種引物,因此同時含有兩種引物的DNA占14/16=7/8,D錯誤。]6.B7.C [本實驗中因變量是生根長度或數目,在預實驗中蒸餾水的組別是空白對照組,正式實驗中不同濃度的組別相互對照,A錯誤;預實驗所使用的2,4-D濃度梯度比正式實驗的濃度梯度要大,才能大致判斷適宜濃度的范圍,以縮小梯度精準實驗,獲得最適濃度,B錯誤;2,4-D是生長素類似物,則在插條內缺乏相應酶分解2,4-D,因此其作用后具有長效性,C正確;利用浸泡法處理插條時,所用2,4-D溶液的濃度比沾蘸法小,時間比沾蘸法長,D錯誤。]8.C [有些植株不適合用樣方法,如個體數量較少的陸生植物,A錯誤;利用標記重捕法調查種群密度時,標記的個體不一定是成年個體,B錯誤;調查某山坡上樟樹的種群密度時,需選擇大小合適的樣方,樟樹屬于高大喬木,樣方面積要適當加大,C正確;跳蝻是蝗蟲的若蟲,某農田內所有跳蝻不能構成種群,且調查跳蝻的密度應用樣方法,D錯誤。]9.D [誘蟲器是利用土壤小動物趨暗、趨濕、避光、避高溫等特性,所以用誘蟲器采集土壤中小動物時如果沒有開燈,則會使結果偏小,A錯誤;“探究生長素類似物促進插條生根的最適濃度”的實驗中,需要進行預實驗,但預實驗不能減少實驗誤差,B錯誤;“調查某種雙子葉植物的種群密度”的實驗中,種群個體數較少時,可適當擴大樣方面積,C錯誤;“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的實驗中,使用血細胞計數板時,先蓋蓋玻片,后滴培養液,讓酵母菌培養液自行滲入,如果先滴菌液再加蓋玻片會使調查結果偏高,D正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