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
【復習目標】
回歸課本,背熟基本原理,掃除知識盲點
通過練習,分析該部分內容常考考點和常見陷阱
3.結合時政,掌握經典例題,背熟解題模板
【課標內容】
1.了解人的實踐活動的特性和作用,理解社會生活的實踐本質。
2.闡明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3.闡述認識運動的辯證發展過程。
4.領悟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理解價值觀的形成與時代和環境密切相關
5、解析價值觀差異與沖突產生的社會根源,能夠進行合理的價值判斷與行為選擇
6.理解價值觀對人們行為的導向作用
7.探尋實現人生價值的條件和途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復習過程】
1.構建本專題主干知識的思維導圖,并羅列知識要點。
2.對照思維導圖,羅列知識盲點,重點理解背誦。
【研究真題 探究規律】
(2021·湖南·高考真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黨的百年歷史既是一部順應時代潮流的歷史,也是一部奮發有為的歷史。
十月革命勝利,社會主義興起,中國共產黨從這個世界大勢中產生,走在了時代前列;抗日戰爭時期,黨從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中國人民抗日救亡強烈愿望的大勢出發,團結帶領人民贏得了抗日戰爭偉大勝利;二戰后,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壯大,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風起云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正是順應這一時代大潮的產物。
基于對世界大勢和我國國情的深刻洞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的決策,一往無前拉開了改革開放的歷史大幕。十八大以來,黨胸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時代,奮力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
結合材料,運用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知識,說明中國共產黨在百年歷史中是如何順勢而為,推動中國社會進步發展的。
【典型例題】
1.隨著人類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斷增強,人類對地球家園造成的破壞性影響也越來越嚴重,人們通過“地球日”“地球一小時”等活動喚醒公眾的環保意識,是因為( )
①環境的人為惡化有一個從逐漸量變到根本質變的演變過程
②環境的人為惡化是一個不可逆的從量變到質變的發展過程
③環境的改變是人類不斷征服自然的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④環境的改變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地球一小時”活動節約的能源雖然有限,但是當環保意識深入人性并化為自覺保護環境的實踐,就會對全球節能減排事業做出巨大的貢獻。這說明( )
①實踐是主觀見于客觀的能動的物質性活動
②實踐是按照主觀的內在本性改造世界的活動
③實踐具有能動性,社會性和客觀性的突出特點
④實踐是人類應對環境的有效合理的適應性活動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3.(2021·天津·高考真題)古往今來,中國人愛牛、敬牛、頌牛,或詠之、或繪之、或塑之。在唐朝詩人柳宗元看來,牛是“日耕百畝”的勤勞符號;在現代詩人臧克家筆下,牛具有“深耕細作走東西”的開拓品格。體悟牛的品格,像牛一樣耕耘奮發,是中國人精氣神的具體體現。這種對牛的認識( )
A.來源于對牛的主觀感受B.是客觀物質性活動
C.體現了意識活動的能動性D.是對牛形象的直觀反映
4.(2021·天津·高考真題)漫畫《三代農夫》體現了( )
《三代農夫》 作者:郝延鵬
A.實踐是認識的目的B.追求真理永無止境
C.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D.要堅持理論和實踐的統一
5.(2021·河北·高考真題)2021年4月29日11時23分,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發射升空,準確進入預定軌道。天河核心艙發射成功,標志著我國空間站建造進入全面實施階段,為后續任務展開奠定了堅實基礎。中國空間站由天和核心船、問天實驗艙、夢天實驗艙三個艙段構成。根據任務安排,空間站計劃于2022年完成在軌建造,具備長期開展近地空間有人參與科學實驗、技術實驗和綜合開發利用太空資源能力,轉入應用與發展階段。由此可見( )
A.實踐的發展不是一帆風順B.人的實踐活動是歷史的發展著的
C.認識工具決定人的認識水平D.科學實驗是一種探索世界規律的思維活動
6.(2021·福建·高考真題)一生傾情于大自然的十九世紀思想家梭羅,以極大的熱情去追尋各種植物種子的傳播之旅,寫成了一部傳世名著《種子的信仰》。他說:“我相信種子里有強烈的信仰,相信你也同樣是一顆種子,我正期待你奇跡的發生。”這表明( )
A.對種子的研究可以判斷出種子有信仰
B.對種子的研究是相信種子有信仰的基礎
C.相信種子有信仰是開展種子研究的最終目的
D.相信種子有信仰是推動種子研究的根本動力
7.(2020·海南·高考真題)歷史上,張之洞、孫中山、宋子文等人先后提出過在海南修建鐵路的設想,受當時條件限制,都未能實現。新中國成立后,在幾代建設者的努力下,海南終于建成了環鐵路。海南環島鐵路夢的實現說明( )
①認識是實踐的目的和動力,要發揮正確認識的指導作用
②實踐具有直接現實性,可以把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
③真理不斷在實踐中被推翻,要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④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受到客觀條件的制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2020·江蘇·高考真題)動物毒素一直威脅著人類的生命。與盲目使用毒素治療疾病的年代相比,今天研究人員不僅知道動物毒素包含著多種成分以及每種成分的分子級目標,而且還基于毒素的特征,運用基因組學的技術研究毒素作用機理,把一些致命毒素變成藥物的來源。這說明( )
A.人的理性能夠為客觀物質世界確立自然法則
B.科技創新提供新的認識工具促進認識的深化
C.創造性思維活動能夠變頭腦中的觀念為現實
D.事物性質的改變是新舊事物交織融合的過程
9.(2021·遼寧·高考真題)氣象觀測經歷了從經驗積累到科學觀測的不同階段。20世紀以來,隨著天氣雷達、氣象衛星等技術不斷發展,監測和預警能力不斷增強。人們通過對氣象目標的探測、識別與評估,能夠有效規避危險。這表明( )
①對氣象的認識是人類建構與自然關系的開始
②氣象觀測技術的發展源于人類對自然的好奇
③氣象觀測技術的進步為探究自然提供先進的手段
④氣象觀測設備作為工具是人類器官的延伸和加強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2021·浙江·高考真題)許多百歲老人擁有FOXO3基因,科學家猜測,這可能是他們保持身心活躍的關鍵因素。研究表明,缺乏該基因的小鼠在壓力狀態下很快出現腦細胞死亡。新的研究發現,這種基因具有使大腦干細胞在壓力狀態下留存下來的神奇功能。這佐證( )
①意識活動具有一定的物質基礎和前提②人的意識是從動物心理發展而來的
③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認識發展的動力④從認識到實踐,從實踐到認識的循環永無止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2021·廣東·高考真題)冰壺被人們喻為“冰上國際象棋”,是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比賽項目。作為一種以隊為單位、在冰上進行的投擲性競賽項目,它要求隊員融為一體,機智應對,不僅考驗參與者的體能,展現動靜之韻,更考驗參與者的智慧,展現取舍之道。由冰壺運動之美可折射出的哲學之思是( )
①只有尊重規律才能認識和利用規律②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影響整體的功能
③人的自主選擇是實踐取得成功的基礎④實踐水平的提高取決于認識水平的提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2020·海南·高考真題)最近,我國有科學家采用鋁鈹埋藏測年法的技術手段測定,北京猿人生活在約七十七萬年前,此前,根據其他測年法,學術界采信“四五十萬年前”的說法,上述考古研究情況表明
①任何具體實踐對認識真理性的檢驗都具有局限性
②專家公認的檢驗手段和考古結論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③不同的考古實踐手段必然得出不同的考古結論
④不同考古結論應不斷接受新的考古實踐的再檢驗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3.(2021·浙江·高考真題)8848.86米!2020年12月,珠穆朗瑪峰最新“身高”正式公布。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以及雪深探測雷達、重力儀等一大批國產現代設備紛紛亮相,為精準獲得珠峰高度提供了有力保障。這表明( )
①認識受實踐水平限②認識工具進步促進認識發展
③認識的目的是改造世界④認識產生于實踐需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2020·山東·高考真題)毛澤東指出:“世界上只有唯心論和形而上學最省力,因為它可以由人們瞎說一氣,不要根據客觀實際,也不受客觀實際檢查的。”這告訴我們的是( )
①唯心論和形而上學都以認識和實踐相脫離為特征
②客觀事物是認識的對象和檢驗真理的標準
③真理的本性在于主觀和客觀相符合④不以理論為指南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②④
15.(2021·廣東·高考真題)下圖漫畫《我該怎么走?!》(作者:陳景凱)給我們的哲學啟迪是( )
①事物的復雜性決定了真理具有不確定性②人們在否定以往認識的過程中接近真理
③要善于把握事物聯系的多樣性和條件性④個別、具體的認識都是有條件的、相對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6.(2021·山東·高考真題)歷經9個多月的長途跋涉,經歷了驚心動魄的關鍵9分鐘,中國火星探測器“天同一號”成功著陸火星表面,其攜帶的“祝融號”火星車將在火星上開展地表成分、物質類型分布、地質結構以及火星氣象環境等探測工作,火星探測不僅僅是太空技術的突破,也是行星科學領域的突破,更是人類活動空間的拓展和延伸。材料表明( )
①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的基本問題
②宇宙探索活動將不斷地刷新世界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
③認識每前進一步都是對無限發展著的物質世界的接近
④認識是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7.(2021·全國·高考真題)王安石在推敲“春風又綠江南岸”這一詩句過程中,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為“過”,復圈去而改為“入”,旋改為“滿”……凡如是十字許,始定為“綠”,這從一個側面表明( )
①真理和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的②認識主體的知識和素質影響認識結果
③認識是一個包含曲折性的前進上升過程④對同一個確定對象不能產生不同的認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解析
【研究真題 探究規律】
【答案】①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由低級向高級的、是前進的、上升的。中國共產黨順應時代潮流,把握世界大勢,奮發有為,始終走在時代前列。
②在階級社會里,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實現的,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從中國共產黨到抗日戰爭時期到解放戰爭時期,作為“主心骨”,中國共產黨始終帶領人民謀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
③新中國成立后,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但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變化。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改造,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④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但這一矛盾是非對抗性的矛盾,它只能通過社會主義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加以解決。改革是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自1978年進行改革開放,改變中國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中國人民的面貌、中國共產黨面貌。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迎來了從創立、發展到完善的偉大飛躍,中國人民迎來了從溫飽不足到小康富裕的偉大飛躍(可由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的巨變替換)。
⑤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胸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奮力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
【解析】
【分析】
本題以建黨百年為話題設置試題情境,以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史為材料,從《生活與哲學》的知識角度設置問題,考查考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閱讀材料分析材料、描述闡釋事物、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考查考生的科學精神、政治認同等核心素養。
【詳解】
本題要求考生結合材料,運用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知識,說明中國共產黨夜百年歷史中是如何順勢而為,推動中國社會進步發展的。屬于“措施類”主觀題,知識限定比較具體,屬于微觀考查。考生可先回顧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的相關知識,然后運用這一知識要點結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點。
①總體闡釋:聯想主干知識: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由低級向高級的、是前進的、上升的。結合主干知識與試題材料分析:中國共產黨順應時代潮流,把握世界大勢,奮發有為,始終走在時代前列。
②分析“順勢而為”:革命戰爭時期,聯想主干知識:在階級社會里,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實現的,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結合與試題材料分析:從中國共產黨到抗日戰爭時期到解放戰爭時期,作為“主心骨”,中國共產黨始終帶領人民謀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
③分析“順勢而為”:二戰后,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聯想主干知識: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但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變化。結合與試題材料分析: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改造,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④分析“順勢而為”:改革開放時期。聯想主干知識: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但這一矛盾是非對抗性的矛盾,它只能通過社會主義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加以解決。改革是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結合與試題材料分析: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改革開放,改變了中國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中國人民的面貌、中國共產黨面貌。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迎來了從創立、發展到完善的偉大飛躍,中國人民迎來了從溫飽不足到小康富裕的偉大飛躍。
⑤分析“順勢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進入新時代。聯想主干知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結合與試題材料分析: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胸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奮力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
【點睛】
解答“措施類”主觀題,可采用回歸教材法,看看課本上有沒有給我們提供解決這一問題的措施和方法,把設問與課本知識聯系起來。可采用挖掘材料法,結合背景材料運用相關知識,找出問題的答案。挖掘材料時從材料中找出關鍵的語句;對材料分層,概括層意,分析材料,從材料中找出原因,針對原因或問題找出解決的措施;或者從反面吸取經驗教訓,正面歸納答案;或者從材料中的具體做法概括答案要點。注意:本題的解答要結合教材知識、時政語言以及試題情境綜合分析。
【典型例題】
1.
①:環境的惡化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①正確。
②:環境的人為惡化是可逆的,因此我們才要保護環境,②錯誤。
③④:人與環境的關系應該是和諧統一的,③錯誤,④正確。
故本題選D。
2.
①③:當環保意識深入人性并化為自覺保護環境的實踐,就會對全球節能減排事業做出巨大的貢獻,這說明實踐是主觀見于客觀的能動的物質性活動,也說明實踐具有能動性,社會性和客觀性的突出特點,①③正確且符合題意。
②④:實踐活動具有客觀物質性、主觀能動性、社會歷史性的特點,不是“按照主觀的內在本性”改造活動,不是改造世界的活動,“適應性活動”“實踐是按照主觀的內在本性改造世界的活動”、“實踐是人類應對環境的有效合理的適應性活動”都錯誤的理解了實踐的特點,②④排除。
故本題選B。
3.
【答案】C
【解析】
【詳解】
A: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對牛的認識來源于對牛的主觀感受的說法錯誤,A排除。
B:實踐是客觀物質性活動,對牛的認識屬于主觀活動,不屬于人的實踐,B錯誤。
C:人們對牛的品格的認識體現了意識活動的能動性,C正確切題。
D:人的客觀事物的反映是能動的反映,人對牛的認識并不是對牛形象的直觀反映,D錯誤。
故本題選C。
4.
【答案】C
【解析】
【詳解】
C:圖示表示三代農夫所使用的工具不同,說明不同時代的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C正確切題。
ABD:漫畫的寓意不涉及“實踐是認識的目的”、“追求真理永無止境”、“堅持理論和實踐的統一”,ABD排除。
故本題選C。
5.
【答案】B
【解析】
【詳解】
B:天和核心艙發射成功,標志著我國空間站建造進入全面實施階段,為后續任務展開奠定了堅實基礎。中國空間站由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夢天實驗艙三個艙段構成。根據任務安排,空間站計劃于2022年完成在軌建造,轉入應用與發展階段,由此可見,人的實踐活動是歷史的發展著的,故B符合題意。
A:材料中強調的是我國空間站建造的發展,無涉及建造過程經歷的曲折歷程,故A不符合題意。
C: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延伸了人的認識器官,促進人類認識的發展,但不能決定人的認識水平,實踐決定認識。故C錯誤。
D:科學實驗是一種探索世界規律的實踐活動,而非思維活動,故D錯誤。
故本題選B。
6.
【答案】B
【解析】
【詳解】
A:“種子有信仰”的說法錯誤,故A不選。
B:以極大的熱情去追尋各種植物種子的傳播之旅,寫成了一部傳世名著《種子的信仰》。他說:“我相信種子里有強烈的信仰,相信你也同樣是一顆種子,我正期待你奇跡的發生。”這表明對種子的研究是相信種子有信仰的基礎,故B入選。
C:相信種子有信仰不是開展種子研究的最終目的,實踐是認識的目的,故C不選。
D:相信種子有信仰有利于推動種子的研究,但不是根本動力,故D不選。
故本題選B。
7.
【答案】C
【解析】
【詳解】
①: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動力,而不是“認識是實踐的目的和動力”,①錯誤。
②:環島鐵路的建成說明實踐具有直接現實性,可以把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②正確且符合題意。
③:真理不能被推翻,但要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③錯誤。
④:新中國成立前,受當時條件限制未實現的海南環島鐵路夢在新中國成立后在幾代建設者的努力下實現了,這說明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受到客觀條件的制約,④正確且符合題意。
故本題選C。
【點睛】
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因為:①實踐為認識提供新問題和新需要。②實踐為認識提供新的認識工具。③實踐不斷提高人的判斷和推理能力。)(3)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因為:①只有處在主觀與客觀的交匯點上的實踐,②能把指導實踐的認識和實踐所產生的結果加以對照,從而檢驗認識是否正確。)(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認識從實踐中來,最終還要回到實踐中去。)
2.特點:①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即實踐的構成要素,實踐活動的過程及其結果都具有客觀性。)②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即實踐是在意識指導下人的有目的的活動。)③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即實踐是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的活動。歷史上每個階段實踐的內容、規模、水平都受到一定歷史條件的制約。)④直接現實性活動。
3.認識的反復性、無限性、上升性:(1)認識的反復性 是指對一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因為①從認識的主體來看,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要受具體實踐水平的限制。②從認識的客體來看,客觀事物是復雜的、變化著的,其本質的暴露和展現也有一個過程。
(2)認識的無限性 是指人類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永無止境的過程。因為①認識的對象是無限變化著的物質世界;②作為認識主體的人類是是世代延續的;③作為認識基礎的實踐是不斷發展的。
(3)認識的上升性 認識運動的反復性和無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種圓圈式的循環運動,相反,從實踐到認識、認識到實踐的循環是一種波浪式的前進或螺旋式的上升。
原理:認識具有反復性,認識具有無限性,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循環是一種波浪式的前進或螺旋式的上升。方法論: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是我們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8.
【答案】B
【解析】
【詳解】
A:該觀點違背了物質的客觀性,屬于主觀唯心主義的觀點,排除A。
B:科研人員運用基因組學的技術研究毒素作用機理,把一些致命毒素變成藥物的來源。這說明科技創新提供新的認識工具促進認識的深化,B正確。
C:實踐具有直接現實性,該選項過于夸大了創造性思維的作用,排除C。
D:事物性質的改變是由主要矛盾的主次方面力量的變化所決定的,而不是新舊事物交織融合的過程,D錯誤。
故本題選B。
9.
【答案】D
【解析】
【分析】
【詳解】
①:對氣象的認識有利于人類建構與自然關系,但不是二者關系的開始,故①不選。
②:氣象觀測技術的發展源于人類實踐,而不是源于對自然的好奇,故②不選。
③④:隨著天氣雷達、氣象衛星等技術不斷發展,監測和預警能力不斷增強。人們通過對氣象目標的探測、識別與評估,能夠有效規避危險。這表明氣象觀測技術的進步為探究自然提供先進的手段,氣象觀測設備作為工具是人類器官的延伸和加強,故③④入選。
故本題選D。
10.
【答案】B
【解析】
【分析】
【詳解】
①:許多百歲老人擁有OXO3基因,科學家猜測,這可能是他們保持身心活躍的關鍵因素,體現了意識活動具有一定的物質基礎和前提,故①正確。
②:材料未體現意識的發展,故②不選。
③:研究表明,缺乏該基因的小鼠在壓力狀態下很快出現腦細胞死亡。新的研究發現,這種基因具有使大腦干細胞在壓力狀態下留存下來的神奇功能,這體現了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認識發展的動力,故③正確。
④: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故④不選。
故本題選B。
11.
【答案】A
【解析】
【詳解】
①②:冰壺運動要求隊員融為一體,不僅考驗參與者的體能,更考驗參與者的智慧,展現取舍之道表明尊重規律才能認識和利用規律,部分影響整體,①②符合題意。
③④: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決定認識,認識水平的提高決定實踐水平的提高、人的自主選擇是實踐取得成功的基礎的說法夸大了認識的作用,③④錯誤。
故本題選A。
12.
【答案】D
【解析】
【分析】
【詳解】
題干材料體現了人們認識的發展,不同的具體實踐對認識的檢驗都有時代的局限性,故①的說法正確;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故②的說法不正確;③中“必然”的說法太絕對;④的說法體現了認識的不斷發展。故①④的說法正確。故答案選D。
13.
【答案】A
【解析】
【分析】
【詳解】
①②:材料強調,借助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以及雪深探測雷達、重力儀等一大批國產現代設備,才能精準獲得珠峰高度。這表明認識受實踐水平限制,認識工具進步促進認識發展,①②正確。
③:材料體現的是認識世界,不涉及改造世界,③排除。
④:該選項強調實踐不斷產生新問題,提出新要求,推動人們進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可見,該選項材料沒體現,④排除。
故本題選A。
14.
【答案】A
【解析】
【詳解】
①③:由題意知,唯心論和形而上學“不要根據客觀實際,也不受客觀實際檢查”,這揭示了唯心論和形而上學的錯誤在于脫離實際,脫離實踐,沒有實現認識與實踐的統一、主觀與客觀的統一,因此不屬于真理,故①③符合題意。
②: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②說法有誤。
④: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不以正確理論為指南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④說法有誤。
故本題正確答案為A。
15.
【答案】D
【解析】
【詳解】
①:真理具有客觀性,真理與謬誤的界限不容混淆,①錯誤。
②:人們在實踐基礎辯證否定以往認識的過程中豐富和發展真理,②錯誤。
③④:聯系具有多樣性和條件性,個別具體的認識是有條件的相對的,怎么走要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和實際需要來決定,不能盲目效仿別人,③④符合題意。
故本題選D。
16.
【答案】B
【解析】
【詳解】
①:中國火星探測器成功著陸火星表面,其攜帶的“祝融號”火星車將在火星上開展地標成分等探測活動,這表明人們首先要處理好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承認存在決定思維,思維與存在具有同一性,即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的基本問題,①符合題意。
②:世界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人們可以認識世界本質,利用發展規律,但不能刷新改變世界本質和規律,②說法錯誤。
③:題干中火星探測不僅僅是太空技術的突破,也是行星科學領域的突破,表明認識向前發展,每前進一步都是對無限發展的物質世界的接近,③符合題意。
④:真理即正確的認識,是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錯誤的認識不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④說法錯誤。
故本題選B。
17.
【答案】C
【解析】
【分析】
【詳解】
①:真理是標志著主觀與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詩句中的用字均能反映客觀實際,不存在謬誤,只是涉及什么樣的字能表達江南春景的美。因此,材料不涉及真理和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的。①不符合題意。
②: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對于詩句中用字的反復推敲是為了更加詩意的描述江南的春景,這離不開他的文學素養。這顯然說明了認識主體的知識和素質影響認識的結果。②正確。
③:這句詩用字的推敲,經歷了一個反復修改的過程,最終“綠”字將江南春景表露無遺,引人入勝,這說明認識是一個包含曲折的前進上升過程。③正確。
④:受主客觀條件的制約,對同一確定的對象會產生不同的認識。④錯誤。
故本題選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