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主題03 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默寫清單+素養檢測(目標導航)單元 知識內容 目標要求了解 理解 運用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秦統一中國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和統一措施 √評價秦始皇 √陳勝吳廣起義 √西漢建立與文景之治 √漢武帝的大一統 √絲綢之路 √司馬遷和《史記》 √東漢的建立 √東漢外戚、宦官專權 √華佗、張仲景的醫學成就 √佛教的傳入、道教的產生 √(核心考點)2022新課標內容:通過了解秦朝統一,知道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和早期發展的過程。★第9課 秦統一中國1.秦朝的建立:時間公元前221年。都城咸陽。開國皇帝 嬴政。意義——結束了 ,建立起 。2.鞏固統一的措施:政治——中央: 制度<皇帝至高無上,中央設 (行政)、 (軍事)、 (監察)。>、地方: <地方政府受中央政府管轄。>(加強對全國的統治。)經濟——統一 <圓形方孔半兩錢>、統一 (促進經濟交流。)文化——統一 <把小篆作為全國規范文字>(促進文化交流。)思想—— (摧殘文化,制約思想。)交通——統一 (便利了交通往來。)軍事——北筑 、北擊匈奴(大將蒙恬)、南修靈渠(鞏固了國家統治。)2022新課標內容:通過了解陳勝和吳廣等領導的秦末農民起義,知道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和早期發展的過程。1.陳勝吳廣起義< 起義>(斬木為兵,揭竿為旗):根本原因—— 。意義:中國歷史上 ,革命首創精神,鼓舞了后世 。2.推翻秦朝:項羽——巨鹿之戰,以少勝多,大敗秦軍主力。(破釜沉舟)劉邦——直逼咸陽,秦朝滅亡。(約法三章)3. (爭奪帝位):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勝利。(四面楚歌、霸王別姬)2022新課標內容:通過了解休養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知道西漢從建立之初的社會殘破發展到國力強盛的變化及原因。1.西漢建立: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稱為 ,定都長安。劉邦是 。2.漢初生產遭到嚴重破壞,社會貧困。—— 政策:解甲歸田、釋奴為民、輕徭薄賦。3.漢文帝、漢景帝繼續休養生息:輕徭薄賦、減輕刑罰、提倡節儉(社會安定發展)—“ ”。▲秦亡漢興啟示:政府要 , ,注意 。2022新課標內容:通過了解西漢“削藩”和尊崇儒術,知道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和早期發展的過程;通過了解漢武帝的大一統,知道西漢從建立之初的社會殘破發展到國力強盛的變化及原因。1.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大一統的表現):政治——頒布 ( ),削弱諸侯王勢力。建立 ,監視地方官吏、豪強。(諸侯國再也無力與中央對抗。)思想—— , ( )。在長安興辦太學。(儒家學說成為封建文化的正統思想。)經濟——中央 五株錢,鹽鐵 。統一 , 。(改善國家財政狀況。)軍事——派衛青、霍去病出擊 。(匈奴經過漠北戰役的沉重打擊,再也無力與西漢對抗。)2022新課標內容:了解西漢末到東漢的政治、社會動蕩。。★第13課 東漢的興衰1.西漢的滅亡:公元9年,王莽奪權,建立新朝,西漢滅亡。2.東漢建立:公元25年,劉秀(光武帝)稱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3.措施:釋放奴婢、減輕農民負擔、減輕刑法、合并郡縣、裁減冗官(社會安定發展)— “ ”。4. :動搖了東漢統治,東漢王朝走向衰亡。5. 起義:張角領導。<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影響:沉重打擊了東漢統治。2022新課標內容:通過了解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的開辟,知道西漢從建立之初的社會殘破發展到國力強盛的變化及原因。★第14課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時間 目的 意義第一次 公元前138年 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 了解了西域的見聞第二次 公元前119年 訪問西域各國 促進漢朝與西域各國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往來1.陸上絲綢之路:是 ,促進了 。2.海上絲綢之路:東南沿海港口——中南半島——馬來半島——馬六甲海峽——孟加拉灣沿岸——印度半島南端和斯里蘭卡(最遠)3.設置西域都護(公元前60年):標志著 。2022新課標內容:了解佛教傳入和道教產生的背景;知道這一時期的重要文化和科技成就,如司馬遷與《史記》、蔡倫與造紙術、張仲景與《傷寒雜病論》、華佗的故事等。★第15課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興盛原因:國家統一、經濟發展、中外交往頻繁)1.造紙術:東漢 造紙術。——促進 ,是中國對世界的偉大貢獻。2.醫學: (醫圣)—— 。 (神醫)——發明 、創造 。3.歷史巨著 ( ):記述了 約3000年的史事。是我國第一部 。4.宗教 發源地 時間 信仰對象 宗教場所 教義中國 東漢時期 神仙 道觀 修身養性,長生不老,得道成仙印度 西漢末年 佛 寺廟 轉世投胎,虔誠信佛,來世幸福答案★第9課 秦統一中國1.秦朝的建立:時間公元前221年。都城咸陽。開國皇帝秦始皇嬴政。意義——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爭戰混戰的局面,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2.鞏固統一的措施:政治——中央:中央集權制度<皇帝至高無上,中央設丞相(行政)、太尉(軍事)、御史大夫(監察)。>、地方:郡縣制<地方政府受中央政府管轄。>(加強對全國的統治。)經濟——統一貨幣<圓形方孔半兩錢>、統一度量衡(促進經濟交流。)文化——統一文字<把小篆作為全國規范文字>(促進文化交流。)思想——焚書坑儒(摧殘文化,制約思想。) 交通——統一車規(便利了交通往來。)軍事——北筑長城、北擊匈奴(大將蒙恬)、南修靈渠(鞏固了國家統治。)★第10課 秦末農民大起義1.陳勝吳廣起義<大澤鄉起義>(斬木為兵,揭竿為旗):根本原因——秦的暴政。意義: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革命首創精神,鼓舞了后世勞動人民反抗殘暴的統治。2.推翻秦朝:項羽——巨鹿之戰,以少勝多,大敗秦軍主力。(破釜沉舟)劉邦——直逼咸陽,秦朝滅亡。(約法三章)3.楚漢之爭(爭奪帝位):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劉邦勝利。(四面楚歌、霸王別姬)★第11課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1.西漢建立: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稱為西漢,定都長安。劉邦是漢高祖。2.漢初生產遭到嚴重破壞,社會貧困。——休養生息政策:解甲歸田、釋奴為民、輕徭薄賦。3.漢文帝、漢景帝繼續休養生息:輕徭薄賦、減輕刑罰、提倡節儉(社會安定發展)—“文景之治”。▲秦亡漢興啟示:政府要關注民生,以人為本,注意減輕農民的負擔。★第12課 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1.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大一統的表現):政治——頒布推恩令(主父偃),削弱諸侯王勢力。建立刺史制度,監視地方官吏、豪強。(諸侯國再也無力與中央對抗。)思想——罷黜百家,尊崇儒術(董仲舒)。在長安興辦太學。(儒家學說成為封建文化的正統思想。)經濟——中央統一鑄造五株錢,鹽鐵官營和專賣。統一調配物資,平抑物價。(改善國家財政狀況。)軍事——派衛青、霍去病出擊匈奴。(匈奴經過漠北戰役的沉重打擊,再也無力與西漢對抗。)★第13課 東漢的興衰1.西漢的滅亡:公元9年,王莽奪權,建立新朝,西漢滅亡。2.東漢建立:公元25年,劉秀(光武帝)稱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3.措施:釋放奴婢、減輕農民負擔、減輕刑法、合并郡縣、裁減冗官(社會安定發展)— “光武中興”。4.外戚宦官交替專權:動搖了東漢統治,東漢王朝走向衰亡。5.黃巾起義:張角領導。<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影響:沉重打擊了東漢統治。★第14課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張騫出使西域 時間 目的 意義第一次 公元前138年 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 了解了西域的見聞第二次 公元前119年 訪問西域各國 促進漢朝與西域各國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往來1.陸上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促進了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2.海上絲綢之路:東南沿海港口——中南半島——馬來半島——馬六甲海峽——孟加拉灣沿岸——印度半島南端和斯里蘭卡(最遠)3.設置西域都護(公元前60年):標志著西域(新疆)開始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第15課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興盛原因:國家統一、經濟發展、中外交往頻繁)1.造紙術: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促進文化的傳播與發展,是中國對世界的偉大貢獻。2.醫學:張仲景(醫圣)——《傷寒雜病論》。華佗(神醫)——發明麻沸散、創造五禽戲。3.歷史巨著《史記》(司馬遷):記述了黃帝到漢武帝約3000年的史事。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4.宗教 發源地 時間 信仰對象 宗教場所 教義道教 中國 東漢時期 神仙 道觀 修身養性,長生不老,得道成仙佛教 印度 西漢末年 佛 寺廟 轉世投胎,虔誠信佛,來世幸福(素養檢測)評卷人得分一、選擇題1.(2022·寧夏銀川·中考真題)《史記》記載:“秦錢半兩,重為其文。”近年來各地出土的“半兩”錢數量多且形制、重量、厚度基本一致。據此可知( )A.秦始皇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理B.“半兩”錢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政府鑄幣C.秦始皇統一全國度量衡制度D.“半兩”錢作為秦朝法定貨幣在全國流通【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近年來各地出土的‘半兩’錢數量多且形制、重量、厚度基本一致”和所學可知,秦始皇為鞏固大一統中央集權,下令廢除六國的貨幣,以秦國的圓形方孔半兩錢為統一貨幣,在全國流通,D項正確;材料中沒有體現秦始皇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理,排除A項;本項說法與史實不符,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體現秦始皇統一全國度量衡制度,排除C項。故選D項。2.(2022·山東威海·中考真題)威海在西周時期屬于萊子國管轄,秦朝時屬于膠東郡腄縣管轄。這表明,西周、秦朝時在地方分別實行( )A.分封制 郡縣制 B.分封制 行省制C.郡縣制 世襲制 D.世襲制 分封制【答案】A【詳解】根據題干“威海在西周時期屬于萊子國管轄,秦朝時屬于膠東郡腄縣管轄。”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周時期在地方實行分封制,秦朝時期在地方實行郡縣制,A項正確;行省制開始于元朝,排除B項;世襲制就是名號、爵位以及財產等按照血統關系世代傳承,這種傳承主要有“家”的傳承,諸侯國的傳承,天下的傳承等,與題意不符,排除CD項。故選A項。3.(2022·內蒙古通遼·中考真題)秦國滅六國實現統一后,能夠在全國推行郡縣制的根本原因是( )A.皇帝決定推行 B.生產力水平的提高C.大臣建議推行 D.人民要求實行【答案】B【詳解】根據所學知識,秦國滅六國實現統一后,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秦由奴隸社會進入到封建社會,當時生產力已經得到極大的提高,因此為了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生產關系也必然要有所革新,所以能夠在全國推行郡縣制,B項正確;皇帝決定推行、大臣建議推行是能夠在全國推行郡縣制主要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C項; “民要求實行”與題干能夠在全國推行郡縣制的根本原因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4.(2022·湖南株洲·中考真題)歷史課堂上,張老師提示“戍守長城”、“遇雨誤期”、“張楚政權”等關鍵詞,同學們能立刻聯想到( )A.黃巾起義 B.陳勝、吳廣起義 C.李自成起義 D.黃巢起義【答案】B【詳解】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被征發到漁陽戍守長城時,遇雨誤期,按秦律誤期當斬,陳勝、吳廣斬木為兵、揭竿而起,高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在大澤鄉起義,起義軍攻下陳,建立了張楚政權。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據“戍守長城”“遇雨誤期”“張楚政權”等關鍵詞可知,同學們能立刻聯想到陳勝、吳廣起義,B項正確;黃巾起義發生在東漢時期,排除A項;李自成起義發生在明朝,排除C項;黃巢起義發生在唐朝,排除D項。故選B項。5.(2022·湖南益陽·中考真題)西漢初年“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到漢武帝時期,“牛馬成群,農夫以馬耕載,而民莫不騎乘”。這一變化主要反映了西漢( )A.社會政治清明 B.經濟恢復發展 C.中央集權加強 D.農民負擔沉重【答案】B【詳解】由材料“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可知,這反映了漢初經濟的凋敝,由材料“牛馬成群,農夫以馬耕載,而民莫不騎乘”可知,這反映了漢朝經濟得恢復和發展,B項正確;社會政治清明、中央集權加強、農民負擔沉重與題干無關,排除ACD項。故選B項。6.(2022·湖北宜昌·中考真題)2022年3月,陜西西安江村大墓入選“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該項考古成果確認江村大墓即為漢文帝霸陵,否定了元代文獻記載霸陵在鳳凰嘴的觀點,此事表明( )A.歷史文獻可信度高于考古發現 B.考古發現可信度高于歷史文獻C.考古發現不能作為歷史證據 D.歷史文獻記載的都不是真實的【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考古成果確認江村大墓即為漢文帝霸陵,否定了元代文獻記載霸陵在鳳凰嘴的觀點”表明考古發現可信度高于歷史文獻,B項正確;歷史文獻可信度高于考古發現、 考古發現不能作為歷史證據和 歷史文獻記載的都不是真實的這三個表述錯誤,排除ACD項。故選B項。7.(2022·廣東·中考真題)漢代體育項目眾多,包括蹴鞠、騎射、步射、擊劍、格斗等,深受民眾喜愛,甚至帝王也參與“斗虎”“格熊”活動。這反映出,漢代社會風尚的一個側面是( )A.崇尚勇武 B.含蓄內斂 C.悠然清閑 D.寧靜純樸【答案】A【詳解】“蹴鞠、騎射、步射、擊劍、格斗等”“斗虎”“格熊”等體現出漢代尚武的社會風氣,A項正確;含蓄內斂、悠然清閑以及寧靜純樸都不符合材料中“崇尚勇武”的社會風尚,排除B、C和D項。故選A項。8.(2022·湖南邵陽·中考真題)給下面方框內所示內容歸納主題,最合適的是A.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 B.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C.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D.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答案】B【詳解】秦朝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漢朝進一步鞏固大一統王朝,故材料的主題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B項正確;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符合夏商周時期的社會特征,排除A項;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符合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特征,排除C項;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符合明清時期的社會特征,排除D項。故選B項。9.(2022·四川瀘州·中考真題)《漢書·景帝紀》記載:“漢興,掃除煩苛,與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儉,孝景遵業,五六十載之間,至于移風易俗,黎民醇厚。”這表明當時A.經濟恢復社會穩定 B.儒家思想成為正統思想C.鹽鐵專賣平抑物價 D.進入西漢王朝鼎盛時期【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可知,漢初一直到漢景帝時期,一直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促進了經濟恢復和社會穩定,A項正確;漢武帝時儒家思想成為正統思想,實行鹽鐵專賣平抑物價,在漢武帝時期西漢王朝進入鼎盛時期,排除BCD項。故選A項。10.(2022·寧夏銀川·中考真題)以文教治天下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理想和追求。漢化的知識分子努力建立一個龐大的知識系統,以與大一統的統治秩序互為表里,為此( )A.司馬遷著成《史記》 B.董仲舒創建新儒學C.班固著成《后漢書》 D.晁錯提出“削藩策”【答案】B【詳解】根據所學可知,以文教治天下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理想和追求,漢化的知識分子努力建立一個龐大的知識系統,以與大一統的統治秩序互為表里,為此,董仲舒創建新儒學,漢武帝將新儒學確立為正統思想,這就在思想上鞏固了統一,B項正確;司馬遷著成《史記》、 班固著成《后漢書》只是史學上的成就, 晁錯提出“削藩策”是政治措施 而不是思想措施,排除ACD三項。故選B項。11.(2022·廣東廣州·中考真題)漢朝規定、每年祭祀高祖廟時,諸侯需奉獻黃金資助。漢武帝曾借口諸侯所獻黃金的分量和成色不足,一年就奪去了106個諸侯的爵位。漢武帝的做法( )A.抵御了匈奴南下襲擾 B.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C.落實了休養生息政策 D.有助于經濟重心南移【答案】B【詳解】根據題干“漢武帝曾借口諸侯所獻黃金的分量和成色不足,一年就奪去了106個諸侯的爵位。”可知,漢武帝通過奪去106個諸侯的爵位,削弱了地方的勢力,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B項正確;抵御了匈奴南下襲擾,與題干無關,排除A項;西漢初年實現休養生息政策,排除C項;經濟重心南移在宋朝,排除D項。故選B項。12.(2022·江蘇鎮江·中考真題)東漢班固評價漢武帝“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儉以濟斯民”。北宋司馬光評價漢武帝“窮奢極欲、使百姓疲敝,異于秦始皇者無幾矣”。如今,對漢武帝的科學評價應該( )A.堅信班固的舊觀點 B.采納年代久遠的看法C.贊同司馬光的認識 D.堅持客觀辯證的立場【答案】D【詳解】根據“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儉以濟斯民”“窮奢極欲、使百姓疲敝,異于秦始皇者無幾矣”可得出古代對漢武帝有不同的評價,今天我們應該堅持客觀辯證的立場,一分為二地看待,D項正確;ABC項的看法都不足取,都太片面,排除ABC項。故選D項。13.【答案】B【詳解】據所學可知,漢武帝時期頒布“推恩令”,解決王國問題,加強了中央集權,B項符合題意,B項正確;A項是秦王嬴政的措施,排除A項;實行科舉制與隋朝有關,排除C項;D項是朱元璋的措施,排除D項。故選B項。14.(2022·江蘇宿遷·中考真題)“古之貴者不乘牛車,漢武帝推恩之末,諸侯寡弱,貧者至乘牛車”。材料說明推恩令( )A.打擊了豪強地主。 B.削弱了諸侯國的實力C.解除了封國威脅 D.強化中央對經濟控制【答案】B【詳解】根據“漢武帝推恩之末,諸侯寡弱”可知,材料反映推恩令削弱了諸侯國的實力,B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打擊了豪強地主,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解除了封國威脅,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強化中央對經濟控制,排除D項。故選B項。15.(2022·甘肅金昌·中考真題)甘肅漳縣百姓自古掘井熬鹽,東漢章帝建初元年(公元76年)在鹽川正式設置障縣(漳縣),鹽產歸隴西郡鹽官管理。政府實行鹽鐵專營的根本目的是( )A.加強中央集權 B.促進地方經濟 C.充實邊疆軍費 D.打擊地方經濟【答案】A【詳解】根據題干“東漢章帝建初元年(公元76年)在鹽川正式設置障縣(漳縣),鹽產歸隴西郡鹽官管理”結合所學知識,政府實行鹽鐵專營的根本目的是加強中央集權,A項正確;促進地方經濟 、充實邊疆軍費、 打擊地方經濟都不是政府實行鹽鐵專營的根本目的,排除BCD項。故選A項。16.(2022·山東煙臺·中考真題)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各民族是中華民族的組成部分。下列可以印證這一毋庸置疑的歷史的是( )A.絲綢之路開辟 B.西域都護的設置C.宣政院的設置 D.駐藏大臣的設置【答案】B【詳解】公元前 60 年,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標志著西域開始正式歸屬中央政權,其管轄范圍包括今新疆及巴爾喀什湖一東、以南的廣大地區。B項正確;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排除A項;宣政院和駐藏大臣是管理西藏的機構,排除C和D項。故選B項。17.(2022·山東東營·中考真題)下列關于中國古代絲綢之路的敘述,正確的是A.通往西域的海上交通要道 B.連接亞非之間的陸上通道C.溝通歐亞的陸上交通要道 D.貫穿南北地區的水上通道【答案】C【詳解】依據所學知識,西漢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為開通溝通歐亞的路上交通要道絲綢之路奠定了基礎,C項正確,排除B項;海上絲綢之路是從東南沿海地區出發,并不是通向西域,排除A項;隋朝時期開通大運河貫穿南北地區,推動了南北經濟文化交流,排除D項。故選C項。18.(2022·吉林長春·中考真題)以下成就屬于“醫圣”張仲景的是( )A.創編“五禽戲” B.提出“治未病”理論C.發明“麻沸散” D.編寫《本草綱耳》【答案】B【詳解】根據學知識,東漢末年名醫張仲景寫成了《傷寒雜病論》,提出了“治未病”理論,提倡預防疾病,被后世成為“醫圣”,B項正確;華佗創編“五禽戲”,發明“麻沸散”,排除AC項;李時珍編寫《本草綱目》,排除D項。故選B項。19.(2022·四川綿陽·中考真題)《后漢書·華佗傳》記載:“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谷氣得銷,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終不朽也。”據此可知華佗( )A.發明“麻沸散” B.發展“治未病”思想C.提倡勞動鍛煉 D.總結中國藥物學成就【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谷氣得銷,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終不朽也。”可知華佗提倡勞動鍛煉,C項正確;麻沸散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發展“治未病”思想與材料不符,排除B項;材料中未體現總結中國藥物學成就,排除D項。故選C項。20.(2022·四川雅安·中考真題)近數十年考古工作的收獲表明,西安灞橋、新疆羅布淖爾、甘肅敦煌馬圈灣遺址等都曾經有西漢麻紙殘片發現。這些發現證明了( )A.造紙術起源于西漢 B.西漢時造紙術傳到國外C.西漢時紙已經出現 D.西漢時紙已取代簡帛【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信息,“西安灞橋、新疆羅布淖爾、甘肅敦煌馬圈灣遺址等都曾經有西漢麻紙殘片發現”證明西漢時期紙已經出現了。公元前2世紀西漢時期,中國就出現了紙張,是西漢的勞動人民共同發明創造的,C項正確;造紙術起源于西漢,改進于東漢,但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A項;材料不能說明西漢時造紙術傳到國外,西漢時紙已取代簡帛,排除BD項。故選C項。評卷人得分二、綜合題21.(2022·廣東深圳·七年級期中)歷史上的變法與改革不同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的進步。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觀察下列春秋戰國時期的兩幅圖: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壞井田,開阡陌,急耕戰之賞。雖非古道,猶以務本之故,傾鄰國而雄諸侯。然王制遂滅,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萬,而貧者食糟糠;有國強者兼州城,而弱者喪社稷。——《漢書·食貨志》材料三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李白《古風》詩材料四請回答:(1)從材料一的兩幅圖中,你能獲取哪些歷史信息?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說,這些信息說明了什么?(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歷史事件?據材料二,概括指出其主要措施。請用材料二中的一句原話來概括商君所為的歷史作用。(3)材料四中李白所盛贊的“秦王”是誰 并指出“秦王掃六合”的意義。(4)據材料五兩幅圖片所示,秦朝為鞏固統一采取的兩項重要措施是什么 【答案】(1)信息:鐵農具和牛耕技術出現并推廣。說明:當時社會生產力得到發展。(2)事件:商鞅變法。措施:1.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2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3役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獎勵耕戰(3點)作用:“傾鄰國而雄諸侯” 。(3)秦始皇(嬴政) 結束春秋戰國以來長期爭戰混亂的局面;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4)政治上建立封建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經濟上統一貨幣。【詳解】(1)根據圖示內容可知反映的信息是鐵農具和牛耕技術出現并推廣。鐵犁牛耕的出現說明當時社會生產力得到發展。(2)事件根據“及秦孝公用商君,壞井田,開阡陌,急耕戰之賞”可知是商鞅變法。綜合材料內容和所學可知,商鞅變法的措施包括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獎勵耕戰。作用根據“傾鄰國而雄諸侯。然王制遂滅,僭差亡度”可知是“傾鄰國而雄諸侯” 。(3)根據“秦王掃六合”并結合所學內容可知,李白所稱贊的“秦王”是秦始皇。“秦王掃六合”是指實現了統一,意義主要是結束春秋戰國以來長期爭戰混亂的局面;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4)根據圖示內容可知,秦朝建立后為了鞏固統一,在政治上建立封建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經濟上統一貨幣。22.(2022·山東濰坊·七年級期中)生產力的發展,制度的創新,思想文化的進步是一個國家繁榮統一的不竭動力。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現代考古在秦、魏等國故地出土了許多生鐵鑄造的農具。1950-1951年河南輝縣發掘了5座大型魏墓,1號墓出土鐵器65件,其中農具占58件,包括 、鋤、鏟、鐮、犁等一整套鐵農具。(1)從材料一中你能提取到哪些歷史信息?這對當時的農業生產有何影響?材料二:秦朝(秦始皇)搭好了大一統的框架,創立的大一統是個全面的大一統,包括政治大一統、經濟大一統、社會大一統、交通大一統、文字大一統。——摘編自《中華文化要義:大一統》(2)請從材料二“大一統的框架”中任選兩個,指出其具體措施。材料三:漢武帝即位時,富商大賈勢力惡性膨脹,地方王國鑄幣泛溢。為此,政府頒行了五銖錢,由于這種錢幣制作精美,工藝精良,且具有一定的防偽性,遠非私鑄者能及,貨幣的混亂狀態被徹底剎住。對鹽的生產,全國設37個鹽官分別管理。鐵的做法也一樣,自開礦、鍛冶、加工到發售,一概歸國家經營。此外,政府還加強對全國物價的掌控,打擊囤積居奇的現象,把富商大賈遷到都城附近或者邊遠地區,使其喪失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摘編自曾昭英《漢武帝的經濟改革》(3)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漢武帝控制經濟的措施及主要目的。材料四:統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造成中華文明這一鮮明個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國歷史上歷經數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統”思想的潛移默化,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而秦漢時期正是這種理念完全定型的關鍵階段。——摘編自黃樸民《論秦漢文化的時代精神》(4)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秦漢時期的時代特征,并談一談你對國家統一的認識。【答案】(1)鐵農具的出現和推廣。影響:促進了農業上的深耕細作;為開發山林、擴大耕地創造了條件。(2)大一統框架措施:政治上,確立中央集權制;經濟上,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交通上,統一車輛和道路的寬窄;文字上,統一文字為小篆。(3)措施:將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實行鹽鐵官營、專賣;平抑物價;打擊富商大賈。主要目的:鞏固與發展大一統國家(或者加強中央集權)。(4)時代特征: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鞏固。認識:統一是歷史發展的主流;統一符合廣大人民的愿望等。(言之有理即可)【詳解】(1)根據材料“許多生鐵鑄造的農具”和“ 、鋤、鏟、鐮、犁等一整套鐵農具”可知,春秋時期出現鐵農具和牛耕。春秋后期,鐵制農具和牛耕出現,促進了農業上的深耕細作,并為開發山林、擴大耕地創造了條件。(2)根據所學可知,政治大一統是確立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經濟大一統是指統一貨幣為圓形方孔半兩錢,統一度量衡;交通大一統是指統一車輛和道路的寬窄;文字大一統是指統一文字為小篆。(3)根據材料“政府頒行了五銖錢,”可知由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根據材料“對鹽的生產,全國設37個鹽官分別管理。鐵的做法也一樣,自開礦、鍛冶、加工到發售,一概歸國家經營。”可知,實行鹽鐵官營、專賣;根據材料“政府還加強對全國物價的掌控,打擊囤積居奇的現象,把富商大賈遷到都城附近或者邊遠地區,”可知,政府平抑物價并且打擊富商大賈。根據所學可知,主要目的是為了鞏固國家的統治。(4)根據材料四“統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造成中華文明這一鮮明個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國歷史上歷經數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統’思想的潛移默化,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而秦漢時期正是這種理念完全定型的關鍵階段”可知,秦漢時期奠定了中國歷史發展的版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時期,秦漢時期的時代特征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認識是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即可。比如:統一是歷史發展的主流;統一符合廣大人民的愿望。國家統一是一個國家強大的前提等等。23.(2022·陜西渭南·七年級期末)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董仲舒非常強調“大一統”。從這個觀點出發,他主張政治上必須統一于天子,思想上也必須統一,要“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種思想是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制度的理論依據。——摘編自《文物秦漢史》材料二:漢武帝規定國家在產鹽、鐵地區設置鹽官、鐵官,雇傭勞動力煮鹽冶鐵,鹽官、鐵官統屬中央的大司農,直屬中央調配,由國家統一經營。元狩四年(前119年),漢武帝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嚴禁地方和私人鑄錢。五銖錢的重量、成色都有保證,使幣制得到長時期的穩定。——摘編自洪煜《評漢武帝》材料三:西漢時代陸路交通的最高成就,莫過于“絲綢之路”的開辟了。這條由西漢長安通往中亞的運輸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偉大公路之一。通過“絲綢之路”向西去的物品,主要是絲綢。中國的絲織品通過這條路輾轉地傳到西方后,不僅加強了東西方的經濟交流,而且進一步擴大了中國在古代世界的聲望。——摘編自林劍鳴《秦漢史》(1)根據材料一,指出董仲舒的核心觀點。結合所學知識,簡述漢武帝采納其主張對儒學產生的影響。(2)根據材料二,概括漢武帝為加強對經濟的控制采取的措施。(3)材料三中“‘絲綢之路’的開辟”與哪一歷史事件緊密相關?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絲綢之路’的開辟”產生的歷史意義。【答案】(1)核心觀點:大一統思想。影響:使儒家忠君守禮的思想成為大一統政權的精神支柱;儒學居于主導地位,為歷代王朝所推崇,影響深遠。(答出任意一點即可)(2)措施:實行鹽鐵官營;將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3)歷史事件:張騫出使西域。歷史意義:加強了東西方的經濟交流;進一步擴大了中國在古代世界的聲望;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答出任意兩點即可)【詳解】(1)根據材料“董仲舒非常強調‘大一統’。”可知,董仲舒的核心觀點是大一統思想;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禮的思想成為大一統政權的精神支柱,從此,儒學居于主導地位,為歷代王朝所推崇,影響深遠。(2)根據材料二“武帝規定國家在產鹽、鐵地區設置鹽官、鐵官......鹽官、鐵官統屬中央的大司農,直屬中央調配,由國家統一經營......漢武帝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可知,漢武帝為加強對經濟的控制采取的措施有:實行鹽鐵官營;將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3)歷史事件:張騫出使西域。自從張騫開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漢朝和西域的使者開始相互往來,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日趨頻繁。商人們載著漢朝的絲綢等貨物,從長安出發,穿過河西走廊,經西域運往中亞、西亞,再轉運到更遠的歐洲;又把西域的物產和奇珍異寶運到中原。這條溝通歐亞的陸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絲綢之路”。根據材料三中“不僅加強了東西方的經濟交流,而且進一步擴大了中國在古代世界的聲望。”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絲綢之路’的開辟產生的歷史意義有:加強了東西方的經濟交流;進一步擴大了中國在古代世界的聲望;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