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4.2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一、課標要求理解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堅持真理、反對謬誤;明確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積極投身實踐,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二、學習目標目標1:理解真理的含義和特點(重點);目標2:真確認識真理和謬誤的關系;目標3:了解認識發展的過程;目標4:理解和掌握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重點)知識體系構建(一)真理的含義和特征真理的含義 真理是標志主觀與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 方法論真理的特點 客觀性 (1)真理的內容是客觀的;(2)檢驗真理的標準是客觀的;(3)真理是絕對的,真理與謬誤不可混淆(4)真理只有一個,真理面前人人平等(5)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 ①堅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②真理是客觀的,要堅持真理條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如果超出了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 ①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要求我們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真理 ②真理和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的,要求我們正確對待謬誤具體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拓展1:真理與謬誤的辯證關系(1)對立: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謬誤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錯誤反映。二者有著嚴格的界限,不容混淆。(2)統一:①真理與謬誤相互依存,互為前提,沒有謬誤就無所謂真理,沒有真理就無所謂謬誤。②真理與謬誤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注意:真理與謬誤相伴而行,但并不意味著真理中包含著謬誤,謬誤中包含著真理。拓展2:(1)真理本身是一種認識,屬于意識的范疇,而任何意識的形式都是主觀的,內容卻是客觀的,由此可推知:真理是主觀形式和客觀內容的統一(2)真理的客觀性決定在同一時間、地點和條件下,對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認識只有一個由此可推知:真理面前人人平等(3)真理的具體性和條件性強調真理具有相對性,真理適用的條件和范圍變了,真理也要隨之改變,由此可知:不存在永恒不變的真理。(4)真理永遠不會停止前進的步伐,它在發展中不斷地超越自身。但是,那些經過實踐反復檢驗的、已經確定的真理并沒有被推翻,而是不斷地向前發展。(二)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1.正確理解認識發展的過程在實踐基礎上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是認識過程的第一次飛躍,從認識到實踐是認識過程的第二次飛躍。從深度上講,認識需要逐步深化;從廣度上講,認識應當不斷擴展;從變化方向上講,認識必須向前推移。認識是無止境的(如圖示)。2.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含義 原因/表現反復性 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 ①從認識的主體來看,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要受到具體的實踐水平的限制;總要受到不同的立場、觀點、方法、知識水平、思維能力、生理素質等條件限制; ②從認識的客體來看,客觀事物是復雜的、變化著的,其本質的暴露和展現也有一個過程無限性 人類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①認識的對象是無限的變化著的物質世界; ②作為認識主體的人類是世代延續的; ③作為認識基礎的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上升性 認識運動的反復性和無限性表明,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循環是一種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真理永遠不會停止前進的步伐,真理在發展中不斷地超越自身方法論 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學后反思:(1)請嘗試畫出本框學習的思維導圖或概念圖(2)請查找問題、記錄或指出自己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或困惑,并寫下你需要何種幫助。(3)寫下你學習本框的收獲或心得體會,并于其他同學分享五.課堂練習1.在牛頓經典力學問世后的200多年時間里,許多科學家認為,整個宇宙都要服從這一“永恒定律”。20世紀初,愛因斯坦發現牛頓的運動定律只有在宏觀低速的情況下才是正確的,牛頓力學的“永恒定律”神話被告打破。這啟示我們A.真理是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B.人們對同一確定對象會有多個真理性認識C.對同一事物的判斷因人的主觀性而產生差異 D.真理適用于任何已知和確定的歷史條件和范圍2.毛澤東指出:“世界上只有唯心論和形而上學最省力,因為它可以由人們瞎說一氣,不要根據客觀實際,也不受客觀實際檢查的。”這告訴我們的是( )①唯心論和形而上學都以認識和實踐相脫離為特征 ②客觀事物是認識的對象和檢驗真理的標準③真理的本性在于主觀和客觀相符合 ④不以理論為指南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②④3.王安石在推敲“春風又綠江南岸”這一詩句過程中,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為“過”,復圈去而改為“入”,旋改為“滿”……凡如是十字許,始定為“綠”,這從一個側面表明( )①真理和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②認識主體的知識和素質影響認識結果③認識是一個包含曲折性的前進上升過程 ④對同一個確定對象不能產生不同的認識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4.以前,人們往往認為一切生物的生長都依賴陽光。現在科學家發現,在水深超過4000米的可見光不能到達的海底,在高溫、高壓、劇毒、缺氧的環境里,仍然存在大量海底熱液生物,它們考海底熱液帶出的能量進行化合作用合成有機質而生產呢。這從一個側面表明①對真理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循環過程 ②真理是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③客觀事物的復雜性決定了認識的反復性 ④認識只有不斷超越歷史條件才能成為真理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5.1902年奧地利科學家發明了廉價、清潔、方便和耐用的塑料袋,廣泛應用于社會生活各個方面,被譽為科技界的“白色革命"。在2002年塑料袋“百歲誕辰”之時,它因對生態環境的嚴重污染和破壞而被環保組織評為“20世紀人類最糟糕的發明”。現今,“遠離塑料袋"、“禁用塑料袋一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從“白色革命”到“白色污染",塑料袋的命運給我們的哲學啟示是:①認識與實踐始終存在著不可克服的矛盾 ②認識與實踐的統一總是具體的、歷史的③認識指導實踐所產生的結果總是不可預期的 ④認識對實踐指導作用的實現總受到主客觀條件的制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6.有研究表明,人體腸道菌群與社交行為障礙族病存在關聯:將自閉癥兒童的腸道菌群移植給小鼠,小鼠則表現自閉癥的行為特征;而將正常兒童的腸道菌群移植給小鼠,小鼠則沒有出現自閉癥行為特征。這一發現有助于醫生預防和治療相關疾病,也為人們通過優化飲食和生活方式,保持愉悅心情,養成良好的社交行為提供了理論依據,材料表明( )①實踐和認識的循環是一個辯證發展的過程 ②認識規律要以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為基礎③實踐提高了人的識能力促進了認識發展 ④對事物的正確認識需要多次反復才能完成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7.狼曾經是令人憎惡和害怕的,人們主張把狼趕盡殺絕。但一些地方由于狼群消失,某些動物種群迅速繁衍,導致植被過度消耗,生態失衡,人類生存環境惡化。現在,人們對狼的作用有了新的認識,不少國家實施了“引狼入室”計劃,以求保持生態平衡。這一事例說明( )①不同認識主體的共識才是真理性認識 ②解決實踐中的新問題是認識發展的動力③糾正謬誤、追求真理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④因受主客觀條件的制約,認識具有反復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8.黑格爾說:“真理是在漫長地發展著的認識過程中被掌握的,在這一過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繼續。”這說明真理①在認識過程中不斷被推翻 ②在發展過程中不斷超越自身③是具體的、有條件的④在認識中不斷超越歷史條件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9.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從認識論看,提出上述創新性重大論斷表明 ①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越來越深化 ②改革發展的實踐的自覺性、創造性不斷增強③認識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可以超越具體條件的限制 ④認識的發展是一個不斷用新認識否定、代替已有認識的過程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0.2011年9月,科學家在“中微子振蕩實驗”中測量出中微子的運行速度超過光速,但隨即發現實驗存在問題,測量結果有待進一步驗證。最新測量結果顯示,中微子的運行速度并沒有超過光速,原測量結果存在誤差,由此可見①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要受到具體的實踐水平的限制 ②原有的真理性認識常常在新的實踐活動中被推翻③認識運動是從認識到實踐再到認識的螺旋式上升過程④認識隨實踐發展而發展,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是無止境的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1.歷史上,張之洞、孫中山、宋子文等人先后提出過在海南修建鐵路的設想,受當時條件限制,都未能實現。新中國成立后,在幾代建設者的努力下,海南終于建成了環鐵路。海南環島鐵路夢的實現說明( )①認識是實踐的目的和動力,要發揮正確認識的指導作用②實踐具有直接現實性,可以把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③真理不斷在實踐中被推翻,要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④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受到客觀條件的制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參考答案1.A【詳解】A:材料中:愛因斯坦發現牛頓的運動定律只有在宏觀低速的情況下才是正確的,牛頓力學的“永恒定律”神話被告打破。這說明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適用條件和范圍。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A正確,應選。BD:真理是客觀的.具體的.有條件的,真理只有一個,BD本身說法不對。C“對同一事物的判斷因人的主觀性而產生差異”與題意不符,C不符合題意。2.A【詳解】①③:由題意知,唯心論和形而上學“不要根據客觀實際,也不受客觀實際檢查”,這揭示了唯心論和形而上學的錯誤在于脫離實際,脫離實踐,沒有實現認識與實踐的統一、主觀與客觀的統一,因此不屬于真理,故①③符合題意。②: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②說法有誤。④: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不以正確理論為指南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④說法有誤。3.C【詳解】①:真理是標志著主觀與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詩句中的用字均能反映客觀實際,不存在謬誤,只是涉及什么樣的字能表達江南春景的美。因此,材料不涉及真理和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的。①不符合題意。②: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對于詩句中用字的反復推敲是為了更加詩意的描述江南的春景,這離不開他的文學素養。這顯然說明了認識主體的知識和素質影響認識的結果。②正確。③:這句詩用字的推敲,經歷了一個反復修改的過程,最終“綠”字將江南春景表露無遺,引人入勝,這說明認識是一個包含曲折的前進上升過程。③正確。④:受主客觀條件的制約,對同一確定的對象會產生不同的認識。④錯誤。4.C【詳解】本題考查真理的具體性條件性、認識的反復性。①:對真理的追求不是循環的過程,①錯誤。②:對生物生長的認識,現在和以前相比較有了重大的進步,這是因為人們的實踐水平和認識能力的提高,說明真理是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②正確符合題意。③:現在生物生長的認識與以前人們對生物生長的認識有了很大的進步,這說明客觀事物本身是很復雜的,認識具有反復性,③正確符合題意。④:認識不能超越歷史條件,要受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④錯誤。5.C【詳解】本題以塑料袋的命運為背景,考查學生運用所學哲理分析問題的能力。塑料袋從“白色革命”到“白色污染”說明認識與實踐是具體的歷史的統一,人的認識總是隨著實踐的變化的發展、深化和向前推移,所以②項正確;①項錯誤,實踐決定認識,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二者是辯證統一的;③項錯誤,實踐是有目的、有計劃的,具有主觀能動性,因此認識指導實踐的結果是可預期的;④項強調主客觀因素制約認識作用的發揮,從材料可知,正是人們的實踐需要及對事物的認識制約了人們對塑料袋認識的作用的發揮。6.B【詳解】①③:有關自閉癥行為特征的小鼠試驗研究成果,有助于醫生預防和治療相關疾病,也為人們通過優化飲食和生活方式,保持愉悅心情,養成良好的社交行為提供了理論依據。這表明從實踐到認識,再到實踐的循環是一個辯證發展的過程,而實踐提供新的認識工具提高了人的識能力,促進了認識發展,①③符合題意。②: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要以認識和把握規律為基礎,②錯誤。④:材料強調實踐提供新的認識工具提高了人的識能力,促進了認識發展,不強調認識具有反復性,④與題意不符。7.C【詳解】①:不同認識主體的共識不一定是真理性認識,因為真理是對客觀事物及其本質和規律的正確反映,故①錯誤。②④:狼群消失,某些食草動物種群迅速繁衍,導致植被過度消耗,生態失衡,人類生存環境惡化,現在人們對狼的作用有了新的認識,不少國家實施了“引狼入室”計劃,以求保持生態平衡。這一事例說明解決實踐中的新問題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因受主客觀條件的制約,認識具有反復性,故②④符合題意。③:實踐是認識的目的,8.C【詳解】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①觀點錯誤;“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繼續”體現了真理的不斷發展和完善,②入選;黑格爾的觀點強調真理是逐漸被人類所掌握的,這體現了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③入選;真理不可能超越歷史條件,④排除。9.A【詳解】本題以黨的十九大報告關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創新性論斷為材料,考查考生對認識論的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矛盾已經轉化,說明我國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越來越深化,改革發展實踐的自覺性、創造性不斷增強,①②符合題意。規律具有客觀性,③中“超越具體條件的限制”表述錯誤;真理具有條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④中“不斷用新認識否定、代替已有認識” 表述錯誤。故選A。10.B【詳解】材料中測量結果的誤差說明人的認識能力,是受客觀物質條件限制的,可見①項正確;②項錯誤,材料中的新結論是錯誤的,不存在原有的真理性認識被推翻的問題;認識具有反復性,認識的過程是一個從實踐到認識,再由實踐到認識的過程過程,可見③項錯誤;④項正確,認識具有無限性,在材料中體現。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B。11.C【詳解】①: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動力,而不是“認識是實踐的目的和動力”,①錯誤。②:環島鐵路的建成說明實踐具有直接現實性,可以把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②正確且符合題意。③:真理不能被推翻,但要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③錯誤。④:新中國成立前,受當時條件限制未實現的海南環島鐵路夢在新中國成立后在幾代建設者的努力下實現了,這說明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受到客觀條件的制約,④正確且符合題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