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7.1文化的內涵和功能一、課標要求理解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辯證地看待傳統文化,領會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要意義,弘揚民族精神。二、學習目標目標1:闡述文化的含義和文化載體的含義(重點);目標2:理解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重點);目標3:明確文化與文敏的區別和聯系,能夠對現實生活中的文明和文化作出區分(難點);目標4:在對“文化”進行詞源考察、思考的基礎上,結合文化發展進步對個人、社會、民族、國家等的影響,闡明文化的功能(重點)。知識體系構建一、什么是文化(一)文化的含義1.廣義的文化: 是指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動及其創造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2.狹義的文化: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現象,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內容,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等非意識形態的內容。【名詞點擊】意識形態:指反映一定社會經濟形態、從而也反映一定階級或社會集團的利益和要求的觀念體系,在階級社會中具有強烈的階級性。如: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包括藝術思想、道德觀念、政治教育法律思想、宗教觀點等)非意識形態:指不反映一定社會集團的利益和要求的意識形式,不具有階級性。如:自然科學、技術、邏輯、語言和文字等。文化的特點1.從產生過程看:文化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純碎自然的東西不能稱為文化。2.從呈現形式看:文化要通過載體呈現出來。文化載體不是文化本身,但可以體現和傳導文化。文化與政治、經濟的關系1.經濟、政治決定文化①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注意:選擇題一定要分清“決定”和“決定于”2.文化反作用于經濟、政治,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不同的文化對經濟、政治的影響不同,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也不同: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3.文化具有自身的傳承性、相對獨立性。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但文化發展與經濟、政治的發展并不完全一致。文化既可能先進于當時的政治經濟,也可能落后于當時的政治經濟。(四)文化的核心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響著人們的文化實踐與文化生活。(五)文明與文化(六) 文化載體1.含義:文化載體是指文化的記錄、記載、標識、傳承和表現的物化形式。2.作用:文化載體承載、表達和展現著文化的內容。3.形式:文化載體是多種多樣的,器物、行為、制度、民俗等都是文化的載體。二、文化的功能1.對社會影響:文化具有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功能。(1)文化引導人們認識真善美,為人們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養。(2)文化教化育人,幫助人們提高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3)文化服務社會,滿足人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為人們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4)文化推動發展,是國家繁榮振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對提高社會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鐘南山,是我國著名的呼吸病學專家,在抗擊非典和抗擊新冠病毒中做出了重要貢獻,成為百姓心中名副其實的“靠山”。鐘南山愛好廣泛,除了看專業書籍外,廣泛涉獵各種書籍,并且積極跑步、單杠、足球等各種體育活動,這些活動充實了他的精神世界;同時,在閱讀和實踐中,鐘南山不斷地從優秀文化中汲取營養,增強自己的精神力量,每天活得都很充實,84歲活得就像50歲一樣;鐘南山不僅專業知識過硬和熱愛運動,還會跳舞,斗牛舞、交際舞都不在話下,在優秀文化的熏陶下,鐘南山變得“十八般武藝精通”,成為了百姓心中的全面發展的人思考:這段材料體現了文化對個人的發展有什么功能(影響)?2、對個人的影響(文化塑造人):優秀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要求:積極參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不斷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是培養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3.對民族的影響:文化是民族的血液和靈魂。(1)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2)當代中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以認同、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文化為前提。(3)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學后反思】(1)請嘗試畫出本框學習的思維導圖或概念圖(2)請查找問題、記錄或指出自己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或困惑,并寫下你需要何種幫助。(3)寫下你學習本框的收獲或心得體會,并于其他同學分享課堂練習(一)易錯易混分析,要求判斷正誤并說明理由1.文化對社會的發展起積極的促進作用。2.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文化的發展與經濟的發展亦步亦趨。3.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意味著文化可以與經濟、政治相互替代。4.文化是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競爭的基礎。(二)單選題和主觀題1. 2021年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館正式對外免費開放。紀念館是農奴從黑暗走向光明的見證,世人參觀紀念館既感觸到舊西藏的黑暗與野蠻,也領悟到社會主義新西藏的偉大變遷。材料表明( )①文化就是文明,與野蠻相對 ②人們的精神活動離不開物質活動③優秀文化能夠增強人的精神力量 ④精神產品凝結在一定的物質載體之中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2.2020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授予了美國詩人露易絲·格麗克。中國學者表示,格麗克的詩歌的一個重要特點就在于她將個人體驗轉化為詩歌藝術,換句話說,她的詩歌極具私人性,卻又備受公眾喜愛。但另一方面,這種私人性絕非傳記,而是以輕盈之筆向下挖掘日常生活的深度。材料表明( )①詩歌源于人類的實踐活動,并非純粹“自然”的反映②詩歌作為一種文化形式,決定著人們的文化實踐和文化生活③詩歌與作者的個人體驗有關,其創作不具有實踐共性④優秀詩歌背后的生活深度能使人提升審視生活的能力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3.由于“柳”、“留”諧音,古人在送別之時,往往折柳相送,以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這一習俗始于漢而盛于唐。譬如,漢代有《折楊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達惜別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橋,是當時人們到全國各地去時,離別長安的必經之地,而滿陵橋兩邊楊柳掩映,這兒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別的地點。對此,下列理解正確的是( )①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 ②借柳抒情是一種文化活動③文化具有教育人民、服務社會的功能 ④文化要通過載體呈現出來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4.文化具有相對獨立性,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但這并不意味著文化的發展始終與經濟發展完全同步,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①文化與政治彼此孤立不相干 ②文化對經濟具有反作用③文化對經濟發展起著促進作用 ④文化可能先于或落后于經濟發展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5.被稱為“中國式健身”的廣場舞,以其歡快的串燒音樂和自娛自樂的編排,吸引了很多人的關注。“身體好了”“心情美了”“朋友多了”,活躍在廣場上的受訪者給出了這樣的答案。事實上,飽滿的熱情,高昂的興致,矯健的身姿,充滿活力的模樣,已經是最好的回答。這說明文化能( )①推動發展,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 ②引導風尚,提升人們的文明素養③教化育人,提高國家文化競爭力 ④服務社會,為人們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6.飽含圓融和合等中國理念的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開閉幕式匠心獨運,二十四節氣、黃河之水、中國結、迎客松、折柳寄情、《雪花》主題歌,這些意蘊雋永的場面給人們留下了美輪美奐,直擊人心的深刻印象,激發了海內外中華兒女萬眾一心、接續奮斗的昂揚激情。由此可見,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的成功舉辦( )A.為我國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物質條件 B.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要見證C.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匯聚起強大力量 D.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了根本社會條件7.近年來,從城市到鄉村,從館內到室外,越來越多的紅色壁畫涌入大眾視野,以厚重的文化內涵、精湛的藝術語言,向人們生動講述紅色故事、彰顯紅色精神。壁畫是依附于建筑而生的藝術形式,既凸顯建筑獨特的文化定位,又美化了建筑空間。紅色壁畫( )①作為精神產品不具有意識形態的性質 ②作為精神力量可以直接轉化為物質力量③作為文化載體可以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④作為藝術作品可以透視人的精神世界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8.(2018年浙江高考)小煤礦關閉后,馬家村部分村民逐漸返貧,賭博、酗酒等不良現象死灰復燃。為改變面貌村兩委帶領村民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統領重振鄉村: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開展年度“最美村民”“最美家庭”評選等,形成文明鄉風;堅持綠色發展理念,聘請專家設計整體開發方案,配套利用舊礦、老宅、果蔬田園等資源,開發展示當地民俗民風的民宿、農家樂、特色小吃一條街等,形成觀賞游樂、體驗休閑旅游綜合體。如今,馬家村成了聞名返邇的“生態民俗文化村”。游客多了,鄉風美了,村民腰包鼓了,心里樂了。結合材料,運用《文化生活》中的相關知識,回答下列問題:(1)根據“文化的功能”的相關知識,說明馬家村重振鄉村過程中文化所起的作用。參考答案(一)易錯易混分析,要求判斷正誤并說明理由 均錯 理由如下1.【解析】文化有先進與落后、健康與腐朽之分。只有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才對社會的發展起促進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2.【解析】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但并不意味著文化的發展與經濟的發展亦步亦趨,文化的發展與經濟的發展不完全同步,文化具有自身的傳承性和相對獨立性。3.【解析】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表明隨著社會的發展,三者之間的聯系加深,呈現彼此滲透、相互融合的趨勢,但并不能抹殺三者之間的區別。4.【解析】文化是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經濟和科技實力是綜合國力競爭的基礎。(二)單選題和主觀題1.【答案】C ①:文化與文明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文明與野蠻相對,只要是文明就是積極向上的,文化具有雙重性,①錯誤。 ②④:紀念館是農奴從黑暗走向光明的見證,世人參觀紀念館既感觸到舊西藏的黑暗與野蠻,也領悟到社會主義新西藏的偉大變遷。材料表明精神產品凝結在一定的物質載體之中,人們的精神活動離不開物質活動,②④正確。③:材料并未涉及優秀文化能夠增強人的精神力量,③排除。2.B3.【答案】C ②④:由于“柳”、“留”諧音,古人在送別之時,往往折柳相送,以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這一習俗始于漢而盛于唐。這表明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創造和享用文化,借柳抒情是一種文化活動,而文化要通過載體呈現出來,②④符合題意。 ①③:材料強調在社會實踐中創造和享用文化,不體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也不體現文化教育人民、服務社會的功能,①③與題意不符。4.【答案】D ①: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相互促進發展,①錯誤。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經濟、政治,給予經濟、政治以重大影響,②正確。③:先進的、健康的文化對經濟發展起著促進作用,③錯誤。④:文化具有相對獨立性,文化可能先于或落后于經濟發展,④正確。5.【答案】C ①:經濟是文化發展的基礎,而不是文化是經濟的基礎,故①說法錯誤。 ②④:題干強調“中國式健身”的廣場舞,給人帶來了諸多益處:“身體好了”“心情美了”“朋友多了”。這說明文化能引導風尚,提升人們的文明素養,同時服務社會,為人們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故②④正確。③:材料只強調了文化提升人們的文明素養,并未涉及提高國家文化競爭力 的內容,故③排除。6.C 7. D8.答案】(1)文化具有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功能。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馬家村的振興起到了把握方向、智力支持、振奮民心的統領作用;(2)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響著人們的文化實踐與文化生活。馬家村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開展年度“最美村民”“最美家庭”評選等,形成文明鄉風。(3)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經濟所決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經濟、政治,給予經濟、政治以重大影響。先進的文化對經濟社會發展起積極的促進作用。馬家村堅持綠色發展理念,馬家村成了聞名返邇的“生態民俗文化村”,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統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