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高考生物二輪復習專題突破學案】專題7 生物與環境(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高考生物二輪復習專題突破學案】專題7 生物與環境(含答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高考生物二輪復習專題突破
專題七 生物與環境
[課標內容] 1.不同種群的生物在長期適應環境和彼此相互適應的過程中形成動態的生物群落。2.生物群落與非生物的環境因素相互作用形成多樣化的生態系統,完成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信息傳遞。3.生態系統通過自我調節作用抵御和消除一定限度的外來干擾,保持或恢復自身結構和功能的相對穩定。4.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有著深遠的影響,依據生態學原理保護環境是人類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
梳理核心知識
提示 深思1:樣方法、標記重捕法、黑光燈誘捕法、逐個計數法、抽樣檢測法、取樣器取樣法等。
深思2:不能取平均值,物種豐富度指一個群落中物種數目多少,要對不同樣本所得到的物種數進行不重復累加,具體到某個物種種群密度調查時才用取平均值。
深思3:二者屬于演替;前者是人為或非人為干預下的逆向演替,后者是人為干預下的正向演替。
深思4:不能提高能量傳遞效率,但可提高能量利用率。
1.用樣方法調查草地中某種植物的種群密度時宜選擇雙子葉草本植物,不宜選擇叢生或蔓生的單子葉草本植物為調查對象。因為叢生或蔓生的單子葉草本植物的地上部分往往難以辨別是一株還是多株。
2.在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實驗中,因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在時間上形成自身對照,因此無需設置對照組,但要獲得準確的實驗數據,則必須重復實驗,求平均值。
3.捕食者和獵物之間屬于捕食關系,捕食者的存在既有利于維持物種豐富度,又能促進被捕食種群的發展。
4.立體農業就是充分利用群落的結構和季節性,進行立體種植、立體養殖或立體復合種養的生產模式。
5.發生在裸巖上的演替起點是從來沒有植被覆蓋的光裸的巖地,發生在棄耕農田上的演替起點是有原有土壤條件,有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的地方。發生在裸巖上的演替速度慢,趨向形成新群落,經歷的階段多、時間長,發生在棄耕農田上的演替速度快,趨向恢復原來的群落,經歷的階段少、時間短。
6.流入某一營養級的能量主要有以下去向:一部分通過該營養級的自身呼吸消耗了;一部分作為排出物、遺體或殘枝敗葉不能進入下一營養級,而被分解者所利用;還有一部分未被自身呼吸消耗,也未被下一營養級和分解者利用,即“未利用”;除此之外的部分能量流入下一營養級。所以,流入某一營養級的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流到下一營養級。
7.生物數量金字塔有時候會出現倒置的塔形。例如,大量昆蟲生活在一棵大樹上,該生物數量金字塔的塔形就會發生倒置。
8.大力植樹造林后,這些植物能大量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因而對溫室效應能起一定的緩解作用。但更應該控制源頭——溫室氣體的排放。
1.判斷有關種群特征和數量變化說法的正誤
(1)調查草地上跳蝻的種群密度一般采用標記重捕法。(×)
(2)用性引誘劑誘殺雄性害蟲,破壞的是種群的年齡結構。(×)
(3)從理論上講,第二次被捕捉時動物躲避捕捉的能力增強,所以調查的種群數量比實際數量要偏小。(×)
(4)某種群數量呈“S”形增長時,其增長速率逐漸降低。(×)
(5)環境條件適宜時,物種入侵后的初期,種群數量增長方式類似于“J”形增長。(√)
(6)調查草地某種蜘蛛種群密度時,要選擇草多的地方,否則結果偏低。(×)
(7)在理想條件下,影響種群數量增長的因素主要是環境容納量。(×)
2.判斷有關群落特征及演替說法的正誤
(1)一個生態系統中所有的生產者和消費者構成了這個生態系統中的生物群落。(×)
(2)竹林中,竹子高矮參差不齊,體現了竹林在垂直方向上的空間結構。(×)
(3)不同物種的生態位可能會出現重疊現象。(√)
(4)單位面積或體積中某物種的個體數量多少稱為物種豐富度。(×)
(5)群落的季節性表現在外貌和結構隨季節變化而發生規律性變化。(√)
(6)群落演替中森林階段對太陽能的利用比灌木階段更充分。(√)
(7)所有的群落都可演替到森林階段。(×)
(8)調查土壤中小動物類群豐富度時,一般使用取樣器取樣法。(√)
3.判斷有關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說法的正誤
(1)生態系統的結構只包括食物鏈和食物網。(×)
(2)細菌在生態系統中可能是生產者,也可能是消費者或分解者。(√)
(3)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過程中,同一個生態系統中相鄰營養級之間的能量傳遞效率都相等。(×)
(4)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渠道都是食物鏈和食物網,所以物質和能量都是循環往復的。(×)
(5)心猿意馬、飛蛾撲火、花香引蝶都屬于生態系統的信息傳遞。(×)
(6)信息只能沿食物鏈從低營養級向高營養級傳遞。(×)
(7)生態系統的碳循環指的是CO2在無機環境和生物群落中的往復循環。(×)
(8)生態系統中的信息傳遞對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有利。(×)
4.判斷有關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環境保護說法的正誤
(1)生態系統中組成成分越多,食物網越復雜,生態系統的恢復力穩定性就越強。(×)
(2)污染的湖泊,魚類大量死亡,腐生細菌增多,進一步加重污染,這種調節是負反饋調節。(×)
(3)多食牛肉、少吃野菜,有利于減少生態足跡中草地面積的占用。(×)
(4)熱帶雨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比草原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高。(×)
(5)許多野生生物的使用價值目前還不清楚,說明生物多樣性具有間接價值。(×)
1.環境容納量是指                            
                                  。
提示 一定的環境條件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
2.魚類捕撈后的剩余量約為K/2,原因是                  
                                  。
提示 此時種群的增長速率最快,既可持久性高產量,又能保持種群數量的相對穩定
3.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層的意義                      
                                  。
提示 提高了群落利用陽光等環境資源的能力,也能為動物提供復雜的棲息空間和食物條件
4.土壤中的小動物不宜進行標記重捕的原因是               
                                  。
提示 許多土壤動物活動能力強,身體微小,標記困難
5.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時間短的原因是                  
                                  。
提示 次生演替的原有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
6.生態系統中消費者的作用包括                     
                                  。
提示 能夠加快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對于植物的傳粉和種子的傳播等具有重要作用
7.通常,生態系統的食物鏈不會很長,原因是               
                                  。
提示 能量在沿食物鏈流動的過程中是逐級遞減的
8.農業生態系統除蟲、除草的意義                    
                                  。
提示 調整能量流動的關系,使能量持續高效地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
9.防治害蟲時只是控制害蟲的數量,而不是將害蟲消滅,原因是       
                                  。
提示 消滅害蟲會破壞食物鏈,使生物的多樣性受到威脅,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遭到破壞
10.“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水青山”的生態功能有
                                  ,
“退耕還林、還草、還湖”工程的生態學意義是               
                                  。
提示 保持水土、防風固沙、涵養水源、調節氣候 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生物多樣性的價值和生態系統的生態、社會、經濟效益(穩定性)
1.(2021·全國甲卷,6)群落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動態系統。下列關于發生在裸巖和棄耕農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說法,錯誤的是(  )
A.人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擾可以改變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
B.發生在裸巖和棄耕農田上的演替分別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C.發生在裸巖和棄耕農田上的演替都要經歷苔蘚階段、草本階段
D.在演替過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結構復雜、穩定性強的方向發展
答案 C
解析 外界因素的改變,包括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都可能改變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A正確;裸巖上沒有土壤結構,發生在裸巖上的演替屬于初生演替,而棄耕農田具有較好的土壤結構,甚至保留了部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因此棄耕農田上發生的演替屬于次生演替,B正確;初生演替先后經歷了裸巖階段、地衣階段、苔蘚階段、草本階段、灌木階段、森林階段等,但次生演替一般直接進入草本階段,不經過苔蘚階段,C錯誤;在演替過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結構復雜、穩定性強的方向發展,只有遇到極端因素的影響和限制時,群落結構會退化,穩定性降低,D正確。
2.(2021·選擇性考試湖南卷,4,改編)某草原生態系統中植物和食草動物兩個種群數量的動態模型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食草動物進入早期,其種群數量增長大致呈“J”形曲線
B.圖中點a的縱坐標值代表食草動物的環境容納量
C.該生態系統的相對穩定與植物和食草動物之間的負反饋調節有關
D.過度放牧會降低草原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
答案 B
解析 由題圖可知,食草動物進入早期,種群數量增長大致呈“J”形曲線,A正確;環境容納量是指一定的環境條件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a點時,環境條件發生了改變(植物急劇減少),生態系統尚未穩定,此時種群數量不能作為環境容納量,B錯誤;生態系統之所以能維持相對穩定,是由于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能力,負反饋調節是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的基礎,C正確;過度放牧使得草原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遭到破壞,從而降低其抵抗力穩定性,D正確。
3.(2021·選擇性考試河北卷,12)濕地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豐富,鳥類是其重要組成部分。研究者對某濕地生態系統不同退化階段的生物多樣性進行了調查,結果見下表。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典型濕地 季節性濕地 中度退化濕地 嚴重退化濕地
濕地特征 常年積水 季節性積水 無積水 完全干涸,鼠害嚴重
生物多樣性指數 2.7 2.4 2.1 1.5
鳥類豐富度 25 17 12 9
注:生物多樣性指數反映生物多樣性水平
A.嚴重退化濕地中的鼠類吸引部分猛禽使得食物網結構最為復雜
B.因濕地退化食物不足,鳥類死亡率增加導致豐富度降低
C.濕地生態系統穩定性是其自我調節能力的基礎
D.濕地退化對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影響最大
答案 D
解析 嚴重退化濕地中鼠害嚴重,鳥類豐富度降低,食物網結構簡單,A錯誤;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稱為豐富度,鳥類的死亡率增加,不能直接說明豐富度降低,B錯誤;濕地自我調節能力是濕地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基礎,C錯誤;由題表可知,濕地退化會使濕地積水減少,直至完全干涸,因此濕地退化在防旱、調節氣候等方面的作用下降,即濕地退化對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影響最大,D正確。
4.(2021·全國乙卷,30)在自然界中,競爭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回答下列問題:
(1)競爭排斥原理是指在一個穩定的環境中,兩個或兩個以上受資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資源利用方式的物種不能長期共存在一起。為了驗證競爭排斥原理,某同學選用雙小核草履蟲和大草履蟲為材料進行實驗,選擇動物所遵循的原則是                。該實驗中需要將兩種草履蟲放在資源    (填“有限的”或“無限的”)環境中混合培養。當實驗出現                        的結果時即可證實競爭排斥原理。
(2)研究發現,以同一棵樹上的種子為食物的兩種雀科鳥原來存在競爭關系,經進化后通過分別取食大小不同的種子而能長期共存。若僅從取食的角度分析,兩種鳥除了因取食的種子大小不同而共存,還可因取食的           
(答出1點即可)不同而共存。
(3)根據上述實驗和研究,關于生物種間競爭的結果可得出的結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兩種動物具有相同的資源利用方式 有限的 雙小核草履蟲處于優勢,大草履蟲處于劣勢直至消亡
(2)時間或位置(答出1點即可) (3)具有相同資源利用方式的兩個物種,不能長期共存于同一環境中,若進化出新的資源利用方式便可共存
解析 (1)本實驗的目的為驗證“具有相同資源利用方式的物種不能長期共存在一起”,因此該同學選擇的動物應數量相同,屬于不同物種,且具有相同的資源利用方式。根據題干信息可知,競爭排斥是在受資源限制的條件下發生的,因此需在資源有限的環境中混合培養。由題干信息可知,兩物種不能長期共存,故其中一種群個體最終會全部死亡,結合教材知識分析,雙小核草履蟲和大草履蟲在競爭中,大草履蟲處于劣勢而被淘汰。(2)兩種以同一棵樹上的種子為食的雀科鳥能達到長期共存,說明二者對取食的種子存在差異,從而降低了競爭強度,如取食的種子大小不同、對于同一棵樹上不同位置的種子的選擇不同、取食時間不同等。(3)綜合(1)(2)小題的實驗和研究,可以發現生物種間競爭的結果可能是一方處于優勢,另一方處于劣勢甚至滅亡,或是種群間相互影響,共同進化,最終在生存空間、利用資源等方面存在差異(生態位的改變)而達到共存。
微專題1 種群與群落
1.理清種群數量特征間的關系
提醒:①性別比例只影響種群的出生率,不影響死亡率。
②年齡結構是預測種群發展趨勢的重要依據,但不能直接決定種群密度。
③沒有性別分化的生物種群不具有性別比例特征,封閉的海島上的生物種群不具有遷入(出)率特征。
2.調查種群密度的兩種估算方法
3.種群的增長規律及其應用要點歸納
(1)種群數量增長的兩種類型
(2)“S”形曲線K值與值的分析
4.四種種間關系辨析
(1)寄生與互利共生:兩種生物生活在一起,只對一方有利是寄生,對雙方都有利是互利共生。
(2)種間競爭與捕食:看最后結果,若一種生物處于劣勢甚至滅亡則為種間競爭。
(3)捕食者與被捕食者:一般數量先增加的為被捕食者。
5.明確群落的兩種結構
提醒:垂直分布≠垂直結構
高山上植被的垂直分布:是由于隨海拔高度升高,溫度下降明顯,從而導致不同海拔高度植被(群落)分布不同。如:闊葉林—針葉林—高原草甸—苔原屬于四個不同的群落垂直分布。而群落的垂直結構的分層現象:是指同一個群落內不同物種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層配置情況。
6.“三看法”判斷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考向1 以種群的特征為線索考查分析判斷能力
1.(2021·廣東佛山調研)科學工作者為了監測和預防某草原鼠害的發生情況,采用標記重捕法對該草原田鼠種群數量進行了調查,發現在最初調查的一個月內,種群數量每天增加1.5%。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自然環境中增加田鼠的天敵數量不會影響田鼠種群的K值
B.增長型種群的出生率通常要高于衰退型種群的出生率,而死亡率則相反
C.用標記重捕法調查田鼠種群密度時,標記物容易脫落,估算數值會偏小
D.最初調查的一個月內,田鼠種群數量增長模型應為Nt=N0λt,λ為1.015
答案 D
解析 自然環境中增加田鼠的天敵數量會使田鼠種群的K值降低,A錯誤;增長型種群的出生率與衰退型種群的出生率無法進行比較,B錯誤;用標記重捕法調查田鼠種群密度時,標記物容易脫落會使重捕的個體中被標記的個體所占的比例變小,進而使得估算值偏大,C錯誤;由題干信息“在最初調查的一個月內,種群數量每天增加1.5%”可知,田鼠種群數量呈“J”形增長,因此田鼠種群增長模型可構建為Nt=N0λt,其中λ為1+0.015=1.015,D正確。
2.(2021·豫南九校聯考)某生態學家以“保護和利用草原生態系統”為課題,對某草原進行了幾項專題研究,并繪制了下圖。圖甲表示一個鼠群引入到一個草原生態系統后的種群增長曲線;圖乙表示單位面積放牧量與生產者的凈生產量的關系,虛線表示未放牧時草原中生產者的凈生產量。分析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圖甲中的CD段波動主要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變動所致
B.依據圖甲,滅鼠時應使鼠群的數量控制在B~C點之間
C.由圖乙中可見適度放牧可以使草原生態系統的生產者的凈生產量有所上升
D.圖乙中的研究結果說明超載放牧使生態系統發展停滯甚至崩潰
答案 B
解析 依圖甲,滅鼠時應將鼠群的數量控制在B點以下,因為在B點時,鼠群增長速率很高,不能減輕鼠害,所以B錯誤。
考向2 以群落的特征為線索考查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3.(2021·山東煙臺調研)群落的結構廣義上包括群落的物種組成、物種多樣性、種間關系、群落的空間結構和時間結構。群落的垂直結構是指群落在垂直方向的配置狀態,最顯著的特征是分層現象;水平結構是指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狀況或配置格局;而群落的時間結構是指群落結構在時間上的分化或配置。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春季喬木、灌木開始萌動;秋末植物干枯,草本層消失,這不屬于群落結構的范疇
B.種間競爭、捕食等種間關系,以及人為干擾,在生物群落結構的形成中起著重要作用
C.當生物群落演替到頂極群落時,群落的物種組成、空間結構相對穩定
D.群落演替過程中,群落的結構會發生相應變化
答案 A
解析 根據題干信息可知,春季喬木、灌木萌動,秋末植物干枯,草本層消失,屬于群落的時間結構,即屬于群落的結構范疇,A錯誤;由于對光的種間競爭,植物有分層現象,由于食物的選擇作用,動物有分層現象,人為因素的選擇作用讓水平方向上各種生物的分布不相同,B正確;當生物群落演替到頂極群落時,群落的物種組成、空間結構和種間關系等達到相對穩定,C正確;群落演替過程中,生物群落中物種的組成、群落的結構都會發生相應改變,D正確。
4.(2021·四川成都市診斷)如圖為某生態系統中兩個種群數量的變化曲線,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
A.甲乙為種間捕食關系,乙是捕食者
B.圖中A點時,甲種群種內競爭最激烈
C.圖中C點時,甲種群的年齡結構屬于增長型
D.圖中B、D點時,甲種群的增長速率最大
答案 D
解析 據圖分析可知,甲乙數量上呈現出“先增加者先減少,后增加者后減少”的不同步性變化,屬于捕食關系,甲為
被捕食者,乙為捕食者,A正確;圖中A點時,甲種群數量達到最大值,此時種內競爭最激烈,B正確;據圖分析,C點之后,甲種群數量迅速上升,可判斷甲種群在C點屬于增長型,C正確;D點時甲種群增長速率最大,B點時甲種群減少速率最快,D錯誤。
 “三看法”快速判斷捕食曲線中的被捕食者
微專題2 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
1.生態系統的結構
包括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和營養結構(食物鏈和食物網)兩個方面
提醒:①生產者一定為“自養型”,“自養型”一定為生產者。
②分解者一定為“腐生型”,“腐生型”一定為分解者。
③生產者未必都是植物,植物未必都是生產者。
④消費者未必都是動物,動物未必都是消費者。
⑤分解者未必都是微生物,微生物未必都是分解者。
2.能量在各營養級間流動過程
提醒:①最高營養級消費者的能量沒有流向下一營養級這條途徑。
②計算能量傳遞效率時,以“營養級”為單位,而不是兩個個體間的傳遞效率,并且是“同化量”之間,而非“攝入量”或“儲存量”。
③散失的熱能不能被生產者固定再次進入生態系統,故能量流動單向不循環。
④有些分解者可為消費者提供能量,如蘑菇可為人提供能量,蚯蚓可為雞提供能量等,但分解者不可為生產者提供能量。
3.生態系統中的信息傳遞
考向1 結合生態系統的結構,考查社會責任
1.(2021·河北邢臺調研)下列有關生態系統結構的說法,錯誤的是(  )
A.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是生物賴以生存的前提
B.生產者是生態系統的基石,能為消費者和分解者提供物質和能量
C.生態系統中所有的生物成分組成復雜的食物鏈和食物網
D.生態系統結構的復雜性與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呈正相關
答案 C
解析 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如光、水、空氣等是生物賴以生存的前提,A正確;生產者可以把光能轉化為有機物中的化學能,為其他各種生物提供物質和能量,是生態系統的基石,B正確;食物鏈和食物網中只有生產者和消費者,不包括生態系統中的所有生物,C錯誤;生態系統的結構越復雜,抵抗某些干擾因素的能力越強,D正確。
2.(2021·吉林松原統考)食物鏈和食物網是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食物鏈由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構成
B.食物網中,某種動物的位置是不可替代的
C.食物網中,植食性動物處于不同的營養級
D.食物網越復雜,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越強
答案 D
解析 食物鏈中不含有分解者,A錯誤;食物網中,某種動物消失,其位置可由其他生物替代,B錯誤;食物網中,植食性動物處于第二營養級,C錯誤;食物網越復雜,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越強,D正確。
考向2 圍繞生態系統的功能考查科學思維能力
3.(2021·豫南九校聯考)科學家把隨季節不同周期性進行遷徙的鳥類稱為候鳥。候鳥往往沿著固定的路線,往返于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間。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鳥類遷徙過程中可能靠視覺、聽覺及地球磁場定位,這些信息都屬于物理信息
B.大型的鳥類和猛禽常在白天遷徙,這可能和它們的天敵少,白天食物充足有關
C.候鳥遷徙到目的地,能夠增加當地的生物多樣性,并導致種群性別比例發生改變
D.引起遷徙的因素和光照、氣候、食物、天敵等有關,也和鳥類自身的生理變化有關
答案 C
解析 候鳥具有遷徙習性,它們往往沿著固定的路線,有規律地往返于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間。之所以能夠沿固定路線準確遷飛,目前認為可能靠視覺、聽覺及地球磁場定位,這些都屬于物理信息,A正確;大型的鳥類和猛禽通常較兇猛,常在白天遷徙,同時白天較易獲得食物,B正確;生物多樣性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候鳥遷徙到目的地,能夠增加當地的生物多樣性,但不會因此引起種群性別比例發生改變,C錯誤;引起遷徙的因素和光照、氣候、食物、天敵等有關,也和鳥類自身的生理變化有關,D正確。
4.(2021·山東省名校聯考)如圖1表示某草原生態系統中某一時間的食物網,圖2表示圖1中某條食物鏈各生物體內有毒物質的相對含量。下列相關敘述中錯誤的是(  )
A.圖1中的蛇和鷹有兩種種間關系
B.若圖1中的狐數量大量減少,一段時間內鷹的數量會增加
C.圖1中的蛇種群質量增加10 kg,則至少消耗100 kg草
D.圖2中的甲、乙、丙、丁分別是圖1中的蛇、鼠、鷹和草
答案 C
解析 蛇和鷹既具有捕食關系,也具有種間競爭關系,A正確;由于鷹和狐有同種食物來源,所以如果狐的數量大量減少,則一段時間內鷹的數量會增加,B正確;“草→鼠→蛇”食物鏈中,若蛇種群質量增加10 kg,則至少消耗草250 kg,C錯誤;圖2中的食物鏈具有四個營養級,而圖1中的食物鏈有四個營養級的只有草→鼠→蛇→鷹,又根據食物鏈中營養級越高則有毒的物質越多,所以可判斷甲、乙、丙、丁分別是圖1中的蛇、鼠、鷹和草,D正確。
5.(2021·江西臨川聯考)如圖是生態系統碳循環的流程圖。據圖判斷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碳循環過程中,碳的循環流動在A到B階段的存在形式為無機物
B.在自然演替過程中,生產者制造的有機物量大于整個生物群落呼吸消耗的有機物量
C.A到B的能量傳遞效率與B到C的能量傳遞效率相同,且都在10%~20%之間
D.D表示大氣中的CO2庫,從一年的CO2含量來看夏季高于冬季
答案 B
解析 碳循環過程中,碳的循環流動在A到B階段是有機物形式,A錯誤;在自然演替過程中,生產者制造的有機物量大于整個生物群落呼吸消耗的有機物量,有機物總量在增加,B正確;A到B的能量傳遞效率與B到C的能量傳遞效率一般不相同,C錯誤;D表示大氣中的CO2庫,從一年的含量來看夏季低于冬季,因為夏季生產者光合作用比較強,D錯誤。
 “三看法”快速判斷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
微專題3 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環境保護
1.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2.關注生物多樣性的“3、3、4、1”
1.(2021·湖南岳陽調研)為了減少環境污染、保護生態環境,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我國作為《濕地公約》締約國,對濕地生態系統進行保護、開發和建設責無旁貸。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濕地生態系統中所有的動植物構成一個生物群落
B.濕地生態系統中的捕食者和被捕食者間存在協同進化現象
C.引入外來物種可提高濕地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從而提高其抵抗力穩定性
D.濕地生態系統既可調節氣候、蓄洪防旱,也可提高物質和能量循環利用的效率
答案 B
解析 濕地生態系統中所有的生物才能構成一個生物群落,A錯誤;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間總是存在協同進化的現象,B正確;引進外來物種也可能會引起物種入侵,對原有的物種及整個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帶來負面影響,C錯誤;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是單向的,D錯誤。
2.(2021·吉林長春質檢)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慶典活動中突出了“綠色理念”,環保細節處處可見,如七棵煙花樹的焰火藥劑無重金屬物質且低硫,是高科技環保焰火產品;迎賓禮炮零污染;由再生滌綸、地毯專用紗線編織而成的紅地毯是由40余萬個廢舊礦泉水瓶制作而成的;氣球可生物降解等。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焰火藥劑鳴放時產生的含碳氣體可以參與碳循環
B.零污染環保禮炮既不會導致霧霾,也不導致酸雨
C.用廢舊礦泉水瓶制作紅地毯,有利于減輕塑料制品對環境的污染
D.研究土壤微生物分解可降解氣球時,對照組土壤需60 ℃處理1 h
答案 D
解析 焰火藥劑鳴放產生的含碳氣體(如CO2)可以參與碳循環,A正確;環保禮炮零污染,既不會導致霧霾,也不會導致酸雨,B正確;廢舊礦泉水瓶屬于難降解制品,對難降解制品進行二次利用,可以減輕該類制品對環境的污染,C正確;觀察土壤微生物對可降解氣球的分解作用時,對照組要用來觀察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土壤不做處理,實驗組要盡可能在保證土壤理化性質的前提下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土壤可在60 ℃恒溫箱中處理1 h進行滅菌,D錯誤。
3.(2021·河南天一大聯考)下列有關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及生物多樣性的敘述,錯誤的是(  )
A.單一樹種的人工林比混合樹種的天然林更容易遭受病蟲害
B.虎有東北虎、華南虎、孟加拉虎等,這體現了物種的多樣性
C.科學家利用野生水稻培育高產雜交水稻,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
D.草原遭受蝗蟲采食后,植物的再生能力增強,減緩種群數量下降,體現了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
答案 B
解析 單一樹種的人工林物種單一,混合樹種的天然林物種數目多,營養結構復雜,抵抗力穩定性強,所以單一樹種的人工林更容易遭受病蟲害,A正確;東北虎、華南虎、孟加拉虎、馬來虎是虎的不同亞種,屬于同一物種,體現的是基因多樣性,而不能體現出物種的多樣性,B錯誤;水稻、小麥等栽培品種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C正確;草原遭受蝗蟲采食后,植物的再生能力增強,減緩種群數量下降,體現了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D正確。
捕捉高考共鳴點(五) 鎖定生態信息題
[命題專家悟規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建設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高考命題把握時代脈搏,捕捉社會信息,關注生態學問題,滲透科學發展觀,旨在引導考生科學看待生態問題,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增強學生保護生態環境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并自覺轉變生活方式,積極投身于生態文明建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而生態學新情境材料信息題,不僅能深入考查考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還能滲透環保意識和生態文明擔當的社會責任,因此,二輪復習備考時,務必對生態信息大題給于足夠的重視和強化。
共鳴點1 “生態學概念或生態假說”信息題
1.(2018·全國卷Ⅱ,31)大型肉食性動物對低營養級肉食性動物與植食性動物有捕食和驅趕作用,這一建立在“威懾”與“恐懼”基礎上的種間關系會對群落或生態系統產生影響,此方面的研究屬于“恐懼生態學”范疇。回答下列問題:
(1)當某種大型肉食性動物遷入到一個新的生態系統時,原有食物鏈的營養級有可能增加。生態系統中食物鏈的營養級數量一般不會太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將頂級肉食性動物引入食物網只有三個營養級的某生態系統中,使得甲、乙兩種植食性動物間的競爭結果發生了反轉,即該生態系統中甲的數量優勢地位喪失。假定該反轉不是由頂級肉食性動物的直接捕食造成的,那么根據上述“恐懼生態學”知識推測,甲的數量優勢地位喪失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點即可)。
(3)若某種大型肉食性動物在某地區的森林中重新出現,會減輕該地區野豬對農作物的破壞程度。根據上述“恐懼生態學”知識推測,產生這一結果的可能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兩點即可)。
答案 (1)生產者固定的能量在沿食物鏈流動過程中大部分都損失了,傳遞到下一營養級的能量較少 (2)甲對頂級肉食性動物的恐懼程度比乙高,頂級肉食性動物引入后甲逃離該生態系統的數量比乙多
(3)大型肉食性動物捕食野豬;野豬因恐懼減少了采食
解析 (1)從能量金字塔可以看出,在一個生態系統中,營養級越多,在能量流動過程中損失的能量就越多,因此,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一般不超過5個營養級。(2)根據題干信息“大型肉食性動物對低營養級肉食性動物與植食性動物有捕食和驅趕作用”,這一種間關系是建立在“威懾”和“恐懼”基礎上的,且題干指出導致植食性動物甲在數量上的優勢地位喪失不是由頂級肉食性動物的直接捕食造成的,因此,甲的數量優勢地位喪失的可能原因是頂級肉食性動物對甲產生的“威懾”比乙高,甲因“恐懼”而逃離該生態系統的數量比乙多。(3)根據題中“恐懼生態學”的觀點可知,大型肉食性動物對野豬有捕食和驅趕的作用,故某大型肉食性動物的重新出現可能會使野豬的被捕食量增加,同時野豬也會因“恐懼”而減少采食,從而降低其對農作物的破壞程度。
共鳴點2 生態農業情境信息題
2.(2021·山東青島高三期初調研)隨著農民進城務工人員數量增多,農村大片耕地成了“扔荒兒”,雜草叢生。如今已有許多地方在荒廢耕地上開展了多種形式的立體農業。立體農業是多種相互協調、相互聯系的農業生物,在空間、時間和功能上的多層次綜合利用的優化高效農業結構。“稻+萍+鴨+泥鰍”為常見的種養模式,在此模式中,鴨主要以雜草、害蟲、綠萍為食,同時鴨、泥鰍又為水稻、綠萍提供肥料,深水、綠萍為泥鰍提供隱藏場所,使鴨難以捕食,綠萍、鴨糞又可作為泥鰍的食物,外部僅投入少量的飼料便能維持長時間的平衡,請回答下列問題:
(1)立體農業模式中的各種生物共同構成    ,立體農業是充分運用群落的    而發展起來的一種農業生產模式。
(2)鴨與泥鰍之間存在      關系,泥鰍在該生態系統中承擔著    的作用。水域底泥富含有機物,許多地方都有“塘泥肥田,秋谷滿倉”的說法,請運用物質循環的知識分析其中的科學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經測算,鴨所攝取的雜草、害蟲、綠萍中的能量遠大于鴨體內有機物中的能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該種養模式通過對農田有機垃圾的廢物資源化,使能量更多地被人類所利用,請根據以上信息舉例說明(寫出兩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群落 空間結構
(2)種間競爭、捕食 消費者、分解者 塘泥中的有機物在分解者作用下轉變為水稻需要的無機物
(3)鴨所攝取的能量一部分在糞便中傳遞給分解者,還有一部分通過呼吸作用以熱能的形式散失
(4)水稻秸稈和雜草中的能量流入鴨;鴨糞便中的能量流入泥鰍,使原來流向分解者的能量被人類所利用
解析 (1)一定區域內所有生物的集合為群落,根據題干中的描述,立體農業是充分運用了群落的空間結構而發展起來的一種農業生產模式。(2)據題干可知,鴨能捕食泥鰍,鴨和泥鰍都以綠萍為食,故二者的關系為種間競爭、捕食。泥鰍以鴨糞和綠萍為食,故為消費者、分解者。塘泥肥田,是因為淤泥中分解者把其中的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可以供植物利用。(3)鴨所攝取的雜草、害蟲、綠萍中的能量遠大于鴨體內有機物中的能量,是因為能量流動是逐級遞減的,鴨所攝取的能量一部分在糞便中傳遞給分解者,還有一部分通過呼吸作用以熱能的形式散失。(4)該種養模式通過對農田有機垃圾的廢物資源化,使能量更多地被人類所利用,如水稻秸稈和雜草中的能量流入鴨;鴨糞便中的能量流入泥鰍,使原來流向分解者的能量被人類所利用。
共鳴點3 環境污染與生態恢復情境信息題
3.(2021·北京西城模擬)做好垃圾分類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與責任,垃圾分類可以方便后期的垃圾處理,使可回收物得到循環利用,減少焚燒和填埋的生活垃圾,也可以減少處理垃圾過程中對空氣和水的污染。垃圾分類中有一項為濕垃圾,又稱為廚余垃圾,即易腐垃圾,指食材廢料、過期食品、花卉綠植、中藥藥渣等易腐的生物質生活廢棄物。請回答下列有關問題:
(1)根據濕垃圾的特點,可以設計將其通過    (填生態系統成分)的作用進行初步處理,分解產物可以直接用作肥料,也可以將其放入沼氣池,將發酵產生的沼氣作燃料,沼渣作肥料,就能實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從物質和能量兩方面作答)。
(2)濕垃圾中有機物中的能量屬于各營養級        (填“呼吸消耗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或“流向下一營養級的能量”)。
(3)垃圾分類處理,可以減少有害物質對環境的破壞,達到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目的。生物多樣性的形成是    的結果,生物多樣性的價值包括直接價值、潛在價值和間接價值,間接價值是指        ,例如         
(舉一具體實例即可)。
(4)要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一方面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另一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分解者 物質的循環利用、能量的多級利用
(2)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3)協同進化 對生態系統的重要調節功能 森林和草地對水土的保持作用或濕地在蓄洪防旱、調節氣候等方面的作用(合理即可)
(4)控制對生態系統的干擾程度,對生態系統的利用應該適度,不能超過其自我調節能力 對人類利用強度較大的生態系統,應實施相應的物質和能量的投入,保證生態系統內部結構和功能的協調
解析 (1)濕垃圾中有機物含量豐富,可以經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后作為肥料進行肥田,也可以進行發酵產沼氣,沼渣用作肥料,這樣就實現了能量的多級利用和物質的循環利用。
4.(2021·武漢部分學校高三起點質檢)為改善某濱江濕地的環境和功能,科研人員綜合考慮海拔差異和人為干擾,從江心到防洪堤將濱江濕地劃分為A、B、C、D四個區域(如圖所示),進行了豐富度相關問題的研究。回答下列問題:
(1)物種豐富度是指            。調查各個區域的植物豐富度時,可采用    法。
(2)A、B、C、D四個區域分布著不同的種群,在空間上構成群落的    結構。每年豐水期時A、B區會被水淹,豐水期后,人們發現A、B區大量植物因爛根而死亡,爛根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當枯水期來臨后,A、B區會重新露干,恢復植被,此過程屬于群落的    演替。
(3)B區的優勢植物蘆葦不僅可以調節氣候,涵養水源,形成的良好濕地生態環境,也為鳥類提供棲息、覓食、繁殖的場所,這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      價值。
答案 (1)一個群落中物種數目 樣方 (2)水平 長期淹水導致根部缺氧,根細胞進行無氧呼吸產生酒精,酒精對細胞有毒害作用 次生 (3)間接
解析 (1)物種豐富度是指一個群落中物種數目。調查各個區域中植物的豐富度時,可以采用樣方法。(2)A、B、C、D四個區域分布著不同的種群,在空間上構成群落的水平結構。水淹后,根部氧氣供應不足,根細胞進行無氧呼吸產生酒精,酒精對植物細胞有毒害作用,導致植物爛根死亡。當枯水期來臨后,A、B區會重新露干,植被恢復,該過程屬于群落的次生演替。(3)蘆葦可以調節氣候、涵養水源,形成的良好濕地環境也為鳥類提供棲息、覓食、繁殖的場所,這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
專題強化練
A卷(時間:40分鐘 滿分:100分)
一、微專題強化練
微專題1 種群與群落
1.(2021·河南名校聯盟)行為調節學說認為,隨著種群密度的增加,種群中處于支配地位的個體占據有利的地段,剩余的個體只好生活在其他不利的地段(常常缺乏食物以及保護條件)或者往其他地方遷移,從而限制了種群的增長,使種群密度維持在相對穩定的水平上。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處于支配地位的個體,其出生的子代數量多
B.一個種群中的不同個體之間存在種內競爭
C.種群密度較低階段,種群的遷出率通常也較低
D.種群數量相對穩定時達到K值,種群數量不再改變
答案 D
解析 由于處于支配地位的個體占據了有利地段,因此其出生的子代數量多,A正確;一個種群中的不同個體之間會因為食物和空間等發生種內競爭,B正確;如果種群密度較低,那么種內競爭減弱,種群的遷出率通常也較低,C正確;種群數量達到K值后,其數量也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波動的,D錯誤。
2.(2021·四省八校聯考)如圖表示某草原生態系統中種群A與種群B的關系,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種群A的每一個體含有的能量都比種群B的多
B.種群B糞便中的能量屬于種群A所同化的能量
C.以該草原生態系統為單位開展物質循環的研究
D.碳元素在種群A與種群B之間以CO2的形式傳遞
答案 B
解析 根據圖中信息可知,種群A和種群B之間為捕食關系,其中種群A為被捕食者,所處的營養級較低,但是并不意味著該種群中每個個體所含的能量均多于種群B的,A錯誤;種群B糞便中的能量屬于其攝入種群A而未被其自身同化的能量,故這部分能量屬于種群A同化的能量,B正確;物質循環具有全球性,因此研究物質循環需以生物圈為研究對象,C錯誤;碳在各營養級之間以含碳有機物的形式傳遞,D錯誤。
3.(2021·河南天一大聯考)在玉米、大豆間種的地塊里,生長了一些雜草,另外還生活著一些小動物,危害玉米的玉米螟、土壤中的蚯蚓等。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
A.農田中的大豆、玉米及雜草等植株高度不同,是該群落垂直結構的體現
B.該農田中不同地段上生活的玉米螟數量不同,是該群落水平結構的體現
C.該農田中的所有種群并不都具有種群密度、年齡結構、性別比例等特征
D.影響玉米螟、蚯蚓等動物在農田中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棲息環境
答案 B
解析 在垂直方向上,大豆、玉米及雜草具有明顯的分層現象,是該群落垂直結構的體現,A正確;該農田中不同地段上生活的玉米螟數量有差異,屬于種群的空間特征,B錯誤;并不是所有的種群都具有性別比例等特征,如雌雄同株的玉米、大豆等種群都沒有性別比例的特征,C正確;影響動物在群落中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棲息條件和食物,D正確。
4.(2021·1月八省聯考廣東卷,5)下列關于“土壤中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實驗的敘述,正確的是(  )
A.許多土壤小動物以動植物遺體為食,屬于分解者
B.土壤小動物活動范圍小,適合用標記重捕法來調查
C.誘蟲器利用土壤小動物的趨光性,使用燈光來誘捕
D.通過統計土壤小動物的個體數目來估算其豐富度
答案 A
解析 許多土壤小動物以動植物遺體或動物的排遺物為食物,屬于分解者,A正確;許多土壤動物有較強的活動能力,但是身體微小,不適于用標記重捕法來調查,B錯誤;誘蟲器利用土壤小動物避光、避高溫、趨濕等特性進行誘捕,C錯誤;可用目測估計法或記名計算法對土壤小動物的種類進行統計來估算其豐富度,D錯誤。
微專題2 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5.(2021·安徽黃山調研)我們常見的蜻蜓以蒼蠅、蚊子等多種害蟲為食,蒼蠅喜食糞便或腐尸,蚊子吸食動植物體內的液體營養物。“蜻蜓點水”時蜻蜓將卵產在水中。其幼蟲在水中發育,可用來監測環境污染情況。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A.蒼蠅、蚊子營腐生生活,屬于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
B.蜻蜓、蒼蠅和蚊子的成蟲間存在捕食和種間競爭關系
C.蜻蜓、蒼蠅和蚊子可加快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
D.上述實例說明蜻蜓既有生物多樣性的潛在價值又有直接價值
答案 C
解析 蒼蠅營腐生生活屬于分解者,蚊子營寄生生活屬于消費者,A錯誤;蜻蜓捕食蒼蠅和蚊子,但是三者的成蟲間不存在種間競爭關系,B錯誤;蜻蜓、蚊子、蒼蠅分別屬于消費者、消費者、分解者,所以均有加快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的作用,C正確;蜻蜓捕食蒼蠅和蚊子等害蟲,說明具有間接價值,能監測環境污染屬于直接價值,D錯誤。
6.(2021·廣東六校聯考)某生態系統中存在如圖所示的食物網。據圖分析,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圖中甲和乙代表的生物類群是該生態系統的基石
B.處于第三營養級的己的數量一定少于第二營養級的丁
C.戊和丙的關系為種間競爭和捕食,二者與丁也具有種間競爭關系
D.庚所獲得的能量不超過甲與乙固定能量的4%
答案 B
解析 圖中甲和乙屬于第一營養級,是生產者,生產者是生態系統的基石,A正確;營養級的高低與生物的數量無必然聯系,故不能判斷己和丁之間的數量關系,B錯誤;戊捕食丙,二者有捕食關系,戊、丙、丁都捕食甲,三者之間有種間競爭關系,C正確;當庚通過“甲→戊→庚”這條食物鏈獲取能量時,庚處于第三營養級,庚獲得的來自甲固定的能量最多,當庚通過其他食物鏈獲取能量時,庚處于第四營養級,庚獲得的是來自甲與乙固定的能量,且能量傳遞效率最大為20%,故庚所獲得的能量不超過甲與乙固定能量的20%×20%=4%,D正確。
7.(2021·四川南充適應性考試)下列有關生態系統功能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用秋水仙素誘導多倍體是生態系統中化學信息在生產上的運用
B.羊攝入量的去路是呼吸消耗和用于生長、發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動
C.流經某人工高產魚塘的總能量大于該生態系統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總量
D.穩定的生態系統沒有物質和能量的輸入也能長期維持其相對穩定
答案 C
解析 用秋水仙素誘導多倍體,未在生物個體之間或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傳遞信息,故不能體現生態系統中化學信息在生產上的運用,A錯誤;攝入量-糞便量=同化量,同化量的去路是自身呼吸消耗和用于生長、發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動,B錯誤;流經人工高產魚塘的總能量是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總量和餌料中的化學能,C正確;穩定的生態系統也需要不斷得到來自系統外的能量補充,才能維持其相對穩定,D錯誤。
8.(2021·福建福州一中模擬)下圖表示某草原生態系統中3個不同種群的生長繁衍情況,已知種群C是自養生物,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在該生態系統中種群A的生物體型一定最大
B.種群A個體數大增,使種群B個體被大量捕食是種群B在甲→丙段時間內個體數大幅下降的唯一原因
C.種群B在丙處時,該種群的年齡結構屬衰退型
D.在該生態系統中,最好讓能量多流向B種群內
答案 D
解析 讀圖可知該生態系統的食物鏈為C→B→A,A雖為最高營養級,但體型不一定最大;種群B在甲→丙段時間內個體數大幅下降的原因是:①種群A個體數大增,使種群B個體被大量捕食,②C種群個體數劇減,種群B食物減少。種群B在丙處時,個體數量少,但由于C種群個體數在增加,種群B食物豐富,出生率增加;而種群A個體在減少,使死亡率降低,所以此時該種群的年齡結構屬增長型。人們設法調整能量流動方向,使能量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在草原生態系統中,使能量多流向牛和羊等初級消費者。
微專題3 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環境保護
9.(2021·河南許昌調研)下列哪一種方法能增加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  )
A.減少該生態系統內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數量
B.減少該生態系統內各營養級生物的種類
C.使該生態系統內生產者和消費者在數量上保持平衡
D.增加該生態系統內各營養級生物的種類
答案 D
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生態系統抵抗力穩定性概念及影響因素的掌握。一般來說,生態系統的組分越多,營養結構越復雜,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越強,其抵抗力穩定性越高。因此,適當增加各營養級生物的種類,使組成增多和營養結構更復雜,可增加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B錯誤,D正確;生態系統內生產者、消費者和寄生生物的數量需要維持在一定水平,使營養結構相對穩定,但單純從生物數量對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影響的考慮較為單一,具體做法與題干要求不符,不能增加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A、C錯誤。
10.(2021·河南百校聯盟)生物多樣性包含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等三個層次,遺傳多樣性是種內所有遺傳變異信息的綜合,蘊藏在各種生物的基因里;物種多樣性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物種的復雜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是指生物圈內生物群落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不同的個體的蛋白質不同、性狀不同,這是遺傳多樣性的表現形式
B.維持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正常進行,是在保護生態系統多樣性
C.生物群落的豐富度是評價物種多樣性的重要指標
D.建立種子庫、基因資源庫屬于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易地保護
答案 D
解析 遺傳多樣性主要是遺傳物質的多樣性,遺傳物質可以控制蛋白質的合成,從而控制生物的性狀,所以遺傳的多樣性可以體現在蛋白質多樣性、性狀多樣性上,A正確;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屬于生態系統的功能,所以維持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正常進行,是在保護生態系統多樣性,B正確;生物群落的豐富度是指某地域物種數目的多少,屬于物種多樣性的范疇,C正確;易地保護是將生物活體改變原地理位置進行的保護,建立種子庫、基因資源庫不屬于易地保護,D錯誤。
二、專題綜合提升
11.(2021·全國甲卷,31)捕食是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為食的現象,能量在生態系統中是沿食物鏈流動的。回答下列問題:
(1)在自然界中,捕食者一般不會將所有的獵物都吃掉,這一現象對捕食者的意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1點即可)。
(2)青草→羊→狼是一條食物鏈。根據林德曼對能量流動研究的成果分析,這條食物鏈上能量流動的特點是            。
(3)森林、草原、湖泊、海洋等生態系統是常見的生態系統,林德曼關于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特點的研究成果是以      生態系統為研究對象得出的。
答案 (1)保證被捕食者的能量能夠持續流向捕食者,有助于捕食者的生存
(2)單向流動、逐級遞減 (3)湖泊
解析 (1)捕食者一般不會將所有的獵物都吃掉,否則自己也無法生存,這就是所謂的“精明的捕食者策略”。(2)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是單向的,在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只能從第一營養級流向第二營養級,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個營養級,不可逆轉,也不能循環流動。能量在流動過程中逐級遞減,輸入到一個營養級的能量不可能百分百地流入下一個營養級,能量在沿食物鏈流動的過程中是逐漸減少的。(3)美國生態學家林德曼對一個結構相對簡單的天然湖泊——賽達伯格湖的能量流動進行了定量分析,所以,林德曼關于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特點的研究成果是以湖泊生態系統為研究對象得出的。
12.(2021·湖南師大附中模擬)研究小組在我國某草原上測定了不同放牧強度下的優勢植物種群密度、地上凈初級生產力(用植被干物質積累量表示)、群落物種多樣性等指標,嘗試探尋合理放牧強度。回答下列問題:
放牧強度 優勢植物種群密度(株/m2)
羊草 針茅
CK 207.33 11
GI170 217.67 4.47
GI340 170.2 20.73
GI510 216.8 3.53
GI680 108.53 6.67
注:CK、GI170、GI340、GI510、GI680分別代表0、170、340、510、680羊單位·d/hm2/a,對應的強度為對照(未放牧)、輕度放牧、中度放牧、重度放牧和極重度放牧。
(1)據表分析,隨著放牧強度變化,羊草與針茅的種群密度整體呈現    的變化特點,推測引起此變化特點的原因是放牧強度的改變引起羊草與針茅之間的    能力有所改變。
(2)合理放牧后,原牧場植被在一定時間內能得以恢復,但過度放牧會導致牧場植被難以恢復,這一現象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度干擾假說認為,一個生態系統處在中等程度干擾時,其物種多樣性最高。據圖分析,該項研究結果能夠支持中度干擾假說,其依據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據圖分析,從草原的生態保護與可持續利用考慮,該典型草原合理放牧強度范圍應為   羊單位·d/hm2/a,依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交替消長(或此消彼長) 種間競爭
(2)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的
(3)牧場在中等放牧強度(GI340)下的多樣性指數最高
(4)170~340 在該放牧強度范圍內,牧場地上凈初級生產力和物種多樣性均維持在較高水平,牧場生態效益最好
解析 (1)據表分析,隨著放牧強度變化,羊草與針茅的種群密度整體呈現交替消長的變化特點。因優勢植物羊草與針茅之間為種間競爭關系,從放牧強度變化對種間關系的影響分析,推測其原因是放牧強度的改變引起羊草與針茅之間的競爭能力有所改變。(2)合理放牧后,原牧場植被一定時間內能得以恢復,但過度放牧會導致牧場植被難以恢復,這一現象說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的。(3)中度干擾假說認為,一個生態系統處在中等程度干擾時,其物種多樣性最高。據圖分析,牧場在中等放牧強度(GI340)下的多樣性指數最高,說明該項研究結果能夠支持中度干擾假說。(4)基于草原的生態保護與可持續利用考慮,據圖分析,該典型草原合理放牧強度范圍應為170~340羊單位·d/hm2/a,在該放牧強度范圍內,牧場地上凈初級生產力和物種多樣性均維持在較高水平,牧場生態效益最好。
13.(2021·山西太原五中模擬)某濕地的沼澤分布情況如圖所示(圖中數據為相應濕地的地下水位與地表的距離)。回答下列問題:
(1)該地區從草叢沼澤到落葉松沼澤的變化體現了群落的    結構。影響該濕地不同沼澤分布的環境因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活在不同沼澤區域的動物優勢種存在差異,原因是         。請在下框中簡要畫出白樺沼澤中碳元素的循環圖解。
(3)為保護該地區的生物多樣性,在該地區建立了自然保護區,這屬于    保護。提高濕地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時不應盲目引入外來物種,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水平 水分
(2)不同動物所需的食物和棲息環境不同 如圖
(3)就地 外來物種可能會造成物種入侵,對當地的生物多樣性產生危害
解析 (1)分析圖形可知,不同沼澤的地下水位與地表的距離不同,該濕地在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分布著不同的種群,體現了群落的水平結構。影響該濕地不同沼澤分布的環境因素主要是水分。(2)群落中的植物可以為動物提供多種多樣的棲息環境和食物條件,不同動物所需的棲息環境和食物條件不同,故生活在不同沼澤區域的動物優勢種存在差異。生產者通過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固定大氣中的CO2,然后碳元素以含碳有機物的形式沿食物鏈傳遞,生產者、消費者含有的碳元素除會流向分解者外,還會通過生產者、消費者自身的呼吸作用以CO2的形式返還到大氣中的CO2庫中,同時分解者能通過分解作用將碳元素以CO2的形式返還到大氣中的CO2庫中。(3)就地保護是指在原地對被保護的生態系統或物種建立自然保護區以及風景名勝區等,該地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屬于就地保護。引入外來物種可能會造成物種入侵,對當地的生物多樣性產生危害,故提高濕地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時不應盲目引入外來物種。
14.(2020·海南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24)用4種不同方式培養酵母菌,其他培養條件相同,酵母菌種群數量增長曲線分別為a、b、c、d,如圖所示。
回答下列問題。
(1)培養酵母菌時需要將溫度控制在20 ℃左右,原因是        。
(2)曲線a所示的種群數量增長最快,主要原因是種群增長所需的    最豐富。
(3)曲線d為對照組,對照組的培養方式是        。該組酵母菌數量增長到一定程度后,種群增長逐漸變慢,其限制因素有        (答出2點即可)。
(4)隨著培養時間延長,在有限的空間中,每組酵母菌種群數量都會達到環境容納量。環境容納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最適合酵母菌繁殖 (2)營養物質 (3)不換培養液 營養物質的消耗、有害代謝產物的積累 (4)一定的環境條件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
解析 (1)由于20 ℃左右最適合酵母菌繁殖,所以培養酵母菌時需要將溫度控制在20 ℃左右。
(2)據圖分析可知,a曲線的酵母菌培養液更換的時間間隔最短,營養物質最豐富,所以其所示的種群數量增長最快。
(3)曲線d為對照組,應該不換培養液;培養一段時間后種群數量不再增加,其限制因素有:營養物質的消耗、有害代謝產物的積累等。
(4)環境容納量即K值,是指一定的環境條件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
B卷(時間:40分鐘 滿分:100分)
一、微專題強化練
微專題1 種群與群落
1.(2021·江西九江調研)右圖為某種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隨時間變化的示意圖,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該圖可表示池塘中養殖的某些魚類種群的增長
B.該種群的數量不斷增大,增長速率先增大后減小
C.該種群的增長率不變,種群數量呈“J”形曲線增長
D.該種群數量的增長速率主要受環境阻力的影響
答案 C
解析 題圖中種群數量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保持不變,即種群自然增長率不發生變化,種群數量會一直增多。池塘中養殖的魚類的種群數量相對穩定,但出生率較低,A錯誤;該種群數量的增長速率不斷增大,增長率不變,種群數量呈“J”形曲線增長,B錯誤、C正確;若該種群數量的增長速率主要受環境阻力的影響,則種群數量的增長會呈“S”形曲線,D錯誤。
2.(2021·山西運城康杰中學模擬)下列關于群落和群落演替的敘述,錯誤的是(  )
A.群落中種群數目的多少稱為物種的豐富度
B.具有顯著種間競爭關系的兩種生物種群數量常表現為此消彼長
C.群落演替過程中,群落中的有機物含量可能越來越少
D.群落演替過程中,喬木替代灌木與灌木替代草本的主要原因相同
答案 A
解析 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稱為物種豐富度,A錯誤;具有顯著種間競爭關系的兩種生物會爭奪相同的資源,二者的種群數量常表現為此消彼長,B正確;群落演替是指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群落結構可能越來越復雜,也可能越來越簡單,如氣候越來越干旱,原來的森林演替為草原,故群落中有機物含量可能會越來越少,C正確;群落演替過程中,喬木替代灌木與灌木替代草本的主要原因相同,都是由于前者更為高大,在爭奪陽光等資源的過程中占據優勢,D正確。
3.(2021·1月八省聯考遼寧卷,11)羊草是北方草原的一種多年生優勢牧草,前些年由于受到人為開墾的影響,羊草數量顯著下降。開展退耕還草工程之后,退耕區域的羊草數量明顯增加。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羊草種群恢復過程中,其年齡結構屬于穩定型
B.羊草種群恢復過程中,退耕區域發生了群落演替
C.開展退耕還草后,生物群落的垂直結構不發生變化
D.開展退耕還草后,羊草種群的環境容納量不變
答案 B
解析 羊草種群恢復過程中,退耕區域的羊草數量明顯增加,說明其年齡結構屬于增長型,A錯誤;羊草種群恢復過程中,退耕區域發生了次生演替,B正確;開展退耕還草后,生物種類增多,生物群落的垂直結構也發生變化,C錯誤;開展退耕還草后,環境條件改善,故羊草種群的環境容納量增大,D錯誤。
4.(2021·廣東七校聯考)經過多年持續不懈的生態治理,曾經的毛烏素沙漠,已被建設成為“塞上綠洲”。2020年4月22日陜西省林業局公布,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達93.24%,這意味著毛烏素沙漠即將從陜西版圖“消失”。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人工治理后,沙漠重新成為綠洲,該演替屬于次生演替
B.沙漠治理的過程充分體現了人類活動可改變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C.“塞上綠洲”不同地段物種組成上的差異是群落垂直結構的體現
D.固沙林形成后,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主要來源是枯枝落葉、動物的遺體和排遺物
答案 C
解析 通過人工治理,沙漠變為綠洲,從群落演替角度分析說明了人類活動可以改變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該演替為次生演替,A和B正確;“塞上綠洲”不同地段物種組成上的差異是群落水平結構的體現,C錯誤;通過植樹造林進行沙漠治理,固沙林形成后,土壤有機質含量明顯增加,有機質的主要來源是植物的枯枝落葉、動物的遺體和排遺物,D正確。
微專題2 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5.(2021·山東濟南調研)某些鵒(yù)科鳥在巢穴正值孵卵或照顧幼鳥時,面對突然來臨的捕食者會表演“老鼠跑”,吸引捕食者注意從而轉向捕捉它們,把捕食者引向離巢穴越來越遠的地方,等到危險過去,又回到自己的巢邊。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A.該種鵒科鳥模仿老鼠跑步的現象屬于行為信息
B.捕食者和鵒科鳥的數量比值代表能量傳遞效率
C.信息傳遞可以發生在同種生物或異種生物之間
D.捕食者的存在對鵒科鳥種群數量起調節作用
答案 B
解析 鵒科鳥模仿老鼠跑步,這是一種特殊的防御行為,屬于行為信息,A正確;傳遞效率是指下一個營養級的同化量與上一個營養級同化量的比值,捕食者和鵒科鳥的數量比值不能代表能量傳遞效率,B錯誤;信息傳遞既可以在異種生物間傳遞來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也可以在同種生物之間傳遞來調節種群的繁衍和維持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C正確;由精明的捕食者策略和收割理論可知,捕食者的存在對被捕食者的數量有一定的調節作用,D正確。
6.(2021·江西臨川二中質檢)科學家們特別強調,人類活動引發的氣候變暖“是僅次于核武器,排名第二的威脅”。就是說,“溫室效應”將給人類帶來災難。下面有關溫室效應的敘述不恰當的是(  )
A.化石燃料的燃燒是導致溫室效應的主要原因
B.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環境之間以CO2的形式循環
C.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有機物的形式存在
D.植樹造林、退耕還林是解決溫室效應的最主要措施
答案 D
解析 溫室效應是由于大氣中CO2等氣體含量增加,使全球氣溫升高的現象。溫室效應產生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燒。開發新能源,減少化石燃料的燃燒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最主要措施。
7.(2021·福州市質檢)大量投放餌料會對魚池造成污染,使魚池水質變差,從而影響魚的生長、發育和繁殖及產出。為改善魚池水質,某團隊設計了魚池廢水凈化生態系統,如下圖所示。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
A.該生態系統中有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等成分
B.該生態系統可以實現物質和能量的良性循環利用
C.魚池中的廢水可以為蔬菜種植池提供有機物和無機物
D.該生態系統可以提高物質利用率,使能量較大程度地流向對人類有益的部分
答案 B
解析 該生態系統可以實現物質的循環利用,但其能量不能循環利用,B錯誤。
8.(2021·湖北武漢調研)某生態系統中有A、B、C、D四種生物,可構成食物鏈A→B→C,D為分解者,如圖是該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入B處發生的一系列變化示意圖,圖中的甲表示B的同化能量,乙表示B用于生長、發育和繁殖的能量,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圖中甲=乙+丙
B.圓褐固氮菌可以參與丁過程
C.能量流入C的變化示意圖與此示意圖相同
D.圖中D的能量不全部來自B生物
答案 C
解析 C是此食物鏈的最高營養級,其能量變化示意圖與題圖相比沒有被下一營養級攝入這一項;B同化的能量一部分用于呼吸消耗,另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長、發育和繁殖;圓褐固氮菌在生態系統中屬于分解者,丁過程表示分解者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的過程,圓褐固氮菌可參與此過程;D的能量有一部分來自B的糞便,而此部分能量屬于上一營養級A的能量。
9.(2021·江蘇宿遷一中期中)有兩種花序的無花果高度依賴榕小蜂傳粉。榕小蜂從小孔進入花序Ⅱ(只有雄花可育),可在里面產卵并繁殖后代,沾染花粉的榕小蜂可從花序Ⅱ飛出,尋找新的花序。若攜帶花粉的榕小蜂進入花序Ⅰ(只有可育的雌花),就很難再爬出,只能在雌花上爬來爬去,幫助傳粉。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榕小蜂與無花果的種間關系為寄生
B.榕小蜂的繁殖依賴于無花果,是消費者和分解者
C.榕小蜂不能在花序I里產卵有利于無花果繁衍
D.在無花果和榕小蜂協同進化的過程中,兩個種群的基因頻率均未發生變化
答案 C
解析 無花果依靠榕小蜂為之傳粉,榕小蜂在無花果花序中產卵,以無花果花序為其幼體唯一棲息場所和食物來源,兩者是互利共生關系,A錯誤;由題干信息知,榕小蜂的繁殖依賴于無花果,無花果是生產者,榕小蜂是消費者,B錯誤;攜帶花粉的榕小蜂進入花序Ⅰ里就很難再爬出,就有利于其身上的花粉落在雌花的柱頭上,有利于無花果的傳粉,利于無花果的繁衍,C正確;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種群的基因頻率會發生定向改變,導致生物朝著一定的方向不斷進化。因此在無花果和榕小蜂協同進化的過程中,兩個種群的基因頻率均會發生變化,D錯誤。
微專題3 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環境保護
10.(2021·華師一附中調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體現了我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鮮明態度和堅定決心。比如通過植樹種草等措施治理沙漠,我國平均每年以約1 980 km2的速度將沙漠變為綠洲。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植樹種草能防風固沙,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
B.沙漠治理豐富了群落的水平結構、簡化了其垂直結構
C.沙漠變綠洲有利于降低大氣CO2濃度,緩解溫室效應
D.治理提高了“沙漠”恢復力穩定性,沙漠治理更容易
答案 C
解析 植樹種草能防風固沙,是生物多樣性的生態學功能,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A錯誤;沙漠治理既豐富了群落的水平結構,也使垂直結構復雜化,B錯誤;沙漠變綠洲增大了生產者的數量,提高了固定CO2的能力,有利于降低大氣CO2濃度,緩解溫室效應,C正確;治理后“沙漠”抵抗力穩定性提高,D錯誤。
11.(2021·河北保定調研)某些人工合成的化合物如農藥DDT、六六六等,進入環境后便參與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但是,這些化合物難以被降解并在生物體內蓄積。下表是某水域生態系統在結構和功能處于相對穩定狀態時,甲、乙、丙、丁四個種群所含有的總能量和殘留DDT的平均濃度。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甲 乙 丙 丁
能量/kJ 2.8×109 1.3×108 9.1×107 2.9×107
DDT濃度/ppm 0.04 0.35 0.39 3.4
A.該生態系統的水體中DDT的濃度小于0.04 ppm
B.四個種群最簡單的能量流動渠道是形成一條食物鏈
C.甲是該生態系統組成成分中的生產者
D.丁種群個體死亡后釋放的DDT還可能再進入丁種群
答案 B
解析 表中數據是在該生態系統處于平衡時,甲、乙、丙、丁四個種群所含有的總能量和殘留DDT的平均濃度,其含量關系應符合能量傳遞和生物富集規律,因此,甲是生產者,乙和丙位于同一營養級,均屬于生態系統的初級消費者,丁是次級消費者,處于食物鏈的第三營養級,四個種群形成兩條食物鏈,故B錯誤,A、C、D正確。
二、專題綜合提升
12.(2021·河北唐山調研)近年來,我國在做好保護草原生態系統的同時,也在不斷探索更好地合理利用草原資源。回答下列問題:
(1)某研究小組劃定一塊面積為200 hm2的草場,采用標記重捕法來研究黑線姬鼠的種群密度,第一次捕獲100只,標記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獲200只,其中有4只帶有標記,該草場黑線姬鼠的種群密度約為    。
(2)某同學運用黑光燈誘捕的方法對草原上具有趨光性的昆蟲進行調查,趨光性昆蟲是該生態系統的    。黑光燈傳遞給趨光性昆蟲的信息屬于    。
(3)某食品公司在草原上散養某種肉雞,經多年摸索發現其種群數量與種群增長速率之間關系如圖所示。若要盡可能多地持續收獲該種肉雞,則應在種群數量為      (從圖中甲~丁四個種群數量中選擇)時開始捕獲,判斷依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該草原生態系統在恢復過程中,捕食者的捕食對群落結構有重要影響,不同的捕食者之間也存在種間競爭關系,種間競爭是指            。其中有些捕食者可吃多種類型的食物(泛化種),有些捕食者僅食一種類型的食物(特化種)。泛化種的捕食通常可促進物種多樣性的提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常情況下,草原生態系統的營養級不超過五個,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25只/hm2
(2)消費者 物理信息
(3)丁 種群數量在大于丙而小于丁時,種群增長速率最高,丁時開始捕獲可確保捕獲之后有較高的種群增長速率,有利于提高產量(合理即可)
(4)兩種或更多種生物共同利用同樣的有限資源和空間而產生的相互排斥現象 這類捕食者可以吃掉更多競爭力強的種群,有利于競爭力弱的種群生存,促進物種多樣性提高(合理即可)
(5)能量流動逐級遞減,一般經過五個營養級剩余的能量不足以維持一個種群的生長發育和繁殖(合理即可)。
13.(2021·安徽六安中學模擬)如圖1表示種群數量增長的兩種曲線,圖2表示某區域不同年份甲樹種與乙樹種存有量的比值(C值=甲樹種存有量/乙樹種存有量)變化。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是種群密度。若種群每年以λ倍按圖1曲線X的方式增長,A為種群起始數量,則t年后該種群數量Nt可表示為    。圖1中陰影部分可以表示由于受到              (答出兩點即可)等條件的限制而死亡的個體。
(2)若圖1中的曲線Y表示池塘中某魚類種群的增長曲線,要想長期獲得較高的魚產量,每次捕撈后魚的數量需保持在曲線上    點對應的數量左右,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圖2中從a年到e年,兩樹種競爭過程中    樹種逐漸成為優勢樹種,據此推測該生態系統中群落可能發生了    。
答案 (1)Aλt 生存空間、食物、天敵(答出兩點即可)
(2)B 此時種群數量增長較快 (3)乙 演替
解析 (1)圖1中曲線X為“J”形增長曲線,其數學模型為Nt=N0λt,其中N0為A,因此t年后該種群數量Nt可表示為Aλt。曲線Y為“S”形增長曲線,兩曲線的陰影部分可以表示由于受到生存空間、食物、天敵等條件的限制而死亡的個體。(2)“S”形增長曲線中,K/2左右時,種群數量增長最快,因此要想長期獲得較高的魚產量,需在每次捕撈后使魚的數量維持在B點對應的數量左右。(3)分析圖2可知,從a年到e年,C值逐漸下降,說明乙樹種逐漸成為優勢樹種,據此推測該生態系統中群落可能發生了演替。
14.(2021·安徽皖北協作體聯考)圖1是某生態系統部分生物關系的示意圖,圖2為該生態系統中碳循環的大致過程,請回答下列問題:
(1)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          。圖1的食物網中,至少有    條食物鏈。圖2中的D屬于圖1生態系統中的          。
(2)在生態系統中,經常會產生一些有機碎屑,這些有機碎屑被徹底分解產生的CO2可供生態系統循環利用,該利用過程即圖2中      過程,該過程主要是通過    作用實現的。
(3)請畫出圖1生態系統的能量金字塔(要求:寫出每一營養級含有的具體生物)。
答案 (1)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食物鏈和食物網 4 非生物的物質(或大氣中的CO2庫) (2)D→C 光合 (3)如圖
解析 (1)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和營養結構,圖1中分解者不參與構成食物鏈,則至少有4條食物鏈,分別為喬木→雜食性鳥、草本植物→雜食性鳥、草本植物→蝗蟲→雜食性鳥、草本植物→蝗蟲→蜘蛛→雜食性鳥。分析圖2碳循環圖解,A、B、C、D分別為消費者、分解者、生產者、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庫(非生物的物質)。(2)由圖1可知,能利用有機碎屑的是分解者,可以將有機物分解為無機鹽、CO2和H2O等,繼續用于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其中CO2被再利用為圖2中D→C過程,該過程主要是通過光合作用實現的。(3)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是單向流動、逐級遞減的,處在金字塔最下層的是生產者(第一營養級),以此類推,結合圖1中食物網,可畫出能量金字塔,具體見答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赤峰市| 南昌市| 察雅县| 库尔勒市| 东乌珠穆沁旗| 武城县| 贵州省| 醴陵市| 英德市| 长宁区| 故城县| 泽普县| 水城县| 金秀| 上蔡县| 满洲里市| 肇庆市| 高阳县| 河南省| 丰原市| 敦化市| 固阳县| 衡南县| 金塔县| 囊谦县| 德格县| 海原县| 海丰县| 南召县| 襄汾县| 延边| 合川市| 漯河市| 岢岚县| 昂仁县| 海原县| 吉林省| 壶关县| 丹东市| 双辽市| 突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