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生物冀少八下7.1.2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學案學習目標 與 核心素養 探究實踐:描述擬態、保護色和其他適應現象以及適應的普遍性和相對性。舉例說出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科學思維:通過分析文字和圖片資料來提高說明問題的能力,嘗試收集、處理數據的方法;學習通過測量進行科學探究的方法。 態度責任:了解生物與環境的關系,滲透環保意識;樹立“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觀點。 生命觀念:認同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習性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能夠選取多方面的事例來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學習重點 1.描述擬態和保護色及其他適應現象,說明適應的普遍性。 2.通過“植物對環境溫度和濕度的影響”探究,舉例說出生物對環境的影響。學習難點 1.適應的相對性【預習案】1.現存的每一種生物,都具有與其生活環境相適應的_______和_______。適應具有_______。2.擬態是某些生物在進化過程中形成的_______或_______,與其他生物或非生物_______的狀態。3.保護色是動物適應_______而具有的與_______相似的體色。有些動物之所以不容易被發現,就是因為它的體色與環境的色彩很_______。4.擬態和保護色是生物_______的結果,有利于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5.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具有_______。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的適應,并不是_______、完全的適應,更不是_______的適應。6.每種生物都離不開它們的生活環境,同時又能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環境。生物與環境_______、_______。【列出我的疑惑】【探究案】探究點一:生物對環境的適應1.分析瓶子樹與環境相適應的特點,得出了什么結論?2.列舉一些生物適應環境的實例3.什么是擬態?舉出實例4.什么是保護色?舉出實例5.怎樣理解生物對環境的適應的相對性?舉例說明探究點二:生物對環境的影響1.測量不同植被下環境的溫度和濕度,得出什么結論?2.為什么每個觀測點要在上午、中午和下午測量三次,第一次又要取三個數據的平均值?3.怎樣測量才能使測得的數值更準確?4.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舉出實例【訓練案】一、基礎練習1.冬季,生活在北極地區的野兔的毛色最可能是( )A.白色 B.土黃色 C.藍色 D.多種顏色2.長期生活在干旱環境中的植物,在形態結構和生理特征等方面會出現一系列的適應特征。下列敘述與干旱環境中的植物特征不符的是( )A.具有發達的根系 B.具有肥厚的肉質莖C.具有厚的角質層 D.葉面積增大3.喜歡生活在陰濕環境中的植物,葉片一般大而薄,主要作用是( )A.減少陽光照射B.充分利用光能C.適應低溫D.適應潮濕的環境4.下列哪項不是動物保護色的含義?( )A.使動物容易躲避敵害B.有利于動物捕食獵物C.讓動物更加美麗D.使動物的體色與周圍環境相似5.為了適應干旱環境,仙人掌的葉在進化過程中退化成針形,這是生物與環境相適應的一種現象。下列實例與此不相符的是( )A.生活在寒冷環境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B.牛的糞便使土壤更肥沃C.雷鳥的羽毛在冬天呈白色,夏天換為棕褐色D.枯葉蝶停在樹上像枯葉6.(新疆)許多種鳥具有保護色,但也難免被嗅覺發達的獸類所捕食,對此最好的解釋是( )A.被捕食的鳥是警惕性不高的B.適應是相對的C.這些鳥不適應環境D.適應是絕對的7.地衣生活在巖石上,可以從巖石中得到所需要的營養物質;地衣又能分泌地衣酸,對巖石有腐蝕、風化的作用。這一事實說明( )A.生物能夠適應其所生活的環境B.生物能夠影響其所生活的環境C.生物既依賴環境,又能改變環境D.生物既能適應環境,又能影響環境8.生物適應環境也能影響環境,下列不屬于生物適應環境的是( )A.春天,桃花、梨花競相開放B.夏天,大樹底下好乘涼C.秋天,楊樹、柳樹紛紛落葉D.冬天,青蛙、蛇、蝎進入冬眠二、提升訓練9.(2020·山東淄博)下列生物與環境的關系中,與其他三項不同的是( )A.植被豐富的樹林中空氣清新B.人類工業生產排放污染物,造成酸雨C.深山陰濕的巖石上長有苔蘚國,斗酷前D.地衣加速巖石風化,促進土壤層形成10.從甲、乙、丙、丁四個不同地區采集同種植物的葉標本,數出氣孔的數目并計算平均值,其數據如圖所示。根據圖中的數據判斷降水量最大的地區是( )A.甲 B.乙 C.丙 D.丁11.(山東威海)在學校選取裸地、草地、灌叢三處不同的地點,每天早晨、中午、晚上測量其周圍的空氣濕度,計算平均值,結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對表中數據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地點 裸地 草地 灌叢不同時間的空氣濕度(%) 早晨 45.6 60.7 78.9中午 29.5 49.6 61.3晚上 35.2 55.9 73.5A.同一地點,早晨的空氣濕度最大B.同一時間,灌叢周圍的空氣濕度最大C.任一地點早晨的空氣濕度比每一地點中午的都大D.任一時間草地周圍的空氣濕度比每一時間裸地的都大12.(山東泰安)各種生物在進化過程中形成適應環境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請分析回答:(1)某些生物與生活環境和習性相適應,形成不同的呼吸結構。如蚯蚓生活在潮濕的土壤中,與此相適應的呼吸結構及其特點分別是_______家鴿飛行需要大量氧氣,與之相適應的呼吸方式和輔助呼吸的結構分別是_______(2)某些生物與環境相適應形成具有一定作用的體表結構。如蛔蟲體表有_______,能防止人體消化液侵蝕,適于寄生生活;蝗蟲和蜥蜴體表分別有_______,起保護和防止體內水分蒸發的作用,適于陸地生活。(3)某些生物與生活環境和習性相適應,以一定的生殖發育方式維持種族的延續。如青蛙的發育方式是_______。蝌蚪生活在水中,主要以藻類為食,青蛙成體水陸兩棲生活,主要以昆蟲為食。這些生活習性,可以減少同種生物之間_______。13.閱讀下面的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枯葉蝶因其形似枯葉而得名,當然,這也是它對自然環境適應的表現。但是,枯葉蝶卻因此特征而遭受了滅頂之災。原來,枯葉蝶因形態特別,成為眾人采集標本的對象,由于人們大量的采集,枯葉蝶正面臨著滅絕的危險。材料二 樺尺蛾是一種在夜晚活動的蛾子,白天棲息在樹干上,它有淡色和黑色兩種。淡色類型與樹干上的地衣顏色相似,不易被鳥類發現,數量較多。但隨著工業污染加劇,大量的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殺死了樹上的地衣,使原來灰色的樹干變成了黑色,淡色的樺尺蛾因此更易被天敵發現,其也就逐漸被黑色樺尺蛾所取代。材料三 在自然界中,每天都會有大量的動植物遺體產生,但是我們卻沒有看見尸橫遍野的場景,這是因為細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及時將其分解了。陽則材料四森林的大量砍伐和草原的過度放牧,促使了沙塵暴的頻繁發生,嚴重地影響了人們的工作和生活。(1)材料_______說明了生物能夠適應環境,但是當環境發生巨大變化時,這種適應性特征就會隨之消失,這說明生物體對環境的適應是_______的。(2)材料_______說明了生物能影響環境。(3)生物與環境之間是_______、_______的關系,當環境發生改變時,生物也在不斷進化,從而_______環境。參考答案【預習案】1.形態結構 生活習性 普遍性2.外表形狀 色澤斑 異常相似3.棲息環境 環境色彩 相似4.長期進化 保護自己 逃避敵害 獲取食物5.相對性 絕對的 永久性6.適應 影響 改變 相互依賴 相互影響【訓練案】1.A2.D3.B4.C5.B6.B7.D8.B9.C10.A11.C12.(1)濕潤的體壁,內含毛細血管 雙重呼吸,氣囊 (2)角質層 外骨骼和角質鱗片 (3)變態發育 爭奪食物和空間13.(1)一、二 相對 (2)三、四 (3)相互依賴 相互影響 適應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