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一單元 古代文明的產生與發展第2課 古代世界的帝國與文明的交流 導學案課標要求:1、了解古代文明的擴展,認識古代各大帝國的區域性影響;2、掌握不同文明之間的早期聯系,感悟文明交流對促進人類社會整體進步的重要性。核心素養:【唯物史觀】分析古代世界帝國崛起的條件,以及他們對外擴張所帶來的影響。能夠分析文明之間交流的意義。【時空觀念】能夠運用歷史地圖明確波斯帝國、馬其頓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的疆域,以及擴張的路線范圍,以及在歷史上存在的先后順序。【史料實證】分析帝國擴張的影響,以及古代文明交流的方式、影響。【歷史解釋】加深對歷史概念、歷史判斷、歷史現象的理解,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家國情懷】通過古代世界帝國崛起、壯大、走向衰亡的歷史,培養學生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感。教材分析:教學重點:古代大帝國的興衰發展及文明交流教學難點:分析帝國戰爭在文明交流中的作用,并形成正確的認識。第一部分: 時空坐標第二部分: 預習導學一、古代文明的擴張1.農耕文明的擴展(1)原因:比較發達的 、相對較高的勞動生產率、復雜的社會組織和管理系統。(2)方式: 。(3)表現①古代埃及文明主要向敘利亞和巴勒斯坦擴展。埃及新王國時期,勢力曾達到 。②古巴比倫王國首次實現了兩河流域的統一,把勢力伸展到 。③亞述不僅統一了整個兩河流域地區和小亞細亞的一部分,而且一度征服 。2.海洋文明的擴展(希臘文明)(1)擴展地域:地中海和黑海周邊地區。(2)方式和條件: ,利用自己的組織能力、航海技術和武器。(3)表現:在東起黑海東岸、西到西班牙的廣大地區建立了數量眾多的城邦國家。3.文明擴展的影響:古代文明各自的擴展,使不同文明區相互連接起來,是 大帝國興起的重要條件。二、古代世界的帝國1、帝國的概念:狹義上用來形容由君主(皇帝)統治的強大國家;廣義上用來形容國力強大的國家,而不限于君主制國家。2、波斯帝國(前6世紀——前4世紀):(1)擴張概況:波斯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帝國。(2)制度:①中央: 。國王是整個政權的核心和最高主宰。②地方:實行 。滅亡:被馬其頓所滅。※波斯帝國在世界古代文明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1)波斯帝國從小國寡民到地域王國,再到帝國的過程中,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政治、軍事、經濟制度,為后來的帝國所承襲。(2)波斯帝國承襲了古代文明,既為西亞、北非的古代文明做了總結,同時又為希臘文明的形成提供了借鑒,在文化上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但它的征服戰爭也給這一地區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打破了該地區的正常秩序和規則。3、亞歷山大帝國(前336年—前323年):(1)擴張概況:馬其頓亞歷山大率軍入侵 后,建立了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帝國。(2)制度:①亞歷山大繼承波斯帝國的基本制度,宣布君權神授,將政治、軍事等大權集于一身。②地方實行行省制③推廣 (看地圖馬其頓最早的發源地理解)4、羅馬帝國(前27年—4世紀):(1)擴張概況:羅馬原是意大利中部的一個城邦。把整個地中海變成了羅馬的內海。(2)國教:1世紀, 產生于巴勒斯坦,影響逐漸擴大,到4世紀末成為羅馬帝國國教。(3)頂峰:由于奴隸和廣大 的辛勤勞動、地中海不同地區經濟聯系的加強,以及貿易的發展,帝國在1—2世紀達到繁榮的頂峰。(4)分裂和滅亡:①分裂:4世紀末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②滅亡:原因:3世紀以后,官僚體系和 使人民的負擔不斷加重,邊境壓力逐漸加大。滅亡:5世紀后期,在內外夾擊下, 滅亡。三、文明的交流1、趨勢:文明之間交往的總趨勢是不斷加強,相互影響也不斷擴大。2、西亞文明的傳播與文明的交流(1)農耕技術:西亞的農耕技術,逐步傳到中亞、歐洲和北非一些地區;(2)冶鐵技術:起源于西亞,擴散到埃及和希臘等地(3)文學藝術: 的神話傳入希臘,成為希臘神話的主要內容;希臘的雕刻藝術,特別是人像雕刻,在很多方面都模仿 。(4)字母文字:起源于西亞地區的 。地處埃及和西亞的交匯點,商業比較發達。腓尼基人發明22個字母,稱為腓尼基字母。在東方演化為 字母,發展出古代西亞、埃及及印度等地的多種字母;向西傳入希臘,形成希臘字母,演化出 。希臘字母和拉丁字母是歐洲幾乎所有字母的源頭。※字母文字會廣泛流行的原因:(1)字母文字符號少、便于記憶、書寫簡便、有固定讀音等。(2)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有大量符號需要記憶。(3)古代亞非歐帝國,商業比較發達,經濟交流的需要。3、漢朝與羅馬文明的交流(1)公元前后,漢朝和羅馬帝國分別興起于亞歐大陸的東西兩端。(2)兩大強國之間缺乏官方的直接往來,但通過 ,雙方有間接的經貿和文化交流。波斯帝國時期,中國的絲綢就已經到達地中海東岸。東漢的班超曾經派 出使大秦。2世紀已經有來自羅馬的商人到達 。課堂小結第三部分: 課外拓展及問題探究【知識歸納】古代希臘文明的擴展①擴展方式:以移民方式向地中海、黑海周邊殖民擴展。②擴展條件:利用自己的組織能力、航海技術和武器。③擴展原因:古希臘自然地理和工商業為主的經濟需求;城邦小國寡民,資源少,人口過剩;城邦政治斗爭的產物;多山少平原,陸上交通不便,不利于地區性大國興起。④殖民范圍:他們在東起黑海東岸、西到西班牙,建立了數量眾多的城邦國家。⑤特點:沿海岸線建城邦,呈線狀分布。【合作探究】古希臘殖民擴張及其產生的影響材料 希羅多德曾說,“希臘人一出生就與貧窮為伍”。希臘半島大部分土地都荒瘠不毛,無法大量種植農作物,可當時人口增長速度很快。但這樣的條件并沒有阻礙古希臘的文明化進程。古希臘人或到海外經商,或到遠方開辟殖民地。通過頻繁的海上貿易,古希臘人把本土生產的經濟作物和手工制品銷售到四面八方,而強大的東方鄰國本可以輕易地把這些不速之客趕回大海,但他們對希臘人的到來卻表示歡迎。他們認為,商賈云集有利于當地經濟的繁榮與發展。——摘編自《古希臘城邦史》問題探究:古希臘為什么要進行海外殖民活動 海外殖民活動對古希臘文明的發展造成了什么影響 【史海拾貝】亞歷山大帝國崛起于希臘半島北部的馬其頓,在亞歷山大父親腓力二世的統治之下基本上征服了希臘諸邦,希臘城邦時代就此結束。亞歷山大繼位之后,揮戈東進在公元前333年在伊蘇斯戰敗了波斯大軍,南下控制了敘利亞、埃及和利比亞,并在尼羅河入海口建了著名的亞歷山大港,之后他繼續揮戈東進,在高加米拉決定性的打敗波斯大軍,控制了兩河流域。他把都城遷到了巴比倫,繼續他的東征大業,兵鋒直指阿姆河和錫爾河流域。在錫爾河河畔他建立起了一個埃斯哈塔亞歷山大城,之后南下進攻印度河流域,完成了他對波斯帝國版圖的完全征服,而這一切他只用了10年的時間,他在國家治理上繼承波斯帝國的制度。雖然亞歷山大帝國存在時間非常的短,但是它卻連接了愛琴文明區、尼羅河文明區、兩河文明區和印度河文明區,將歐亞非三大洲的4個文明區聯系在一起,在向東方學習的同時又推廣希臘文化,把希臘文化傳向西亞、中亞乃至印度和中國,所以亞歷山大帝國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開創了歐亞非文化交流的新時代。【思考點2】2世紀的演說家阿利斯提德對羅馬城作為商品匯聚地的描繪是:所有的貨物,所有現存的和曾經存在的東西,貿易、航海、農業、金屬加工,任何曾經創造出來或者生長出來的東西,都在這里匯合。這里看不到的東西,肯定不存在于這個世界上。 ——編者摘譯自阿利斯提德的演說《致羅馬》英文版材料說明了什么問題 【史海拾貝】腓尼基字母是一種古老的字母,腓尼基人經營商業。腓尼基字母隨著海上貿易四處傳播。傳播中腓尼基字母分成了迦南字母、希臘字母、阿拉馬字母。在希臘字母基礎上產生了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而阿拉馬字母影響了阿拉伯字母、蒙文字母、古印度字母等。可以說腓尼基字母是如今全世界絕大部分書寫體系共同的始祖——西自歐美,東到中南半島,甚至中國的西藏、新疆、內蒙古,各不相同的書寫系統。【史海拾貝】大秦指的就是羅馬。早在波斯帝國時期,中國的絲綢已經到達了地中海東岸。東漢的班超為了經營西域,曾派甘英出使大秦。羅馬在征服地中海東部地區之后,當地商人也有意向東,嘗試與漢朝建立直接聯系。2世紀中前期,先后有三批來自羅馬的商人分別從海路和陸路到達洛陽。此后,羅馬商人不斷東來,與中國進行貿易。【思考點3】亞歷山大的遠征、羅馬帝國的擴張……無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絕的重大事件。但橫貫亞歐大陸絲綢古道上的商隊來往,聯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對傳播生產技術、文化知識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許是更為重要的。——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古代史編·總序》上卷根據材料,概括古代文明擴展的主要方式。你認為哪種方式更有利于文明的傳播與發展 說明你的理由。第四部分:課堂檢測基礎練1.在希臘化時代,通俗希臘語成為通行的混合語言,城市中的上流階級,不管是何種出身和文化背景,都希望被人視為標準的希臘人。他們全盤模仿希臘生活方式。這一現象體現了當時( )A.希臘民主政治的廣泛影響 B.政權更迭帶來的連鎖反應C.基督教在當地傳播的需要 D.經濟發展弘揚了人文精神2.古代埃及人將一年分為三個季節:泛濫季、生長季和干旱季。每逢泛濫季結束后農民只需要將種子撒播即可靜待來年收獲,農業技術長期落后于同時期的兩河流域。尼羅河邊的沼澤中盛產紙草、鳥類和魚類,埃及人常以采集為食。這反映出( )A.尼羅河塑造了埃及獨具特色的文明 B.臨近大河是古代文明誕生必要條件C.埃及文明長期處于狩獵采集的生產階段 D.埃及惡劣的自然環境阻礙了農業的進步3.從公元前490年到公元前322年,雅典大約有一半的政治家(包括伯里克利)不同程度地遭到群眾的懲罰,在其中大部分控告的原因只是因為作戰失利。由此柏拉圖提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如果你病了,你是召集民眾給你治病呢,還是去找醫術精湛的大夫呢?”材料表明雅典( )A.法庭審判違背民主原則 B.法庭缺乏公平正義的判決C.城邦內部階級矛盾尖銳 D.直接民主導致權力的濫用4.希臘人在辯論、抽象思維和邏輯推理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成就。他們還從巴比倫、腓尼基、猶太等文明中汲取營養,最終成長為內涵豐富且成熟的文明,并對埃及文明施加影響,比如,希臘人教會了埃及人如何建造艦船等。到埃及文明后期,兩個文明遠遠不再是父與子的關系,而是可以互相比肩的兄弟。據此可知( )A.埃及文化“希臘化” B.文明之間有互鑒性C.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D.希臘文化博采眾長5.公元前4世紀,梭倫既被民主派奉為“民主之父”,又被民主的反對者視作精神領袖,致使許多后來才建立的制度都堆在他的名下。這可用來印證( )A.梭倫的歷史功績被漠視 B.雅典沿襲了梭倫的措施C.陶片放逐法未能起作用 D.梭倫改革遵循中庸原則6.公元前6世紀,埃及法老將瑙克拉提斯城賜予了希臘人,不少希臘人在這里開始使用埃及人傳統的陪葬品。同時,希臘商人也將鐵器帶到這里,改變了埃及人傳統的生產工具及武器。這主要反映了古代( )A.埃及文明落后希臘 B.文明之間的交融C.希臘化時代的到來 D.宗教信仰的融合7.西亞的農耕技術,逐步傳到中亞、歐洲和北非的一些地區。冶鐵技術起源于西亞,從那里擴散到埃及和希臘等地。希臘最初的雕刻藝術,在很多方面都模仿埃及。上述史實共同說明( )A.不同文明間的相互影響不斷擴大 B.西亞是世界文明的起源地C.希臘文明的發展得益于西亞文明 D.交流借鑒有利于文明進步提升練:東西方文明的擴展與交流材料一 農業文明的本質特征是孤立的、閉塞的。但它也具有一定的擴張性和外向性,原因在于:其一,農業文明的發展,使文明區內人口愈來愈多,人口在激增的情況下便有可能離開文明中心而向四周遷徙。其二,農業文明物質資料手段的先進性和可靠性,極易為文明周邊原始部族所了解、所模仿,從而發展農業。其三,農業的先進性使生產出現了剩余,從而使一部分人能脫離農業而從事工商業,而工商業在本質上又是需要與外界交往的。——劉景華《人類六千年》材料二根據材料一,概括促使農耕文明不斷擴展的因素。上述字母演進示意圖說明了什么信息 從中你能夠得出什么認識 答案提示:社會分工、武力征服、兩河流域、地中海東岸、埃及、移民方式、奴隸制;專制制度、行省制、波斯帝國、希臘文化、基督教、平民、職業軍隊、西羅馬帝國;西亞、埃及、腓尼基、阿拉馬、拉丁字母、絲綢之路、甘英、洛陽。提示:原因:山地較多,土壤貧瘠;海洋阻隔,海島眾多;人口增長速度快,造成生存壓力;小國寡民,長期獨立自治的城邦格局。影響:促進了商品生產和海外貿易;吸收了東方先進文化成果,創造了自己的獨特文明;促成雅典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繁榮。提示:問題:羅馬帝國的建立促進了商業和貿易的發展,加強了亞非歐各文明的聯系,羅馬城成為世界性的商貿中心提示:主要方式:暴力沖突與和平往來。觀點:和平往來對文明的傳播與發展更有利。理由:暴力沖突雖然在客觀上起到了傳播文化、擴展文明的作用,但是它對社會和人類生命財產所造成的破壞和損失很大。1.B2.A 3.D4.B 5.D 6.B 7D提示:因素:比較發達的社會分工、相對較高的勞動生產率;文明區內人口的增多,需要開拓新的土地;農業文明的先進性和可靠性,對周邊文明的吸引力;統治階級要追求更多土地以獲得稅收。提示:信息:文字的傳承和演化。腓尼基字母在東方演化為阿拉馬字母,由阿拉馬字母發展出古代西亞、埃及以及印度等地的多種字母;向西傳入希臘,形成希臘字母,再演化出拉丁字母。希臘字母和拉丁字母成為今天歐洲幾乎所有字母文字的源頭。認識:世界文明是多元的,同時又是相互影響的,文明在相互交流中得到發展。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