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備戰2023歷史新中考一輪復習重難突破(河北專用)突破05 隋唐時期(解析版+原卷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備戰2023歷史新中考一輪復習重難突破(河北專用)突破05 隋唐時期(解析版+原卷版)

資源簡介

考點精講
本考點的考查趨向于隋朝的建立與滅亡及大運河的開通;開創科舉取士制度 ;唐太宗和“貞觀之治”;盛唐氣象
考點解讀
考點一:隋朝的建立與滅亡及大運河的開通
1.建立:581年,楊堅建立隋朝,定都長安,楊堅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文帝滅掉陳朝,統一全國,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
2.大運河的開通:隋煬帝時開通,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大運河的開通,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
3.隋朝滅亡的主要原因:隋煬帝的殘暴統治,導致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考點二:開創科舉取士制度
1、科舉制出現的背景和原因:
(1)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官吏的選拔權被什么人壟斷?選官的標準是什么?
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官吏的選拔權由上層權貴壟斷;選官看重門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過門第即可進入仕途。
(2)隋朝統一后,創立科舉制度的目的是為加強皇權,鞏固中央集權。
2、科舉制創立:簡述科舉制創立的基本情況。
①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
②隋煬帝時,進士科的創立,標志著科舉制的正式確立。
3、科舉制創立的影響:科舉制的創立有何影響?
①科舉制的創立,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加強了中央集權), 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改善了用人制度,擴大了統治基礎), 同時也推動了教育的發展。
②科舉制成為歷朝選 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維持了 1 300多年。直到1905年廢除。
考點三:唐太宗和“貞觀之治”
用人上,廣納賢才,知人善任,重用魏征、房玄齡,杜如晦等。
政治上,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確中央機構的職權及決策程序;制定法律,減省刑罰;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進士科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科目;嚴格考察各級官吏的政績。
經濟上,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
唐太宗統治期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國力增強,文教昌盛,歷史上稱之為“貞觀之治”。
唐玄宗和“開元盛世”:唐玄宗在位前期,整頓吏治,裁減冗員;發展經濟,改革稅制;注重文教,編修經籍。唐朝的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國庫充盈,民眾生活安定,進入了鼎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
考點四: 盛唐氣象
農業:唐前期農業的發展的表現
①墾田面積逐漸擴大
②農業生產技術不斷提高
③發明推廣了重要的生產工具(曲轅犁和筒車)這是農業發展的突出表現。
④修建很多水利工程
2、手工業:唐手工業的發展的表現有哪些
①紡織業品種繁多,絲織工藝水平高。(蜀錦:色彩艷麗、紋飾精美冠全國)
②陶瓷器生產水平也很高
③造船業、礦冶業、造紙業等頗具規模。
商業:商業的發展的表現
①水陸交通發達,貿易往來頻繁;長安城規模宏偉,布局嚴整對稱,街道寬敞整齊,商業繁榮,既是當時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會。
②唐都長安的繁榮,反映了唐朝城市和商業的發展,是唐朝社會經濟發展的標志之一。長安城規模的宏大,是當時世界的最大的城市之一,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會。
考點突破
1.(2021·河北·唐山市友誼中學七年級階段練習)隋朝末年,人民為逃避徭役和兵役,被迫采用斷手斷足的方式,時稱“福手福足”。有的地區人民連草根樹皮也吃不上。這表明隋朝滅亡的原因是
A.自然災害嚴重 B.人民負擔沉重
C.外戚、宦官專權 D.土地兼并嚴重
2.(2021·河北滄州·七年級期末)“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抒發了杜甫對唐都長安遭安史之亂破壞的悲愴情懷。他的詩,語言精練凝重,藝術技巧高超,被后人稱為
A.詩仙 B.詩史 C.詩圣 D.詩神
3.(2021·河北邢臺·七年級期中)“玄宗用姚崇、宋璟、張九齡則理,用宇文融、李林甫、楊國忠則亂。故用人得失,所系非輕。人皆以天寶十四年安祿山反為亂之始,臣獨以為開元二十四年罷張九齡相,專任李林甫,此理亂之所分也。”材料說明唐朝衰亡的原因是
A.安史之亂 B.外重內輕 C.矛盾尖銳 D.朝政腐敗
4.(2021·河北·曲周縣依莊中學七年級期末)觀察下圖,隋唐時期,一批瓷器要從A地沿大運河運輸到B地,對此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這批瓷器是從涿郡運輸到余杭
B.運輸主要經過永濟渠、通濟渠、邗溝三段運河
C.途徑洛陽時可稍作休息
D.這次運輸不會經過長安
5.(2021·河北唐山·七年級期中)下列敘述史實與杜甫不符的一項是
A.他是唐朝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B.他的詩作反映了戰爭和政治腐敗給人民帶來的痛苦,抒發了悲憤凄婉之情
C.他的詩反映了歷史的真情實況,故有“詩史”之稱
D.他藝術技巧高超,人們稱他為“詩圣”
6.(2021·河北張家口·七年級期末)隋唐時期(581-907)體現的時代特征是( )
A.中華文明的起 B.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C.統一國家的建立 D.政權的并立與交融
7.(2021·河北滄州·七年級期末)隋唐時期與其他封建歷史時期相比,最突出的特點是
A.民族交融 B.繁榮開放 C.君主專權 D.重心轉移
8.(2021·河北唐山·七年級期中)根據下表中的史實,可知哪一地區 自古以來就是祖國領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時期 史實
三國時期 孫權派萬人船隊到達夷洲
隋朝 隋煬帝派人三赴流求:《隋書》中有對流求的專門記載
元朝 設置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
A.新疆 B.南海 C.臺灣 D.西藏
9.(2021·河北·衡水市第八中學七年級期中)唐太宗聽說某人物去世后,沉痛地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該人物是
A.房玄齡 B.魏征 C.杜如晦 D.狄仁杰
10.(2021·河北唐山·七年級期中)史書記載:“水激輪轉,竹筒兜水,次第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絕勝人力”材料中所述工具出現的朝代和名稱正確的是
A.西漢——筒車 B.唐朝——筒車 C.唐朝——曲轅犁 D.隋朝——耬車
11.(2021·河北張家口·七年級期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隋的統一】
材料一 公元6世紀80年代,在結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后,中國又一次走向統一,同時中國也迎來了一個繁榮開放的時代……
(1)隋的統一與繁榮主要與哪位皇帝有關?
【人才選拔】
材料二 《全球通史》中寫道:“這一制度,中國推行了一千三百余年;他們通過考試,品評人才的優劣,為政府機構配備文官。”
(2)材料二中的“這一制度”指什么?它對當時的社會產生了什么影響?
【經濟繁榮】
材料三
項目 隋初 隋盛時 結論
人口 三千多萬人 四千六百多萬人 ①
墾田 一千九百多萬頃 五千五百多萬頃 ②
糧倉 長安太倉 洛陽含嘉倉、洛口倉 ③
材料四 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貞觀政要》
(3)請你補全材料三中的結論部分,并說明材料三、四反映的隋朝社會景象出現的原因。
【隋的滅亡】
材料五 煬帝遂恣荒淫。登基之初,即建洛陽,每月役(征發)丁二百萬人。導(疏導)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達河,北通涿郡……丁男不充(成年男子不夠),以婦人兼役,而死者大半。
——杜佑《通典·歷代盛衰戶口》
(4)材料五中列舉了哪些隋煬帝不恤民力的史實?據此分析隋朝由盛而速亡的主要原因。
【探究感悟】
(5)通過上述史實探究,你從中得到怎樣的認識?考點精講
本考點的考查趨向于隋朝的建立與滅亡及大運河的開通;開創科舉取士制度 ;唐太宗和“貞觀之治”;盛唐氣象
考點解讀
考點一:隋朝的建立與滅亡及大運河的開通
1.建立:581年,楊堅建立隋朝,定都長安,楊堅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文帝滅掉陳朝,統一全國,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
2.大運河的開通:隋煬帝時開通,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大運河的開通,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
3.隋朝滅亡的主要原因:隋煬帝的殘暴統治,導致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考點二:開創科舉取士制度
1、科舉制出現的背景和原因:
(1)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官吏的選拔權被什么人壟斷?選官的標準是什么?
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官吏的選拔權由上層權貴壟斷;選官看重門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過門第即可進入仕途。
(2)隋朝統一后,創立科舉制度的目的是為加強皇權,鞏固中央集權。
2、科舉制創立:簡述科舉制創立的基本情況。
①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
②隋煬帝時,進士科的創立,標志著科舉制的正式確立。
3、科舉制創立的影響:科舉制的創立有何影響?
①科舉制的創立,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加強了中央集權), 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改善了用人制度,擴大了統治基礎), 同時也推動了教育的發展。
②科舉制成為歷朝選 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維持了 1 300多年。直到1905年廢除。
考點三:唐太宗和“貞觀之治”
用人上,廣納賢才,知人善任,重用魏征、房玄齡,杜如晦等。
政治上,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確中央機構的職權及決策程序;制定法律,減省刑罰;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進士科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科目;嚴格考察各級官吏的政績。
經濟上,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
唐太宗統治期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國力增強,文教昌盛,歷史上稱之為“貞觀之治”。
唐玄宗和“開元盛世”:唐玄宗在位前期,整頓吏治,裁減冗員;發展經濟,改革稅制;注重文教,編修經籍。唐朝的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國庫充盈,民眾生活安定,進入了鼎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
考點四: 盛唐氣象
農業:唐前期農業的發展的表現
①墾田面積逐漸擴大
②農業生產技術不斷提高
③發明推廣了重要的生產工具(曲轅犁和筒車)這是農業發展的突出表現。
④修建很多水利工程
2、手工業:唐手工業的發展的表現有哪些
①紡織業品種繁多,絲織工藝水平高。(蜀錦:色彩艷麗、紋飾精美冠全國)
②陶瓷器生產水平也很高
③造船業、礦冶業、造紙業等頗具規模。
商業:商業的發展的表現
①水陸交通發達,貿易往來頻繁;長安城規模宏偉,布局嚴整對稱,街道寬敞整齊,商業繁榮,既是當時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會。
②唐都長安的繁榮,反映了唐朝城市和商業的發展,是唐朝社會經濟發展的標志之一。長安城規模的宏大,是當時世界的最大的城市之一,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會。
考點突破
1.(2021·河北·唐山市友誼中學七年級階段練習)隋朝末年,人民為逃避徭役和兵役,被迫采用斷手斷足的方式,時稱“福手福足”。有的地區人民連草根樹皮也吃不上。這表明隋朝滅亡的原因是
A.自然災害嚴重 B.人民負擔沉重
C.外戚、宦官專權 D.土地兼并嚴重
2.(2021·河北滄州·七年級期末)“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抒發了杜甫對唐都長安遭安史之亂破壞的悲愴情懷。他的詩,語言精練凝重,藝術技巧高超,被后人稱為
A.詩仙 B.詩史 C.詩圣 D.詩神
3.(2021·河北邢臺·七年級期中)“玄宗用姚崇、宋璟、張九齡則理,用宇文融、李林甫、楊國忠則亂。故用人得失,所系非輕。人皆以天寶十四年安祿山反為亂之始,臣獨以為開元二十四年罷張九齡相,專任李林甫,此理亂之所分也。”材料說明唐朝衰亡的原因是
A.安史之亂 B.外重內輕 C.矛盾尖銳 D.朝政腐敗
4.(2021·河北·曲周縣依莊中學七年級期末)觀察下圖,隋唐時期,一批瓷器要從A地沿大運河運輸到B地,對此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這批瓷器是從涿郡運輸到余杭
B.運輸主要經過永濟渠、通濟渠、邗溝三段運河
C.途徑洛陽時可稍作休息
D.這次運輸不會經過長安
5.(2021·河北唐山·七年級期中)下列敘述史實與杜甫不符的一項是
A.他是唐朝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B.他的詩作反映了戰爭和政治腐敗給人民帶來的痛苦,抒發了悲憤凄婉之情
C.他的詩反映了歷史的真情實況,故有“詩史”之稱
D.他藝術技巧高超,人們稱他為“詩圣”
6.(2021·河北張家口·七年級期末)隋唐時期(581-907)體現的時代特征是( )
A.中華文明的起 B.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C.統一國家的建立 D.政權的并立與交融
7.(2021·河北滄州·七年級期末)隋唐時期與其他封建歷史時期相比,最突出的特點是
A.民族交融 B.繁榮開放 C.君主專權 D.重心轉移
8.(2021·河北唐山·七年級期中)根據下表中的史實,可知哪一地區 自古以來就是祖國領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時期 史實
三國時期 孫權派萬人船隊到達夷洲
隋朝 隋煬帝派人三赴流求:《隋書》中有對流求的專門記載
元朝 設置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
A.新疆 B.南海 C.臺灣 D.西藏
9.(2021·河北·衡水市第八中學七年級期中)唐太宗聽說某人物去世后,沉痛地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該人物是
A.房玄齡 B.魏征 C.杜如晦 D.狄仁杰
10.(2021·河北唐山·七年級期中)史書記載:“水激輪轉,竹筒兜水,次第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絕勝人力”材料中所述工具出現的朝代和名稱正確的是
A.西漢——筒車 B.唐朝——筒車 C.唐朝——曲轅犁 D.隋朝——耬車
11.(2021·河北張家口·七年級期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隋的統一】
材料一 公元6世紀80年代,在結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后,中國又一次走向統一,同時中國也迎來了一個繁榮開放的時代……
(1)隋的統一與繁榮主要與哪位皇帝有關?
【人才選拔】
材料二 《全球通史》中寫道:“這一制度,中國推行了一千三百余年;他們通過考試,品評人才的優劣,為政府機構配備文官。”
(2)材料二中的“這一制度”指什么?它對當時的社會產生了什么影響?
【經濟繁榮】
材料三
項目 隋初 隋盛時 結論
人口 三千多萬人 四千六百多萬人 ①
墾田 一千九百多萬頃 五千五百多萬頃 ②
糧倉 長安太倉 洛陽含嘉倉、洛口倉 ③
材料四 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貞觀政要》
(3)請你補全材料三中的結論部分,并說明材料三、四反映的隋朝社會景象出現的原因。
【隋的滅亡】
材料五 煬帝遂恣荒淫。登基之初,即建洛陽,每月役(征發)丁二百萬人。導(疏導)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達河,北通涿郡……丁男不充(成年男子不夠),以婦人兼役,而死者大半。
——杜佑《通典·歷代盛衰戶口》
(4)材料五中列舉了哪些隋煬帝不恤民力的史實?據此分析隋朝由盛而速亡的主要原因。
【探究感悟】
(5)通過上述史實探究,你從中得到怎樣的認識?
參考答案
1.B
【解析】
根據材料“隋朝末年,人民為逃避徭役和兵役,被迫采用斷手斷足的方式,時稱‘福手福足’”分析可知反映的是隋朝的滅亡是由沉重的徭役和兵役導致人民負擔加重,B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出自然災害嚴重,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徭役、兵役致使人民負擔加重,與外戚、宦官專權無關,排除C項;題目中沒有提及土地兼并的相關內容,排除D項。故選B項。
2.B
【解析】
依據題干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杜甫的詩風淳樸厚重,很多詩作反映了戰爭和政治腐敗給人民帶來的痛苦,抒發悲憤凄婉之情。杜甫的詩反映了歷史的真情實況,故有詩史之稱,他被譽為詩圣,B項正確;排除C項;詩仙是李白,排除A項;詩神是蘇軾,排除D項。故選B項。
3.D
【解析】
根據材料“玄宗用姚崇、宋璟、張九齡則理,用宇文融、李林甫、楊國忠則亂。故用人得失,所系非輕。人皆以天寶十四年安祿山反為亂之始,臣獨以為開元二十四年罷張九齡相,專任李林甫,此理亂之所分也”,可知,材料認為唐玄宗罷免了張九齡,專任李林甫,導致奸佞當道,朝政腐敗,這是唐朝衰亡的原因,故D項正確;材料認為唐朝衰亡的原因是開元二十四年罷張九齡相,專任李林甫所致,不是始于安史之亂,排除A項;材料與外重內輕無關,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矛盾尖銳,排除C項。
4.A
【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隋唐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圖中A是涿郡、B是江都(今南京),據此可知這批瓷器是從涿郡運往江都的,未達到余杭,A項符合題意;這次運輸自北向南經過了永濟渠、通濟渠、邗溝三段運河,排除B項;洛陽是大運河的中心,可以進行貨物中轉、人員休息,排除C項;圖示未顯示長安城,這次運輸經過洛陽,但沒有經過長安,排除D項。故選A項。
5.A
【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杜甫是唐朝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朝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是李白,所以A項符合題意;杜甫的詩作反映了戰爭和政治腐敗給人民帶來的痛苦,抒發了悲憤凄婉之情,這與題意不符,排除B項;杜甫的詩反映了歷史的真情實況,故有“詩史”之稱,這與題意不符,排除C項;杜甫的藝術技巧高超,人們稱他為“詩圣”,這與題意不符,排除D項。故選擇A項。
6.B
【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隋唐時期的時代特征是繁榮與開放,隋朝雖然存在時間較短,但它在歷史上地位比較重要,隋朝創立的科舉制和三省六部制為后世所沿用,開鑿大運河直到現在仍發揮重要作用。唐朝時期出現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標志著當時經濟高度繁榮,唐朝對外實行開放政策,B項正確;中原文明的起是指史前時期,排除A項;我國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是秦朝,排除C項;政權的并立與交融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時代特征,排除D項。故選B項。
7.B
【解析】
依據所學可知,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時代的鼎盛繁榮時期,隋朝雖短暫而亡,但開創了系列的制度的先河,為唐朝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唐朝國力強盛,四方來朝,中外交往頻繁,唐文化魅力四射,中華文化圈總體格局在唐朝形成。可見這一時期的時代特征最突出的是繁榮與開放,B項正確;民族融合雖然也有,但在北魏時期和元朝時也很突出,排除A項;君主專權更多是體現明清時期的階段特征,排除C項;經濟重心的南移是從安史之亂后開始的,不能反映該階段的特點,排除 D項。故選B項。
8.C
【解析】
根據題干中圖表中的史實,可知臺灣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漢歸屬會稽郡,稱夷洲,夷洲就是今天的臺灣,三國時期,吳國船隊曾到達夷洲,加強了內地同臺灣地區的聯系,230年,孫權曾派將軍衛溫率萬人船隊到達夷洲,即今天的臺灣,隋朝稱今天的臺灣為流求,隋煬帝繼位不久,就派人前去流求,先后有三次,加強了與流求的聯系,隋煬帝曾經派人三次赴流求, 元朝時,1281年元世祖設立澎湖巡檢司,加強對琉球(今臺灣)的管轄,臺灣正式歸屬中央政府,“夷洲”流求”琉球是今天的臺灣,故C項正確;新疆在古代屬于西域地區,排除A項;南海與題意不符,排除B項;西藏地區在古代有吐蕃政權,元朝設宣政院管轄西藏,排除D項。故選C項。
9.B
【解析】
根據所學可知魏征是唐太宗時期著名的大臣,敢于直言,前后進諫200多次,因此在魏征去世后,傷心不已,沉痛地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故選B;AC是唐太宗是著名宰相,不符題意,排除;狄仁杰是武則天是著名大臣,不符題意,D錯誤。
10.B
【解析】
由材料“水激輪轉,竹筒兜水,次第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絕勝人力”可知,這是唐朝時發明的灌溉工具筒車,故選B項;筒車是唐朝時期發明的,故排除A項;曲轅犁是耕地工具,不是灌溉工具,故排除C項;耬車是漢朝時發明的播種工具,故排除D項。
11.(1)隋文帝(楊堅)
(2)科舉制。科舉制是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同時也促進了教育的發展。
(3)①人口數量激增;②墾田面積大幅度增長;③糧倉豐實。隋朝統一后,隋文帝勵精圖治,發展經濟,編訂戶籍,統一南北幣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強中央集權,提高行政效率等。
(4)營建東都洛陽、開鑿大運河。隋煬帝的殘暴統治,激化了社會矛盾,導致大規模農民起義爆發。
(5)統治者要體恤百姓;得民心者得天下;制度和政策要合理等。
【解析】
(1)依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581年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于589年滅掉南方的陳朝,實現全國統一,隋文帝勵精圖治,開創了開皇之治的盛世局面。
(2)依據材料二“這一制度,中國推行了一千三百余年;他們通過考試,品評人才的優劣,為政府機構配備文官。”可知“這一制度”指科舉制度,隋煬帝時期設立進士科,標志科舉制度正式建立,科舉制以考試成績作為選官的主要依據,在中國歷史上延續了一千三百多年。科舉制是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同時也促進了教育的發展。
(3)依據材料三中隋盛時人口四千六百多萬人,可得出①人口數量激增;依據材料三中隋盛時墾田五千五百多萬頃,可得出②墾田面積大幅度增長;依據材料三中隋盛時洛陽含嘉倉、洛口倉等糧倉,可得出糧倉豐實。依據材料三和材料四“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可知反映了隋朝人口眾多、經濟繁榮的景象,原因是隋朝統一后,隋文帝勵精圖治,發展經濟,編訂戶籍,統一南北幣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強中央集權,提高行政效率等。
(4)依據材料五分析隋煬帝不恤民力的史實,據“即建洛陽,每月役(征發)丁二百萬人”可得出營建東都洛陽,據“導(疏導)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達河,北通涿郡……”可得出開鑿大運河。依據材料五“……丁男不充(成年男子不夠),以婦人兼役,而死者大半”分析隋朝由盛而速亡的主要原因是隋煬帝的殘暴統治,激化了社會矛盾,導致大規模農民起義爆發。
(5)通過上述史實探究,隋文帝勵精圖治,開創了開皇之治的盛世局面,但隋煬帝時期卻因為暴政導致民不聊生,最終農民起義推翻隋朝統治。由此可得出統治者要體恤百姓;得民心者得天下;制度和政策要合理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隆县| 兴仁县| 阳泉市| 太湖县| 土默特左旗| 连云港市| 博乐市| 铜鼓县| 晋州市| 合肥市| 德惠市| 安达市| 伊宁市| 荆门市| 武隆县| 高邑县| 龙门县| 海盐县| 子长县| 肇东市| 奎屯市| 肇东市| 宜春市| 青河县| 白银市| 罗江县| 贡觉县| 亚东县| 安乡县| 云安县| 东阳市| 广河县| 陵水| 襄城县| 平顺县| 襄樊市| 阳谷县| 白朗县| 石楼县| 醴陵市| 四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