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章 生物與環境的關系第一節 環境對生物的影響【課堂·精要】一、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1.光對生物行為和繁殖的影響(1) 和光周期影響動物的活動:有些動物在白天的強光下活動,有些動物則在夜晚或晨昏的弱光下活動;光周期還會影響許多動物的蟄伏、遷徙、換羽、換毛等周期性活動。(2) 影響動植物的繁殖:有些動物在春夏之際繁殖,有些在秋冬繁殖;長日照植物如冬小麥、油菜通常在春、夏開花;短日照植物如大豆、菊花通常在秋季開花。應用:①引種馴化工作,引種前必須注意植物開花對 的要求;②在人工養殖中,可以通過 促進動物的繁殖;③園藝工作中可以通過改變光照來控制開花時間,以滿足觀賞需要。思考:唐菖蒲是典型的長日照植物,為了常年供應唐菖蒲切花,冬季在溫室栽培時,除需要高溫外,還應采取什么措施?2.溫度對生物分布和代謝的影響(1)溫度可以通過影響動物的 而影響分布。(2)溫度通過影響 而影響植物和變溫動物的代謝過程;恒溫動物的代謝也會發生改變以適應溫度的變化。3.水對生物生長和發育的影響思考:①水在生命活動中的作用有哪些?②舉例說明水如何影響生物的生長和發育?小結:影響生物的非生物因素除了光、溫度、水等外,還有 、 等。每一種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作用都不是孤立的,而是 、 的,這些非生物因素彼此聯系,對生物產生綜合的影響。二、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1.種間競爭——物種間因爭奪 而相互影響(1)概念:兩個或兩個以上 共同利用 而相互 的關系。(2)結果:①兩種生物生存能力不同: 。如雙小核草履蟲和大草履蟲。②兩種生物生存能力相當: 。如長鼻鸕鶿和普通鸕鶿。思考:大草履蟲和雙小核草履蟲混合培養時,數量變化有何特點?分析原因。2.捕食(1)概念:生物通過消耗其他生物 而直接獲得營養,以維持自己生命的現象。前者稱為,后者稱為 。(2)捕食者與被捕食者的關系:①進化過程:捕食者發展出利爪、銳齒、毒牙等利于捕食,被捕食者發展出警戒色、保護色、擬態、假死、集體抵御等以逃避、抵御被捕食。②數量關系:捕食者與被捕食者數量的變化有一定的時間間隔,是不同步性的變化。(3)應用:防治 和 ,如水葫蘆和水葫蘆象甲。3.寄生(1)概念:一種生物(寄生生物)寄居于另一種生物(寄主)的 ,通過攝取寄主的營養以維持生命。(2)類型: 和 ,二者的主要區別是前者要吸收寄主的 ,如菟絲子和豆科植物;后者常見的實例有 。(3)特點:對寄主有害,對寄生生物有利。若分開,則寄生生物難以單獨生存,而寄主會生活的更好。4. 互利共生——不同種生物互惠互利共同生存(1)概念:兩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 、相互 。(2)實例:豆科植物為根瘤菌提供 ,根瘤菌為豆科植物提供氮素營養;巨型管蟲為化能自養細菌提供硫化氫,化能自養細菌為巨型管蟲提供有機物。(3)特點:互利共生的生物在生理上相互分工、互相提供生命活動所需的物質,形成緊密的互利關系。【課堂·探究】1.水溫對金魚游動傾向的影響實驗中如何改變水溫?若將金魚換為熱帶魚,實驗結果相同嗎?2. 不同種生物之間的關系即為種間關系。請判斷以下能量關系圖屬于哪種種間關系并舉出實例。① ② ③ ④ ⑤3.請在坐標圖中畫出數量變化關系圖,并說明數量變化的特點。4.競爭關系會導致物種滅絕, 捕食和寄生關系會淘汰物種嗎 提醒:(1)同種生物之間的關系為種內關系,包括種內互助和種內斗爭。一種生物以同種的幼體為食,或同種生物之間對資源和空間的爭奪都是種內斗爭;不同種生物之間對資源和空間的爭奪就是種間競爭,如大魚吃小魚均有利于種群的生存和繁衍。另外,兩種生物以同一種植物為食,但取食部位不同時不構成競爭關系,例如:人吃玉米,牛吃秸稈。(2) 在捕食者和被捕食者、寄生生物和寄主、競爭生物之間存在協同進化。【課堂·精練】1.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造成這一差異的環境因素是 ( ) A.光 B.水 C.溫度 D.濕度2. 有人做過這樣一個實驗:把蚜蟲培養在連續光照的條件下,所產生的個體大多沒有翅,把蚜蟲培養在明暗交替的條件下,所產生的個體大多有翅,影響蚜蟲生長發育過程中是否形成翅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A. 溫度 B. 光照 C. 空氣 D. 水3. 水稻與稻株旁的雜草,水稻同稻田里的蝗蟲,水稻與其莖葉內稻瘟病菌之間的關系依次屬于( )A.互利共生、捕食、寄生 B.競爭、寄生、捕食C.競爭、捕食、寄生 D.競爭、捕食、捕食4.下圖為生活在同一培養缸中的兩個群體M和N的種群密度變化曲線。對曲線的下列解釋,正確的是( )A.M以N為食 B.N以M為食C.M與N無捕食關系 D.M和N的數量改變相同5.圖1表示大草履蟲和雙小核草履蟲單獨培養時的數量變化,圖2表示兩種草履蟲混合培養時的數量變化。下列對圖1、圖2結果的解釋錯誤的是 ( )A.兩種草履蟲單獨培養時,種群數量都是先增加后穩定B.一段時間后,兩種草履蟲數量均不再增長是受食物和生存空間的限制C.兩種草履蟲混合培養時的數量變化表明兩者的種間關系為捕食D.測定草履蟲的種群數量,取樣時應混勻培養液6.下圖為四種生物種間關系示意圖,能正確表示地衣中的藻類和真菌、青霉菌與其他細菌、狐與兔、細菌與噬菌體四種種間關系的依次是( )A.④③①② B.②③①④ C.④②①③ D.③②④①課時作業1.知了在夏天正午時鳴叫得最厲害,而溫度降低到24℃以下時,就停止了鳴叫,這一現象說明對知了的生活習性有影響的是 ( ) A.溫度 B.水 C.陽光 D.空氣2.(2019·浙江省諸暨高二期中)下列屬于種間競爭實例的是 ( ) A.螞蟻取食蚜蟲分泌的蜜露B.以葉為食的菜粉蝶幼蟲與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C.細菌與其體內的噬菌體均利用培養基中的氨基酸D.某培養瓶中生活的兩種綠藻,一種數量增加,另一種數量減少3.(2019·安徽蕪湖期末) 生活在白蟻腸內的鞭毛蟲,能消化白蟻腸中的木纖維素,若沒有鞭毛蟲,白蟻即餓死。植物中的菟絲子,要纏著大豆才能生長;大小草履蟲必須分開培養,才能生長好。以上生物的種間關系分別依次為( )A.共生、寄生、競爭 B.競爭、寄生、共生C.寄生、共生、競爭 D.共生、競爭、寄生4.松、杉、小麥等植物在強光下生長得好,人參、三七等植物在弱光下生長得好。對此有影響的環境因素是 ( ) A.光照 D.溫度 C.空氣 D.土壤 5. (2020·北京四中高二期末改編)如圖為某一區域M、N兩物種的資源利用曲線(縱橫坐標分別表示M、N兩物種所攝取的食物數量和種類)。其中表述正確的是 ( )A.曲線不重疊時,M與N不存在競爭 B.b越大,生物適應環境能力越弱C.d6. (2020·黑龍江省伊春高二期末)潮間帶滿潮池中常見的濱螺是捕食者,吃很多藻類,尤其喜食小型綠藻(滸苔)。下圖為藻類種數與濱螺密度的關系,據圖判斷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各種藻類存在競爭關系B.濱螺密度越大,藻類種類數越多C.若沒有濱螺,藻類多樣性會降低D.濱螺在中等密度時,藻類多樣性程度最高7. (2020·黑龍江省大慶高三開學考試)某種植物病毒V是通過稻飛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傳播的。稻田中青蛙數量的增加可減少該病毒在水稻間的傳播。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青蛙與稻飛虱是捕食關系 B.水稻與青蛙是競爭關系C.病毒V與青蛙是寄生關系 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關系8. 鱷魚常爬上岸來躺著不動,并張口讓一種小鳥吃口腔內的小蟲,當敵害來臨時,鳥驚飛,鱷魚逃走。下列有關上述生物之間的關系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A.敵害與鱷魚之間可能屬于捕食關系 B.鱷魚與小蟲之間可能屬于寄生關系C.鱷魚與小鳥之間可能屬于種間互助關系 D.小鳥與小蟲屬于競爭關系9.金合歡樹有大而中空的刺,螞蟻棲居其中并以金合歡嫩葉尖端的組織為食,也可從其蜜腺中獲取糖,同時螞蟻經常在金合歡的枝葉中“巡邏”,向企圖吃其枝葉或樹皮的食草動物發起“進攻”,由此可以判斷金合歡樹和螞蟻的關系為( )A.共生 B.寄生 C.競爭 D.捕食10.(2020·內蒙古集寧高二期末)群落中的不同種群間存在著多種多樣的關系,這些種間關系可用不同的曲線表示出來。下列有關說法中正確的是( )A.鷹與鼠的種間關系可用圖①表示,其中曲線b表示鷹種群的數量變化B.噬菌體與細菌的種間關系可用圖①表示,二者分開一方有利C.大豆與根瘤菌的種間關系可用圖②表示,二者分開彼此有利D.森林中猞猁和雪兔的關系可用圖③表示,曲線a代表猞猁答案:【課堂·精要】 一、 1.光照強度 光照時間 光照時間 控制光照思考:補充人工光照,增加光照時間。2.遷徙 酶活性3.①細胞內良好溶劑,運輸營養物質和代謝廢物,為細胞提供液體環境,參與許多化學反應,細胞的重要組成成分。 ②植物:環境缺水時,植物會萎蔫、停止生長;水分過多時,一般陸生植物會出現根系缺氧、爛根; 動物:一些動物會因缺水而無法生存,也可能使其滯育或休眠。土壤 空氣 相互影響 相互制約二、1. 同一資源 (1)物種 同一資源 干擾或抑制 (2)一方占優勢,另一方處于劣勢甚至滅亡 長期共存、相互抑制 思考:前4天大草履蟲和雙小核草履蟲的數量都增加,原因兩種草履蟲數量較少,食物充足;4-16天,大草履蟲數量逐漸減少直至為0,雙小核草履蟲數量逐漸增加,原因隨著兩種草履蟲數量的增加,雙小核草履蟲在爭奪食物中占優勢,大草履蟲因失去食物來源而滅亡。2. (1) 活體的全部或部分 捕食者 被捕食者(2)減少 減少 增加 (3)生物入侵 維持生態系統平衡3.(1)體內或體表(2)全寄生 半寄生 有機物 桑寄生和槐、榆4. (1)依賴 有利 碳水化合物【課堂·探究】1. 向A缸中持續加入沸水。不完全相同,金魚和熱帶魚都會主動選擇最適溫度,但二者溫度耐受的上、下限不同。2.①種間競爭 實例:牛與羊;農作物與雜草;大草履蟲與小草履蟲②捕食。實例:羊和草;狼與兔;青蛙與昆蟲。③寄生。實例:菟絲子與大豆; 蚊子、跳蚤和人。④寄生。實例:蛔蟲與人;噬菌體與被侵染的細菌。⑤互利共生。實例:大豆與根瘤菌、地衣中的藻類和真菌、白蟻及其腸內的鞭毛蟲。(特點:數量上呈現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變化”。兩種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圖a;生存能力相當,如圖b。)3.種間競爭:(特點: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為食,數量上呈現出“先增加者先減少,后增加者后減少”的不同步性變化;注:變化在先的為被捕食者,變化在后的為捕食者即A為被捕食者,B為捕食者))捕食:(特點:相互依賴,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開,則雙方或者一方不能獨立生存。數量上兩種生物同時增加,同時減少,呈現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變化)互利共生:4.不會。【課堂·精練】1. C 2. D 3. C4.【解析】B M曲線圖為先增加者先減少,為捕食者,即N以M為食,二者相互依賴、相互制約。5.【解析】C 從圖1可知,單獨培養時雙小核草履蟲和大草履蟲種群數量都是先增加后穩定,其數量不再增長的原因是種內斗爭加劇,食物資源有限;從圖2可見混合培養時雙小核草履蟲和大草履蟲時,雙小核草履蟲處于優勢,大草履蟲處于劣勢,最終被淘汰,說明大、小草履蟲之間屬于競爭關系。測定草履蟲的種群數量,為了避免偶然性,保證實驗結果更可靠,取樣時應混勻培養液。6.C課時作業1. A 2. B 3. A4. 【解析】A 在較弱的光照條件下生長良好的植物是陰生植物,但并不是陰生植物對光照強度的要求越弱越好,而是必須達到陰生植物的補償點,植物才能正常生長;陽生植物在強光環境中生長發育健壯,在陰蔽和弱光條件下生長發育不良。5. 【解析】C 曲線不重疊時,生活在同一個區域的M、N兩種生物會存在空間上的競爭;b表示生物的取食范圍,b越大,生物適應環境能力越強;d表示兩種生物取食食物種類的最高點之間的距離,d越小,兩種生物攝取的相同的食物數量和種類就越多,競爭就越激烈。在自然條件下,種群數量變化可以有增長、波動和下降等情況發生。6.【解析】B7.【解析】D8.【解析】D9. A根據題意分析,螞蟻對金合歡的生長有促進作用,沒有害處,因此,螞蟻對金合歡的生長是有利的,金合歡為螞蟻的生長提供有機物,因此金合歡與螞蟻之間的關系是共生關系。10.A【解析】據圖分析,①表示“先增加者先減少,后增加者后減少”的非同步性變化,屬于捕食;②表示“同生共死”的互利共生關系;③表示“你死我活”的競爭關系。鷹與鼠屬于捕食關系,可用圖①表示,從變化趨勢看,先到波峰的a為被捕食者,后達到波峰的b為捕食者,則a表示鼠,b表示鷹,; T2噬菌體與細菌的種間關系表示寄生關系,而圖①表示捕食關系;大豆與根瘤菌是互利共生的關系,可用圖②表示,二者分開彼此不利; 森林中猞猁和雪兔的關系是捕食關系,可用圖①表示,先到波峰的a為被捕食者,后達到波峰的b為捕食者,曲線b代表猞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