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機械能守恒定律重力勢能重難點 題型 分值重點 重力勢能及重力做功特點 選擇 計算 6-8分難點 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的關系一、重力做功1. 重力做功的表達式:WG=mgh(或WG=mgΔh),h指初位置與末位置的高度差。2. 重力做功的特點:物體運動時,重力對它做的功只跟它的起點和終點的位置有關,而跟物體運動的路徑無關。二、重力勢能1. 重力勢能(1)定義:物體由于被舉高而具有的能。(2)公式:Ep=mgh,式中h是物體重心到參考平面的高度。注意:重力做功表達式WG=mgh中的“h”指的是初位置與末位置的高度差。(3)單位:焦耳;符號:J。2. 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之間的關系:WG=-ΔEp=Ep1-Ep2。三、重力勢能的“四性”1. 相對性:Ep=mgh中的h是物體重心相對參考平面的高度。參考平面選擇不同,則物體的高度h不同,重力勢能的大小也就不同。重力勢能是標量,只有大小沒有方向,但有正負之分,正、負表示大小。當物體在參考平面上方時,Ep為正值,在參考平面下方時,Ep為負值。重力勢能的正負表示比零勢能大還是比零勢能小。2. 系統(tǒng)性:重力是地球與物體相互吸引產(chǎn)生的,所以重力勢能是地球與物體所組成的“系統(tǒng)”所共有的,平時所說的“物體”的重力勢能只是一種簡化說法。3. 參考平面選擇的任意性:參考平面可任意選擇,但是一般以地面或是物體運動時所達到的最低點為參考平面。4. 重力勢能變化的絕對性:重力勢能的變化與參考平面的選取無關,它的變化量是絕對的。5. 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的比較比較項目 概念 重力做功 重力勢能物理意義 重力對物體所做的功 由于物體與地球的相互作用而產(chǎn)生,且它們之間的相對位置決定能量大小影響大小的因素特點 只與初、末位置的垂直高度差有關,與路徑及參考平面的選擇無關 與參考平面的選擇有關,同一位置的物體,選擇不同的參考平面會有不同的重力勢能值過程量 狀態(tài)量聯(lián)系 重力做功過程是重力勢能變化的過程,重力做正功,重力勢能減少,重力做負功,重力勢能增加,且重力做了多少功,重力勢能就變化了多少,即四、彈性勢能1. 定義:發(fā)生彈性形變的物體的各部分之間,由于有彈力的相互作用,也具有勢能,這種勢能叫做彈性勢能。2. 彈性勢能的性質(zhì):(1)系統(tǒng)性:彈性勢能是整個系統(tǒng)所具有的。(2)相對性:彈性勢能的大小與選取的參考平面位置有關。對于彈簧,一般規(guī)定彈簧處于原長時的勢能為零。(3)對于同一彈簧,從自然長度伸長和壓縮相同長度時彈性勢能相同。3. 彈力做功與彈性勢能變化的關系:(1)彈力做正功時,彈性勢能減少,彈力做負功時,彈性勢能增加,并且彈力做多少功,彈性勢能就變化多少。(2)表達式:W彈=-ΔEp=Ep1-Ep2。(3)彈簧適用范圍:在彈簧的彈性限度內(nèi)。注意:彈力做功和重力做功一樣,也和路徑無關,彈性勢能的變化只與彈力做功有關。如圖所示,在水平地面上平鋪n塊磚,每塊磚的質(zhì)量為m,厚度為h,如將磚一塊一塊地疊放起來,至少需要做多少功?解:把n塊磚從平鋪狀態(tài)變?yōu)橐来委B放,所做的功至少要能滿足重力勢能的增加量,以地面為零勢能面,對系統(tǒng)有:平鋪狀態(tài)系統(tǒng)重力勢能為:=(nm)g ①依次疊放后系統(tǒng)重力勢能為:=(nm)g ②聯(lián)解①②得:。1. 重力做功的表達式:WG=mgh(或WG=mgΔh),h指初位置與末位置的高度差。2. 重力勢能:(1)表達式:Ep=mgh,式中h是物體重心到參考平面的高度。(2)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變化的關系::WG=Ep1-Ep2=-ΔEp(3)重力勢能的“四性”3. 彈性勢能(1)彈性勢能性質(zhì):系統(tǒng)性和相對性(2)彈力做功與彈性勢能變化的關系:彈力做正功時,彈性勢能減少,彈力做負功時,彈性勢能增加,并且彈力做多少功,彈性勢能就變化多少;表達式:W彈=-ΔEp=Ep1-Ep2。(答題時間:30分鐘)1. 如圖所示,某物塊分別沿三條不同的軌道由離地面高h的A點滑到同一水平面上,軌道1、2是光滑的,軌道3是粗糙的,則( )A. 沿軌道1滑下重力做的功多B. 沿軌道2滑下重力做的功多C. 沿軌道3滑下重力做的功多D. 沿三條軌道滑下重力做的功一樣多2. 關于重力勢能,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重力勢能是地球和物體共同具有的,而不是物體單獨具有的B. 處在同一高度的物體,具有的重力勢能相同C. 重力勢能是標量,不可能有正、負值D. 浮在海面上的小船的重力勢能一定為零3. 一棵樹上有一個質(zhì)量為0. 3 kg的熟透了的蘋果P,該蘋果從樹上A先落到地面C最后滾入溝底D。A、B、C、D、E面之間豎直距離如圖所示。以地面C為零勢能面,g取10 m/s2,則該蘋果從A落下到D的過程中重力勢能的減少量和在D處的重力勢能分別是( )A. 15. 6 J和9 JB. 9 J和-9 JC. 15. 6 J和-9 JD. 15. 6 J和-15. 6 J4. 如圖所示,質(zhì)量為60 kg的某運動員在做俯臥撐運動,運動過程中可將她的身體視為一根直棒。已知重心在c點,其垂線與腳、兩手連線中點間的距離Oa、Ob分別為0. 9 m和0. 6 m。若她在1 min內(nèi)做了30個俯臥撐,每次肩部上升的距離均為0. 4 m,則她在1 min內(nèi)克服重力做的功和相應的功率約為( )A. 430 J,7 W B. 4 300 J,70 WC. 720 J,12 W D. 7 200 J,120 W5. 如圖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物體,它的左端接連著一輕彈簧,彈簧的另一端固定在墻上,在力F作用下物體處于靜止狀態(tài),當撤去力F后,物體將向右運動,在物體向右運動的過程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彈簧的彈性勢能逐漸減少B. 物體的機械能不變C. 彈簧的彈性勢能先增加后減少D. 彈簧的彈性勢能先減少后增加6. 如圖所示,質(zhì)量為m的小球從高為h處的斜面上的A點滾下經(jīng)過水平面BC后,再滾上另一斜面,當它到達的D點時,速度為零,在這個過程中,重力做功為( )A. B.C. mgh D. 07. 在離地80 m處無初速度釋放一小球,小球質(zhì)量為m=200 g,不計空氣阻力,g取10 m/s2,取最高點所在水平面為零勢能參考平面。求:(1)在第2 s末小球的重力勢能;(2)前3 s內(nèi)重力所做的功及重力勢能的變化。8. 如圖所示,質(zhì)量為m的小球,用一長為l的細線懸于O點,將懸線拉直成水平狀態(tài),并給小球一個豎直向下的速度讓小球向下運動,O點正下方D處有一釘子,小球運動到B處時會以D為圓心做圓周運動,并經(jīng)過C點,若已知OD=l,則小球由A點運動到C點的過程中,重力做功為多少?重力勢能減少了多少?1. 答案:D解析:重力做功的多少只與初、末位置的高度差有關,與路徑無關,D選項正確。2. 答案:A解析:重力勢能具有系統(tǒng)性,重力勢能是物體與地球共有的,故A正確;重力勢能等于mgh,其中h是相對于參考平面的高度,參考平面不同,h不同,另外質(zhì)量也不一定相同,故處在同一高度的物體,其重力勢能不一定相同,選項B錯誤;重力勢能是標量,但有正負,負號表示物體在參考平面的下方,故C錯誤;零勢能面的選取是任意的,并不一定選擇海平面為零勢能面,故浮在海面上的小船的重力勢能不一定為零,選項D錯誤。3. 答案:C解析:以地面C為零勢能面,根據(jù)重力勢能的計算公式得D處的重力勢能Ep=mgh=0. 3×10×(-3. 0) J=-9 J。從A落下到D的過程中重力勢能的減少量ΔEp=mgΔh=0. 3×10×(0. 7+1. 5+3. 0) J=15. 6 J,故選C。4. 答案:B解析:設每次俯臥撐中,運動員重心變化的高度為h,由幾何關系可得,=,即h=0. 24 m。一次俯臥撐中,克服重力做功W=mgh=60×9. 8×0. 24 J=141. 12 J,所以1 min內(nèi)克服重力做的總功為W總=NW=4 233. 6 J,功率P==70. 56 W,故選B。5. 答案:D解析:開始時彈簧處于壓縮狀態(tài),撤去力F后,物體先向右加速運動后向右減速運動,所以物體的機械能先增大后減小,所以B錯,彈簧先恢復原長后又逐漸伸長,所以彈簧的彈性勢能先減少后增加,D對,A、C錯。6. 答案:B解析:解法一 分段法。小球由A→B,重力做正功W1=mgh小球由B→C,重力做功為0,小球由C→D,重力做負功W2=-mg·故小球由A→D全過程中重力做功WG=W1+W2=mg=mgh,B正確。解法二 全過程法。全過程,小球的高度差h1-h(huán)2=h,故WG=mgh。故選B。7. 答案:(1)-40 J (2)90 J 減少了90 J解析:(1)在第2 s末小球下落的高度為:h=gt2=×10×22 m=20 m重力勢能為:Ep=-mgh=-0. 2×10×20 J=-40 J。(2)在前3 s內(nèi)小球下落的高度為h′=gt′2=×10×32 m=45 m。3 s內(nèi)重力做功為:WG=mgh′=0. 2×10×45 J=90 JWG>0,所以小球的重力勢能減少,且減少了90 J。8. 答案:mgl mgl解析:從A點運動到C點,小球下落的高度為h=l,故重力做功WG=mgh=mgl,重力勢能的變化量ΔEp=-WG=-mgl負號表示小球的重力勢能減少了。動能定理重難點 題型 分值重點 物體的動能及動能定理 選擇 計算 10-12分難點 動能定理的推導一、動能1. 定義:物體由于運動而具有的能。2. 表達式:Ek=mv2。3. 單位:與功的單位相同,國際單位為焦耳,符號為J。4. 動能的性質(zhì)(1)相對性:動能具有相對性,參考系不同,速度就不同,所以動能也不等。一般無特殊說明,均是以地面為參考系。(2)標矢性:動能是標量,只有大小沒有方向(動能僅與速度的大小有關,與速度的方向無關),動能恒為正值。注意:動能永遠是正的,但是動能的變化量可以為負值。(3)瞬時性:動能是狀態(tài)量,是表征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物理量,它與物體某一時刻的運動狀態(tài)相對應。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一旦確定了,物體的動能就被確定了。注意:速度變化時,動能不一定變;但是動能變化時,速度一定變。二、動能定理1. 內(nèi)容:力在一個過程中對物體所做的功,等于物體在這個過程中動能的變化。2. 表達式:W=Ek2-Ek1=mv22-mv12。3. 推導過程:設質(zhì)量為m的物體在光滑的水平面上運動,在與運動方向相同的恒力F的作用下發(fā)生了一段位移x,速度從v1增大到v2,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有F=ma由可得,,代入W=Fx可得4. 適用條件:既適用于恒力做功,也適用于變力做功;既適用于直線運動,也適用于曲線運動。1. 質(zhì)量為m的物體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由靜止開始在光滑地面上運動,前進一段距離之后速度大小為v,再前進一段距離使物體的速度增大為2v,則( )A. 第二過程的速度增量等于第一過程的速度增量B. 第二過程的動能增量是第一過程動能增量的3倍C. 第二過程合外力做的功等于第一過程合外力做的功D. 第二過程合外力做的功等于第一過程合外力做功的2倍【答案】AB【解析】由題意知,兩個過程中速度增量均為v,A正確;由動能定理知:第一個過程合外力做功為W1=mv2,第二個過程合外力做功為W2=m(2v)2-mv2=mv2,合外力做的功即為動能的增加量,即,故B正確,C、D錯誤。2. 如圖所示,物體在距離斜面底端5 m處由靜止開始下滑,然后滑上與斜面平滑連接的水平面,若物體與斜面及水平面的動摩擦因數(shù)均為0. 4,斜面傾角為37°。求物體能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離。(sin 37°=0. 6,cos 37°=0. 8)【答案】3. 5 m【解析】對物體在斜面上和水平面上受力分析如圖所示。方法一 分過程列方程:設物體滑到斜面底端時的速度為v,物體下滑階段FN1=mgcos 37°,故Ff1=μFN1=μmgcos 37°。由動能定理得:mgsin 37°·l1-μmgcos 37°·l1=mv2-0設物體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離為l2,摩擦力Ff2=μFN2=μmg由動能定理得:-μmgl2=0-mv2聯(lián)立以上各式可得l2=3. 5 m。方法二 全過程列方程:mgl1sin 37°-μmgcos 37°·l1-μmgl2=0得:l2=3. 5 m。一列車的質(zhì)量是5. 0×105 kg,在平直的軌道上以額定功率3 000 kW加速行駛,當速率由10 m/s加速到所能達到的最大速率30 m/s時,共用了2 min,設列車所受阻力恒定,則:(1)列車所受的阻力多大?(2)這段時間內(nèi)列車前進的距離是多少?【答案】(1)1. 0×105 N (2)1 600 m【解析】(1)列車以額定功率加速行駛時,其加速度在減小,當加速度減小到零時,速度最大,此時有P=Fv=Ffvmax所以列車受到的阻力Ff==1. 0×105 N(2)這段時間牽引力做功WF=Pt,設列車前進的距離為s,則由動能定理得Pt-Ffs=mv max2-mv02代入數(shù)值解得s=1 600 m。1. 動能(1)表達式:Ek=mv2。(2)動能的性質(zhì):相對性、標矢性、瞬時性。注意:(1)動能永遠是正的,但是動能的變化量可以為負值。(2)速度變化時,動能不一定變;但是動能變化時,速度一定變。2. 動能定理(1)表達式:W=Ek2-Ek1=mv22-mv12。注意:W指合外力做的功。(2)適用條件:既適用于恒力做功,也適用于變力做功;既適用于直線運動,也適用于曲線運動。(答題時間:30分鐘)1. 關于動能的理解,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一般情況下,Ek=mv2中的v是相對于地面的速度B. 動能的大小由物體的質(zhì)量和速率決定,與物體的運動方向無關C. 物體以相同的速率向東和向西運動,動能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D. 當物體以不變的速率做曲線運動時其動能不斷變化2. 如圖,某同學用繩子拉動木箱,使它從靜止開始沿粗糙水平路面運動至具有某一速度,木箱獲得的動能一定( )A. 小于拉力所做的功B. 等于拉力所做的功C. 等于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D. 大于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3. 一輛汽車以v1=6 m/s的速度沿水平路面行駛時,急剎車后能滑行x1=3. 6 m,如果以v2=8 m/s的速度行駛,在同樣的路面上急剎車后滑行的距離x2應為( )A. 6. 4 m B. 5. 6 mC. 7. 2 m D. 10. 8 m4. 如圖所示,質(zhì)量為0. 1 kg的小物塊在粗糙水平桌面上滑行4 m后以3. 0 m/s的速度飛離桌面,最終落在水平地面上,已知物塊與桌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0. 5,桌面高0. 45 m,若不計空氣阻力,取g=10 m/s2,則( )A. 小物塊的初速度是5 m/sB. 小物塊的水平射程為1. 2 mC. 小物塊在桌面上克服摩擦力做8 J的功D. 小物塊落地時的動能為0. 9 J5. 甲、乙兩個質(zhì)量相同的物體,用相同的力F分別拉著它們在水平面上從靜止開始運動相同的距離s。如圖4所示,甲在光滑面上,乙在粗糙面上,則下列關于力F對甲、乙兩物體做的功和甲、乙兩物體獲得的動能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 力F對甲物體做功多B. 力F對甲、乙兩個物體做的功一樣多C. 甲物體獲得的動能比乙小D. 甲、乙兩個物體獲得的動能相同6. 半徑R=1 m的圓弧軌道下端與一光滑水平軌道連接,水平軌道離地面高度h=1 m,如圖所示,有一質(zhì)量m=1. 0 kg的小滑塊自圓軌道最高點A由靜止開始滑下,經(jīng)過水平軌道末端B時速度為4 m/s,滑塊最終落在地面上,g取10 m/s2,試求:(1)不計空氣阻力,滑塊落在地面上時速度的大小;(2)滑塊在軌道上滑行時克服摩擦力做的功。1. 答案:AB解析:動能是標量,由物體的質(zhì)量和速率決定,與物體的運動方向無關。動能具有相對性,無特別說明,一般指相對于地面的動能。選A、B。2. 答案:A解析:由題意知,W拉-W阻=ΔEk,則W拉>ΔEk,A項正確,B項錯誤;W阻與ΔEk的大小關系不確定,C、D項錯誤。3. 答案:A解析:急剎車后,車只受摩擦力的作用,且兩種情況下摩擦力的大小是相同的,汽車的末速度皆為零,故:-Fx1=0-mv12①-Fx2=0-mv22②②式除以①式得=x2=x1=2×3. 6 m=6. 4 m。4. 答案:D解析:由-μmgx=mv2-mv02得:v0=7 m/s,Wf=μmgx=2 J,A、C錯誤。由h=gt2,x=vt得x=0. 9 m,B項錯誤。由mgh=Ek-mv2得,落地時Ek=0. 9 J,D正確。5. 答案:B解析:由功的公式W=Flcos α=Fs可知,兩種情況下力F對甲、乙兩個物體做的功一樣多,A錯誤,B正確;根據(jù)動能定理,對甲有Fs=Ek1,對乙有Fs-Ffs=Ek2,可知Ek1>Ek2,即甲物體獲得的動能比乙大,C,D錯誤。6. 答案:(1)6 m/s (2)2 J解析:(1)從B點到地面這一過程,只有重力做功,根據(jù)動能定理有mgh=mv2-mvB2,代入數(shù)據(jù)解得v=6 m/s。(2)設滑塊在軌道上滑行時克服摩擦力做的功為Wf,對A到B這一過程運用動能定理有mgR-Wf=mvB2-0,解得Wf=2 J。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