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 總結復習【知識梳理】 要點一 遼、宋、夏、金、元的基本概況政權 建立時間 建立者 民族 都城 滅亡遼 10世紀初 耶律阿保機 契丹 上京臨潢府 1125年被金滅亡北宋 960年 趙匡胤 漢族 開封 1127年被金滅亡西夏 11世紀前期 元昊 黨項 興慶府 1227年被蒙古滅亡金 1115年 阿骨打 女真 會寧 1234年被蒙古滅亡南宋 1127年 趙構 漢族 臨安 1276年被元朝滅亡蒙古 1206年 鐵木真 蒙古 1271年改國號為元元 1271年 忽必烈 蒙古 大都 1368年被明朝滅亡 要點二 民族關系政權 戰和關系 歷史認識遼與 北宋 ①宋太祖晚期,宋遼友好。 ②宋太宗時期,對遼發動戰爭。 ③宋真宗時期,遼軍大舉攻宋。宋軍在澶州打退遼軍。之后,遼與宋議和,雙方達成澶淵之盟。此后遼宋保持和平局面 ①宋元時期中原王朝與邊疆民族政權之間的關系或戰或和;這一時期民族關系的主流是和,是民族之間的交融。 ②對戰爭的看法:a.兩宋政權與邊疆少數民族政權之間的戰爭是中華民族的內部戰爭,有正義與非正義之分,無侵略與反侵略可言。b.少數民族政權進攻漢族政權具有掠奪性,對中原人民的生產和生活造成了嚴重破壞,但在客觀上促進了各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 ③對議和的看法:a.歲幣成為宋朝人民沉重的負擔。b.結束了雙方之間的戰爭,使邊境長期處于和平穩定狀態。雙方展開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利于邊境地區生產的發展,有利于促進民族交融,有利于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和統一。 ④對元朝統一與文天祥抗元的認識:a.我們充分肯定元朝統一全國的歷史意義。元朝的統一,結束了我國歷史上較長時期的政權分立局面,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這是不爭的事實。b.但文天祥率軍抗元,對于保護南宋范圍內較為先進的經濟、文化和人民的生命財產具有積極意義。文天祥舍己為國、堅貞不屈,最后從容就義,表現了崇高的氣節。二者的角度不同,并不矛盾西夏 與北宋 ①西夏建立后,多次攻宋。 ②北宋與西夏和談,訂立宋夏和約,元昊向宋稱臣,宋給西夏歲幣。議和后,宋夏邊界貿易興旺金與 南宋 ①南宋初年,金軍大舉南下,岳飛率領“岳家軍”在郾城大敗金軍主力,迫使金軍后撤。 ②之后,宋金達成和議,南宋向金稱臣,并給金歲幣,雙方以淮水至大散關一線劃定分界線。宋金對峙局面形成蒙古(元) 與西夏、金、南宋 ①1227年,蒙古滅西夏。 ②1234年,蒙古滅金。 ③1276年,元朝滅南宋;1279年,元朝統一全國 要點三 我國經濟重心的南移原因 ①自安史之亂至宋金議和,北方戰亂頻繁,而南方相對安定,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較為穩定的社會環境。 ②北方人口大批南遷,既帶去了先進的技術和生產經驗,也提供了大量勞動力,為南方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條件歷程 ①秦漢時期,我國經濟重心在黃河流域。②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得到開發。③唐朝中期,經濟重心開始南移。④南宋時期,我國經濟重心南移最后完成表現 農業:宋朝時,水稻產量躍居糧食作物首位;當時,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帶成為豐饒的糧倉,出現了“蘇湖熟,天下足”或“蘇常熟,天下足”的諺語;宋代的經濟作物如茶樹、棉花,在南方有很大的發展手工業:北宋時,南方的絲織業勝過北方;南宋后期,棉紡織業興起;宋朝是中國瓷器發展史上的輝煌時代;北宋興起的江西景德鎮,后來發展成為著名的瓷都;南宋時,江南地區已成為我國制瓷業中心;廣州、泉州、明州的造船業,在當時世界上居于領先地位商業:宋代商業的繁榮超過了前代,黃河、長江及運河沿岸興起了很多商業城市,最大的是開封和杭州;出現了早市和夜市,形成了草市及商業貿易區;四川地區出現紙幣“交子”;廣州、泉州是聞名世界的大商港啟示 ①社會安定對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②要注意引進先進的生產技術和人才。③兩宋時期經濟的發展帶動了城鄉居民生活的改善和科技文化的發展,經濟發展要惠及廣大人民群眾。④發展經濟的同時要注意保護環境 要點四 漢代及宋元時期絲綢之路的發展與中外交流路 上 絲 綢 之 路 漢代 張騫開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日趨頻繁。商人們載著漢朝的絲綢等貨物,從長安出發,穿過河西走廊,經西域運往中亞、西亞,再轉運到歐洲;又把西域的物產和奇珍異寶運到中原。這條溝通歐亞的陸上交通道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宋元 古代著名的陸上絲綢之路,在宋元時期成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元代的陸路向西通往中亞、西亞及東歐等地區,使東西方的使臣、商人往來非常方便漢代 開通于漢代,從東南沿海港口出發,經中南半島南下,繞過馬來半島,穿過馬六甲海峽,通往孟加拉灣沿岸,最遠抵達印度半島南端和錫蘭宋元 宋代的海路形成了多條航線,可通往日本、高麗、東南亞、印度、阿拉伯等國家和地區,遠至波斯灣及東非海岸。元朝時,海上交通范圍有更大的拓展,海上絲綢之路進入鼎盛時期 要點五 宋元時期的文化和科技分類 表現 原因 特征宋詞 蘇軾 詞風豪邁而飄逸 ①北宋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元朝實現了大一統,社會相對安定。 ②宋元時期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為科技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 ③這一時期教育比較發達,各級學校制度比較完備,對培養人才起了良好的作用。 ④前代積累了豐富的科學技術經驗。 ⑤民族交融,經濟文化交流加強 ①文化燦爛。②科學技術迅速發展,領先于世界。③科學技術的發展與社會實際需要相結合,有很強的實用性李清照 詞風委婉、細膩、清秀辛棄疾 詞風豪放,氣勢磅礴,震撼人心,進一步提高了詞的社會功能和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元雜劇 關漢卿 代表作《竇娥冤》史學 司馬光 代表作《資治通鑒》科技 活字 印刷術 北宋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指南針 北宋末年開始用于航海,后傳入歐洲,大大促進了世界遠洋航海技術的發展火藥 宋元時,火藥武器廣泛用于戰爭歷史 意義 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中的三項重要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發展作出的重大貢獻1.(2022株洲中考)下表是張敏同學做的學習筆記,依據筆記判斷他學習的內容是 ( )目的:防止武將專橫跋扈 內容:①重用文臣掌握軍政大權 ②注重發展文教事業 影響:①扭轉了尚武輕文的風氣 ②有利于政權的穩定A.諸侯爭霸 B.獨尊儒術C.閉關鎖國 D.重文輕武2.(2022自貢中考)宋太祖趙匡胤打破傳統中國作風,以務實態度從事各項政治改革,如收權、分權、重文輕武等防“弊”之政。他這樣做的主要目的為 ( )A.促進階層流動 B.強化中央集權C.推動教育發展 D.加強思想控制3.(2022宜昌中考)1040年,范仲淹因直諫觸怒皇帝,被貶到陜西地區,參與宋朝西北邊防事務。他當時的軍事對手是 ( )A.契丹 B.大夏 C.大金 D.蒙古4.(2022臺州中考)了解歷史時序是學習歷史的基本要求。下圖中①對應的朝代是 ( )A.唐朝 B.南宋C.明朝 D.清朝5.(2022宿遷中考)五代十國時期,南方經濟恢復順利,而北方戰亂不休,故南北經濟差異繼續擴大。至“靖康之難”,北方再遭戰火蹂躪,大批人口南渡,則又一次促使南北經濟差異擴大。該材料主要反映了 ( )A.江南地區的開發 B.金與南宋的對峙C.宋代商貿的繁榮 D.經濟重心的南移6.(2022成都中考)從秦朝的“半兩錢”到漢朝的“五銖錢”,再到宋朝的“交子”,貨幣發生了由笨重到輕便的變化。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都市生活的繁華 B.商業貿易的發展C.造紙技術的成熟 D.冶鑄工藝的進步7.(2022盤錦中考)下面是某位同學繪制的歷史示意圖,★代表的朝代是 ( )A.唐朝 B.元朝C.明朝 D.清朝8.(2022天津津南區一模)下圖是小明同學制作的歷史知識復習卡片,依據卡片信息判斷他復習的歷史主題是 ( )·設置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和琉球·設置北庭都元帥府,管理西域的軍政事務·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統轄,掌管西藏的軍民各項事務A.元初對全國的統治 B.元朝在新疆的建制C.元朝對邊疆的管轄 D.元朝加強對外交往9.(2022福州模擬)綜合表格信息推斷,元朝地方政治的特點是 ( )區域 管理方式嶺北行省 基層行政單位仍是蒙古傳統的千戶、百戶組織云南行省 下轄37路、2府,多用當地土官任職吐蕃地區 由掌管全國佛教事務的宣政院直接統轄…… ……A.仿效漢制 B.政教合一C.地方自治 D.因地制宜10.(2022江西中考)假如你是《清明上河圖》所描繪場景中的一位市民,你可能做的事情是 ( )A.欣賞蹴鞠表演 B.觀看京劇演出C.購買《紅樓夢》 D.品嘗烤紅薯11.(2022益陽中考)宋朝時,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一些節日的習俗,如春節的燃放鞭炮、相互拜年,元宵節的掛彩燈、劃旱船,端午節的吃粽子、賽龍舟等,一直流傳至今。這反映了 ( )A.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 B.君主專制統治的日益強化C.宋朝市民文化的衰落 D.儒家思想正統地位的動搖12.(2022安徽中考)宋代民間編印出售圖書的書坊,往往將說書人的底本作為話本出版。這促成了小說的發展和民間文化的普及。據此可知,當時 ( )A.書坊是文化傳播的管理機構 B.木活字印刷已普遍使用C.商業行為助推市民文化發展 D.小說成為主要文學形式13.(2022大慶中考)某同學選用了下面的圖片對宋元時期進行研究性學習。他確立的研究主題應該是 ( )A.科技發展 B.商業繁榮C.民族交融 D.政權并立14.(2022湖州中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某學習小組以“為什么北宋市民生活豐富多彩 ”為驅動性問題,開展項目化學習,制作了如下展板:(1)根據“宋韻生活”,列舉兩例北宋市民生活的具體表現。(2)結合“循史探因”,分析北宋市民生活豐富多彩的原因。答案1.D 2.B3.B 4.B 5.D 6.B 7.B 8.C 9.D 10.A 11.A12.C 13.A14.(1)城市居民去瓦子等文化娛樂場所;城市居民的生活不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商人及其子弟可以入學讀書,可以參加科舉考試;等等。(2)北宋墾田數量增加,說明北宋農業生產發展;“每一交易,動即千萬”,說明北宋商業繁榮,商品經濟發達;“(遼)與朝廷和好年深”“人人安居,不樂戰斗”,說明宋遼之間出現相對和平局面,民族交融,社會安定。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