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2019)高一生物必修1導學提綱:5.1 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探究·實踐 以“比較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學習實驗中涉及的“變量”》教案一、教材分析本節課為人教版2019普通高中教科書《生物學(必修1·)分子與細胞》第五章第一節內容,本節內容是作為細胞中物質和能量代謝的先導內容,同時鑒于絕大多數酶的化學本質,更是很好地呼應了蛋白質的催化功能。酶的作用是與細胞代謝息息相關,是學生形成結構與功能觀、物質與能量觀的重要鏈接部分。通過該部分內容的學習,學生掌握實驗中的“控制變量”這一基本原則,同時能夠具備基本的實驗分析能力,故本實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教材中的實驗存在著探究性不夠、對活化能講解較抽象等問題。二、學情分析知識水平:雖然對細胞內的化學反應了解較少,但是通過初中化學內容的學習,已經知道何為化學反應的速率以及影響反應速率的因素有哪些能力水平:基于對實驗的熱情,能夠展現出較強的求知欲。能夠對實驗結果進行一定的自主分析,但是較為缺乏條理性和準確性。三、教學目標1、通過實驗設計,能夠分析出實驗中的自變量、因變量和無關變量。并知道如何對自變量進行控制以及幾個變量的原則。(科學思維、科學探究)2、通過實驗結果,能夠總結出酶的作用(科學思維)四、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 1.控制變量的科學方法。教學難點: 1.控制變量的科學方法;2.實驗數據的處理。五、教學方法教法:啟發式教學法、直觀講授法學法:對比分析法、總結歸納法六、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預期效果實驗過程和實驗現象 展示比較不同條件下過氧化氫分解速率的實驗。簡要梳理實驗步驟,通過表格進行總結。 將每一步所需的材料種類、使用量、使用條件和實驗結果進行梳理和記錄。 注意實驗操作流程的規范實驗中自變量、因變量和無關變量的分析和定義以及實驗原則 以討論問題的答案進一步引發思考: 1.實驗中的四支試管相比,導致產生氣泡數量的差異性原因是什么? 2.這些實驗條件的設置是由誰來進行決定的?其目的是什么? 3.如果將實驗以數學中的函數圖像進行表示,以反應條件作為橫坐標,那么縱坐標所表示的內容是什么?能夠對其下一個定義? 4.實驗過程中,為什么過氧化氫的濃度和體積要保持相同?如果不同組別采用不同的過氧化氫濃度和體積,那么實驗結果和結論又會是怎樣的?如果再次基礎上再進行加熱和添加過氧化氫酶同時處理,那么最終影響氣泡產生速率快慢的因素究竟是哪一個還能否被探究出來?請同學們可以結合相關的實驗進行具體說明。 氣泡差異性的原因是反應條件的不同。 條件的改變是由實驗操作者改變。目的是探究條件的改變對實驗結果有怎樣的影響。 縱坐標可以表示過氧化氫的分解速率或者氧氣的產生速率,可以將其定義為因變量。 保證影響因素是相同的,如果采用不同的濃度則實驗結果的準確性受到影響。實驗如果受多因素同時控制,則其受哪個因素影響最大不能探究。 根據實驗結果分析進行拓展延伸,能夠充分挖掘影響實驗結果的因素,建立實驗實施的基本原則實驗總結 總結實驗的各個變量和遵循原則,以此得出酶的相關功能。 構建知識網絡體系 提現生物學科核心素養七、教學反思實驗的目的是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從實驗結果中發現問題。由于微課需要服務學生的日常學習,在家進行實驗時需要考慮實驗材料是否便于獲取,是否對學生的健康有不利影響,甚至在使用肝臟研磨液的時候也要考慮部分學生的民族信仰問題。所以需要鼓勵學生動手查閱資料,找到合適材料的替代品。例如過氧化氫酶就可以用馬鈴薯提取液,甚至香菇提取液來進行代替,實驗材料更加容易獲得,且現象明顯。所以可以以此為出發點,鼓勵學生對實驗有所改進和創新,真正讓“學中做”和“做中學”相得益彰,不斷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學習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