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3屆高三一輪復習第25講 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課件+教案+學案,3份打包)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3屆高三一輪復習第25講 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課件+教案+學案,3份打包)

資源簡介

(共45張PPT)
第25講
辛亥革命和
北洋軍閥的統治
(1894--1928年)
1、了解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理解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建立對中國結束帝制、建立民國的意義及局限性。
課程標準
2、了解北洋軍閥的統治及特點。
概述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探討其對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影響。
高考考點分析
高考真題 考查主干 備考分析
2022·湖北·T7 中華民國成立的意義 考情分析:
1、新高考湖南卷兩年一考;
2、辛亥革命背景、三民主義及辛亥革命意義為考查重點;
備考分析:
1、重點掌握三民主義的內涵;
2、理解辛亥革命及中華民國建立的意義及局限性。
2021·湖南·T8 辛亥革命的背景 2021·廣東·T7 民生主義 2020·Ⅲ卷·T29 清帝退位 2020·Ⅰ卷·T45 清末新政 2019·天津·T7 辛亥革命目標 2019·北京·T7 中華民國成立 2018·江蘇·T8 四川保路運動 2018·Ⅰ卷·T41(2) 清末地方自治的背景 高考考點分析
高考真題 考查主干 備考分析
2022·乙卷·T29 新文化運動 考情分析:
1、新高考湖南卷兩年一考;
2、新文化運動為考查重點;
備考分析:
1、重點掌握新文化運動的內容及影響;
2、北洋軍閥統治為新增內容,注意掌握其特點。
2021·湖南·T9 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2020·Ⅰ卷·T29 20世紀20年代度量衡的混亂 2020·Ⅱ卷·T28 列強擴大對華資本輸出 2019·Ⅰ卷·T29 新文化運動的內容 2019·Ⅲ卷·T29 陳獨秀的主張 2019·江蘇·T10 影響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2018·Ⅱ卷·T29 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2018·江蘇·T9 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明確概念:辛亥革命
狹義:1911年(辛亥年)武昌起義
廣義:指19世紀末(1894年)20世紀初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為推翻清王朝,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而進行的一系列斗爭。
19世紀末
1911年10月10日
1912年3月
狹義
廣義
政治背景
經濟基礎
思想基礎
組織基礎
軍事基礎
有利時機
《辛丑條約》簽訂后,列強加緊侵華,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清末新政客觀上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促使資產階級力量發展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廣泛傳播特別是西方的天賦人權、自由平等學說的影響
1894年革命團體(興中會)的建立和1905年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同盟會)的成立,明確提出了資產階級的革命綱領——三民主義
歷史的偶然與必然——辛亥革命興起的背景
清政府的腐朽統治讓越來越多人意識到要推翻清政府
同盟會發動黃花崗起義等一系列武裝起義,推動了民主革命進入高潮
四川發生保路運動,湖北新軍入川鎮壓,湖北防務空虛
清政府的自救:清末新政(1901-1911)
改革內容:
1)經濟:獎勵工商;經濟立法;設經濟各部
2)政治:改革官制;修訂律法;仿行立憲
3)文化:廢科舉;興學堂;倡留學
4)軍事:廢武舉,編練新軍,引進西方軍制
5)習俗:允許滿漢通婚,禁纏足,禁鴉片
有學者認為,清末新政為自己培養了掘墓人,你如何理解?
1901年9月
清政府頒布興學詔書,建設近代學堂。
1904年1月
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即癸卯學制。
1903年10月
清政府頒布《獎勵游興畢業生章程》,鼓勵留學。
1905年12月
廢除科舉。
棄文從商
棄文從軍
投身革命
出國留學
五大臣出國考察憲政
1905年
1906年9月
1908年8月
宣布預備立憲,
立憲派成立預備立憲公會
清政府頒布《欽定憲法大綱》
立憲派先后發起三次速開國會的請愿運動
清政府組織“皇族內閣”
1911年5月
1910年
“預備立憲”
首批內閣成員
內閣總理大臣:慶親王奕劻
內閣協理大臣:那桐、徐世昌
外務部外務大臣:梁敦彥
民政部民政大臣:肅親王善耆
度支部度支大臣:鎮國公載澤
學部學務大臣:唐景崇
陸軍部陸軍大臣:蔭昌
海軍部海軍大臣:貝勒載洵
法部司法大臣:紹昌
農工商部農工商大臣:貝勒溥倫
郵傳部郵傳大臣:盛宣懷
理藩部理藩大臣:宗室壽耆
英國《泰晤士報》:這個“皇族內閣”,不過是軍機處的一個化名而已。
不少立憲派人士失望,轉而支持革命
從“史料實證”角度分析清末新政與辛亥革命的關系
(1)從主觀目的上看,具有反動性,其目的是抵制革命,消除統治危機,取悅于列強,維持清王朝的專制統治。
(2)從活動本質上看,具有落后性,仍未超出“中體西用”的范疇。
(3)從客觀影響上看,具有進步性,獎勵實業、發展資本主義、廢科舉、推行新學制等促進了中國的近代化。
(4)從實際作用上看,具有背離性,編練新軍成為辛亥革命的主力;新式學堂的創辦和留學熱潮的出現,產生了眾多的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階層,成為民主革命的群眾基礎;皇族內閣的出臺使立憲派轉為支持革命至少是同情革命。
【史論形成】對清末新政的評價(見名師導學137頁)
陳天華
章炳麟
鄒容
民族主義 民權主義 民生主義
來源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創立民國 平均地權
內容 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國主義支持的清朝封建統治 通過政治革命,推翻帝制,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 主張核定地價,現有地價歸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會進步所增漲的地價歸國家所有,由國民共享
局限性 沒有提出明確的反帝口號 沒有觸動專制政體存在的社會基礎 沒有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
進步性 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反映了中國人民實現民族獨立和民主權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論指導 實踐 辛亥革命、《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 毛澤東:1911年爆發的辛亥革命,是資產階級領導的以反對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國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正規地說起來,是從孫中山開始的。
——1942年,毛澤東《如何研究黨史?》
周恩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我國二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使人們在精神上獲得了空前的大解放,為以后革命的發展開辟了道路。……辛亥革命,是中國資產階級領導的一次舊式的民主革命。這次革命是不徹底的,它沒有完成反對帝國主義和反對封建主義的革命任務。
——1961年,《周恩來在辛亥革命五十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
江澤民:辛亥革命,開始了比較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雖然它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人民的悲慘境遇,但為中國的進步潮流打開了閘門,使反動統治秩序再也無法穩定下來,激勵中國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而更加勇敢地奮斗。
——2001年,《江澤民在辛亥革命九十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
胡錦濤:辛亥革命沒有改變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中國人民的悲慘境遇,沒有完成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但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為中華民族發展進步探索了道路。
——2011年,《胡錦濤在辛亥革命10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
習近平:辛亥革命雖然沒有改變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中國人民的悲慘命運,沒有完成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但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開了中國進步閘門,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響力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
——2016年,《習近平在孫中山誕辰15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
重難突破1:辛亥革命的歷史影響(見導學案第二版)
不同時期,黨和國家領導人對辛亥革命的論述
毛澤東:1911年爆發的辛亥革命,是資產階級領導的以反對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國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正規地說起來,是從孫中山開始的。
——1942年,毛澤東《如何研究黨史?》
周恩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我國二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使人們在精神上獲得了空前的大解放,為以后革命的發展開辟了道路。……辛亥革命,是中國資產階級領導的一次舊式的民主革命。這次革命是不徹底的,它沒有完成反對帝國主義和反對封建主義的革命任務。
——1961年,《周恩來在辛亥革命五十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
江澤民:辛亥革命,開始了比較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雖然它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人民的悲慘境遇,但為中國的進步潮流打開了閘門,使反動統治秩序再也無法穩定下來,激勵中國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而更加勇敢地奮斗。
——2001年,《江澤民在辛亥革命九十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
胡錦濤:辛亥革命沒有改變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中國人民的悲慘境遇,沒有完成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但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為中華民族發展進步探索了道路。
——2011年,《胡錦濤在辛亥革命10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
習近平:辛亥革命雖然沒有改變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中國人民的悲慘命運,沒有完成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但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開了中國進步閘門,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響力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
——2016年,《習近平在孫中山誕辰15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
變化:用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取代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或舊式的民主革命;
“但是”后的語句不是所謂不足或失敗,而是極大的歷史創舉。
原因:從階級分析法轉向用文明史觀、近代化史觀反映和解釋辛亥革命的意義。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當下對辛亥革命的評價,將其放置到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視野下加以審視。
史觀——歷史研究范式
區分方法是:研究世界的視角和角度不同,因此各種不同的史觀擁有對世界不同的解讀。
史觀主要有①唯物史觀、②階級史觀、③文明史觀、④全球史觀(整體史觀)、⑤英雄史觀。
史觀——①唯物史觀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⑴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⑵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2、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
3、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
4、在階級社會里,人類社會這一基本矛盾表現為階級矛盾。
史觀——②革命史觀(階級史觀)
又稱階級斗爭史觀,從階級的視角去研究歷史,研究各個歷史階層中不同主導的階級和各個階級的發展狀況對所在歷史時期的影響。
主要觀點是各個階級為了適應自身發展對原有統治階級開展了革命,開創了新的歷史時期
史觀——③文明史觀
文明史觀認為,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人類文明演進的歷史。文明史觀的基本特征是:以生產力的發展為標準,把人類歷史劃分為農業文明時代和工業文明時代。
重視至今仍有重大影響的文明成果,從現實追溯歷史,從歷史聯系現實,說明人類歷史是如何傳承的,注重歷史與現實的結合;以文明類型為研究的基本單位,承認文明的多元性。
史觀——④全球史觀(整體史觀)
全球史觀的基本特征是:將整個人類歷史看做一個整體來研究。其研究的對象不僅包括歐洲,也包括廣大亞非拉地區。
斯塔夫里阿諾斯在他的名著《全球通史》中對全球史觀做了如下描述: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歷史;關注的是全人類,而不僅僅是歐洲人或是非歐洲人。
此外,全球史并不等于國別史或地區史的簡單相加,而是重在揭示不同地區和國家歷史的相互聯系和影響。
史觀——⑤英雄史觀
強調個人英雄對歷史的突出和不可或缺的作用,不過往往會犯(課本上的)唯心主義錯誤,片面的強調個人對歷史的絕對性作用。
我們要反對英雄史觀,主張、運用群眾史觀。
我們如何理解“完全意義上的民族民主革命”這一重要論斷?
關于“民族民主革命”的新提法,正如有關學者所指出的:“民族民主運動代表了19 世紀至20世紀上半期中國廣大人民的訴求,它比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判斷更能深刻地反映中國人民的利益。民族革命,對內反對滿族上層統治者對國內其他民族的壓迫,對外則反對外國帝國主義對中華民族的欺凌。民主革命,既要推翻封建專制制度,也要建立民主共和制的國家,實現國家的現代化。過去,我們強調中國民主革命的任務是反帝反封建,與上述民族民主革命的定性沒有本質區別。”
關于“完全意義上的”說法,應該是相對于太平天國、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而言的,辛亥革命真正開啟了民族民主革命的歷史進程。
武昌起義
1、時間: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12日,占領武漢三鎮。
2、結果
(1)成立湖北軍政府,推黎元洪為都督。
(2)湖南、廣東等14個省和上海紛紛宣布獨立,清王朝在全國的統治土崩瓦解。
8小時——從打響第一槍到占領湖廣總督署只用了8小時;
41天——武漢三鎮保衛戰堅持41天,迎來全國十余個省區的獨立;
80天——從武昌首義到中華民國建立僅有80天。
1911.10.10
武昌起義
1911.11.27
14省宣布獨立
時空觀念下的革命形勢
中華民國五色旗
清朝黃龍旗
(1890-1912年)
帝制到共和
臣民到國民
國旗中的歷史
結合當初同盟會的誓詞觀察黃龍旗和五色旗,你可以看到中國當時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理念各發生了什么變化?
從“驅除韃虜”到“五族共和”
體現了民族和解、民主妥協、
和平建立現代民族國家的精神
從“唯物史觀”的角度評價辛亥革命
1、進步性
(1)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
從帝國到民國: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的權利和自由。
從君權神授到民主共和:辛亥革命是一場深刻的思想啟蒙運動,從此,民主共和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開闊了人們的視野,提高了人們的政治熱情。
從變法圖存到實業救國:辛亥革命動搖了封建的經濟基礎,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股興辦實業的熱潮,對中國工業化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
從臣民到國民:辛亥革命使社會生活發生巨變,自由、平等、博愛的風氣興起。剪辮易服、廢止纏足、廢除跪拜和革除“大人”“老爺”等稱號的移風易俗舉措,使得國民的面貌為之一新。
(2)成為中國式的“光榮革命”:資產階級通過理性適度的妥協讓步,以較小的代價和低烈度的震蕩實現了政權的和平過渡,有效避免了更大規模刀兵之亂,維護了國家統一,讓辛亥革命成為中國式的“光榮革命”。
(3)是“亞洲覺醒的先驅”:鼓舞亞洲其他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
2、局限性
資產階級由于階級和時代的局限性,沒有完成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革命任務,未能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
由于封建勢力的異常強大且根深蒂固,中國廣大農村的生產關系并未發生根本的改變,革命還遠沒有滲透到中國的廣大鄉村。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1912年)
第一章 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
第二章 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平等;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項之自由權(包括人身、居住、言論、出版、機會、結社、請愿等自由和權利)。
第三章 參議院有權選舉臨時大總統、彈劾臨時大總統和國務員。
第四章 臨時大總統代表臨時政府,總攬政務。
第五章 國務員輔佐臨時大總統,負其責任;國務員于臨時大總統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發布命令時須副署之。
第六章 法院依法律審判民事訴訟及刑事訴訟。
——摘編自《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主權在民
自由平等
三權分立
責任內閣
鏈接選必1P14《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內容(中國民主進程的豐碑,最大的成果)
《欽定憲法大綱》(1908年)
一、大清皇帝統治大清帝國,萬世一系,永永尊戴。
二、君上神圣尊嚴,不可侵犯。
五、用人之權,操之君上,而大臣輔弼之,議院不得干預。
主權在君
封建等級
君主專制
從“唯物史觀”的角度分析《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影響
(1)進步性
性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
具有反對君主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
為捍衛民主共和制提供了思想武器和法律依據。
(2)局限性
內容不全:沒有具體規定人民的權利以及實現人民權利的保障。
對責任內閣制的規定尚不完備:既規定了總統的各項實際權力,又賦予參議院和國務員各種權力,使得行政權力的劃分極其混亂,造成后來的“府院之爭”。
現實需要的因人立法反映出濃厚的人治色彩,損害了立憲的嚴肅性。
缺乏相應的制度措施,僅憑一紙約法就想限制袁世凱過于理想化,以致約法最后成了一紙空文。
袁世凱的獨裁統治(1912~1916年)
稱帝:1915年12月,改中華民國為“中華帝國”,定年號“洪憲”,史稱“洪憲帝制”。1916年元旦,舉行登基大典。
1912.3.11
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1912.3.10
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第二任臨時大總統
1913.3.20
宋教仁案
1913.10
袁世凱就任正式大總統
1913.11
解散國民黨
1914.5
頒布《中華民國約法》
1914.5
頒布《修正大總統選舉法》,總統可連選連任
謀正式總統
謀終身總統
1915.5
簽訂《中日民四條約》
1915.12
袁世凱通電全國宣布恢復帝制
稱 帝
知識梳理:民主共和的艱難推進(融合選必1)
革命派維護共和的斗爭
反稱帝:1915年底,唐繼堯、蔡鍔、李烈鈞在云南宣布獨立,并組織護國軍,發動護國運動。
①原因:袁世凱改“民國”為“帝國”,妄圖復辟帝制。
②結果:貴州、廣西、廣東、浙江、湖南、陜西、四川等省相繼宣告獨立。1916年3月袁世凱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恢復中華民國紀年。
1912.3.10
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第二任臨時大總統
1913.3.20
宋教仁案
1913.10
袁世凱就任正式大總統
1913.11
解散國民黨
1914.5
頒布《中華民國約法》
1914.5
頒布《修正大總統選舉法》,總統可連選連任
1915.5
簽訂《中日民四條約》
1915.12
袁世凱通電全國宣布恢復帝制
改組國民黨
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二次革命
1916
取消帝制,袁世凱去世
護國運動
維護共和的斗爭
袁世凱
革命黨人
民主共和
破壞
捍衛
建立
專權
稱帝
敗亡
張勛復辟
段祺瑞專制
約法、內閣
政黨
二次革命
護國運動
討逆運動
護法運動
議會斗爭
武裝斗爭
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的比較
二次革命 護國運動 護法運動
不同點 時間
對象
主力
結果
相同點 背景 領導 指導思想 目標 方式 性質 結果 1913年
1915-1916年
1917-1918年
袁世凱
袁世凱
段祺瑞
國民黨革命力量
人民群眾、革命黨和地方軍隊
西南軍閥
失敗
部分取得勝利
失敗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北洋軍閥統治黑暗,帝國主義侵略加劇
孫中山度參加領導或直接組織
三民主義
反對、推翻北洋軍閥政府
舉起獨立的旗幟,進行武裝斗爭
為維護民主共和制度而進行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斗爭
都沒有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沒有改變中國社會性質
知識拓展

宋教仁案
1913年3月,在第一屆國會選舉中國民黨贏得多數席位,宋教仁正欲循歐洲“內閣制”慣例,以黨魁身份組閣。然而,同年3月20日奉袁世凱電召北上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車站遇刺身亡,史稱“宋教仁案”。宋案的發生,引發了二次革命,使反袁由合法的議會斗爭轉為武裝斗爭。
【重難突破2】民國初年帝制與共和的斗爭
問題2:根據以上材料,歸納北洋軍閥時期憲政運動的特點及形成的原因。(見導學案第三版)
特點:軍人干預憲法的制定;憲法頻繁更換;利用憲法實行專制;憲政成為政治權力斗爭的附庸。
原因: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向近代化邁進,但社會仍處于半殖民地狀態;民族資本主義雖有進一步發展,但民族資產階級力量仍較薄弱;辛亥革命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但國人法治意識淡薄。
問題3:從“史料實證”角度分析民國初年的政黨政治(見導學案第三版)
材料三 1912年8月,臨時參議院公布《中華民國國會組織法》、參眾兩院《選舉法》等法律文件,對國會選舉做了基本規定。根據規定,全國大約有10%的居民,即4000萬人擁有選舉權,比清末資政院選舉的選民人數擴大了20多倍。從12月開始,全國各地進行選舉。選民基本上是資本家,官僚和地主等。國民黨、共和黨等主要政黨參與選舉。各黨政見多較空洞,要么內閣制或總統制,要么炫耀己黨或攻擊他黨。競選方法或張貼海報宣傳,或旅行演說,或控制地方政權以操控選舉,或請客送禮買選票。根據選舉結果,國民黨成為國會第一大黨。1913年4月,第一屆國會開幕。不少議員問政積極,僅眾議院就提出19件彈劾案,173件質問書,涉及政府工作各個方面,先后迫使國務總理趙秉鈞、財政總長周學熙辭職。11月,袁世凱政府解散國民黨。國會因不足法定開會人數,被迫停止工作。——摘編自張憲文等著《中華民國史》等
問題3:根據材料三,概括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選舉的特點。并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簡述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選舉的效果。
(1)特點:依法選舉;選民人數多,多集中在上層社會;政黨積極參與選舉,競選政綱較為空洞;競選方法多樣,有舞弊現象等。
問題3:從“史料實證”角度分析民國初年的政黨政治(見導學案第三版)
材料三 1912年8月,臨時參議院公布《中華民國國會組織法》、參眾兩院《選舉法》等法律文件,對國會選舉做了基本規定。根據規定,全國大約有10%的居民,即4000萬人擁有選舉權,比清末資政院選舉的選民人數擴大了20多倍。從12月開始,全國各地進行選舉。選民基本上是資本家,官僚和地主等。國民黨、共和黨等主要政黨參與選舉。各黨政見多較空洞,要么內閣制或總統制,要么炫耀己黨或攻擊他黨。競選方法或張貼海報宣傳,或旅行演說,或控制地方政權以操控選舉,或請客送禮買選票。根據選舉結果,國民黨成為國會第一大黨。1913年4月,第一屆國會開幕。不少議員問政積極,僅眾議院就提出19件彈劾案,173件質問書,涉及政府工作各個方面,先后迫使國務總理趙秉鈞、財政總長周學熙辭職。11月,袁世凱政府解散國民黨。國會因不足法定開會人數,被迫停止工作。——摘編自張憲文等著《中華民國史》等
問題3:根據材料三,概括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選舉的特點。并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簡述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選舉的效果。
(2)效果:選舉產生的國會施政積極,富有成效;
有利于民眾民主政治意識的提高;
推動了近代政黨政治發展。
但由于專制勢力強大和政黨政治的不成熟性,選舉成果很快夭折。
參考答案:
(1)③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于19世紀六七十年代,19世紀末獲得初步發展。“一戰”期間獲得進一步發展,20世紀30年代以后,逐漸萎縮,新中國成立后得到一定限度的恢復和發展,20世紀50年代中期被改造成社會主義經濟。
(2)第一次: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產生,早期維新思想出現。第二次:使資產階級開始作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形成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運動。第三次:促使資產階級隊伍壯大,在意識形態領域里形成新文化運動;促使無產階級力量的壯大,為中國從舊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奠定了階級基礎。
重難突破3
知識梳理:民族工業的“短暫春天”
原因(條件)
內因 民國建立 掃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縛和障礙,為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一定條件。
政府政策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鼓勵民間興辦實業。
反帝愛國運動 群眾性的反帝愛國斗爭的有力推動(特別是1915年因反對“二十一條”掀起的抵制日貨、提倡國貨運動)。
外因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方列強忙于歐戰,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表現
1、民族工業得到迅速發展,速度和規模甚至超過以往半個世紀的成績。
2、紡織、面粉等輕工業系統的民族資本主義迅速發展。
3、以榮宗敬、榮德生兄弟開辦的面粉廠、紗廠為代表的一批民族企業迅速壯大起來。
影響
1、促進了資產階級力量不斷增強,推動了新文化運動的開展。
2、促進了無產階級隊伍壯大,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奠定了基礎(五四運動)。
3、為思想解放和社會生活變遷提供了一定的階級和物質基礎。
政治:袁世凱掀起“尊孔復古”逆流
思想:國民思想專制愚昧,
經濟: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
(1)背景及根源
“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凱復辟帝制,使中國先進知識分子認識到我們中國多數國民口里雖然不反對共和,腦子里實在是裝滿了帝制時代舊思想,如今要鞏固共和,非先將國民腦子里……舊思想,一一洗刷干凈不可。”——陳獨秀
“孔子之道,自古常新,與天無極。本大總統躬膺重任,早做夜思,恢復孔教,立國之根本。”
—1914年《大總統祭圣告令》
思考:這段話反映了新文化運動的實質和目的是什么?
目的:改造國民頭腦,以鞏固共和。
實質:對辛亥革命失敗原因的反思。
名師導學學生P137-138
知識梳理:新文化運動(融合選必1)
(2)運動概況
興起標志:1915年 陳獨秀在上海創辦《新青年》
代表人物:陳獨秀、胡適、李大釗、魯迅
旗幟:民主、科學
主要陣地:北京大學和《新青年》
《新青年》雜志創刊的封面上印著“La Jeunesse”,就是法語 “青年”的意思。人們經常用a它的副題“La Jeunesse”來稱呼它。選擇用法語來書寫封面,最有可能是
A.因為法國才是歐洲啟蒙運動的發源地
B.北京大學開設的外語課程主要是法語
C.當時是在上海法租界,因此創刊時附上法語
D.當時中國思想深受法國啟蒙思想影響
D
(3)內容:除舊布新
內容 民主與 科學 ①要擁護“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孔教、禮法、貞節、舊倫理、舊政治;
②要擁護“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舊藝術、舊宗教;
③要擁護“德先生”又要擁護“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國粹和舊文學
文學 革命 1917年,胡適在《新青年》發表《______________》一文,主張以白話文作為新文學的語言
文學改良芻議
《新青年》驚醒了整個時代的青年。他們首先發現自己是青年,又粗略地認識了自己的時代,再來看舊道德,舊文學,心中就生出了叛逆的種子。——北大學生楊振聲
北京學生街頭政治演說
自由戀愛的魯迅夫婦
新文化運動后的文明戲
中學用的白話文教材
(1)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思想解放運動,推動了思想文化革新
(2)促進了民眾的覺醒,喚起了人們對國家政治的關心
(3)涉及的內容比辛亥革命更為廣泛和深刻
(4)全國報刊面貌為之一新,推動全面文化轉型
開放女禁的大學
史論結合:新文化運動影響?
打倒孔家店廢滅漢字
對東西方文化存在著絕對否定或絕對肯定的片面性
下層群眾
不識字
聽不懂
局限于青年知識分子, 缺乏廣泛的群眾基礎
運動領袖
“將臟水與老母親一起倒掉了!”
“北大不但未提倡‘鏟倫常’,而且大倡父子有親,兄弟相連,夫婦有別,朋友有信”——1919蔡元培
救國之心切切,所以過激!
對傳統文化,既有批判,也有保存、繼承!
局限性: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學者在研究中國20世紀初的歷史時指出,面對列強的侵略奴役和中國自身的黑暗落后,中國既有對民族和國家的保護要求,即救亡;也有對民主、自由、平等意識培養的要求,即啟蒙。并就救亡與啟蒙二者關系作出了如下基本判斷:一、啟蒙與救亡二者相互促進;二、救亡壓倒了啟蒙。 ——摘編自李澤厚《近代中國思想史論》
問題5: 請運用20世紀初中國歷史的相關史實,對上述基本論斷進行論證探討。(說明:可以圍繞材料中的一種或兩種觀點展開評論,也可以修改、補充、否定或提出新的論斷。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史實準確。
重難突破4(見導學案第四版)
啟蒙與救亡二者相互促進。
(角度一)甲午戰后,列強掀起資本輸出和瓜分中國的高潮,民族危機深重。西方民主思潮高漲,資產階級維新派創立保國會強學會等團體,創辦《國聞報》《時務報》等報刊,進行維新思想宣傳,1898年維新派發起了戊戌變法,變法的失敗,但促使部分維新派向革命派轉化;
(角度二)與維新思想同期,資產階級革命團體成立,宣傳革命思想。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中華民國的建立,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推動思想解放。
(角度三)對西方思想文化的學習促成了1915年新文化運動興起,大力宣傳民主科學理念,沉重打擊了統治中國2000多年的傳統禮教,啟發了人們的民主覺悟,推動了現代科學在中國的發展,為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奠定了思想基礎;五四運動中,馬克思主義廣泛宣傳,為中共誕生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到來提供理論依據。
總之,近代史上啟蒙與救亡二者相互促進,推動中國社會進步。岳陽縣一中 一輪復習資料
第 25講 辛亥革命與北洋軍閥的統治
【課標】
1、了解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理解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建立對中國結束帝制、建立民國的意義及局限性;
2了解北洋軍閥的統治及特點;概述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探討其對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影響。
【涉及課程】綱上第19,20課 選必1第3,7課
【時空軸】見名師導學P137
【歷史概念】政黨政治:通常指一個國家通過政黨組織國家政權的形式,是歐美資產階級革命勝利的產物。政黨政治起源于英國,早在“光榮革命”之前的英國議會內部就出現托利黨和輝格黨兩大政治派別,到19世紀30年代產業革命以后,隨著英國議會制度的發展,才正式形成英國議會制的兩黨政治。近代中國政黨政治的嘗試開始于辛亥革命后。
【必備知識】
知識點一:辛亥革命 名師導學P137-138;綱上108-112頁
知識點二: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黑暗與光明并存
1、袁世凱復辟帝制與護國戰爭 綱上113-114頁
2、北洋時期的軍閥割據 綱上114-115頁
3、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短暫的春天”綱上115-116頁
4、民國初年社會生活的新氣象 綱上116頁
5、新文化運動的開展 綱上116-117頁
知識點三:民國時期的政治制度 選必1 14-15頁
知識點四:民國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 選必1 39-40頁
【重難突破1】從不同時期的觀點看辛亥革命的歷史影響
毛澤東:1911年爆發的辛亥革命,是資產階級領導的以反對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國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正規地說起來,是從孫中山開始的
——1942年,毛澤東《如何研究黨史?》
周恩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我國二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使人們在精神上獲得了空前的大解放,為以后革命的發展開辟了道路。……辛亥革命,是中國資產階級領導的一次舊式的民主革命。這次革命是不徹底的,它沒有完成反對帝國主義和反對封建主義的革命任務。——1961年,《周恩來在辛亥革命五十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
江澤民:辛亥革命,開始了比較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雖然它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人民的悲慘境遇,但為中國的進步潮流打開了閘門,使反動統治秩序再也無法穩定下來,激勵中國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而更加勇敢地奮斗。 ——2001年,《江澤民在辛亥革命九十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
胡錦濤:辛亥革命沒有改變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中國人民的悲慘境遇,沒有完成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但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為中華民族發展進步探索了道路。——2011年,《胡錦濤在辛亥革命10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
習近平:辛亥革命雖然沒有改變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中國人民的悲慘命運,沒有完成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但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開了中國進步閘門,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響力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
——2016年,《習近平在孫中山誕辰15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
問題1: 黨和國家領導人對辛亥革命的論述發生怎樣的變化?從史觀的角度解釋變化的原因?我們如何理解“完全意義上的民族民主革命”這一重要論斷?
變化:用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取代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或舊式的民主革命; “但是”后面跟的不是所謂不足或失敗,而是極大的歷史創舉。
原因:從階級分析轉向用文明史觀、近代化史觀來反映和解釋辛亥革命,具體地說是近代化潮流中的民族復興史觀。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當下對辛亥革命的評價,將其放置到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視野下加以審視。
關于“民族民主革命”的新提法,正如有關學者所指出的:“民族民主運動代表了19 世紀至20世紀上半期中國廣大人民的訴求,它比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判斷更能深刻地反映中國人民的利益。// 民族革命,對內反對滿族上層統治者對國內其他民族的壓迫,對外則反對外國帝國主義對中華民族的欺凌。// 民主革命,既要推翻封建專制制度,也要建立民主共和制的國家,實現國家的現代化。過去,我們強調中國民主革命的任務是反帝反封建,與上述民族民主革命的定性沒有本質區別。”
關于“完全意義上的”說法,應該是相對于太平天國、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而言的,辛亥革命真正開啟了民族民主革命的歷史進程。
【重難突破2】民國初年帝制與共和的斗爭
材料1
材料2 1912年,孫中山簽署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確立了民主共和的國家制度和“主權在民”的憲法原則。
1913年,第一屆國會憲法起草委員會擬訂了《中華民國憲法草案》,進一步完善了《臨時約法》。但袁世凱將該草案束之高閣,不許交國會討論通過。
1914年,袁世凱解散國會,提出《增修臨時約法大綱》,規定新約法采納了旨在改行大總統集權制的七條原則。同年,以大總統的名義頒布了《中華民國約法》。
1919年,皖系軍閥段祺瑞炮制了《中華民國憲法草案》。
1923年,直系軍閥曹錕通過行賄收買國會議員的辦法當選為中華民國大總統后,很快制定并公布了一部《中華民國憲法》。
段祺瑞重掌北京政府后,下令取消《中華民國憲法》,宣布1912年的《臨時約法》失效,消除國會,并于1925年炮制了又一部《中華民國憲法草案》。
——摘編自王仲修《中國憲政的歷史、現狀及改革》
問題2:根據以上材料,歸納北洋軍閥時期憲政運動的特點及形成的原因。
特點:軍人干預憲法的制定;憲法頻繁更換;利用憲法實行專制;憲政成為政治權力斗爭的附庸。
原因: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向近代化邁進,但社會仍處于半殖民地狀態;民族資本主義雖有進一步發展,但民族資產階級力量仍較薄弱;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觀念漸入人心,但法治意識淡薄。
材料三 1912年8月,臨時參議院公布《中華民國國會組織法》、參眾兩院《選舉法》等法律文件,對國會選舉做了基本規定。根據規定,全國大約有10%的居民,即4000萬人擁有選舉權,比清末資政院選舉的選民人數擴大了20多倍。從12月開始,全國各地進行選舉。選民基本上是資本家,官僚和地主等。國民黨、共和黨等主要政黨參與選舉。各黨政見多較空洞,要么內閣制或總統制,要么炫耀己黨或攻擊他黨。競選方法或張貼海報宣傳,或旅行演說,或控制地方政權以操控選舉,或請客送禮買選票。根據選舉結果,國民黨成為國會第一大黨。1913年4月,第一屆國會開幕。不少議員問政積極,僅眾議院就提出19件彈劾案,173件質問書,涉及政府工作各個方面,先后迫使國務總理趙秉鈞、財政總長周學熙辭職。11月,袁世凱政府解散國民黨。國會因不足法定開會人數,被迫停止工作。
——摘編自張憲文等著《中華民國史》等
問題3:根據材料三,概括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選舉的特點;并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簡述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選舉的效果。
特點:依法選舉;選民人數多,多集中在上層社會;政黨積極參與選舉,競選政綱較為空洞;競選方法多樣,有舞弊現象等。
效果:選舉產生的國會施政積極,富有成效;有利于民眾民主政治意識的提高;
推動了近代政黨政治發展;但由于專制勢力強大和政黨政治的不成熟性,選舉成果很快夭折。
【重難突破3】民國時期的經濟
問題4:(1)判斷圖中代表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趨勢的曲線是哪一條,并指出判斷的依據是什么。
(2)結合史實分別指出五四以前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發展的“三次熱潮”是怎樣為當時中國的社會進步創造條件的。
(1)③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于19世紀六七十年代,19世紀末獲得初步發展。“一戰”期間獲得進一步發展,20世紀30年代以后,逐漸萎縮,新中國成立后得到一定限度的恢復和發展,20世紀50年代中期被改造成社會主義經濟。
(2)第一次: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產生,早期維新思想出現。第二次:使資產階級開始作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形成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運動。第三次:促使資產階級隊伍壯大,在意識形態領域里形成新文化運動;促使無產階級力量的壯大,為中國從舊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奠定了階級基礎。
【重難突破4】新文化運動
材料 有學者在研究中國20世紀初的歷史時指出,面對列強的侵略奴役和中國自身的黑暗落后,中國既有對民族和國家的保護要求,即救亡;也有對民主、自由、平等意識培養的要求,即啟蒙。并就救亡與啟蒙二者關系作出了如下基本判斷:一、啟蒙與救亡二者相互促進;二、救亡壓倒了啟蒙。 ——摘編自李澤厚《近代中國思想史論》
問題5:請運用20世紀初中國歷史的相關史實,對上述基本論斷進行論證探討。(說明:可以圍繞材料中的一種或兩種觀點展開評論,也可以修改、補充、否定或提出新的論斷。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史實準確。)
啟蒙與救亡二者相互促進。
(角度一)甲午戰后,列強掀起資本輸出和瓜分中國的高潮,民族危機深重。西方民主思潮高漲,資產階級維新派創立保國會強學會等團體,創辦《國聞報》《時務報》等報刊,進行維新思想宣傳,1898年維新派發起了戊戌變法,變法的失敗,但促使部分維新派向革命派轉化;
(角度二)與維新思想同期,資產階級革命團體成立,宣傳革命思想。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中華民國的建立,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推動思想解放。
(角度三)對西方思想文化的學習促成了1915年新文化運動興起,大力宣傳民主科學理念,沉重打擊了統治中國2000多年的傳統禮教,啟發了人們的民主覺悟,推動了現代科學在中國的發展,為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奠定了思想基礎;五四運動中,馬克思主義廣泛宣傳,為中共誕生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到來提供理論依據。
總之,近代史上啟蒙與救亡二者相互促進,推動中國社會進步。
【鏈接·選擇性必修1·P39】建立文官考試制度:
1、(1)依據:孫中山的文官考試思想。(2)內容①以考試制度為主,國家建立考試院,主管人才的選拔和任用。②完善國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養、任用、監察等方面的運行機制。(3)意義:奠定了近代中國文官制度的基礎,對日后民國文官制度建設產生重要影響。
2、民國初年的官制改革
(1)考試制度:1913年布了《文官考試法草案》等法案,標志著文官考試制度的建立。
(2)甄別制度:①內容:是指對已經在文職官位上工作的人,通過各種檢驗、調查、檢查等決定其能否留任。②意義:是舊人事制度向現代文官制度轉變的一個重要措施,意在保持行政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知識拓展】
1、對清末“新政”的歷史評價
(1)從主觀目的上看,具有反動性,其目的是抵制革命,消除統治危機,取悅于列強,維持清王朝的專制統治。
(2)從活動本質上看,具有落后性,仍未超出“中體西用”的范疇。
(3)從客觀影響上看,具有進步性,獎勵實業、發展資本主義、廢科舉、推行新學制等促進了中國的近代化。
(4)從實際作用上看,具有背離性,編練新軍成為辛亥革命的主力;創辦新式學堂、派留學生在資產階級革命中起了重要作用,獎勵實業為辛亥革命奠定經濟基礎。
2、多元視角認識孫中山的三民主義
(1)從時代背景看,三民主義產生于《辛丑條約》簽訂后,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趨于匯流。
(2)從綱領內容看,三民主義所要解決的是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要求推翻清朝統治。
(3)從民生意識看,三民主義借鑒歐美經驗,結合中國國情,同情人民疾苦,呼喚社會公平。
(4)從民主政治看,三民主義倡導民權,指導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布,確立三權分立式的責任內閣制,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推動了民主政治的進程。
(5)從時代發展看,三民主義與時俱進,由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推動了民主革命的進程。
 孫中山的反滿民族主義的六點“革新”
(1)“把建立適合資產階級需要的統一民族國家的思想灌注到原有的華夏民族意識中去,從而改造了適合地主階級需要的‘內中國而外四夷’的傳統觀念”。
(2)“主張改君主政體為共和政體,從而揚棄了‘尊周攘夷’和‘反清復明’這類有濃厚的宗法色彩和帝制思想的傳統觀念”。
(3)“主張‘師夷’,從而否定了盲目排外和閉關鎖國的傳統觀念”。
(4)“對內主張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從而基本上排除了‘貴華夏而賤夷狄’的傳統觀念”。
(5)“寓聯滿于排滿之中”,“這就破除了‘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傳統觀念”。
(6)“主張在革命勝利后實行民族同化”,“從而掃蕩了‘明夷夏之辨’和‘嚴夷夏之防’這類傳統觀念”。
3、《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進步意義
(1)在政治上,它不僅宣判了清王朝封建專制統治的死刑,而且以根本法的形式廢除了中國延續兩千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確立起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政治體制。
(2)在思想上,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樹立帝制非法、民主共和合法的觀念。
(3)經濟上,確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為合法,有利于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
(4)文化上,知識分子利用《臨時約法》規定的集會、結社、言論、出版自由,紛紛組織黨團和創辦報刊,大量介紹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為新文化運動創造了條件。
(5)在對外上,強調中國是一個領土完整、主權獨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啟發愛國主義的民族感情,防止帝國主義侵略。
(6)在國際上,在二十世紀初年的亞洲各國當中,是一部最民主、最有影響的資產階級民權憲章。
4、正確認識北洋軍閥統治時期(見名師導學141頁)岳陽縣一中 一輪復習資料
第 25講 辛亥革命與北洋軍閥的統治
【課標】
1、了解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理解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建立對中國結束帝制、建立民國的意義及局限性;
2了解北洋軍閥的統治及特點;概述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探討其對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影響。
【涉及課程】綱上第19,20課 選必1第3,7課
【時空軸】見名師導學P137
【歷史概念】政黨政治:通常指一個國家通過政黨組織國家政權的形式,是歐美資產階級革命勝利的產物。政黨政治起源于英國,早在“光榮革命”之前的英國議會內部就出現托利黨和輝格黨兩大政治派別,到19世紀30年代產業革命以后,隨著英國議會制度的發展,才正式形成英國議會制的兩黨政治。近代中國政黨政治的嘗試開始于辛亥革命后。
【必備知識】
知識點一:辛亥革命 名師導學P137-138;綱上108-112頁
知識點二: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黑暗與光明并存
1、袁世凱復辟帝制與護國戰爭 綱上113-114頁
2、北洋時期的軍閥割據 綱上114-115頁
3、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短暫的春天”綱上115-116頁
4、民國初年社會生活的新氣象 綱上116頁
5、新文化運動的開展 綱上116-117頁
知識點三:民國時期的政治制度 選必1 14-15頁
知識點四:民國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 選必1 39-40頁
【重難突破1】從不同時期的觀點看辛亥革命的歷史影響
毛澤東:1911年爆發的辛亥革命,是資產階級領導的以反對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國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正規地說起來,是從孫中山開始的
——1942年,毛澤東《如何研究黨史?》
周恩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我國二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使人們在精神上獲得了空前的大解放,為以后革命的發展開辟了道路。……辛亥革命,是中國資產階級領導的一次舊式的民主革命。這次革命是不徹底的,它沒有完成反對帝國主義和反對封建主義的革命任務。——1961年,《周恩來在辛亥革命五十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
江澤民:辛亥革命,開始了比較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雖然它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人民的悲慘境遇,但為中國的進步潮流打開了閘門,使反動統治秩序再也無法穩定下來,激勵中國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而更加勇敢地奮斗。 ——2001年,《江澤民在辛亥革命九十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
胡錦濤:辛亥革命沒有改變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中國人民的悲慘境遇,沒有完成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但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為中華民族發展進步探索了道路。——2011年,《胡錦濤在辛亥革命10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
習近平:辛亥革命雖然沒有改變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中國人民的悲慘命運,沒有完成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但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開了中國進步閘門,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響力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
——2016年,《習近平在孫中山誕辰15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
問題1: 黨和國家領導人對辛亥革命的論述發生怎樣的變化?從史觀的角度解釋變化的原因?我們如何理解“完全意義上的民族民主革命”這一重要論斷?
【重難突破2】民國初年帝制與共和的斗爭
材料1
材料2 1912年,孫中山簽署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確立了民主共和的國家制度和“主權在民”的憲法原則。
1913年,第一屆國會憲法起草委員會擬訂了《中華民國憲法草案》,進一步完善了《臨時約法》。但袁世凱將該草案束之高閣,不許交國會討論通過。
1914年,袁世凱解散國會,提出《增修臨時約法大綱》,規定新約法采納了旨在改行大總統集權制的七條原則。同年,以大總統的名義頒布了《中華民國約法》。
1919年,皖系軍閥段祺瑞炮制了《中華民國憲法草案》。
1923年,直系軍閥曹錕通過行賄收買國會議員的辦法當選為中華民國大總統后,很快制定并公布了一部《中華民國憲法》。
段祺瑞重掌北京政府后,下令取消《中華民國憲法》,宣布1912年的《臨時約法》失效,消除國會,并于1925年炮制了又一部《中華民國憲法草案》。
——摘編自王仲修《中國憲政的歷史、現狀及改革》
問題2:根據以上材料,歸納北洋軍閥時期憲政運動的特點及形成的原因。
材料三 1912年8月,臨時參議院公布《中華民國國會組織法》、參眾兩院《選舉法》等法律文件,對國會選舉做了基本規定。根據規定,全國大約有10%的居民,即4000萬人擁有選舉權,比清末資政院選舉的選民人數擴大了20多倍。從12月開始,全國各地進行選舉。選民基本上是資本家,官僚和地主等。國民黨、共和黨等主要政黨參與選舉。各黨政見多較空洞,要么內閣制或總統制,要么炫耀己黨或攻擊他黨。競選方法或張貼海報宣傳,或旅行演說,或控制地方政權以操控選舉,或請客送禮買選票。根據選舉結果,國民黨成為國會第一大黨。1913年4月,第一屆國會開幕。不少議員問政積極,僅眾議院就提出19件彈劾案,173件質問書,涉及政府工作各個方面,先后迫使國務總理趙秉鈞、財政總長周學熙辭職。11月,袁世凱政府解散國民黨。國會因不足法定開會人數,被迫停止工作。
——摘編自張憲文等著《中華民國史》等
問題3:根據材料三,概括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選舉的特點;并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簡述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選舉的效果。
【重難突破3】民國時期的經濟
問題4:(1)判斷圖中代表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趨勢的曲線是哪一條,并指出判斷的依據是什么。(2)結合史實分別指出五四以前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發展的“三次熱潮”是怎樣為當時中國的社會進步創造條件的。
【重難突破4】新文化運動
材料 有學者在研究中國20世紀初的歷史時指出,面對列強的侵略奴役和中國自身的黑暗落后,中國既有對民族和國家的保護要求,即救亡;也有對民主、自由、平等意識培養的要求,即啟蒙。并就救亡與啟蒙二者關系作出了如下基本判斷:一、啟蒙與救亡二者相互促進;二、救亡壓倒了啟蒙。 ——摘編自李澤厚《近代中國思想史論》
問題5:請運用20世紀初中國歷史的相關史實,對上述基本論斷進行論證探討。(說明:可以圍繞材料中的一種或兩種觀點展開評論,也可以修改、補充、否定或提出新的論斷。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史實準確。)
【鏈接·選擇性必修1·P39】建立文官考試制度:
1、(1)依據:孫中山的文官考試思想。(2)內容①以考試制度為主,國家建立考試院,主管人才的選拔和任用。②完善國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養、任用、監察等方面的運行機制。(3)意義:奠定了近代中國文官制度的基礎,對日后民國文官制度建設產生重要影響。
2、民國初年的官制改革
(1)考試制度:1913年布了《文官考試法草案》等法案,標志著文官考試制度的建立。(2)甄別制度:①內容:是指對已經在文職官位上工作的人,通過各種檢驗、調查、檢查等決定其能否留任。②意義:是舊人事制度向現代文官制度轉變的一個重要措施,意在保持行政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知識拓展】
1、多元視角認識孫中山的三民主義
(1)從時代背景看,三民主義產生于《辛丑條約》簽訂后,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趨于匯流。
(2)從綱領內容看,三民主義所要解決的是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要求推翻清朝統治。(3)從民生意識看,三民主義借鑒歐美經驗,結合中國國情,同情人民疾苦,呼喚社會公平。(4)從民主政治看,三民主義倡導民權,指導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布,確立三權分立式的責任內閣制,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推動了民主政治的進程。
(5)從時代發展看,三民主義與時俱進,由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推動了民主革命的進程。
2、正確認識北洋軍閥統治時期(見名師導學141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营口市| 台湾省| 贡嘎县| 乐昌市| 新田县| 宜宾县| 保靖县| 谢通门县| 海林市| 海城市| 苗栗市| 榕江县| 台前县| 循化| 当雄县| 高陵县| 衡东县| 安国市| 天门市| 乌鲁木齐县| 西青区| 黄陵县| 尖扎县| 墨江| 肇源县| 陵川县| 杭锦后旗| 青阳县| 公主岭市| 浑源县| 乌什县| 香格里拉县| 长顺县| 鱼台县| 嘉善县| 定边县| 榆中县| 专栏| 峨山| 沙河市| 买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