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道德與法治學期教學計劃一、 指導思想以《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為指導,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學習做人,懂法守法, 自覺遵守各項規章制度和社會規則, 培養具有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 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結合實際情況,提高教學效率,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學科建設。二、教學資源分析《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性質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的生活型綜合課程,具有生活性、開放性、活動性三個基本特征,教材力求體現思想性、科學性、現實性、綜合性和活動性原則,根據課程標準要求,以主題單元形式展開,并重點突出以下特征:1.從兒童真實生活出發實現學科內容的整合。教材不是從傳統德育的規范體系或德目體系展開學習內容,而是著眼于兒童現實生活的整體性,從學生生活原型出發,重新融入兒童生活之中,有機整合為學習主題。2.強化教材的生活指導職能。教材試圖以“適應兒童現實生活為起點,幫助兒童實現高質量的幸福生活”作為一以貫之的編寫線索和基調,圍繞“如何發展兒童判斷、選擇、適應、超越的能力,以爭取個人幸福、社會有用性和更廣泛的人類福祉”的生活教育主題,突出教材的生活指導意識,發展兒童對幸福生活的感受能力和創造能力。通過現實情景的捕捉和再創造,讓兒童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快樂,激發熱愛生活的情感;通過引入兒童生活中的典型問題,鼓勵兒童自己在探尋問題解決方 案過程中,參與生活、創造生活,展示兒童多樣化的個性和豐富的智慧,培養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教材設計將改變傳統教材編寫中以教師的“教”組織教學過程的設計思路,將活動型教學中學生的活動過程作為設計的主要依據。因此,教材試圖從學生的學習行為出發組織主題單元,促進自主活動,在學習活動的漸次展開中,使學生能在活動的不斷演進過程中實現原來被課程目標割裂的“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過程方法”目標的自然統整。3.讓教師和學生走進教材,保持教材的彈性和廣泛適用性。各主題單元均選擇具有通用性的、可供師生具體真實地參與的活動題材,使教材成為師生開展活動的指導,從而將各地具體的自然、人文資源和經濟、文化背景,以及師生的經驗和興趣等等都納入課程資源體系,為師生在活動中進行二次開發留有空間。教材分析三年級下冊教材以單元編排的方式,每個單元反映生活的一個側面,突出一個鮮明的教育主題,這一教育主題表達了編者明確的設計意圖。單元主題下設課文主題,每個課文題均來一個引導學生學習、研討的話題,下面又生成多個小話題。每課的內容力求打破學科界限,將各學科的內容綜合起來,體現綜合課程的特點。三年級下冊共安排了四個單元主題,即:“我和我的同伴”、“我在這里長大”、“我們的公共生活”、“多樣的交通和通信”。這四個主題將來源于不同生活領域的素材整合為建立在兒童生活基礎上的主題與活動,這些主題與內容將品德教育與學生的社會性發展有機地融為一體。教學總目標以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區生活為基礎,讓學生通過對生活的感受,獲得對家庭、學校、社區的初步認識,樹立最基本的社會公德意識。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促進學生對社會的關注和對人的關注。教材中沒有理性的說教,而是對兒童生活的真實呈現,都是從兒童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現象切入,引起兒童對生活的思考和關注。培養對學生道德判斷能力,面對生活中的各種現象,該學什么,不該學什么。教學方法設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寓道德概念和行為要求于生動、 活潑的具體形象之中。利用插圖,圖文對照,邊看邊說邊想,幫助學生理解。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活動。以孩子們生活中的現實問題為抓手,以實際生活案例為依托,突出正面引導,讓孩子們在學習中體會到法治讓生活更美好。結合大隊部的各項活動進行相關主題的教育。充分利用教學用書中的兒歌及小故事穿插于課堂教學中。領略大自然的美,了解社會的繁榮,培養學生的環境素養。根據小學生心理發展水平和認知特點,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從不同角度、側面引導孩子們通過自主閱讀、小組講述或者表演等形式,自然而然地懂得其中蘊含的規則、法理等,使教學從課堂延伸到學生更廣闊的生活領域,做到實實在在的知行合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