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節 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一)開卷預習一刻鐘(一)豌豆用作遺傳實驗材料的優點和雜交實驗的一般操作方法1.豌豆用作遺傳實驗材料的優點品種特點 相應優勢自花傳粉,自然狀態下一般為純種 實驗結果既可靠,又容易分析具有易于區分的相對性狀,且能穩定遺傳 實驗結果易于觀察和分析2.雜交實驗的一般操作方法(二)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1.寫出下列各符號的含義P F1 F2 × ? ♀親本 子一代 子二代 雜交 自交 父本 母本2.實驗過程實驗過程 相關說明①P具有相對性狀 ②顯性性狀是高莖,隱性性狀是矮莖 ③F1全部表現為顯性性狀 ④F2出現性狀分離現象,性狀分離比約為3∶13.對分離現象的解釋(1)孟德爾對分離現象的原因提出的假說①生物的性狀是由遺傳因子決定的。②在體細胞中,遺傳因子是成對存在的。③生物體在形成生殖細胞——配子時,成對的遺傳因子彼此分離,分別進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對遺傳因子中的一個。④受精時,雌雄配子的結合是隨機的。(2)遺傳圖解(三)性狀分離比的模擬實驗1.模擬內容用具或操作 模擬對象或過程甲、乙兩個小桶 雌、雄生殖器官小桶內的彩球 雌、雄配子不同彩球的隨機組合 雌、雄配子的隨機結合2.操作步驟→→→→(四)對分離現象解釋的驗證及分離定律1.對分離現象解釋的驗證(1)方法:測交,即讓雜種子一代與隱性純合子雜交。(2)過程2.分離定律 結合教材第3頁“圖1-1 人工異花傳粉示意圖”,回答下列有關問題:(1)對母本人工去雄的原因是避免自花傳粉。(2)對母本人工去雄的時間是開花前(填“開花前”或“開花后”),這樣操作的原因是豌豆是閉花受粉植物,開花后就已經完成受粉,所以應在開花前對母本人工去雄。(3)在對母本去雄和人工授粉后都要進行套袋處理,這樣操作的目的是避免了外來花粉的干擾。1.(教材第5頁“文字與圖示信息”拓展)雜合子(Dd)產生的雌、雄配子數量相等嗎?提示:遺傳因子組成為Dd的雜合子產生的雌配子有兩種D∶d=1∶1,產生的雄配子也有兩種D∶d=1∶1,但雌、雄配子的數量不相等。一般來說,生物產生的雄配子數遠遠多于雌配子數。2.(教材第5頁“圖1-4”拓展)F2中出現3∶1需滿足哪些條件?提示:①所研究的每一對相對性狀只受一對遺傳因子控制,且相對性狀為完全顯性;②每一代不同類型的配子都能發育良好,且不同配子結合機會相等;③所有后代都處于比較一致的環境中,且存活率相同。掩卷歸攏5分鐘1.相對性狀是指一種生物的同一種性狀的不同表現類型。2.性狀分離是指雜種后代中,同時出現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的現象。3.在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中,F2的性狀分離比為3∶1;在測交實驗中,性狀分離比為1∶1。4.分離定律的實質:在形成配子時,控制同一性狀的遺傳因子發生分離并分別進入不同的配子中,隨配子遺傳給后代。提能點(一) 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 [任務驅動]豌豆所結種子的子葉有黃色和綠色,現用自然界中的甲(黃色子葉)和乙(綠色子葉)兩品種豌豆的植株進行如下實驗。實驗組別 親本的處理方法 所結種子的性狀及數量黃色子葉 綠色子葉實驗一 將甲植株進行自花傳粉 409粒 0實驗二 將乙植株進行自花傳粉 0 405粒實驗三 399粒 0實驗四 將實驗三獲得的部分子代個體進行自花傳粉 黃色子葉∶綠色子葉≈x(1)進行實驗一和實驗二的目的是對二者做什么遺傳學鑒定?提示:鑒定二者是否為純合子。(2)實驗三完成甲、乙雜交,應該怎樣進行人工傳粉?提示:將甲植株的花除去未成熟的全部雄蕊,然后套上紙袋。待雌蕊成熟時,采集乙植株的花粉涂(撒)在其柱頭上,再套袋。(甲、乙反之亦可)(3)實驗結果分析:實驗四結果中x最接近的數量比是多少?判斷該數據的主要依據是什么?提示:3∶1;實驗三得到的子代都是雜合子,自交后代會發生性狀分離且分離比是3∶1。(4)實驗推論:通過實驗________可以判斷黃色子葉和綠色子葉這一對相對性狀中的顯隱性關系,判斷的理由是什么?提示: 三、四 實驗三中將具有相對性狀的甲、乙純合子雜交,子代全為黃色子葉,說明黃色子葉為顯性性狀;同時實驗四表示雜合子自交,后代出現性狀分離,也說明了黃色子葉為顯性性狀。[生成認知]1.相關概念辨析(1)性狀類[特別提醒] 理解相對性狀的“兩同一不同”:“兩個同”,同種生物、同一種性狀;“一個不同”,不同表現類型。(2)交配類雜交 遺傳因子組成不同的個體間相互交配的過程。雜交可以將不同品種的優良性狀集合在一起自交 遺傳因子組成相同的生物個體間相互交配的過程。植物自交可分為兩種類型,自花受粉和雌雄異花的同株受粉。自交是獲得純合子的有效方法正交與反交 對于雌雄異體的生物雜交,若甲(♀)×乙()為正交,則乙(♀)×甲()為反交測交 一般指某一個體與隱性純合子的雜交。測交可用于鑒定一個未知個體的遺傳因子組成2.雜交法和自交法在判斷性狀顯隱性中的應用(1)根據子代性狀判斷①不同性狀的親本雜交 子代只顯現一種性狀 子代所顯現的性狀為顯性性狀。②相同性狀的親本雜交 子代顯現不同性狀 子代所顯現的新的性狀為隱性性狀。(2)根據子代性狀分離比判斷具有一對相對性狀的親本雜交 F2性狀分離比為3∶1 分離比為3的性狀為顯性性狀。(3)根據自交后性狀是否分離判斷對于自花受粉的植物,自交后若性狀發生分離,則親本的性狀為顯性性狀,子代新出現的性狀為隱性性狀。[典例] 下列與生物學概念相關的敘述,正確的是( )A.后代出現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的現象就叫性狀分離B.純合子雜交產生的子一代所表現出的性狀就是顯性性狀C.兔的白毛和黑毛,狗的長毛和卷毛都是相對性狀D.同一種生物的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類型稱為相對性狀[解析] 雜種后代同時出現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的現象,叫性狀分離;有些相對性狀具有共顯性或不完全顯性,在完全顯性中純合子雜交產生的子一代表現出的性狀才是顯性性狀;狗的長毛和卷毛不是相對性狀。[答案] D[跟蹤訓練]1.下列關于純合子與雜合子的敘述正確的是( )A.純合子中不含隱性遺傳因子B.雜合子的自交后代仍是雜合子C.純合子的自交后代仍是純合子D.純合子的雜交后代一定是純合子解析:選C 隱性純合子中全是隱性遺傳因子,A錯誤;雜合子的自交后代有雜合子也有純合子,如Aa×Aa→AA、Aa、aa,B錯誤;純合子的自交后代仍是純合子,C正確;純合子的雜交后代不一定是純合子,例如AA×aa→Aa,D錯誤。2.豌豆和小麥的高莖對矮莖均為顯性。將純種的高莖和矮莖豌豆間行種植,另將純種的高莖和矮莖小麥間行種植。自然狀態下,從矮莖植株上獲得的F1的性狀是( )A.豌豆和小麥均有高莖和矮莖B.豌豆均為矮莖,小麥有高莖和矮莖C.豌豆和小麥均只有高莖D.小麥均為矮莖,豌豆有高莖和矮莖解析:選B 由于豌豆為自花傳粉、閉花受粉的植物,自然狀態下,永遠是自交,故矮莖上獲得的F1的性狀一定為矮莖;而小麥可以自花傳粉,也可以異花傳粉,故矮莖上獲得的F1可能為矮莖,也可能為高莖。3.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實驗中,子二代出現3∶1的性狀分離比,不一定要滿足的條件是( )A.子一代產生的雌雄配子的數量相等B.顯性遺傳因子相對于隱性遺傳因子為完全顯性C.統計時子二代3種遺傳因子型個體的存活率須相等D.子一代產生的雌配子中2種類型配子數目相等,雄配子中也相等解析:選A 子一代形成的雌雄配子數目不相等,一般情況下,雄配子的數目遠多于雌配子的數目,A符合題意;顯性遺傳因子相對于隱性遺傳因子為完全顯性,否則會出現1∶2∶1的性狀分離比,B不符合題意;子二代各遺傳因子型個體的存活率必須相等是出現3∶1性狀分離比的前提條件,C不符合題意;子一代產生的雌、雄配子中2種類型配子數目相等,是出現3∶1性狀分離比的條件之一,D不符合題意。提能點(二) 對分離現象的解釋和驗證 [任務驅動]材料1 豌豆花紫色和白色是一對相對性狀,研究該性狀的遺傳規律,研究者開展了如下實驗:實驗思路 實驗實例雜交實驗:純合親本雜交 相對性狀:紫色∶白色材料2 為通過材料1實驗探究一般遺傳規律,研究者進行了如下表的分析和實驗:觀察實驗、發現問題 ①分析問題、提出假設 ②設計實驗、求證假設 ③歸納總結、揭示結論 在生物的體細胞中,控制同一性狀的遺傳因子成對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時,________④________(1)觀察材料1的雜交實驗,發現的關鍵問題①是什么?提示:F2出現性狀分離且分離比接近3∶1。(2)假設生物的性狀是由遺傳因子控制的,則假設②的體細胞和生殖細胞中的遺傳因子有什么不同?并由此推斷該假設適用的生殖方式是什么?提示:遺傳因子在體細胞中成對存在,在配子中成單存在;有性生殖。(3)為了求證假設是否正確,設計實驗③的雜交親本應怎樣選擇?這屬于什么實驗類型?提示:F1紫花豌豆與白花豌豆雜交;測交。(4)請把結論④補充完整。提示:成對的遺傳因子發生分離,分離后的遺傳因子分別進入不同的配子中,隨配子遺傳給后代。(5)通過材料2分析,該研究采用了什么科學方法?提示:假說—演繹法。[生成認知]1.遺傳因子組成及判斷方法(1)個體遺傳因子組成遺傳因子組成 與生物個體表現出來的性狀有關的遺傳因子組成,如DD、Dd和dd純合子 遺傳因子組成相同的個體,如體細胞中含有遺傳因子組成為DD或dd的個體雜合子 遺傳因子組成不同的個體,如體細胞中含有遺傳因子組成為Dd的個體(2)遺傳因子組成的判斷方法①測交法(已知顯、隱性性狀)②自交法(已知或未知顯、隱性性狀)③配子鑒定法:若某個體能產生兩種類型的配子,則為雜合子;若只產生一種類型的配子,則為純合子。2.F1自交后代出現3∶1的性狀分離比所必須滿足的理想條件(1)F1產生的雌、雄配子分別有兩種類型,這兩種類型的配子數量完全相等。(2)不同類型雌、雄配子之間的結合機會均相等。(3)每一個受精卵都能正常發育為成熟的個體。(4)顯性遺傳因子對隱性遺傳因子的顯性作用是完全的。[典例1] 某植物的紅花對白花為顯性,且受一對遺傳因子A和a控制。為確定某紅花植株的遺傳因子組成,讓其與另一白花植株進行雜交,得到足夠多的雜交后代。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待測紅花植株與白花植株的雜交方式屬于測交B.如果后代均為紅花,則待測紅花植株的遺傳因子組成為AAC.如果后代出現白花,則待測紅花植株的遺傳因子組成為AaD.如果后代出現白花,則后代中白花植株的比例為1/4[解析] 待測紅花植株與白花植株的雜交方式屬于測交,A正確;如果測交后代均為紅花,說明待測紅花植株的遺傳因子組成為AA,B正確;如果后代出現白花,說明待測紅花植株的遺傳因子組成為Aa,則與遺傳因子組成為aa的植株雜交,后代中aa植株的比例為1/2,C正確,D錯誤。[答案] D[典例2] 雞的毛腿(B)對光腿(b)為顯性。現讓毛腿雌雞甲、乙分別與光腿雄雞丙交配,甲的后代既有毛腿又有光腿,數量比為1∶1;乙的后代全部是毛腿。則甲、乙、丙的遺傳因子組成依次是( )A.BB、Bb、bb B.bb、Bb、BBC.Bb、BB、bb D.Bb、bb、BB[解析] 毛腿雌雞甲(B_)與光腿雄雞丙(bb)交配,甲的后代既有毛腿(B_),又有光腿(bb),數量比為1∶1,符合測交后代的比例,由此確定甲的遺傳因子組成為Bb;毛腿雌雞乙(B_)與光腿雄雞丙(bb)交配,乙的后代全部是毛腿(B_),由此確定乙的遺傳因子組成為BB。[答案] C[跟蹤訓練]1.(2022·浙江6月選考)番茄的紫莖對綠莖為完全顯性。欲判斷一株紫莖番茄是否為純合子,下列方法不可行的是( )A.讓該紫莖番茄自交 B.與綠莖番茄雜交C.與純合紫莖番茄雜交 D.與雜合紫莖番茄雜交解析:選C 紫莖為顯性,令其自交,若為純合子,則子代全為紫莖,若為雜合子,子代發生性狀分離,會出現綠莖, A不符合題意。可通過與綠莖純合子雜交來鑒定,如果后代都是紫莖,則是純合子;如果后代有紫莖也有綠莖,則是雜合子,B不符合題意。與紫莖純合子雜交后代都是紫莖,故不能通過與紫莖純合子雜交判斷待測紫莖番茄是否為純合子,C符合題意。能通過與紫莖雜合子雜交來鑒定,如果后代都是紫莖,則是純合子;如果后代有紫莖也有綠莖,則是雜合子,D不符合題意。2.在未知相對性狀間顯隱性關系的情況下,人工控制某黃玉米與白玉米雜交,發現子一代中482粒表現黃色,491粒表現白色。對此結果作出的下列解釋中,不正確的是( )A.雙親之一產生了兩種類型數目相等的配子B.雙親之一必是雜合子C.雙親產生的每個配子受精結合的機會相等D.白玉米必屬隱性性狀解析:選D 具有相對性狀的個體雜交,后代出現1∶1的性狀分離比,相當于測交,說明雙親之一產生了兩種類型數目相等的配子,即雙親之一必是雜合子A、B正確;雙親產生的每個配子受精結合的機會相等是后代產生1∶1性狀分離比的必要條件之一,C正確;親代有黃色和白色,子一代中黃色與白色的性狀分離比約為1∶1,無法判斷顯隱性關系,D錯誤。3.在“性狀分離比的模擬實驗”中,老師準備了①~⑤五個小桶,在每個小桶中放置了10個小球,小球顏色表示不同遺傳因子類型的配子,若某同學在進行“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中,模擬F1雌、雄個體產生配子的隨機結合時,他選擇的組合應該為( )A.雌①、雄② B.雌④、雄⑤C.雌③、雄⑤ D.雌⑤、雄⑤解析:選D ①中只有A,②中只有a,③中A∶a=6∶4,④中B∶b=7∶3,⑤中A∶a=5∶5,由于F1產生兩種比例相等的配子,故模擬F1雌、雄個體產生配子的隨機結合時,他選擇的組合應該為雌⑤和雄⑤,D正確。提能點(三) 分離定律的實質和驗證方法 [發展認知]1.分離定律的實質在形成配子時,控制同一性狀的成對的遺傳因子發生分離,分離后的遺傳因子分別進入不同的配子中,隨配子遺傳給后代。2.分離定律的驗證方法測交法 F1×隱性純合子 子代性狀分離比為1∶1 F1產生兩種數量相等的雌配子和兩種數量相等的雄配子,遵循分離定律自交法 F1子代性狀分離比為3∶1 F1產生了兩種數量相等的雌配子和兩種數量相等的雄配子,遵循分離定律花粉鑒 定法 ①原理及過程:非糯性與糯性水稻的花粉遇碘呈現不同的顏色;用純種的非糯性水稻和純種的糯性水稻雜交,取F1的花粉放在載玻片上,加一滴碘液。 ②結果:一半花粉呈藍黑色,一半花粉呈橙紅色。 ③結論:分離定律是正確的[跟蹤訓練]1.下列有關一對性狀雜交實驗的幾組比例,最能直接體現分離定律實質的是( )A.F2中表現出來的性狀的比例為3∶1B.F1產生配子的比例為1∶1C.F2遺傳因子組成的比例為1∶2∶1D.F1測交后代中表現出來的性狀的比例為1∶1解析:選B F2中表現出來的性狀的比例為3∶1是性狀分離比,不能說明分離定律的實質;F1產生配子的比例為1∶1,最能說明分離定律的實質;F2遺傳因子組成的比例為1∶2∶1,只能體現F2的遺傳因子組成種類及比例,不能說明分離定律的實質;測交后代中表現出來的性狀的比例為1∶1,說明F1產生配子的比例為1∶1,可間接說明分離定律的實質。2.玉米中含直鏈淀粉多而無黏性(遺傳因子為W)的花粉和籽粒遇碘變藍色,含支鏈淀粉多而具有黏性(遺傳因子為w)的花粉和籽粒遇碘變棕色。W對w完全顯性。把WW和ww雜交得到的F1種子播種下去,先后獲取F1植株上的花粉和所結籽粒,分別用碘液處理,結果為( )A.藍色花粉∶棕色花粉=1∶1,藍色籽粒∶棕色籽粒=3∶1B.藍色花粉∶棕色花粉=3∶1,藍色籽粒∶棕色籽粒=3∶1C.藍色花粉∶棕色花粉=1∶1,藍色籽粒∶棕色籽粒=1∶1D.藍色花粉∶棕色花粉=1∶1,藍色籽粒∶棕色籽粒=1∶0解析:選A 根據題干信息分析,WW和ww雜交,F1的遺傳因子組成為Ww,其能產生W和w且比例相等的配子,其中W遇碘變藍色,w遇碘變棕色,則產生的花粉遇碘1/2變藍色,1/2變棕色,即藍色花粉∶棕色花粉=1∶1;而該植株產生的籽粒可以按照遺傳因子組成為Ww的植株自交來進行分析,則其自交后代的遺傳因子組成及比例為WW∶Ww∶ww=1∶2∶1,其中WW和Ww遇碘變藍色,ww遇碘變棕色,則所結的種子遇碘3/4 變藍色,1/4變棕色,即藍色籽粒∶棕色籽粒=3∶1。3.某種雌雄異株植物的花有紅花和白花兩種,該性狀由常染色體上的一對遺傳因子控制。現有紅花雌株、紅花雄株、白花雌株、白花雄株若干,若要利用該植物的花色這一性狀判斷顯隱性并驗證分離定律,下列操作一定能達到目的的是( )A.紅花雌株×紅花雄株、白花雌株×白花雄株B.紅花雌株×白花雄株、白花雌株×紅花雄株C.紅花雌株×白花雄株,子代表型相同的雌雄株進行雜交D.白花雌株×紅花雄株,子代表型不同的雌雄株進行雜交解析:選C 若紅花和白花個體均為純合子,紅花雌株×紅花雄株、白花雌株×白花雄株,則子代表型均和親代相同,不能判斷顯隱性,也不能驗證分離定律,A錯誤;無論紅花為顯性性狀還是白花為顯性性狀,若顯性個體為雜合子,則兩個雜交組合的后代中紅花和白花均各占1/2,無法判斷顯隱性,能驗證分離定律,B錯誤;紅花雌株和白花雄株雜交,子一代中的顯性個體一定為雜合子,因此顯性個體間雜交,子二代會出現3∶1的性狀分離比,可驗證分離定律,C正確;若顯性個體為雜合子,子一代中顯性個體為雜合子,顯性雜合子與隱性個體雜交,子二代中顯性個體與隱性個體的比例為1∶1,與親代表型相同,無法判斷顯隱性,能驗證分離定律,D錯誤。注重“學科素養”的培養科學思維——假說—演繹法(一)由一對相對性狀雜交實驗的過程分析初識“假說—演繹”過程(二)深化理解“假說—演繹法”1.假說—演繹法的一般流程圖解2.假說—演繹法與傳統歸納法的比較假說—演繹法 傳統歸納法區別 一般步驟:觀察和分析現象→提出問題→推理和想象→提出假說→演繹推理→實驗驗證→得出結論 通過綜合許多具有內在聯系的個別事例,然后歸納出它們所共同的特性,從而得出一個一般性的原理或結論,不需要再驗證由一般到個別的論證方法 由個別到一般的論證方法[應用體驗]1.假說—演繹法是科學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提出問題、作出假說、演繹推理、實驗驗證、得出結論”五個基本環節,利用該方法,孟德爾發現了兩大遺傳定律。下列關于孟德爾研究過程的分析,錯誤的是( )A.提出問題是建立在純合親本雜交和F1自交的遺傳實驗基礎上的B.“一對相對性狀遺傳實驗中F2出現3∶1性狀分離比”屬于假說的內容C.“F1(Dd)產生的雌配子或雄配子各有2種且數量相等”是一個重要演繹推論D.“若F1(Dd)與dd雜交,能產生兩種子代,且顯性∶隱性=1∶1”屬于演繹推理內容解析:選B “一對相對性狀遺傳實驗中F2出現3∶1性狀分離比”是孟德爾進行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得出的結果,不屬于假說的內容,B錯誤。2.利用“假說—演繹法”,孟德爾發現了兩大遺傳定律。下列關于孟德爾分離定律研究過程的分析,正確的是( )A.孟德爾假說的核心內容是“生物體能產生數量相等的雌雄配子”B.孟德爾作出的“演繹”是F1與隱性純合子雜交,預測后代產生1∶1的性狀分離比C.為驗證作出的假設是否正確,孟德爾設計并完成了正反交實驗D.運用“假說—演繹法”驗證的實驗結果總與預期相符解析:選B 孟德爾假說的核心內容是“生物的性狀是由遺傳因子決定的”,A錯誤;孟德爾作出的“演繹”是讓F1與隱性純合子雜交,預測后代產生1∶1的性狀分離比,B正確;為驗證作出的假說是否正確,孟德爾設計并完成了測交實驗,C錯誤;運用“假說—演繹法”驗證的實驗結果不一定與預期相符,如在子代數目較少的情況下,實驗結果不一定與預期相符,D錯誤。強化“核心價值”的引領(一)以生活、學習和實踐為情境,引發思考、熱愛生活、崇尚科學1.酒窩在古代也被稱為笑靨,是由人類常染色體的顯性遺傳因子所決定。甲、乙分別代表有、無酒窩的男性,丙、丁分別代表有、無酒窩的女性。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若甲與丙結婚,生出的孩子可能無酒窩B.若乙與丙結婚,生出的孩子可能都有酒窩C.若乙與丁結婚,生出的所有孩子都無酒窩D.若甲與丁結婚,生出一個無酒窩的女孩,則甲是純合子解析:選D 假設有、無酒窩的遺傳因子分別為A、a。結合題意可知,甲為有酒窩男性,遺傳因子組成為AA或Aa,丙為有酒窩女性,遺傳因子組成為AA或Aa,若兩者均為Aa,則生出的孩子遺傳因子組成可能為aa,表現為無酒窩,A正確。乙為無酒窩男性,遺傳因子組成為aa,丙為有酒窩女性,遺傳因子組成為AA或Aa,兩者結婚,若女性遺傳因子組成為AA,則生出的孩子均為有酒窩;若女性遺傳因子組成為Aa,則生出的孩子有酒窩的概率為1/2,B正確。丁為無酒窩女性,遺傳因子組成為aa,乙(aa)與丁(aa)結婚,生出的孩子遺傳因子組成均為aa,表現為無酒窩,C正確。甲的遺傳因子組成為AA或Aa,丁的遺傳因子組成為aa,兩者結婚生出一個無酒窩的女孩(aa),則甲的遺傳因子組成只能為Aa,是雜合子,D錯誤。2.人的無耳垂對有耳垂是顯性,一對無耳垂的夫婦生了4個孩子,3個孩子有耳垂、1個孩子無耳垂。對這種現象的合理解釋是( )A.子代有耳垂∶無耳垂為3∶1,符合分離定律B.有耳垂是隱性性狀,上述結果一定是統計錯誤C.夫婦二人都含有有耳垂遺傳因子,每胎都可能生出有耳垂的孩子D.如果這對夫婦再生一個孩子有耳垂的概率可能是3/4解析:選C 該對夫婦生育4個孩子,數目少,不符合統計學對數據量的要求,無法根據性狀分離比來判斷該性狀符合遺傳因子的分離定律,A錯誤;有耳垂雖然是隱性性狀,但在后代數量少的情況下可能出現題目中所述結果,B錯誤;無耳垂對有耳垂是顯性,而該對夫婦卻有3個有耳垂的孩子,因此說明該對夫婦都攜帶了有耳垂遺傳因子,且每胎都有可能生出有耳垂的孩子,C正確;假設有耳垂和無耳垂這對相對性狀是由一對遺傳因子控制,該夫婦的遺傳因子組成均為雜合子,再生育一個孩子有耳垂的概率是1/4,D錯誤。(二)以科學實驗和探究為情境,激發熱情、嚴謹治學、勇于創新3.豌豆(閉花受粉)和玉米(雌雄同株異花,在某些遺傳因子組成下有雌株、雄株之分)均為二倍體生物,是遺傳學研究的理想實驗材料。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A.兩者具有相對性狀易于區分、產生的后代數量多等優點B.從操作流程方面考量,玉米雜交實驗比豌豆更容易進行C.從交配方式看,在自然情況下,玉米可能比豌豆有更大的變異性D.豌豆不能用來研究伴性遺傳,而玉米可以用來研究伴性遺傳解析:選D 兩者生長周期短,繁殖速度快,能縮短實驗時間,相對性狀易于區分、產生的后代數量多,統計更準確等優點,A正確;玉米是雌雄同株異花,在進行雜交實驗時不需要去雄,比豌豆更容易進行,B正確;豌豆在自然狀態下進行的是自交,玉米在自然狀態下進行的是自由交配,所以在自然情況下,玉米可能比豌豆有更大的變異性,C正確;豌豆和玉米都沒有性染色體,因此豌豆和玉米都不能用來研究伴性遺傳,D錯誤。4.玉米是雌雄同株、雌雄異花的植物,現有一粒黃色玉米,請你從下列方案中選一個既可判斷其遺傳因子組成又能保持純種的遺傳特性的可能方案( )A.讓其植株進行自花傳粉,觀察果穗B.讓其植株與白色玉米雜交,觀察果穗C.讓其植株進行同株異花傳粉,觀察果穗D.觀察該黃粒玉米,化驗其化學成分解析:選C 玉米是單性花,雌雄同株、雌雄異花,不可以進行自花傳粉,但可以進行同株異花傳粉,相當于自交,且連續不斷自交能提高純合子的比例,A錯誤,C正確;雜交后不能保持其純種的遺傳特性,B錯誤;根據性狀表現不能確定遺傳因子組成,并且分析化學成分也不能判斷遺傳因子組成,D錯誤。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