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六單元 世界殖民體系與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第13課 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課標要求:了解亞非拉人民的抗爭,與世界殖民體系的關系;理解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獨立運動對世界歷史發展的影響。一、自由?——何為自由?(亞)中國:辛亥革命(1911-1912)印度:反英斗爭(1905-1908)伊朗:立憲革命(1905-1911)請結合所學,整理以上革命發生時,各國“不自由”的表現。①帝國主義侵略加深了亞洲各國的民族危機;②亞洲國家的封建經濟進一步解體,民族資本主義得到一定發展③民族憂患意識和民主改革意識覺醒。(意識到不自由)二、自由!——爭取自由(非)1.埃及軍民抗英戰爭與蘇丹馬赫迪起義2.埃塞爾比亞的獨立思考:請根據非洲地形圖、非洲氣候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埃塞爾比亞在列強侵略狂潮中保持了本國“自由”的原因。“埃塞俄比亞地處高原,地理環境也比較獨立,再加上中央集權很強大,所以早期英國殖民者入侵和法國入侵均被擊敗,意大利本來就不是殖民強國,打不過埃塞俄比亞比較正常。 其他非洲國家多是些松散的部落,沒有國家建制,更容易被早期殖民者征服和殖民。“1869年蘇伊士運河通航以后,紅海再次成為重要的國際商路。三、“自由”——理解自由(拉)1.墨西哥獨立:多洛雷斯的呼聲2.海地獨立:拉美獨立序幕材料一:300多年來殖民者對拉丁美洲人民進行了瘋狂的掠奪。殖民者還對殖民地的經濟發展無理的加以限制。西班牙規定殖民地各地區不準通商,只能與宗主國通商;葡萄牙在巴西則禁止建立手工工廠,只允許小生產存在……盡管有這些限制,殖民地經濟還是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到18世紀末已經出現許多生產紡織品、家具、皮革、鐵器、玻璃等手工作坊,拉丁美洲成為歐洲棉花,咖啡,煙草可可的重要供應地……殖民地的經濟發展更趨于活躍,從而與宗主國的封建性的統治發生沖突,最終導致獨立戰爭的爆發。——馬繼武,《論拉丁美洲殖民地經濟結構的形成》材料二:大西洋革命是發生在十八世紀晚期至十九世紀早期的一場革命浪潮,在17世紀70年代到19世紀20年代,它與大西洋世界聯系在一起。它震撼了美洲和歐洲,包括:美國(1775-1783)、法國及法國控制下的歐洲(1789-1814)、海地(1791-1804)、愛爾蘭(1789)和西屬美洲(1810-1825)。每個國家的革命者都知道其他國家的革命,在某種程度上,他們受到模仿或受到啟發。——Wim Klooster, Revolutions in the Atlantic World補充資料:1807年,葡萄牙王室為躲避拿破侖的入侵,逃到巴西,建立流亡政府。1820年葡萄牙發生革命,實行君主立憲制,國王被迫返葡繼承,命王子佩德羅留守巴西任攝政。1822年佩德羅在克里奧精英的擁戴下宣布獨立,成立巴西帝國。思考: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拉美爭取民族自由的歷史背景⑴政治(主要原因):歐洲殖民者長期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民族矛盾激化;⑵經濟:社會經濟發展,為獨立運動奠定物質基礎;⑶思想:啟蒙思想的傳播使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識日益增長;⑷外部條件:①法國大革命動搖了法國在拉丁美洲的殖民統治,也嚴重削弱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對拉丁美洲殖民地的控制;②美國獨立戰爭的鼓舞。3.西屬拉美獨立戰爭(1)圣馬丁與玻利瓦爾(2)獨立后的拉美國家材料一:獨立后,拉美國家在國家組織形式上有的采取了聯邦制,有的采取了單一制;在政體上有的采取了共和制,有的采取了君主立憲制。盡管從這個角度上看,帶有英、美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特點的制度安排成為了各國的一致選擇,但實際上真正掌握著政局走向的是代表大地主利益的各色考迪羅。這些考迪羅及其所代表的大地主階層才是新國家的真正主人。表面上,他們在政治制度的既定框架內行事,扮演著總統、省長和部長等各種角色。但只要政治安排與自身所代表的大地主階層的利益發生沖突,他們便會毫不猶豫地通過非憲法方式廢立政府,重新制定規則。——劉波,《拉丁美洲政治發展進程研究》材料二:大棒政策以實力威脅為核心,以武力和干涉為手段,以打造美國控制下的壟斷封閉型美洲體系為目標。……金元外交就是“用美元代替子彈” 運用外交政策推動經濟擴張,將附帶苛刻條件的投資滲透進拉美,在不進行直接的軍事干預的情況下擴展美國商務,排擠歐洲國家在拉美的存在,扼住拉美各國的經濟命脈,奴役和剝削當地人民。——陳海琪,《從門羅主義到睦鄰政策:美國對拉美外交政策的演變》思考: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獨立后的拉丁美洲實現“自由”了嗎?內憂外患: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尚未完成;拉美仍是半殖民地(受英美控制)。(1)除巴西以外的拉丁美洲國家,都建立了共和國。(2)獨立后的拉美各國大多政局動蕩,普遍實行軍事獨裁統治,政治經濟發展停滯不前。①內憂:拉美獨立后并沒有鏟除封建主義,經濟發展十分緩慢;經濟上:大地產所有制阻礙經濟發展;政治:政局動蕩,軍事獨裁,政治經濟發展停滯;②外患:英美等國在“援助”的幌子下,加緊了對拉丁美洲的經濟侵略和政治滲透。拉美的獨立運動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削弱了本國的封建勢力,推動了民族獨立。但只完成了民族獨立,沒有完成民主革命。拉美人民任重道遠。四、自由……——不斷爭取材料: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裴多菲不自由,毋寧死。——帕特里克·亨利自由是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任意行事的權利。——孟德斯鳩個人的自由,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為自由。——穆勒自由意味著職責,那就是為何多數人畏俱它的緣故。——蕭伯納知道怎樣得到自由還算不上什么,艱巨的是怎樣使用自由。——紀德思考: 對“自由”有什么新認識?(學生自由發揮)第六單元 世界殖民體系與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第13課 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課標要求:了解亞非拉人民的抗爭,與世界殖民體系的關系;理解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獨立運動對世界歷史發展的影響。一、自由?——何為自由?(亞)中國:辛亥革命(1911-1912)印度:反英斗爭(1905-1908)伊朗:立憲革命(1905-1911)請結合所學,整理以上革命發生時,各國“不自由”的表現。二、自由!——爭取自由(非)1.埃及軍民抗英戰爭與蘇丹馬赫迪起義2.埃塞爾比亞的獨立思考:請根據非洲地形圖、非洲氣候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埃塞爾比亞在列強侵略狂潮中保持了本國“自由”的原因。三、“自由”——理解自由(拉)1.墨西哥獨立:多洛雷斯的呼聲2.海地獨立:拉美獨立序幕材料一:300多年來殖民者對拉丁美洲人民進行了瘋狂的掠奪。殖民者還對殖民地的經濟發展無理的加以限制。西班牙規定殖民地各地區不準通商,只能與宗主國通商;葡萄牙在巴西則禁止建立手工工廠,只允許小生產存在……盡管有這些限制,殖民地經濟還是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到18世紀末已經出現許多生產紡織品、家具、皮革、鐵器、玻璃等手工作坊,拉丁美洲成為歐洲棉花,咖啡,煙草可可的重要供應地……殖民地的經濟發展更趨于活躍,從而與宗主國的封建性的統治發生沖突,最終導致獨立戰爭的爆發。——馬繼武,《論拉丁美洲殖民地經濟結構的形成》材料二:大西洋革命是發生在十八世紀晚期至十九世紀早期的一場革命浪潮,在17世紀70年代到19世紀20年代,它與大西洋世界聯系在一起。它震撼了美洲和歐洲,包括:美國(1775-1783)、法國及法國控制下的歐洲(1789-1814)、海地(1791-1804)、愛爾蘭(1789)和西屬美洲(1810-1825)。每個國家的革命者都知道其他國家的革命,在某種程度上,他們受到模仿或受到啟發。——Wim Klooster, Revolutions in the Atlantic World補充資料:1807年,葡萄牙王室為躲避拿破侖的入侵,逃到巴西,建立流亡政府。1820年葡萄牙發生革命,實行君主立憲制,國王被迫返葡繼承,命王子佩德羅留守巴西任攝政。1822年佩德羅在克里奧精英的擁戴下宣布獨立,成立巴西帝國。思考: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拉美爭取民族自由的歷史背景3.西屬拉美獨立戰爭(1)圣馬丁與玻利瓦爾(2)獨立后的拉美國家材料一:獨立后,拉美國家在國家組織形式上有的采取了聯邦制,有的采取了單一制;在政體上有的采取了共和制,有的采取了君主立憲制。盡管從這個角度上看,帶有英、美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特點的制度安排成為了各國的一致選擇,但實際上真正掌握著政局走向的是代表大地主利益的各色考迪羅。這些考迪羅及其所代表的大地主階層才是新國家的真正主人。表面上,他們在政治制度的既定框架內行事,扮演著總統、省長和部長等各種角色。但只要政治安排與自身所代表的大地主階層的利益發生沖突,他們便會毫不猶豫地通過非憲法方式廢立政府,重新制定規則。——劉波,《拉丁美洲政治發展進程研究》材料二:大棒政策以實力威脅為核心,以武力和干涉為手段,以打造美國控制下的壟斷封閉型美洲體系為目標。……金元外交就是“用美元代替子彈” 運用外交政策推動經濟擴張,將附帶苛刻條件的投資滲透進拉美,在不進行直接的軍事干預的情況下擴展美國商務,排擠歐洲國家在拉美的存在,扼住拉美各國的經濟命脈,奴役和剝削當地人民。——陳海琪,《從門羅主義到睦鄰政策:美國對拉美外交政策的演變》思考: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獨立后的拉丁美洲實現“自由”了嗎?四、自由……——不斷爭取材料: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裴多菲不自由,毋寧死。——帕特里克·亨利自由是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任意行事的權利。——孟德斯鳩個人的自由,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為自由。——穆勒自由意味著職責,那就是為何多數人畏俱它的緣故。——蕭伯納知道怎樣得到自由還算不上什么,艱巨的是怎樣使用自由。——紀德思考: 對“自由”有什么新認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綱要下 第13課 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導學案(師)】.docx 綱要下 第13課 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導學案(生)】.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