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3課 中古時期的歐洲【學習目標】1.了解西歐封建社會的基本特征是封君封臣制度、莊園與農奴制度;2.了解西歐封君封臣制度和莊園與農奴制度的主要內容;3.了解西歐封建社會出現的新變化;4.了解拜占庭的興盛和衰落;了解俄羅斯的興起和壯大;5.掌握西歐城市興起的條件、過程和影響。【重點】西歐封建社會的產生和發展;通過封君封臣制度、莊園與農奴制度以及城市和王權的關系,說明西歐封建社會發展的進程。【課前預習】【知識點一:西歐封建社會】1、封建莊園的政治特征(1)內涵:授予土地者為封君,領取土地者為封臣。(2)義務:封臣必須效忠封君,主要義務是服兵役。(3)影響:國王或皇帝是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封建主在各自的領地內獨立行使權力,出現了不同程度的2、莊園與農奴制度獨立的 的經濟和政治單位(1)莊園:①歷史地位:中古西歐基本的農業經濟組織形式。②土地類型:由領主自營地(領主直接經營,由農奴耕種)和農民份地(農民從領主處領有的土地,分為農份地和自由農份地)兩部分組成。(2)農奴制度:①農奴和自由農民:農奴在法律上是 人,被固著于土地上,需要自備工具為領主服一定時間的勞役;自由農民也要為領主服一定時間的勞役,還要向領主繳納租稅。②領主:領主或其管家主持的 審理莊園內的各種案件,維護莊園的秩序。莊園經濟拓展:本質上自然經濟;帶有相對獨立性;是封君封臣制度形成的經濟基礎;很大程度上導致中古西歐的割據狀態和阻礙王權的強化。對佃戶剝削較重,引起佃戶的反抗。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莊園經濟遭到破壞,14世紀之后,基本瓦解。【知識點二:中古西歐的王權、城市與教會】1、王權集中(1)西歐王權的衰落:①封建制初期,權力分散,王權軟弱。②國王作為國家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被視為最高的領主,擁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權力。(2)西歐主要王權國家①英國:到15世紀晚期都鐸王朝建立后, 逐漸形成了較為強大的王權。②法國:法國國王擊敗各地封建主,逐步擴大王室領地,到15世紀晚期,基本完成了法蘭西的統一,王權得到強化。③西班牙和葡萄牙: 末,在 半島形成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國家。(3)影響:為西歐 的發展奠定了基礎。2、城市自治(1)城市的興起(背景):①封建經濟獲得一定發展。②工商業逐漸復興和繁榮。10—11世紀起,西歐各地興起了眾多 。主要居民是 ,以工商業為基本謀生手段。③封建主用對待農奴的方式對待城市市民。(2)方式:通過與封建主 ,或以金錢 ,或 ,贏得自治權。(3)意義:有利于城市經濟的發展,一些城市興辦 。城市還以金錢和人力支持王權,一定程度上促進了 事業。3、教會專權(教權高于王權)(1)經濟:擁有大量莊園和廣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 。(2)政治:形成了從教皇到各級神職人員的等級制度。(3)精神:教會控制著西歐居民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 了人性的發展。教會權力拓展:西歐封建社會是二元社會,以國王為代表的王權和與以基督教會為代表的教權互相依存,共同維護封建秩序。王權與教權既依存又斗爭。王權集中國家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基督教會對西歐國家的控制,為西歐民族國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民族國家的形成),有利于資本主義的興起與發展。在加強王權的斗爭中,法國和英國出現等級代表制,成為西方近代議會制度的起源。葡西王權的加強,為新航路的開辟提供了重要支持力量。總體而言,中世紀的教會權力經歷了如下變化:5—11世紀教權依附于王權;12—14世紀教權高于王權;15世紀教權衰落。【知識點三:拜占庭與俄羅斯】1、拜占庭帝國的興衰(1)擴張:① 西羅馬帝國滅亡后,東羅馬帝國繼續發展,因帝國首都 為古希臘殖民城邦拜占庭舊址,又稱拜占庭帝國。②6世紀查士丁尼在位時,拜占庭一度擴張,先后占領北非和意大利等地。③ 使羅馬法成為系統、完整的法律體系。(2)衰亡:①帝國陷入混亂:拜占庭的連年戰爭嚴重消耗了自身的資源。6世紀中期之后,由于游牧部族沖擊和內部矛盾,帝國陷入混亂。②帝國的滅亡: 興起后,逐步蠶食小亞細亞和巴爾干地區。1453年,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帝國滅亡。2、俄羅斯成為地跨歐亞兩洲的帝國(1)基輔羅斯一度是東歐強國:俄羅斯發端于9世紀建立的基輔羅斯,深受拜占庭帝國的影響。基輔羅斯一度是東歐最強大的國家。(2)莫斯科公國興起:①13世紀上半期,被 征服,成為金帳汗國的臣屬。②在反抗蒙古統治過程中,莫斯科公國逐漸興起。(3)伊凡四世加冕為沙皇: 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為沙皇,鞏固和強化了中央集權。(4)俄羅斯成為地跨歐亞的大帝國:到 末,俄羅斯成為地跨歐亞兩洲的龐大帝國。【課堂小結】【概念掌握】中古時期概念: 5—14 世紀一般被稱為“中古時期”。中古時期是歷史學名詞,是世界歷史上的一個時代。由西羅馬帝國滅亡(公元476年)開始,此后數百年中,在世界范圍內,封建制度占據了統治地位,直到文藝復興時期(公元1453年)之后,資本主義抬頭的時期為止。【階段特征】該時期文明發展特征(1)獨立發展:中古時期,人類世界延續古代世界的農本經濟,具有自給自足特性,決定了文明仍呈現出各個地區基本獨立發展、多元并存的態勢;不同地區產生不同的文明。(2)多元特征: 歐亞大陸是古代農耕文明的中心區域,歐洲和亞洲文明各有自己的特點;非洲和美洲相對孤立,但非洲受阿拉伯文明影響較深,美洲則完全獨立發展起自己的文明,并且創建了獨特的國家制度。歐洲部分,西歐是重點;亞洲部分,阿拉伯文明影響較大。(3)宗教影響:中古時期是信仰的時代,不同地區文明劃分為相應的宗教文化圈。【學習探究】閱讀教材15—16頁的內容,勾畫出西歐封建社會的基本特征:封君封臣制度、莊園與農奴制度的具體內容"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什么含義?【中外對比】西歐封君封臣制度與西周分封制不同之處區分類別 西周分封制 西歐封君封臣制度聯系紐帶 血緣 土地從屬關系 層層隸屬,臣子效忠于上級的上級直至天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效忠于直接上級,不可以越級統領。"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繼承關系 按宗法制男系繼承 女兒及外戚也有繼承權;甚至有跨國繼承糾紛。封君封臣緊密程度 分封制等級森嚴,一成不變,不服就受到討伐 西歐效忠關系十分松弛和自由,等級也隨國力改變而改變貢賦制度 西周貢賦制度政治意義大于經濟意義,貢賦為各地方物品(多為軍事及祭司物資),代表地方屬于天子 西歐貢賦制度更像租稅、經濟意義十分明顯,貢品以農牧產品為主,領主之間主要是經濟從屬。反映了封君封臣制的從屬關系:層層分封,依次互為主從。這種從屬關系只存在于上下相鄰的貴族等級之間,不能越級從屬。【中外對比】課堂檢測1、“中世紀完全是從野蠻狀態發展而來的。……在僧侶手中,政治和法學同其他一切科學一樣,不過是神學的分支,一切都按照神學中適用的原則來處理。教會的教條同時就是政治信條,圣經詞句在各個法庭都具有法律效力。”恩格斯的這段論述意在說明中古時期歐洲( )基督教會廣泛影響西歐社會 B.教會法是唯一的法律依據宗教法庭可以審判一切案件 D.宗教倫理和法律合二為一2、中世紀時,法國的大部分領地被依靠城市市民支持的法國國王獲取,并控制了西北歐的工商業中心城市地區,進一步強化了國王的權力。這主要說明( )王權的強大是法國獲得領地的前提 B.商品經濟的發展繁榮源于城市自治C.王權與市民階級根本利益趨向一致 D.市民階級發展壯大強化了封建王權3、12世紀的西歐城市學校由市政府決定學費金額、選聘教師、支付工資、確定兒童人學資格等。從教學內容上看,城市學校注重讀、寫、算的基礎知識和與商業、手工業活動有關的各科知識的學習。上述材料反映了( )A.教育朝著精英化方向發展 B.王權加強促進教育的變革C.近代科學知識得到社會重視 D.城市教育的世俗化趨勢明顯4、“因為城市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使得它成了手工業和商業中心,大量的人口、資金從四面八方涌入了城市……因此,中世紀西歐的大學一般都位于經濟比較發達、交通比較便利的城市中”。對于材料主旨的解讀,正確的是( )A.中世紀西歐的大學都位于城市 B.城市是中世紀西歐經濟中心C.城市經濟繁榮但是沒有自治權 D.城市為大學提供了經濟基礎5、1296年教皇卜尼法斯發布訓令,未經教皇同意禁止任何國家的教士向君主納稅,1301年,法國國王腓力首次召開法蘭西三級會議,尋求民眾的支持,宣稱卜尼法斯是一名應該從教廷中開除的異教徒和罪犯。據此可知( )A.工商業的發展影響權力結構發生異變 B.由封君封臣制向議會制共和轉變C.王權與教權的矛盾推動民族意識覺醒 D.打破教會思想束縛引發宗教改革6、被譽為“歐洲大學之母”的巴黎大學(如圖)創建于1200年,目前有800多年的歷史。是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是當時歐洲的哲學研究中心,是法蘭西民族的榮耀。巴黎大學得以創建的主要歷史背景是法國自由民主思潮的興起 B.教會學校不斷發展壯大C.法國商業復興和城市發展 D.人們追求新的教育理想7、世紀時,法國統治者開始看重塑造國王和王室成員的雕像,并將之擺在巴黎的公眾場所,諸如教堂旁、塞納河畔和主要道路兩側;到14世紀下半葉,統治者的塑像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出現在巴黎的城市空間中。法國統治者此舉( )受到宗教改革的推動 B.有利于進一步強化王權C.意圖抗衡教會的權威 D.推動法國民族國家形成8、公元6世紀中后期,拜占庭帝國先后爆發幾次鼠疫,幾乎波及地中海沿岸的主要城市和地區,導致帝國人口在短期內急劇下降,城市衰落以及經濟衰退。這表明,該疫情( )A.具有反復性和破壞性 B.導致拜占庭帝國的滅亡C.加劇封建社會的衰敗 D.重塑亞歐大陸戰略格局9、16世紀,伊凡四世把全國劃分為特轄區和普通區。工商業發達的城市、中南部富庶地區以及軍事戰略要地,由國君直轄。特轄區的土地被分封給小貴族,他們組成“特轄軍團”,成為國君與大貴族斗爭的得力工具。伊凡四世的改革A.沉重打擊了小貴族的勢力 B.推動莫斯科公國建立C.加速了基輔羅斯國的興起 D.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ADDDA CCAD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是指封臣和封君之間沒有互有義務的封建主從關系。每個領主都可將自己的領地劃成數塊封給自己的屬下,從而形成了一種金字塔形的階梯網絡。一個大領主相對于國王或皇帝來說是附庸,國王和皇帝是他的領主,但相對于這個大領主自己分封的中小貴族來說他就是領主,由他分封的人則是他的附庸;依次類推,直至最低一等的普通騎士。各級領主與附庸相互按契約承擔責任和義務。在歐洲大陸,通常情況下附庸只對他的直接領主負責,形成了所謂“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原則,易形成地方割據。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