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章 遺傳因子的發現第1節 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一)(一)教學目標1、認識孟德爾分離定律的內容體會其對分離現象解釋的假說。2、通過性狀分離比模擬實驗,理解孟德爾的假說。3、通過“假說-演繹法”的科學探究過程,理解孟德爾遺傳規律的發現過程,掌握分離定律的內容。(二)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1)分離定律(2運用分離定律解釋遺傳現象。2、教學難點(1)對分離現象的解釋。(2)理解測交法證明孟德爾對分離現象解釋的正確性。(三)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1、教師通過紅藍墨水融合的例子,讓學生理解融合遺傳的概念。2、教師提問:按照融合遺傳的觀點,當開紅花的豌豆與開白花的豌豆雜交后。后代的豌豆花會是什么顏色?按照融合遺傳的觀點,紅花豌豆和白花豌豆雜交子代豌豆花為粉紅色。3、但是孟德爾在研究豌豆的雜交實驗中,紅花豌豆和白花豌豆雜交,后代的花色既有紅色又有白色。這個現象又該怎樣解釋呢?融合遺傳是否正確呢?二、豌豆作為遺傳實驗材料的優點1、自花傳粉且閉花受粉,自然狀態下,一般是純種(實驗結果可靠且容易分析)2、豌豆植株還具有許多具易區分的相對性狀3、豌豆植株的花較大,便于實驗操作。4、豌豆的種子較多,便于對后代進行統計分析。三、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1、人工異花傳粉過程人工異花傳粉步驟:去雄、套袋、傳粉、套袋2、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過程F1中為什么都是高莖而沒有矮莖?為什么F2中又出現了矮莖植株呢?F2中出現3:1的性狀分離比是偶然嗎?對于這些問題孟德爾如何解釋的呢?3、對分離現象的解釋(1)生物的性狀是由遺傳因子決定的這些因子就像一個個獨立的顆粒,既不會相互融合,也不會在傳遞中消失。每個因子決定一種特定的性狀,其中決定顯性性狀的為顯性遺傳因子,用大寫字母(如D)來表示;決定隱性性狀的為隱性遺傳因子,用小寫字母(如d)來表示。(2)在體細胞中,遺傳因子是成對存在的。純種高莖豌豆的體細胞中有成對的遺傳因子DD、純種矮莖豌豆的體細胞中有成對的遺傳因子dd。(3)生物體在形成生殖細胞配子時,成對的遺傳因子彼此分離,分別進人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對遺傳因子中的一個。(4)受精時,雌雄配子的結合是隨機的。注意:名詞解析相對性狀:一種生物的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類型顯性性狀:具有相對性狀的親本雜交,F1中顯現出來的性狀隱性性狀:具有相對性狀的親本雜交,F1中未顯現出來的性狀純合子:遺傳因子組成相同的個體雜合子:遺傳因子組成不同的個體4、根據孟德爾對分離現象的解釋書寫一對相對性狀的實驗遺傳圖解(1)在F2高莖中,純合子的概率為_1/3__,雜合子的概率為_2/3__.(2)在F2中,高莖占的概率為3/4___, 雜合子占的概率為_1/2__,隱性純合子占的概率為_1/4__.(3)若后代出現性狀分離且顯:隱=3:1,則親代一定是 雜合子,基因型為 Aa(4)若親代都為顯性,后代出現隱性則雙親基因型為 Aa×Aa5、對分離現象解釋的驗證——測交實驗實際的測交操作過程中,得到166株后代,高莖87,矮莖79,比例接近1:1。與預期相符合,從而驗證了假說的正確。6、分離定律的內容(1)在生物的體細胞中,控制同一性狀的遺傳因子成對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時,成對的遺傳因子發生分離,分離后的遺傳因子分別進入不同的配子中,隨配子遺傳給后代。(2)適用范圍:真核生物有性生殖的核遺傳一對遺傳因子三、性狀分離比的模擬實驗1、 兩個小桶代表什么?雌雄生殖器官(精巢、卵巢)2 、兩個小桶中的D小球和d小球代表什么?代表含有顯性基因和隱性基因的配子3 、為什么兩個小桶內的D小球和d小球都是10個?確保D:d=1:14、兩個小桶內的彩球數量要相等嗎?數量可以不相等,因為雄配子遠多于雌配子5、將抓取的彩球放回原桶,搖勻,按步驟(3)重復做50~100次的含義是什么?(1)將抓取的彩球放回原桶,是為了確保不同種類的雌雄配子結合的機會相等;(2)重復做50~100次,是為了確保觀察樣本數目足夠多。四、假說—演繹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