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3中考一輪大單元復習學案:機械運動2.1.1知道機械運動,舉例說明機械運動的相對性2.2.1會選用適當的工具測量長度和時間,會根據生活經驗估測長度和時間2.2.2能用速度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并能進行簡單的計算。會測量物體運動的速度。物理觀念★知識點一:長度與長度測量1.長度單位(1)國際單位是 米,符號m。(2)常用單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納米(nm)。2.單位換算(1)1km=103m=106mm=109μm=1012nm。(2)1m=10dm=100cm。3.進行單位換算的步驟:數值不變,乘以原單位與目標單位之間的進率,將原單位改寫為目標單位。4.長度的測量(1)長度測量工具:皮尺、刻度尺、三角板、游標卡尺、螺旋測微器。(2)認識刻度尺:刻度尺的零刻度線、量程、分度值如圖所示:1)零刻度線:刻度尺的起始刻度,使用時要注意刻度尺的零刻度線是否在端,是否磨損。2)量程:即測量范圍,是指刻度尺一次能測出的最大長度。3)分度值:相鄰兩條刻度線之間的長度,它決定測量的精確程度。(3)刻度尺的使用:正確使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應做到“五會”:“會選”、“會放”、“會看”、“會讀”、“會記”。1)會選:根據測量對象和測量要求選擇適當的測量工具(適當量程和分度值)。①選量程:測量物體長度時,所選取的刻度尺的量程應盡量大于被測物體的長度,這樣可以保證測量能一次完成,與分段多次測量相比可使測量結果更準確。②選分度值:根據測量精確度的要求選擇合適分度值的刻度尺。如安裝玻璃時,偏差在“mm”級別不影響安裝,選用分度值為1mm刻度尺即可。實際測量時,并不是測量工具越精密越好,只要能達到測量精度要求就可以了。2)會放:將刻度尺的零刻度線對準被測物體的一端,有刻度線的一側要緊靠被測物體,與被測邊保持平行,不能歪斜,如圖甲是正確放置刻度尺情況,乙圖即為錯誤放置情況。若刻度尺的零刻度線已經磨損,可使其整數刻度線對齊物體的一端,讀出長度后再減去這一整數刻度值,就可以得到物體的長度,如圖丙所示。3)會看:讀數時,視線要正對刻度線,即視線與刻度尺垂直,不能斜視,圖中,A為錯誤的視線,B為正確的視線。4)會讀:讀數時,要注意區分大格和小格的數目,讀出準確值,并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如圖所示,上圖準確值是3cm,估讀值是0.2cm,所以該物體的長度為3.2cm;下圖準確值是3.1cm,估讀值是0.05cm,被測物體的長度為3.15cm。對刻度尺讀數時,應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估讀值是“0”時不能省略,如讀數時3.50cm,小數點后的“0”是估讀的,不能省略。5)會記:記錄數據時,不但要記錄數字,還必須注明測量量的單位。沒有單位的記錄是毫無意義的。5.長度的估測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需要對一些常見物體的長度進行估測,或采用一些簡便的方法粗略測量物體的長度,這就要求我們了解一些常見物體的尺度以便于進行估測。例如,一只鉛筆的尺度大約是17.5cm,一層住宅樓的高度大約是3m,課桌的高度大約是0.8m等。★知識點二:時間與時間的測量1.時間單位(1)國際單位是 秒,符號s。(2)常用單位有:小時(h)、分鐘(min)。2.單位換算:1h=60min,1min=60s,1h=3600s。3.時間與時刻的區別:時刻為某一時間點,時間表示兩個時刻之間的間隔長短。例如:某同學周末從8:30開始做作業,9:40完成作業,這里的8:30、9:40就是時刻,所花費的70min為時間。4.時間測量工具:鐘表、手表、停表等。5.機械停表(1)認識機械停表機械停表是測量時間的儀器。它有兩個表盤,一個是長針(秒針)和一個短針(分針),常見的型號有兩種,15ˊ/30"型(小表盤量程15min,大表盤量程30s)和30ˊ/60"(小表盤量程30min,大表盤量程60s)。如圖:(2)讀數方法讀數時,先讀出小盤上指針所走的分鐘數(按整數讀);再觀察小表盤上的指針有沒有超過兩數字之間的半分鐘刻度線,如果不超過,則大盤按照0-30s讀數,如果超過,則大盤按照30s-60s讀數。即讀數=小盤分鐘數+大盤的秒數。★知識點三:機械運動1.機械運動的定義在物理學中,我們把物體位置隨時間的變化叫做機械運動。如飛翔的小鳥、疾駛的列車航行的輪船等。2.機械運動的兩種形式(1)物體間距離發生變化的運動,如圖甲所示。(2)物體間距離不變,但它們的相對位置發生變化的運動,如圖乙所示。★知識點四:速度2.速度(1)定義:物理學中,把路程與時間之比叫做物體運動的速度。(2)公式:變形公式:。(3)物理意義:是描述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在數值上,等于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這個數值越大,表明物體運動得越快;這個數值越小,表明物體運動的越慢。(4)單位及換算:在國際單位制中,速度的單位是米每秒,符號是m/s,或者m·s-1,速度單位是由長度單位和時間單位組合而成的組合單位。在交通運輸中,速度的單位常用千米每小時(km/h)表示。這兩個單位換算關系是:1m/s=3.6km/h。科學思維★知識點一:長度與長度測量6.長度測量的特殊方法在測量物體長度過程中,經常會遇到一些不易直接測量的問題,這時就需要我們使用特殊的方法測量物體的長度。(1)積累法:當被測物體的長度太小,不能直接用刻度尺測量時,可把n個相同的長度疊合起來,測出總長度后除以n就可以算出物體的長度。下圖就是利用此方法測量一張紙的厚度的示意圖。利用此方法還可以測量細銅絲的直徑等。(2)平移法:當待測物體的長度(如球的直徑、圓錐的高度等)隱藏在物體內部時,可將其等效平移到物體外部,再用刻度尺測量。如圖甲、乙所示,是分別測量硬幣直徑和圓錐高度的示意圖,其中硬幣直徑為3.10cm-2.00cm=1.10cm。(3)化曲為直法:測量如圖所示曲線長度時,可以用一端易彎曲的但不可伸長的絲線與曲線重合,標號兩端的記號,然后輕輕把細線拉直,用刻度尺測量出兩記號的長度,這就是曲線的長度。(4)滾輪法:當所測曲線長度較大,如測量跑道的長度,可用已知周長的滾輪,沿著跑道滾動,用滾輪周長乘以滾動周數即可計算出跑道的長度。(5)化整為零法:若被測物體的長度遠遠超過了刻度尺的量程(如測一卷鐵絲的長度),或不便于用刻度尺直接測量時,可先選取物體的一小部分,用刻度尺測量其長度,然后設法測出整個物體與這一小部分的倍數關系,最后根據這一倍數關系求出整個物體的長度。★知識點二: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1.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如圖所示,觀察列車里的乘客,若以車外地面為參照物,乘客是運動的;若以列車為參照物,乘客和列車之間沒有發生位置的變化,乘客是靜止的。因此,判斷同一個物體運動還是靜止,取決于所選取的參照物。可見,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2.運動的相對性和絕對性分析(1)運動是絕對的:一切物體都在運動,絕對不動的物體是不存在的(2)靜止是相對的:通常所說的靜止,只是被研究的物體相對于某一特定參照物的位置沒有發生變化(3)物體的運動狀態取決于所選的參照物:描述某物體的運動狀態時,選擇的參照物不同,結論有可能不同,但都是正確的。因而,不事先選定參照物,就無法對某個物體的運動狀態做出準確地描述★知識點三:速度1.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三種方法(1)在運動路程相同情況下,比較所用時間,所用時間短的運動得快(裁判的比較方法)。如圖甲所示,兩輛汽車通過相同的路程,紅車用時45min,綠車用時30min,說明綠車運動得快。(2)在運動時間相同情況下,比較經過的路程,經過路程長的運動得快(觀眾的比較方法)。如圖乙所示,百米比賽場上,運動員從同一起點出發,在相同時間內,跑到最前面的運動員(運動路程最長)運動的最快。(3)在運動路程和時間都不相同時,為了比較物體運動快慢,在物理學中,常采用“相同時間比路程”的方法,也就是將物體運動的路程除以所用時間,即換算成“在單位時間內物體通過的路程”。科學探究★知識點一:誤差1.誤差:進行測量時,由于受所用儀器和測量方法的限制,測量值與真實值之間總會差別,這就是誤差。任何測量都存在誤差,所用誤差是不可避免的。2.產生的原因:測量工具精密度,測量環境變化和人為因素。3.減小誤差的方法:多次測量求平均值、選用精密測量儀器和改進測量方法。知識點二、測量平均速度【實驗原理】。根據公式,用刻度尺測出物體運動的路程s,用停表測出通過這段路程所用時間t,就可以算出物體在這段時間內運動的平均速度。【實驗器材】刻度尺、停表、斜面、小車、金屬片、木塊。【實驗裝置】如圖所示,斜面的一端用木塊墊起,使它保持較小的坡度,在斜面的底端或中部固定金屬片。【實驗步驟】(1)使斜面保持較小的坡度,把小車放在斜面的頂端,金屬片垂直固定在斜面的底端,用刻度尺測出小車將要通過的路程s1。(2)用停表測量小車從斜面頂端滑下到撞擊金屬片所用時間t1,將小車通過的路程s1和所用時間t1填入表格中。(3)將金屬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測出小車到金屬片的距離s2和所用時間t2,將數據填入表格對應的位置。(4)利用公式,分別計算出小車通過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和通過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即小車通過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為;小車通過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為:。(5)整理器材【實驗數據】路程 運動時間 平均速度s1=1m t1=3s v1=0.33m/ss2=0.5m t2=1.8s v2=0.28m/s【分析與論證】下車經過下半段的路程為s3=s1-s2=1m-0.5m=0.5m,時間為t3=t1-t2=3s-1.8s=1.2s。因此,小車通過下半段的路程的平均速度為。則平均速度的大小關系為:。【實驗結論】小車而在斜面上做變速直線運動,在不同的路程段,小車平均速度大小不同。小車從斜面頂端運動到斜面底端的過程中速度越來越大。考點一.長度估測1.下列物體長度最接近20cm的是( )A.九年級物理課本的厚度 B.課桌的高度C.一支新2B鉛筆的長度 D.一枚1元硬幣的直徑【解答】解:A、九年級物理課本的厚度約1cm,故A不符合要求;B、課桌的高度大約為80cm,故B不符合要求;C、一支新2B鉛筆的長度大約為20cm,故C符合要求;D、一枚1元硬幣的直徑約2.5cm,故D不符合要求。故選:C。考點二.刻度尺和停表讀數2.甲圖中鉛筆的長度是 cm,乙圖中停表秒針盤的分度值是 s,停表讀數是 s。【解答】解:(1)由圖可知,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是1mm,被測木塊的起始刻度值為:1.00cm,終了刻度值為:3.50cm,所以木塊的長度為:3.50cm﹣1.00cm=2.50cm。(3)由圖可知,小盤的分度值是0.5min,指針在5min和6min之間,略偏過0.5min;大盤的分度值是0.1s,大盤指針示數為38.5s,因此秒表讀數為5min38.5s=338.5s。故答案為:2.50;0.1;338.5。考點三.運動相對性判斷3.今年,我國多地小麥喜獲豐收,大量采用聯合收割機搶收小麥。在收割過程中(如圖),拖拉機和聯合收割機以同樣快慢向同一方向行駛;拖拉機裝滿麥穗后,駛離聯合收割機。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收割過程,聯合收割機相對于拖拉機是靜止的B.收割過程,聯合收割機相對于拖拉機是運動的C.駛離過程,拖拉機相對于聯合收割機是靜止的D.駛離過程,拖拉機相對于地面是靜止的【解答】解:AB、收割過程,由于拖拉機和聯合收割機以同樣快慢、向同一方向前進,以拖拉機為參照物,聯合收割機是靜止的,故A正確,B錯誤;C、駛離過程,以聯合收割機為參照物,拖拉機相對于參照物位置發生了改變,因此拖拉機相對于聯合收割機是運動的,故C錯誤;D、駛離過程,以地面為參照物,由于拖拉機相對于參照物位置發生了改變,因此拖拉機是運動的,故D錯誤。故選:A。考點四.路程-時間圖像判斷4.某物體從地面上某一點出發沿直線運動,其s﹣t圖像如圖所示,對物體的運動情況進行分析,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物體在6s內運動的路程為15mB.物體在前2s內和最后2s內的速度相等C.物體在2~4s內處于靜止狀態D.物體在6s內的平均速度為2.5m/s【解答】解:A、由s﹣t圖像可知,當t=6s時,路程s=15m,即物體在6s內運動的路程為15m,故A正確;B、從圖中可知,物體在前2s的路程為5m,物體在后2s的路程為:15m﹣5m=10m,根據v=可知,物體在前2s內和后2s內的速度不相等,故B錯誤;C、在2~4s內,物體運動的路程為0,以地面為參照物,物體相對于地面的位置沒有變化,物體處于靜止,故C正確;D、物體在6s內的平均速度為:v===2.5m/s,故D正確。故選:B。考點五.速度小計算5.常益長高鐵計劃于今年6月26日全線通車,屆時將大大縮短益陽與長株潭城市群之間的時空距離,對促進沿線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從益陽至長沙若由原來的70分鐘壓縮至30分鐘,該段線路長約64.2km,則高鐵運行的平均速度約為 km/h,該速度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小汽車以33m/s在高速公路上行駛的速度。【解答】解:高鐵運行的路程s=64.2km,運行時間t=30min=0.5h;高鐵運行的平均速度v===128.4km/h≈35.7m/s>33m/s,所以高鐵運行的平均速度大于小汽車以33m/s在高速公路上行駛的速度。故答案為:128.4;大于。考點六.測量平均速度6.如圖所示是“測量小車的平均速度”的實驗裝置。實驗時讓小車從斜面的A點由靜止滑下,分別測出小車到達B點和C點的時間,即可求出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1)實驗原理是 。(2)實驗時,為了使小車在斜面上運動的時間長些,便于測量時間,應 (選填“增大”或“減小”)斜面的傾斜角度。(3)小車從A點運動到B點所用時間tAB= s;從A點到C點的路程sAC= cm;小車在AC段的平均速度vAC= m/s。【解答】解:(1)測量小車平均速度的實驗,需要測量路程和時間,通過速度公式計算出平均速度,所以實驗原理是v=;(2)若要計時方便,應使斜面的坡度小一些,使小車在斜面上通過的時間更長,便于測量時間,以減小測量時間的誤差;(3)由圖可知,小車從A點B點所用時間為3s;由圖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cm,則小車從A點運動到C點時的路程sAC=80.0cm=0.800m;由圖可知,小車從A點運動到C點時的時間tAC=5s,則小車從A點運動到C點時的平均速度:vAC===0.16m/s。故答案為:(1)v=;(2)減小;(3)3;80.0;0.16。7.目前,自貢九年級物理課本的厚度最接近( )A.1cm B.10cm C.20cm D.50cm【解答】解:中學生食指的寬度約1cm,九年級物理課本的厚度與此差不多,在1cm左右。故選:A。8.圖中的物塊長度為 2.90 cm。【解答】解:末端刻度值為4.90cm,物體長度為4.90cm﹣2.00cm=2.90cm。故答案為:2.90。9.圖中秒表所示的時間是 135 s。【解答】解:由圖知:在秒表的中間表盤上,一個小格代表1min,指針在“2”和“3”之間,所以分針指示的時間為2min;在秒表的大表盤上,一個小格代表1s,指針在15s處,所以秒針指示的時間為15s,即秒表的讀數為2min15s=135s。故答案為:135。10.李白的七言絕句《早發白帝城》中有詩句“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詩句中描述的“輕舟”是運動的,所選擇的參照物是( )A.輕舟 B.山峰 C.船夫 D.船艙【解答】解:A、研究對象是“輕舟”,所以不能選擇“輕舟”做參照物,故A錯誤;B、“輕舟”已過“萬重山”,說明輕舟相對于山峰的位置不斷變化,“輕舟”在運動,所以選擇的參照物是山峰,故B正確;C、相對于船夫,“輕舟”的位置沒有變化,則“輕舟”是靜止的,故C錯誤;D、相對于船艙,“輕舟”的位置沒有變化,則“輕舟”是靜止的,故D錯誤。故選:B。11.隨著5G信號的快速發展,5G無人物品派送車已應用于實際生活中,圖甲所示為無人物品派送車沿直線路徑前往派送點的情景。該車從出發點到達派送點,完成任務后返回出發位置,其行駛路程s與所用時間t的關系如圖乙所示。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A.從派送點返回出發點用時19minB.派送點到出發點的距離為1.6kmC.0~10min內派送車的平均速度為0.08km/minD.10~13min內派送車做勻速直線運動【解答】解:A、從派送點返回出發點用時為19min﹣13min=6min,故A錯誤;B、派送點到出發點的距離為1.6km﹣0.8km=0.8km,故B錯誤;C、0~10min內派送車的平均速度為:,故C正確;D、10~13min內,根據圖像平行t軸,派送車靜止不動,故D錯誤。故答案為:C。12.甲、乙兩輛汽車在某段公路上行駛,它們的路程s隨時間t變化的關系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0~10min,甲車平均速度大于乙車平均速度B.10~20min,甲車平均速度等于乙車平均速度C.20~30min,甲車平均速度小于乙車平均速度D.0~30min,甲車平均速度大于乙車平均速度【解答】解:A、由圖可知,0~10min,甲車行駛的路程小于乙車行駛的路程,所以甲車平均速度小于乙車平均速度,故A錯誤;B、10~20min,乙車的路程沒有變化,所以乙車處于靜止狀態,而甲車的路程有變化,所以甲車平均速度大于乙車平均速度,故B錯誤;C、20~30min,甲車行駛的路程小于乙車行駛的路程,所以甲車平均速度小于乙車平均速度,故C正確;D、0~30min,甲、乙兩車行駛的路程相等,所以甲車平均速度等于乙車平均速度,故D錯誤。故選:C。13.某校去華鎣山進行紅色研學旅行,在乘車途中,小蘭同學看到路旁的樹木向后退,她是以 車 (選填“地面”或“車”)為參照物。當車輛行駛至某一路口時,看到如圖所示的標志牌,則車輛到達華鎣山游客中心至少還需要 45 min。【解答】解:(1)坐在行駛汽車上,看到路旁的樹木向后退,樹是運動的,這是選擇汽車為參照物;(2)如圖表示:此處距華鎣山8km,汽車最大速度不能超過60km/h。由v=知,此標志牌到華鎣山最快需要時間:t===0.75h=45min。故答案為:車;45。14.從北京到上海直線距離約1.4×103km,轎車以100km/h的速度行駛,需 14 h才能跑完這段路程;假如有一個小孩以光速3×108m/s行進,他1s內能在北京和上海之間最多跑 107 個來回(結果保留成整數)。【解答】解:由v=可得轎車跑完這段路程的時間:t===14h;由v=可得小孩1s內運動的路程:s′=v′t′=3×108m/s×1s=3×108m=3×105km,在北京和上海之間一個來回的距離:s″=2s=2×1.4×103km=2.8×103km,他1s內能在北京和上海之間最多跑的來回數:n==≈107。故答案為:14;107。15.在測量“小車運動的平均速度”實驗中,如甲圖所示把小車放到斜面的頂端,金屬片放到斜面的底端,用刻度尺測出小車將要通過的路程s1,用停表測量小車從斜面頂端由靜止滑下到撞擊金屬片的時間t1,停表記錄的時間如乙圖所示,由以上測量即可算出小車通過全程的平均速度v1。(1)小車沿斜面下滑的過程,做 變速 (選填“勻速”或“變速”)直線運動。(2)s1= 80.0 cm,t1= 4.5 s,v1= 0.178 m/s(保留三位小數)。(3)用同樣的方法可測量并計算出小車通過斜面上半段的平均速度v2,則v1 > v2(選填“>”、“<”或“=”)。【解答】解:(1)小車在斜面上運動的速度越來越快,做的是加速運動,即做變速直線運動;(2)由圖甲可知小車從斜面頂端到撞擊金屬片時路程為s1=80.0cm=0.800m,由圖乙可知,停表的小表盤的指針在0~1之間,讀數為0min,小盤的指針更靠近“0”,因此大盤的指針讀數在前30s,即t1=4.5s,則小車通過全程的平均速度為:v1==≈0.178m/s;(3)因為小車在斜面下滑的過程中做加速運動,前半程的時間比后半程的時間長,即前半程的時間(2t2>t1),由v=可知前半程的平均速度,全程的平均速度v1=,因此v1>v2。故答案為:(1)變速;(2)80.0;4.5;0.178;(3)>。16.小明在“測量小車的平均速度”實驗中,使小車從帶刻度尺的斜面上由靜止下滑,如圖所示。(1)該實驗的原理是 v= 。(2)AB段距離sAB= 40.0 cm,小車在AC段平均速度vAC= 0.3 m/s。(3)如果不小心讓小車過了A點才開始計時,則所測AC段的平均速度會 偏大 (選填“偏大”、“偏小”或“不變”)。(4)下列圖象中能正確反映小車在斜面上運動情況的是 B 。(5)小明進一步實驗測得小車在斜面上運動時,前半程平均速度為v1,后半程平均速度為v2,則小車全程平均速度v= (用字母v1和v2表示)。【解答】解:(1)測量平均速度的原理:v=;(2)根據圖示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為2cm,則AB間的長度:sAB=40cm;AC間的長度:sAC=90cm;AC段所用的時間:tAC=3s;AC段的平均速度:vAC===30cm/s=0.3m/s;(3)如果讓小車過了A點后才開始計時,計時晚,所計時間偏短,而路程不變,由v=可得,所測AC段的平均速度偏大;(4)小車在斜面上運動速度越來越快,做加速直線運動,A.圖中v﹣t圖象為一條平行于橫軸的直線,說明速度大小不變,小車做勻速直線運動,故A不符合題意;B.圖中v﹣t圖象為一過原點的直線,說明速度與時間成正比,小車做加速直線運動,故B符合題意;C.圖中s﹣t圖象為一條平行于橫軸的直線,說明小車位置相對于O點沒有變化,處于靜止狀態,故C不符合題意;D.圖中s﹣t圖象為一過原點的直線,說明做勻速直線運動,通過的距離與時間成正比,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B。(5)由v=可知,前半程所用時間:t1=,后前半程所用時間:t2=,則小車全程平均速度v====。故答案為:(1)v=;(2)40.0;0.3;(3)偏大;(4)B;(5)。課程標準復習核心素養復習中考考點復習單元課后練習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