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 導學案-2022-2023學年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 導學案-2022-2023學年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冊

資源簡介

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 導學案
學習目標導航:
1、課標要求:
(1)通過了解中古時期亞洲地區的不同國家、民族、宗教和社會變化;
(2)認識這一時期世界各區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2、核心素養:
【唯物史觀】通過了解中古時期亞洲的幾大帝國,理解人類歷史發展的多元化進程。了解不同地區的宗教社會變化。
【時空觀念】掌握亞洲不同區域的歷史發展變化,并進行時空的比較
【史料實證】通過閱讀相關史料,全面了解各地區的歷史
【歷史解釋】抓住“特色與交流”,理解伊斯蘭教影響下阿拉伯帝國與奧斯曼帝國三大洲帝國的建立及對于東西方交流的影響。
【家國情懷】理解南亞印度教及外來伊斯蘭教并存的局面,日本、朝鮮與中國交流密切,影響深遠。
3、教學分析:
教學重點:阿拉伯對世界文化的貢獻;
教學難點:隋唐文化對東亞的影響。
4、問題思考:
(一)閱讀“阿拉伯帝國”,思考以下問題:
1.阿拉伯帝國是如何建立起來的 其是如何加強統治的 阿拉伯帝國鼎盛時期有何具體表現
2.阿拉伯帝國在東西方交流中扮演了什么樣的重要角色 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二)閱讀“奧斯曼帝國的興起”,思考以下問題:
1.奧斯曼帝國是如何建立起來的
2.奧斯曼帝國為加強統治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有何影響
(三)閱讀“南亞與東亞的國家”,思考以下問題:
1.中古時期印度先后建立了哪些國家 這些政權是如何建立起來的 先后采取了哪些措施來鞏固統治
2.日本中央集權體制是如何演變的 日本幕府政治形成的背景和標志是什么 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3.古代朝鮮的政權是如何演變的 新羅、高麗王朝在國家治理上有何特點 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古代朝鮮與中國的緊密關系有哪些表現
基礎知識:
【知識點一:阿拉伯帝國】
(一)阿拉伯帝國的建立
1、條件:
_____________創立伊斯蘭教;穆罕默德遷居麥地那,在那里建立政權;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大規模向外張。
2、過程:
(1)7世紀中期起,先后征服敘利亞、兩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廣大地區;
(2)到8世紀中期,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
3、統治措施:
(1)最高統治者_________掌握政治、軍事和宗教大權;
(2)下設各部大臣,其中以掌管財政和稅務的部門最為重要。
4、鼎盛時期的具體表現:
(1)政治穩定;
經濟繁榮,手工業和商業得到很大發展;陸上和海洋貿易發達;境內城市繁多,都城_________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二)阿拉伯帝國在東西方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特點:
吸收了被征服地區的文化;
融合東西方文化;
_________和旅行家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
促進了西歐文化的發展。
2、具體表現:
(1)廣泛翻譯古代波斯、印度、希臘和羅馬的古典著作;
(2)在文學、藝術、科學和思想等領域取得重要成就;
(3)中國的_________ 、印度的數字等先后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促進了西歐文化的發展。   
【知識點二:奧斯曼帝國的興起】
建立:
1、13世紀興起,逐步征服小亞細亞;
2、1453年,攻占君士坦丁堡,滅亡 。
3、16世紀前后,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
(二)帝國統治:
1、政治:
(1)最高統治者 (素丹);
(2) 和封建主是統治階級,工商業者和農民承擔各種苛捐雜稅。
經濟:
(1)15—16世紀,都城 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中心;
(2)控制了連接亞歐的商路(即 ),對過往的商品征收重稅,東西方的貿易受到一定的影響。
【知識點三:南亞與東亞的國家】
(一)中古時期的印度
1、笈多帝國(中世紀統一印度的第一個封建王朝)
(1)建立過程:
4世紀初期,恒河中游的笈多帝國經過多年征戰,幾乎征服了北印度地區;笈多帝國直接控制地區主要為恒河中下游,其他地區仍處于分裂狀態。
(2)印度教的產生:
笈多帝國時期,由 轉化而來的印度教逐漸成為印度主要的宗教。
2、德里蘇丹國家
(1)建立過程:
7世紀后,北印度地區陷入分裂狀態, 13世紀,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蘇丹國家。
(3)政治體制:
(1)德里蘇丹國家實行 ,以伊斯蘭教為國教,最高統治者稱蘇丹;
(2)地方劃分 ,行省總督有蘇丹任命,重要職務由穆斯林擔任。
(三)日本
1.日本中央集權制國家的形成:
(1)大化改新:
①背景:
秦漢移民推動日本社會的發展;
6—7世紀,日本出現嚴重社會危機;
646年大化改新的推動;
模仿隋唐律令,建立 國家。
②開始:
646年孝德天皇頒布《改新之詔》進行改革,因年號為“大化”,故史稱大化改新。
③內容:
a、政治:建立中央集權制國家。
b、經濟:把貴族土地收歸國有。
c、外交:向中國 政治經濟體制學習,成立古代中央集權國家。
④影響:大化改新是日本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標志,推動了日本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給日本歷史上帶來了巨大的變革,但也存有一點的局限。
2.幕府統治的形成
(1)背景:
①10世紀,日本中央集權體制逐漸瓦解;
②莊園制經濟的形成與發展:隨著新土地的開墾,貴族、寺院和神社廣占土地,形成莊園;
③武士集團的形成:莊園領主為保護財產豢養武士;
形成:
12世紀末(1192年),武士集團首領源賴朝在鐮倉建立 。
(3)特點:
①天皇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義上的中央政府稱號,實權由 為首的幕府掌握;
②武士與將軍結成主從關系,成為將軍的家臣;
③將軍賜予武士官職和俸祿,武士對將軍宣誓效忠,并承擔納貢、兵役等義務。
影響:
17世紀的 是日本最后一屆幕府統治,為了維護統治,德川幕府曾效仿中國實行鎖國體制,雖然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日本的國家安全,但最終嚴重影響了日本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四)朝鮮
1.新羅統一:
公元1世紀后,朝鮮半島,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個政權并立;
7世紀末, 統一朝鮮半島,效仿中國建立中央集權國家;
2.高麗王朝:
10世紀初,新羅人王建建立高麗王朝,效仿唐制,
政治上,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地方劃分為十道,實行 ;
經濟上推行土地國有;
文化上,傳播中國 經典和詞章之學。
朝鮮建立:
14世紀末,高麗大將李成桂自立為王,遷都漢城,改國號 。
4.歷史上中朝兩國關系密切,曾于16世紀末聯合抗擊 侵略,維護了朝鮮的獨立和統一。
二、教學重難點突破
合作探究一:阿拉伯文化有何特點和對世界文化的貢獻
材料一 哈里發馬門(813-833年)十分熱心扶植科學文化事業。曾派著名學者向拜占庭皇帝索取希臘古典著作,包括歐幾里得的《幾何學原理》。將這些著作翻譯成阿拉伯文,以與譯稿同等重量的黃金酬勞翻譯者。他還在巴格達創建了規模宏偉的學術研究中心——智慧館,把從各地搜集來的文化典籍收藏在這里。智慧館集圖書館、科學院和翻譯局為一體,既是科學研究所,也是培養科技人才的高等學府。
——據朱寰主編《世界古代史》(下冊)整理
材料二 阿拉伯帝國領域內的美索不達米亞、波斯、印度、敘利亞和埃及等地,都是古代東西方文化薈萃的地區。帝國政治的相對穩定,交通發達,經濟繁榮,為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的形成與發展提供了有利環境……帝國的統治者日益認識到科學文化的重要性。因此,阿拉伯帝國歷代統治者都比較關心發展科學文化事業。到阿拔斯王朝時期……他們不分宗教畛域,不拘泥意識形態的差異,不惜重金延聘人才,尊重和獎掖各界學者。 8 世紀中葉,中國的造紙術和羅盤針傳入阿拉伯帝國,對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的發展與繁榮,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吳于廑 齊世榮《世界史·古代史(下卷)》
合作探究二:隋唐文化對東亞的深遠影響
材料一 高麗王朝統一后,為了鞏固其政治統治,參照中國的唐朝實行封建君主的集權制度,中央政府設三省六部、御史臺(司法、監察)、翰林院(掌管機要文書)和中樞院(負責軍事),地方劃分為十道,設節度使。
——摘編自孟廣林《世界中世紀史》
材料二 7世紀初,日本孝德天皇進行改新,仿效唐朝體制改革官制,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國家機構,中央設二官、八省、一臺,地方設國、郡、里。廢除貴族世襲制,各級官吏由國家任免。
——摘編自孟廣林《世界中世紀史》
選擇題:
1.(2023春·高一)高麗王朝的《高麗律》規定:“年古七十以上父母無守護,其子孫犯罪應配島者,存留孝養。”據史載,高麗“刑無慘酷之科,唯惡逆及罵父母者斬”。這表明高麗王朝( )
A.法律的禮法融合特征 B.以立法保護弱勢群體
C.社會各階層推崇儒學 D.民族孝文化歷史悠久
2.(2023春·高一)有學者認為:“在西方文明發展史上,公元8—10世紀的巴格達翻譯運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因它保存和發展了古希臘的哲學和科學,又將其再度傳回歐洲。”據此可知巴格達翻譯運動( )
A.推動了阿拉伯文化在歐洲的傳播 B.為文藝復興在歐洲興起創造條件
C.體現希臘化時代的文化交流碰撞 D.造就了拜占庭帝國文化繁榮局面
3.(2022秋·全國·)兩漢時期,日本統治者經常派使者到中國朝貢并接受冊封。隋朝時,日本企圖侵占朝鮮,并在使隋提交的國書中使用“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之語,后又表述為“東天皇敬問西皇帝”。這反映出( )
A.日本的自大和擴張野心 B.日本國際地位不斷提高
C.大化改新強化中央集權 D.朝貢體系維系東亞和平
4.(2022秋·福建福州·高二期中)花剌子密是阿拉伯杰出的數學家,他第一個使用包括“0”在內的數碼代替阿拉伯原來的字母記數法。這套數碼也憑借其著作傳入歐洲,后為世界所采用,被稱為“阿拉伯數字”,大大促進了計算科學的發展。對此理解正確的是,阿拉伯人( )
A.發明了這套數碼 B.傳播了西方文化
C.創立了伊斯蘭教 D.推動了科學發展
5.(2023春·高一)中世紀的西歐音樂多以宗教目的為主,其內容主要為誦經祈禱和禮拜歌唱。但創作于13世紀的戲劇《羅賓與瑪麗昂》則以旋律自然的對話形式,歌頌了民間愛情的忠貞,嘲弄了封建騎士的卑劣。據此可知,該劇的創作
A.擺脫了宗教文化的束縛 B.反映了資產階級的文化追求
C.受到了文藝復興的影響 D.體現了市民階層的價值取向
6.(2023·廣東)《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響最大的文學作品,以王后給國王講故事為線索,把幾百個故事串聯起來。這些故事分別來自當時阿拉伯帝國境內的印度、埃及、波斯和兩河流域等地。這說明阿拉伯帝國的建立( )
A.推動了歐亞非文化統一 B.貫通了陸上海上絲綢之路
C.促進了多元文化的交匯 D.使其成為文化最發達地區
7.(2023春·高二)7世紀,阿拉伯帝國開始興起,到8世紀,已征服從伊比利亞半島到印度北部的大地區。阿拉伯人把古代埃及、西亞、希臘、羅馬以及印度的文化典籍翻譯成阿拉伯語,結合阿拉伯人的風俗、語言和傳統,創造了阿拉伯文化。據此可知,阿拉伯文化( )
A.促使東西方文明開始交融 B.融合了東西方的文化遺產
C.推動了世界文化的一體化 D.引領世界文化的發展潮流
8.(2022秋·浙江)朝鮮古代使用漢字,文言分離,只有士大夫可習漢文,因此平民多文盲。1443年,李世宗召集鄭麟趾、成三問等學者,在研究朝鮮語音和漢語音韻的基礎上,創立了新的表音文字,并編印成書,公布周知。下列說法有誤的是( )
A.新的表音文字即為諺文 B.中華文化傳播促進了東亞地區發展
C.新文字推動了文化發展 D.《三國史記》的出版得益于新文字
9.(2022春·廣東揭陽)《全球通史》中寫道:“奧斯曼帝國遼闊的邊地提供了巨大的自由貿易區,所有這些貨物都可以在那里暢通無阻地買進賣出。帝國地處陸,海會合處。”奧斯曼帝國這一狀況( )
A.促進了資本主義萌芽產生 B.有利于東西方文化的交流
C.為帝國長期繁榮奠定基礎 D.導致東西貿易通道被壟斷
10.(2022秋·高三課時練習)至德里蘇丹后期,穆斯林人數在農民人口中有所增加。農耕者無論是印度教徒還是穆斯林,他們的生活模式在本質上幾乎完全相同……隨伊斯蘭同來的新禮儀被視為是吉祥的而悄然進入了印度教的儀式。這反映了德里蘇丹國的統治特點是
A.穆斯林在人數上占優勢 B.印度教徒在社會上占主導
C.伊斯蘭教與印度教融合 D.采取宗教壓迫與歧視政策
二、材料分析題
11.(2021春·山西忻州·高一校考階段練習)
材料一:“伊斯蘭”一詞,原意為順從,指順從安拉的意志。信仰伊斯蘭教者,稱為“穆斯林”,意為獨尊安拉、服從先知的人。《古蘭經》是穆斯林尊奉的宗教經典,也是阿拉伯國家關于政治、經濟、軍事和法律制度的經典。伊斯蘭教尊奉獨一的真主安拉,擯棄偶像崇拜,以一神崇拜代替氏族部落的多神崇拜,以共同的宗教信仰把阿拉伯各氏族部落團結在伊斯蘭的旗幟下,從而為建立阿拉伯統一國家奠定了思想基礎。
材料二:伊斯蘭教反對血親復仇、近親婚配和棄嬰,禁止高利貸和賭博行為,提倡賑濟貧民、寬待和釋放奴隸,強調保護財產的私有權,并相應地規定了一系列的政策。這些措施贏得了廣大群眾的支持。
(1)根據上述材料,分析伊斯蘭教的特點。
材料三:穆罕默德參照基督教和猶太教的經典,將其中他認為阿拉伯人能夠接受的教義和阿拉伯原始宗教中的一些教義設法結合起來,于610年創建了伊斯蘭教。“伊斯蘭”一詞在阿拉伯語中原意為“順從”。穆罕默德宣稱,世界上只有一個神--安拉,他是世界的創造者和人的創造者,世界萬物,都是按照安拉的意志安排的。
(2)根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從全球史的角度來分析伊斯蘭教產生的原因。
參考答案:
課堂導學
一、基礎知識:
識點一:穆罕默德、哈里發、巴格達、阿拉伯商人、造紙術。
知識點二:拜占庭帝國、蘇丹、宗教上層、伊斯坦布爾、陸路絲綢之路。
知識點三:婆羅門教、政教合一、行省、中央集權制、唐朝、幕府、將軍、德川幕府、新羅、科舉考試、儒家、朝鮮、日本。 
教學重難點突破:
合作探究一:
提示:
1、特點:①多元性;②開放性;③包容性。
2、貢獻:
①保存并傳播了古代文化。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前后的長期動亂中,許多希臘、羅馬的文獻通過拜占庭流傳到阿拉伯帝國。阿拉伯學者們將許多古代作品譯成阿拉伯文,西歐人后來也是通過阿拉伯文譯本才又重新認識希臘、羅馬文化成就的。
②阿拉伯人足跡遍及亞、歐、非三大洲,成為東西方文化溝通的媒介。他們把古代印度和中國的文化成就介紹到西方,又把阿拉伯的科學成就和伊斯蘭教傳播到東方。
③阿拉伯人不但善于吸收其他文化,而且還在鉆研的基礎上加以發展,在數學、天文學、醫學、物理學、化學、建筑學、文學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合作探究二:
提示:
古代朝鮮文化打上了中國文化的烙印。
①提倡儒學,實行科舉制,派貴族子弟到唐朝留學,培養國王所需要的各種人才。
②中國的漢字、漢文和儒家思想早就傳入朝鮮,新羅統一朝鮮后與唐朝密切交往,注重借鑒中國文化來發展本國文化,如朝鮮的文字、史學等。
③朝鮮人民推陳出新,在借鑒中國膠泥活字印刷的基礎上,發明銅活字印刷,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屬活字。
古代日本文化的發展主要得益于中國文化的影響。
①從3世紀開始,中國的漢字和漢文、儒學、律令制度逐漸向日本傳播,到唐代達到高峰,正是在中國文化的影響下,奈良時代的日本出現了文化發展的高潮,模仿唐朝在中央設太學、地方設國學,日本人還利用漢字創制了本國文字。
②隨著假名文字的發展,日本文化逐漸擺脫對中國文化的簡單模仿,由所謂的“唐風文化”轉化為具有日本特點的所謂“國風文化”。
3、在中華文化的影響下,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琉球列島、中南半島的越南以及以后隨著移民中南半島及南洋群島的大部分地區都曾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共同打造一個帶有鮮明中華文化的文化圈。
課堂知識鞏固:
1.A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高麗王朝表達“孝道”的律文內容,體現了高麗王朝法律的禮法融合特征,A項正確;B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項;C項說法絕對,材料不能說明高麗王朝社會各階層推崇儒學,排除C項;材料為高麗王朝《高麗律》的一些規定,不能體現高麗王朝民族孝文化歷史悠久,排除D項。故選A項。
2.B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文化的交流與傳播跨越了時間和空間。從古希臘到阿拉伯地區,從古代到近代,巴格達翻譯運動在人類文化的保留與傳承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為近代文藝復興創造了條件,B項正確;巴格達翻譯運動保存和發展了古希臘的哲學和科學,而不是阿拉伯文化,排除A項;材料反映了巴格達翻譯運動為文藝復興在歐洲興起創造條件,而不是希臘化時代的文化交流碰撞,排除C項;材料體現了巴格達翻譯運動對文藝復興運動的影響,D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項。故選B項。
3.A
【詳解】從材料中日本統治者對華的態度來看,由接受中國冊封到企圖與中國平起平坐,說明的是日本自大和擴張野心,A項正確;材料與日本國際地位無關,排除B項;材料與日本大化改新無關,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朝貢體系,排除D項。故選A項。
4.D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阿拉伯人傳播“阿拉伯數字”,促進了計算科學的發展,D項正確;“他第一個使用”并不是發明,排除A項;“0-9”十個數字最早由印度發明,故“西方文化”說法錯誤,排除B項;C項與材料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
5.D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中世紀的音樂的主要內容是誦經祈禱和禮拜歌唱;但隨著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也出現“歌頌了民間愛情的忠貞,嘲弄了封建騎士的卑劣”的音樂,迎合市民階層的價值取向,D項正確;該時期的音樂創作無法擺脫宗教文化的束縛,因為神學世界觀占據主導地位,排除A項;資產階級的文化以個人主義為核心,推崇個人的成功和價值實現,追求自由的生活方式,與材料不符,排除B項;文藝復興是指發生在14世紀到17世紀的一場反映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的歐洲思想文化運動,與材料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
6.C
【詳解】根據“這些故事分別來自當時阿拉伯帝國境內的印度、埃及、波斯和兩河流域等地”可知《一千零一夜》融合了許多其他文明的成果,由此可推知阿拉伯帝國的確立促進了多元文化的交匯,C項正確;“文化統一”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文化的交融,和絲綢之路無關,排除B項;“最發達”的說法無從體現,排除D項。故選C項。
7.B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阿拉伯帝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多民族的集合體,除阿拉伯人外,還有埃及人、突厥人、波斯人、敘利亞人等。各族通過互相接觸、互相影響,逐漸融合滲透,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生存斗爭中認同了阿拉伯文化,B項正確;古羅馬時期,東西方文化已有交流,排除A項;世界文化是多樣性,沒有體現一體性,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阿拉伯文化引領世界文化的發展潮流,排除D項。故選B項。
8.D
【詳解】《三國史記》于1145年(高麗仁宗二十三年)由金富軾等以文言文編撰,與材料時間不符,D項符合題意;A、B、C三項的描述符合史實,與題意不符,排除。故選D項。
9.B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奧斯曼帝國地處陸、海會合處,遼闊邊地可充作自由貿易區等自然地理狀況,體現出其客觀上有利于東西方文化的交流,B項正確;奧斯曼帝國在東西方交流和貿易中的重要位置,并不能直接促進資本主義萌芽產生,A項;優越的地理位置未能使奧斯曼帝國長期繁榮,排除C項;導致東西貿易通道被壟斷與“貨物都可以在那里暢通無阻地買進賣出”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
10.C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德里蘇丹統治后期,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教徒在生活以及宗教儀式方面逐漸趨同,這說明德里蘇丹國的統治特點是伊斯蘭教和印度教融合,C項正確;材料和兩大教派人數上的優勢無關,排除A、B項;宗教融合現象的出現說明當時宗教政策相對開明,排除D項。故選C項。
11.(1)特點:一神教;政教合一;高度集權;某些教義具有科學性和合理性; 順應了時代的發展;成為阿拉伯半島統一的思想基礎。
(2)原因:結合其他宗教如猶太教等;從多神教演變而來。
【詳解】(1)伊斯蘭教的特點,根據“伊斯蘭教尊奉獨一的真主安拉,擯棄偶像崇拜,以一神崇拜代替氏族部落的多神崇拜”可以看出一神教和高度集權;根據“《古蘭經》是穆斯林尊奉的宗教經典,也是阿拉伯國家關于政治、經濟、軍事和法律制度的經典”可以看出政教合一;根據“伊斯蘭教反對血親復仇、近親婚配和棄嬰,禁止高利貸和賭博行為,提倡賑濟貧民、寬待和釋放奴隸,強調保護財產的私有權”等信息可以看出某些教義具有科學性和合理性;根據“這些措施贏得了廣大群眾的支持”可以看出順應了時代的發展;根據“從而為建立阿拉伯統一國家奠定了思想基礎”可以看出成為阿拉伯半島統一的思想基礎。
(2)從全球史的角度分析伊斯蘭教產生的原因,根據“穆罕默德參照基督教和猶太教的經典,將其中他認為阿拉伯人能夠接受的教義和阿拉伯原始宗教中的一些教義設法結合起來”可以看出,結合了其他宗教如猶太教等創立了伊斯蘭教;根據“以一神崇拜代替氏族部落的多神崇拜”等信息和所學可知,是從多神教演變而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宾川县| 高邮市| 蒙城县| 普宁市| 西畴县| 通许县| 谷城县| 临沭县| 通州区| 盐津县| 宁国市| 太白县| 乌兰浩特市| 廉江市| 白山市| 改则县| 藁城市| 隆回县| 邓州市| 临沧市| 林芝县| 彭州市| 蕲春县| 淮北市| 南城县| 富裕县| 西乌| 华阴市| 淮阳县| 宁蒗| 长武县| 正蓝旗| 江陵县| 昔阳县| 孝义市| 达拉特旗| 贵南县| 和政县| 乌拉特后旗| 新干县| 盘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