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歷史學案第20課 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 學案【學習目標】1.了解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重要科技與文化:賈思勰和《齊民要術》;祖沖之和圓周率;書法、繪畫及雕塑。2.認識南北朝時期的科學成就承上啟下,在我國科技史上放射異彩,是中華民族貢獻給人類的一份寶貴財富。3.通過對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化的學習,初步認識我國古代的書法藝術和石庫藝術,培養藝術修養和文物鑒賞能力,批判地繼承古代優秀文化遺產的能力。【重點難點】1.重點:祖沖之與圓周率,《齊民要術》,“書圣”王羲之。2.難點:圓周率及推算涉及復雜的數學概念和方法,魏晉南北朝科技文化發展的特點。【自主學習】一、賈思勰與《齊民要術》1.著作:北朝的 編撰了農學著作 。2.內容:總結了農、林、牧、副、漁等方面的生產技術。強調農業生產要遵循 ,因地制宜,不誤農時;要改進生產技術和工具;提出了多種經營和商品生產等重要思想。3.影響:我國 的農學。對后世農學的發展有深遠影響,在世界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二、科學家祖沖之1.地位:祖沖之是 的一位杰出科學家,在數學、天文歷法和機械制造方面都要重大成就。2.成就(1)數學:①把 精確到小數點以后的第 位數字,這項成果領先世界近千年。②著有數學名著 。(2)天文:測算一年時間與現代天文科學測算的結果只差 秒。(3)歷法:創制當時最先進的 。(4)機械制造:制造 、水碓磨、千里船等。三、書法、繪畫與雕塑1.書法(1) 以后:書法成為專門供人們欣賞的藝術。(2)曹魏: (獨創楷書)和胡昭是書法名家。(3)西晉:設置 ,標準書體為鍾、胡書法。(4)東晉:① 被譽為“ ”,筆勢“飄若如云,矯若驚龍”。②代表作是 ,被稱為“ ”。(5)北魏: 書體,蒼勁厚重,粗獷雄渾。2.繪畫(1)著名畫家: 是東晉最著名的畫家。(2)繪畫特點:擅長 畫,線條優美活潑,人物傳神,富有個性。(3)代表作品: 和 。3.雕塑:石窟藝術(1)代表:山西大同的 、河南洛陽的 。(2)特點:繼承了秦漢以來我國雕塑藝術的優良傳統,吸收了外來 造型藝術的特點。【當堂達標】1.(蘭州中考)某中職學校在美化校園、設計古代文化名人長廊的時候,尚缺一座農學方面的人物塑像,應該選取哪一個人物原型比較合適?( )A.蔡倫 B.賈思勰 C.祖沖之 D.宋應星2.(綿陽中考)割圓術是具有“極限”思維的圓周事計算方法。用此方法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后七位的科學家是( )A.劉徽 B.宋應星C.賈思勰 D.祖沖之3.他生活在曹魏時期,他獨創楷書書法,剛柔兼備,點畫之間,多有異趣,后人稱他的楷書為絕世之作。這位著名的書法家是( )A.鍾繇 B.胡昭C.王羲之 D.顧愷之4.(青島中考)燦若星辰的文化遺產,是人類珍貴的記憶,是歷史偉大的豐碑。下列屬于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化遺產的是( )A.王羲之的《蘭亭集序》 C.徐光啟的《農政全書》B.宋應星的《天工開物》 D.李時珍的《本草綱目》5.一位東晉的畫家認為:“傳神寫照,正在阿堵(眼睛)。”即眼睛最能傳達人的精神面貌,畫人物關鍵在于畫眼睛。這位畫家是( )A.王羲之 B.顧愷之C.司馬遷 D.張仲景6.歷史興趣小組的同學為云岡石窟涉及的解說詞,其中正確的是( )A.開鑿于兩漢,宣傳的是佛教 B.開鑿于東漢,宣傳的是道教C.開鑿于北朝,宣傳的是佛教 D.開鑿于秦朝,宣傳的是道教7.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祖沖之使用的運算工具是竹棍,即古人所說的“算籌”。他計算圓周率,必須使用算籌對九位數字的大數進行130次以上的計算,這其中包括開方,運算異常艱巨。材料二 今采捃經傳,爰及歌謠,詢之老成,驗之行事;起自耕農,終于醯醢,資生之業,靡不畢書。----賈思勰請回答:(1)材料一體現了祖沖之的哪一項重大貢獻?除此之外,他的成就還有哪些?(2)材料二中人物所著的《齊民要術》在中國和世界歷史上的地位如何?(3)材料中的兩人的生活時間及身份各是什么?(4)結合材料分析,我們應學習兩人的哪些優秀品質?【我的收獲】參考答案【自主學習】一、1.賈思勰 《齊民要術》 2.自然規律 3.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二、1.南北朝 2.(1)圓周率 七 《綴術》(2)50(3)《大明歷》 (4)指南車三、1.(1)東漢(2)鍾繇(3)書博士 (4)王羲之 書圣 《蘭亭集序》 天下第一行書(5)碑刻 2.(1)顧愷之(2)人物(3)《女史箴圖》 《洛神賦圖》 3.(1)云岡石窟 龍門石窟 (2)佛教【當堂達標】1.B 2.A 3.D 4.A 5.B 6.C7.(1)計算圓周率。制定《大明歷》,設計制造出指南車、水碓磨和千里船等。(2)《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第一部完整的農書,對后世農學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在世界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3)祖沖之是南朝的杰出數學家,賈思勰是北朝時期的農學家。(4)嚴謹務實、刻苦鉆研、注重實踐、勇于進取與創新的品質等。(言之有理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