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六章 變化的地形【概念與規律】一、火山與地震1、地形及其變化(1)地形:即地球表面的各種形態。有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等。①山地: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相對高度也較大,坡度較陡,峰巒高聳,溝谷幽深。②丘陵:相對高度較小(一般不超過200米),地勢起伏較小,坡度較緩。③平原: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寬廣平坦,起伏很小。④高原:高原特點是海拔高,內部相對高度小,范圍比較大,周圍常有明顯陡坡。⑤盆地:周圍高,中間低,周圍是山地或高原,中間是平原或丘陵。(2)地形的變化:地殼是運動和變化著的,因而地表形態也是不斷變化的。所謂“滄海桑田”的成語,正是人們對自然界地形變化的生動描述和感嘆。(3)地形變化的原因:引起地形變化的原因有來自地球內部的內力作用和來自地球外部作用力二個方面。內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是熱能,表現為地殼運動(包括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巖漿活動和地震等。外力作用有:風化作用、流水作用、風、海浪、冰川作用等,其能量主要來自太陽能。另外,生物和人的作用也會引起地形變化。(4)地形變化的速度:地質作用有些非常激烈,地形會發生劇變,如火山噴發、地震、山崩、泥石流等。有的地形變化卻非常緩慢,不易被人們覺察,但年長日久仍會顯露出“滄海桑田”的明顯變化。2、火山(1)火山噴發:是由于地殼內部灼熱的巖漿從地殼裂口處或地殼脆弱的地方猛裂沖出地面造成。其現象常常是驚心動魄,十分壯觀的。圖4-1表示火山的構造。(2)火山噴出物:有氣態、液態和固態物質三類。氣態物以水蒸汽為主,還有氫氣、二氧化硫等。液態物是從火山口溢出的高溫巖漿。 圖4-1固態物有火山彈、火山砂和火山灰等。(3)火山的分類:一般將火山分為三類。①活火山:是指目前正在噴發或經常噴發的火山。世界上現有500多座活火山。②死火山:是指在人類歷史以前爆發過的火山。③休眠火山:是指在人類歷史上曾經爆發過,以后長期處于平靜,但仍可能爆發的火山。(4)火山的利與弊:強烈的火山噴發會造成生命財產的重大損失和局部氣候變化,有很大危害性。但另一方面,火山噴發也可能帶來新的礦產和地熱資源,為我們所利用。3、地震(1)地震:地震是指地殼的突然震動。地震是常見而對人類威脅最大的一種地質災害。地球上每年約有500多萬次地震發生,其中能被感覺到的地震約有5萬多次。造成嚴重破壞的地震平均每年約十多次。(2)地震原因:產生地震主要原因是來自地殼內部力量,使地殼堅硬的巖石產生斷裂和移動而引起。另外,某些人類活動如修大型水庫、爆炸等也會引發局部地震。(3)地震時現象和造成的災害:大地震發生時,在震中(地震中心)附近,大地會發生上下顛簸和左右搖晃。也會造成山體滑坡和巖石崩落、地面褶皺、開裂、塌陷或隆起,還會引起海嘯。地震會使房屋倒塌、橋梁斷裂,交通、水電中斷,還會引起火災,使人民生命和財產蒙受重大損失。如1976年我國唐山大地震使100多萬人口的大城市頃刻化為廢墟,有24萬人喪生。(4)地震程度的表述:①震級:震級表示地震釋放能量的大小,震級每增加1級,釋放能量約增加33倍。1級最小。3級以上地震能被人感覺到。5級以上均屬于破壞性地震,且隨震級增大破壞性也增大。76年唐山大地震震級達7.8級。②烈度:烈度是指地震對地面的影響和破壞程度,通常分為12級。一般地說,烈度大小與震級大小、該地與震中距離和震源深淺等有關。震級大、與震中距離近、震源淺則烈度就大。 烈度達3度時人能察覺,6度以上則會造成較大破壞,達到11、12度時,將使大批房屋倒塌、地面嚴重變形,造成巨大自然災害。(5)地震預報:地震發生前,大地、天氣、水文、地磁及一些動物的行為常有異常變化,根據這些預兆,預報地震的發生,稱為地震預報。正確的預報可大大減輕地震給人類造成的損失,但因地震成因復雜,目前還不能正確預報所有地震。下面一些現象與地震有很大的關聯,常作為地震發生的預兆。①地下水變化:如發生井水冒泡、水位突然上升或下降,地下水中氡氣含量增加等異常。這是因為地震前,在地應力作用下,含水層會受到擠壓或拉伸發生變形,地下水所處條件發生改變而引起地下水位異常變化。②地溫變化:地震前常有地溫明顯增高,天氣有異常悶熱的感覺。因為一般情況下,地下深處溫度(地溫)變化是很小的,但地震前,由于深處巖石結構復雜的變化會產生大量熱能,引起地溫的升高。③地電變化:地下土壤巖石天然存在電場,稱為地電,可用電表測量它的存在和數值。地震前,巖石發生變形,地電也有異常的變化。④地磁變化:地球本身是一個大磁體,地球周圍空間存在的磁場叫地磁場。地震發生前,該處地磁場也常有異常變化,可用儀器測量它的變化。⑤地形微小變化:地震前,由于巖層受內力作用發生變形,使地形也發生微小變化,這需要借助儀器才能測量出。⑥一些動物行為失常:不少動物的某些感覺器官有特別靈敏的功能,能感覺到地震發生之前自然環境的微小變化,出于生物的本能會表現出一系列異常的反應。所以地震前常有老鼠出洞、螞蟻搬家、雞犬不寧等異常情況出現。(6)發生地震時應對措施:發生地震時,必須冷靜迅速作出正確的應對措施,以使生命財產損失盡可能減小。其核心是保護生命安全,防止災害擴大,減小財產損失。課文中的幾條如:迅速關閉煤氣、滅火斷電,人員迅速跑到室外空曠處且遠離高壓線和陡坡,在室內則應躲在廚房衛生間等狹小空間或牢固物下面,以及不要誤聽謠傳等都應記住。(7)地震和火山的分布:世界上地震與火山集中分布在兩個地帶:①環太平洋地震火山帶。②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火山帶。這與地殼的板塊分布有關,這兩個地震火山帶均處于板塊與板塊之間。我國處在這二個地震火山帶交界處,是個多地震國家,普及地震有關知識對減小地震造成的損失具有很大意義。二、海陸的變遷1、海陸變遷(1)海陸變遷的事例:①喜馬拉雅山是當今世界上最高峻山脈,但在幾千萬年前,那里還是茫茫的海洋。科學家在喜馬拉雅山上,發現了許多海洋生命的化石,證明這里曾經是大海。②臺灣海峽過去曾經是陸地,后來變成了淺海。據考證,在臺灣海峽的底部,至今還保留著古河道的痕跡。③大連市的星海廣場是一處新的旅游景點,但原來該地是一個海灣,并沒有廣場陸地。由于移土填海,人工造田,才使原來的海灣變成了現在的陸地。(2)海陸變遷的原因:海陸變遷是地形變化中的一類,促使海陸變遷的動力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來自地球內部,如地殼運動、火山、地震等;另一方面來自地球外部,如風和流水等的侵蝕作用,生物和人類的活動等。2.魏格納與大陸漂移說(1)魏格納在地圖上的發現:人類對地形變化原因的探索從未間斷過,德國科學家魏格納就是一個為科學獻身的典型。他在觀察世界地圖時發現,大西洋兩岸的非洲和南美洲大陸的輪廓非常相似,幾乎可以拼合起來。其他大陸之間也有類似現象,又發現美洲和非洲的動物之間存在著一定親緣關系,于是大膽地提出了“大陸漂移說”。(2)大陸漂移假說:這是魏格納在1912年提出來的,認為地球上的大陸原來是連在一塊的,周圍是海洋;后來大陸分裂成幾塊,向各個方向移動。目前的海陸分布格局是大陸在海洋上漂移分離造成的。3、板塊構造學說(1)板塊學說的建立:20世紀60年代,在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假說”和后來的“海底擴張說”基礎上,經過許多科學家研究,發展形成了“板塊構造學說”理論。(2)板塊學說主要內容:①地殼的巖石圈被分裂成六大板塊。板塊“漂浮”在軟流圈上。②軟流圈的物質運動使板塊移動,板塊上面的大陸和海洋隨著發生漂移,六大板塊的運動目前還在緩慢地進行。③板塊之間是地震火山容易發生的地方。(3)板塊學說的作用:板塊學說能較好地解釋高山、大洋的地形變化和火山、地震的發生以及地下礦藏形成的原因,還可以預測世界海陸分布變化的趨勢。如因為板塊運動,地殼巖石的碰撞會造成褶皺和斷層,從而造成新的山脈和深溝。實際上,喜馬拉雅山就是這樣從海洋變成了高山,而且目前還在“長高”。板塊學說也還有一些未能解決的問題,這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發展。三、地形的緩慢變化1、來自地球外部作用對地形的影響(1)巖石的風化:“風化作用”就是巖石在“熱脹冷縮”和冰、水以及生物的共同長期作用下,使巨大的巖石崩裂破碎。(2)流水的作用:流水作用是導致巖石風化和地形變化的重要力量。流水對地表巖石和土壤的侵蝕使巖石碎屑和土壤顆粒隨流水從高處流向低處,使地形趨于平坦,流水的沖積常使江河入海口形成三角洲。含有二氧化碳等酸性水能溶解石灰巖,從而形成溶洞。海浪對巖石的拍打和沖擊會侵蝕海岸,能造成怪石嶙峋的礁石。(3)風的作用:大風能使大礫石滾動和撞擊,也能使沙丘搬家,風的作用也改變著地形。(4)冰川作用:巨大冰川的移動,使巖石和土壤隨之“搬家”,改變了原來的地形。(5)生物作用:苔蘚、地衣等生物能腐蝕石塊。珊瑚蟲能形成島礁,許多生物的長期作用也能改變地形。(6)人的作用:人類活動如筑壩攔河,移山填海,開挖運河,圍海造田等會使局部地形發生明顯變化。人們在改造自然地形時必須科學合理,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保護好自然。2、等高線地形圖(1)絕對高度:我們把某一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叫絕對高度,又稱“海拔”。(2)相對高度:某一地點與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稱為兩地間的相對高度。(3)等高線:地圖中的“等高線”就是經過實地測量各點的高度,然后用平滑曲線把高度相同的點連結起來而成的。同一條等高線上的點高度均相等。(4)等高線地形圖:是一種描有等高線的地圖,它可以反映出各地的地形高低情況。等高線地形圖一般以絕對高度來描繪。(5)等高線地形圖的特點:①每一條等高線上各點的高度均相等;②每兩條相鄰的等高級之間高度差相等;③不同高度的等高線不會交叉;④等高線密集處地形陡峭,等高線疏稀處地形平緩。【啟迪與拓展】例1 我國宋代科學家沈括在太行山的崖壁中看到一條條含有螺蚌殼和鵝卵石的條帶狀巖層,這能說明( )A、螺蚌等生物原來是生活在山崖上的B、地形也是在變化的,海陸也會發生變遷C、地形是穩定不變的D、地形發生改變都是很劇烈的分析:沈括當時認為:“此乃昔之海濱,今距海已近千里”,并推斷整個華北平原“皆濁泥所湮耳”,即是河流帶來的泥沙沖積而成平原。事實上,螺蚌等是生活在水中的生物,鵝卵石也是在水中的,現今這帶螺蚌殼的山崖原來應是在水下,由于漫長歲月中,地形發生了滄海桑田的變化而成了現在情形。所以答案應選B。例2 公元前780年,我國陜西地區發生了一次大的自然災害,古籍《詩經》上有這樣的記錄:“燁燁震電,不寧不令。百川沸騰,山冢卒崩。高岸為谷,深谷為陵。”這是發生了( )A、地震 B、火山噴發 C、泥石流 D、洪澇分析:上述文字的意思是:“大地在震動,有閃閃的地光和隆隆的地聲,煞那間,山崩地裂。河水在上下翻滾,原來的高山傾刻間變成了深谷,而過去的深溝如今卻變成了隆起的丘陵。”這是典型的地震情況描述。這一記載也是世界上最早對地震的文字記錄。所以答案為A。例3 關于火山,下面哪句話是不正確的( )A、火山噴發是由于灼熱的巖漿從地殼裂縫中噴出B、火山噴出物既有高溫巖漿,也有水蒸汽等氣體和火山灰等固體物C、火山噴發后,由于噴涌的巖漿冷凝后常會形成圓錐形的火山丘或火山島D、火山噴發會造成很大災害,沒有任何好處分析:事物有二面性,火山噴發會造成災害,使我們遭受很大損失。但火山噴發也會帶來新的礦藏或地熱資源(如溫泉等),因而也有有利的一面。該題中的A、B、C均是正確的,所以答案應選D。例4 關于地震發生時的應對措施,下面各選項均正確的是( )①迅速切斷電源,關閉煤氣,熄滅爐火。②關緊門窗,躲到寬大的房間里。③迅速跑到空曠處,并遠離高壓線。④若來不及跑出屋外,則躲到廚房、衛生間等狹小空間。⑤有人傳說要發生地震,馬上廣為傳播。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①③④ D、①④⑤分析:地震時,地面變形會使房屋的門窗打不開,妨害人員迅速出逃,而房屋倒塌時在寬闊房間受傷害程度一般比較大,所以②是錯的。另外,地震預報事關重大,應由當地政府部門發布。要防止危言聳聽的誤傳及不良分子的造謠。所以⑤也不對。則答案應選C。例5 板塊構造學說與大陸漂移說有什么不同?板塊學說將地殼分成那六大板塊?為什么火山地震集中發生在板塊交界處?分析:①大陸漂移說認為地球上大陸原是連在一起的,周圍是海洋;后來大陸分裂成幾塊,大陸在海洋上漂移分離才造成現在的海陸格局。而板塊學說認為地殼的巖石圈被分裂成六大板塊,板塊“漂浮”在軟流圈上,大陸和海底的板塊都在軟流圈上“漂移”。②六大板塊分別是: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除太平洋板塊為大洋板塊外,其余板塊既有陸地又有海洋。③一般說來,板塊的內部,地殼比較穩定。而兩個板塊之間的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火山和地震多集中分布在這一地帶。例6 “溫泉”是療養和旅游景點之地。溫泉的水溫有的可達80℃以上,能煮熟雞蛋。你知道溫泉是怎樣形成的嗎?能說出一些你知道的溫泉嗎?分析:溫泉的分布也集中在地震火山帶,這與板塊運動有關,在板塊與板塊交界處或其他地殼活動活躍的地方,地殼的巖石產生了一系列的斷裂,灼熱的巖漿上升進入了巖石的縫隙中,使地下水受熱,形成了溫泉。根據地下水受熱程度不同,溫泉水溫也不同,有的溫泉水溫可以達95℃以上,泉水翻滾不息。有的溫泉水能沖出地面幾米高。許多溫泉含有的礦物質對皮膚病、關節炎和某些疾病有特殊療效,可以為人們所利用。有的溫泉含有有毒物質,如硫酸泉、毒氣泉,會使人畜患病甚至死亡,這是我們應注意的。我國的溫泉很多,如云南騰沖、黑龍江的五大連池、吉林長白山溫泉、河北承德熱河溫泉、西安的“華清池”、浙江寧海也有溫泉,而我國西藏、臺灣更有許多著名溫泉。例7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俗語是贊美這兩座城市像天堂般的美麗。而西湖則是這天堂中的明珠。“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西湖的美景不知醉倒了多少中外游客。你知道西湖是怎樣形成的嗎?分析:在7000多年前,這里本是大海的一個又淺又小的海灣,兩側小山成為伸向海洋的半島。由于錢塘江和長江夾帶的大量泥沙入海,漲潮時泥沙在兩個半島之間堆積起來,把大海隔開,這才形成了一個湖。這就是西湖的來歷。地質學中把這樣形成的湖叫做“瀉湖”。是流水的作用使地形發生變化的一個典型例子。西湖很淺,水深僅2米多,很容易被泥沙淤塞填沒,因而需要經常進行疏浚和治理。歷代杭州人民就不斷對西湖進行疏浚、治理和保護,才有今天的美麗。值得一提的是唐宋時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和蘇東坡都在杭州擔任過行政長官,他們采取了許多措施來大力治理西湖,并很有成績。這些事跡為后人所稱道,留下了許多傳說和故事。例8 現在的南極洲地層中有很多煤,而煤是在溫暖氣候下,大片森林埋入地下受高溫、高壓作用而形成的。那么冰天雪地的南極洲過去怎么會有森林呢?分析:根據板塊學說理論,板塊“漂浮”在軟流圈上慢慢地移動著。現在大陸的位置都有可能經過“漂移”,南極洲過去可能處在溫暖氣候的位置上,因此曾經有茂密的森林,并形成了煤,由于板塊的運動,才“漂”到現在冰天雪地的高緯度位置。例9 甲地與海平面的垂直距離為2000米,比乙地低1200米,下面正確的是( )A、甲的海拔為800米 B、乙的海拔為1200米C、乙、甲兩地相對高度為800米 D、乙的海拔為3200米分析:海拔(即絕對高度)是指該地與海平面的垂直距離,而相對高度則是某一地點與另一地點間垂直距離,等于兩地絕對高度的差值。所以題中甲的海拔為2000米,乙與甲的相對高度為1200米,乙的海拔應為3200米。所以答案為D。例10 如圖4-2所示,甲、乙兩隊登山,甲從營地B出發,乙從營地C出發均向山頂A攀登。問:(1)兩隊行走路程哪個長?(2)攀登的山坡哪隊陡?(3)攀登的高度相同嗎?分析:(1)從等高線地形圖中可知,BA距離大于CA,所以甲隊走過路程較長。(2)在等高線地形圖中,等高線越密的地方地形越陡,所以乙隊攀登山坡比較陡。 圖4-2(3)甲隊是從350米處到500米高處,相對高度為150米。乙隊卻是從300米處攀向500米高處,相對高度為200米,所以乙隊攀登高度大。【思考與練習】1、在人和生物生活的地球上,分布著高低起伏,多種多樣的_________,有:高原、山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地形也是會發生_________的,這改變有的劇烈,有的卻很__________________。2、火山噴出物中,氣態物質主要是_________,還有_________、_________等;液態物質是_________;固態物質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3、火山有_________火山、_________火山和_________火山三種類型。4、地震是一種對人類威脅很大的自然災害,地球上每年發生能被人感覺到的地震約_________次,造成嚴重破壞的平均每年約有_________次。絕大多數的地震是由于_________的力量使堅硬的地殼產生_________、_________而造成的。5、一旦地震發生,人們應立即作出正確的反應,以減小傷亡和損失。在家中應立即_________煤氣,_________火爐,_________電源。迅速跑到_________,并應 高壓線和陡坡。若來不及跑出家時則應躲在_________空間或牢固物下面。6、盡管火山給人類帶來災難,但是人們發現火山灰中有豐富的 ,火山巖又是優質的_________材料。在火山中還常有_________,而且有豐富的_________形成溫泉,成為旅游勝地。7、世界上火山、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_________帶和_________帶。這與板塊分布有關。8、下列不屬于地形概念的是( )A、山地、高原 B、城市、農村C、平原、盆地 D、丘陵、平原9、關于地形變化,下面正確的是( )A、地形一般都是穩定不變的B、地形如果發生變化,都是劇烈的C、地形變化與人類無關D、地形是不斷變化的,有的劇烈,有的緩慢10、“灼熱的巖漿從裂口噴向天空,高達上千米,形成一片火海,空氣中充滿灰煙和水汽……”這是發生了哪種地質現象?( )A、地震 B、火山噴發 C、泥石流 D、滑坡11、下面不屬于地震發生時情況的是( )A、遍地干旱、作物枯萎B、大地上下顛簸,左右搖晃,房間中吊燈激烈擺動C、大地褶皺開裂,地面隆起或陷落D、山體發生滑坡,河水翻滾12、地震前常有一些異常現象發生,據此可作為預報地震參考。下列幾項中與地震預兆無關的是( )A、地下水位突然升高,井水冒泡,地溫明顯增高B、老鼠出洞、螞蟻搬家,雞犬不寧C、家庭電路電壓降低,電燈變暗,電風轉速減慢D、儀器測量到地形有微小變化13、我國目前已經發現的火山,大部分是( )A、活火山 B、休眠火山C、死火山 D、間歇火山14、破壞性地震的震級約為( )A、3級以上 B、4級左右B、5級以下 D、5級以上15、火山和地震大多發生在( )A、靠近海洋的地方 B、人類活動頻繁的地方C、沙漠或荒野中 D、地殼活動比較頻繁的地帶16、地形發生“滄海桑田”變化是地球_________力量和_________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17、地球的內力作用主要表現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它們塑造了山嶺和低地,使地球表面變得_________,來自地球外部的力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它們把高山削低,將低谷填平,使高低不平的地表形態處于__________________。18、德國科學家_________通過對世界地圖觀察,并經過進一步研究,提出了 假說。認為2-3億年前,地球上只有_________塊大陸,以后逐漸_________,“漂移”到現在的位置,形成了目前海陸分布的格局。19、海底地形成是多種多樣的,海底既有_________,也有_________,還有深深的_________。20、海底山嶺兩側的大洋地殼正在緩慢地向大陸方向移動。移動的大洋地殼碰到大陸地殼時會發生_________,并且俯沖_________大陸地殼底下,這樣在海洋會形成深深的________和一系列的________,而在大陸上則會形成_________和_________。21、在“大陸漂移說”和“海底擴張說”的基礎上,經過許多科學家的努力,在20世紀六十年代,建立了_________學說理論。22、板塊學說認為:巖石圈被分裂成_________板塊。板塊_________在 上慢慢地移動著。大陸和海底板塊都在軟流圈上_________。23、板塊學說中的六大板塊是:非洲板塊、_________板塊、_________板塊、印度洋板塊,_________板塊和南極洲板塊。24、關于板塊學說,下列正確的是( )A、地殼巖石由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北美洲和南極洲七大板塊構成。B、板塊內部已穩定,不會再分成小塊。C、板塊過去是運動的,現在已基本停止了運動。D、板塊交界地帶是世界上主要火山、地震分布帶。25、觀察課本中板塊運動情況圖,推測幾千萬年后,將消失的海洋是( )A、紅海 B、大西洋 C、地中海 D、印度洋26、看課文世界板塊分布圖,把下列板塊活動與形成的相關地形用直線連結起來。A、太平洋板塊向亞歐板塊俯沖 (1)喜馬拉雅山脈和青藏高原形成B、印度洋板塊向亞歐板塊俯沖 (2)日本、中國臺灣多火山地震C、非洲板塊向亞歐板塊俯沖 (3)歐、亞、非三洲之間的地中海在縮小27、將下列地形類型與其形態描寫用直線連接起來。A、山地 (1)海拔較低,寬廣平坦,起伏很小B、平原 (2)海拔較高,坡度較陡,峰巒高聳C、丘陵 (3)海拔較高,地面坦蕩或起伏不大,邊緣比較陡峻D、高原 (4)海拔較低,地面有起伏,坡度較緩E、盆地 (5)四周高、中間低、周圍有山嶺環繞28、由于熱脹冷縮,滲入巖縫的水結冰膨脹,及植物根系等共同作用,巖石會發生_________這種現象叫_________。29、流水對地表巖石和土壤都有_________的作用。巖石的碎屑和土壤的顆粒會隨著流水從_________處,然后慢慢地沉積下來,使高低起伏的地形逐漸趨于_________。30、含有二氧化碳等物質的酸性水能侵蝕石灰巖,會形成_________,還可看到石筍、石柱。31、風對地形改變也起到作用,大風能使粗大的礫石_________、_________,使巨大的巖石變成上大下小的_________狀。在沙漠中,大風常使_________搬家。32、來自地殼外部,能引起地形改變的作用是( )A、流水、風、海浪、冰川 B、火山、地震C、板塊構造運動 D、大陸漂移33、下列地形變化屬于人工作用造成的是( )A、喜馬拉雅山 B、浙江千島湖C、杭州西湖 D、四川盆地34、臺灣海峽曾經是陸地的證據是人們發現現在臺灣海峽底部保留著( )A、古動物化石 B、古植物化石C、古河道的痕跡 D、有石油和天然氣35、長江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地球外力作用,江河夾帶泥沙,長期堆積而成B、地球內力作用,板塊運動而成C、火山噴出物形成D、人類活動造成36、我國下列地區中,風力作用侵蝕最強的是( )A、西南地區 B、西北地區C、華北地區 D、江南地區37、下列現象中由風化作用直接形成的是( )A、風蝕蘑菇 B、沙塵暴C、巖石崩裂 D、沙丘38、為了描述地形中的高低情況,在地圖中,把高度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的線就是 線。用這種線表示地面高紙起伏的地圖叫_________圖。39、在等高線地形圖中,等高線密的地方表示該地_________,等高線疏稀的地方表示地形__________________。40、絕對高度是指某一地點高出__________________,也稱_________。相對高度是指某一地點與__________________的垂直距離,也稱“高差”。41、甲地海拔為300米,與甲地相對高度為1200米和500米的乙地和丙地的海拔分別是_________米和_________米,乙地與丙地的相對高度是_________米。42、珠穆朗瑪峰的海拔為8848米,吐魯翻盆地的海拔為-155米,則兩地相對高度為( )A、8693米 B、8848米C、8903米 D、9003米43、看圖4-3A的海拔是_________米 圖4-3B的海拔是_________米A、B相對高度是_________米44、看圖4-4,完成下列要求:(1)按圖上各點高程繪 制成等高線圖;(2)圖中等高距為_________米;(3)A、B、C三處坡度較陡是_________。45、對埃及的“獅身人面像”造成破壞的主要外力是( ) 圖4-4A、流水 B、風 C、海浪 D、冰川46、三角洲主要分布在( )A、河流的上游 B、河流的河口C、河流的彎曲處 D、河流的任何部位47、閱讀課本中有關世界地震、火山和板塊分布圖,完成下題。世界上地震和火山集中分布的地帶有:美洲板塊與_________板塊交界處,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與 板塊交界處及非洲板塊和印度洋板塊與__________________板塊交界處。48、珠穆朗瑪峰從古海洋變成世界最高峰;這主要由于受到( )A、外力作用 B、內力作用C、堆積作用 D、搬運作用49、地球的內部有三個圈層,中心部分是_________,主要由鐵和鎳組成,溫度高達_________。中間部分是_________,最外是薄薄的__________________。各處地殼厚變不同。大陸地殼較_________,而巖石密度較_________;海洋地殼較_________,而巖石密度較_________。50、圖4-5是某地等高線地形圖,有紅黃兩隊準備登山。紅隊從營地B出發,黃隊從營地C出發,均向未名山A攀登。(1)走過路程較長的隊是______;(2)攀登山坡較陡的是_______隊;(3)紅隊攀登高度為_________米,黃隊為_________米;(4)兩隊選擇的路線各有什么特點?二條路線各適合那此人群? 圖4-5【探索與實驗】示例1 動手做:等高線地形示意模型(1)目的①在等高線地形圖中識別地勢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緩;②理解平面的等高線地形圖的立體形象。(2)材料和工具①等高線地形圖,(也可自繪);②橡皮泥適量(或泥土、面粉團);③紙、筆、小刀、剪刀、三角尺等工具。(3)活動過程①觀察等高線地形圖,要求識別地勢的高低和坡度的陡緩;②同學討論:從地形圖中識別出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和平原;③取地形圖局部(或自繪一幅簡單等高線地形圖),用橡皮泥或泥土等制作立體地形模型。討論一下怎樣才能做得好。(4)提示①等高線密處坡度陡,等高線稀疏處坡變緩;②每二條相鄰等高線之間高度差相同;③每條封閉等高線圍成圖形即是立體地形在這一高度的水平剖面輪廓,利用這一知識可以按等高線地形平面圖制作出立體模型。課外實踐1 等高線分層設色地形圖(1)原由:我們常見的地形圖有一種具有各種顏色,叫做等高線分層設色地形圖。這種地圖是怎樣表述有關地形的信息呢?(2)用具:分層設色地形圖幾幅(如中國地形圖、浙江省地形圖或某地區地形圖)(3)探索問題:①等高線分層設色地形圖中是以什么來表達地形高低不同的?②綠色、蘭色、黃色、褐色和白色各表示那類地形?③分層設色地形圖與等高線地形圖有何關系?④在中國地形圖中,西南部與東南地區顏色有什么不同?能說出中國地形大致情況嗎?(4)提示:①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一般是按照越高越亮或越高越暗的原則,在不同的等高線之間著上不同的顏色;②一般地,綠色表示平原,蘭色表示海洋(顏色越暗,深度越大),黃色表示高原、山地、丘陵;褐色表示高山;白色表示雪線以上的部分。課外實踐2 調查和考察:地形變化的實例。(1)目的①了解地形變化的實際事例;②學習獲得信息的方法和資料的收集整理。(2)課題內容調查和收集你所在的地區、誠市或省內地形變化的典型事例。并整理出所收集的資料。(3)要求①地形變化的事例要求有8個以上;②獲得信息方法要求有三種以上(如書籍、報刊、電視、網絡和實地考察)最好有一項是你通過實地觀察和調查得到的;③整理出你收集的有關地形變化信息資料,可設計成表格、圖示、或其它你認為合適的方式。【科學擷萃】地貌與地貌學地球表面是地殼,平均厚度約17千米,總面積約5.1億平方千米,大部分是海洋,小部分是陸地。在一些更為詳盡的研究和書籍中,把地球表面的各種形態稱作地貌。陸地地貌可分為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和盆地。海底地貌分為大陸架、大陸坡和大洋底三大類。大洋底又有海溝、洋盆和海嶺等。地貌學是研究地球表面起伏形態及其發生、發展和分布規律的科學。是人類長期與自然界斗爭過程中發展起來一門學科。張衡和候風地動儀張衡(78—139)是我國東漢時期著名的科學家,公元132年他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架可測地震的儀器——候風地動儀。這臺儀器制成后放置在洛陽的靈臺,供觀測用。公元138年2月28日,安置在洛陽的地動儀偏西方位的龍嘴內銅九落入下面的銅蟾蜍口中,發出聲響報警。后被來人報告所證實,在甘肅蘭州和隴西發生了破壞性地震。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用測震儀器記錄到的破壞性地震。長白山的火口湖長白山主峰高達2744M,是我國東北第一高峰。山頂的天池是一個面積約10KM2的火山湖泊,水深達二三百米。二、三百萬年前長白山多次出現火山噴發,16世紀開始到1702年又噴發了三次。噴發后,火山口積水成湖。天地之水從山峰間豁口流出形成著名的天池瀑布,并成為松花江、圖們江鴨綠江等源頭。長白山上溫泉也分布很多。板塊學說的證實證實板塊運動的難點在于各大陸之間精密的大地測量,現在是利用激光,通過衛星反射和現代計算機技術解決了這一難題。如通過測量已確定夏威夷與日本之間正以11.1厘米/年速度靠攏,上海與澳大利亞之間以6厘米速度靠攏,而北美與歐洲之間則以1.1—1.4厘米/年速度相分離。中國地殼運動觀測網絡工程中國地殼運動觀察網絡,是以全球衛星定位系統觀測技術為主,輔以已有的空間技術,結合精密重力和精密水準測量構成的大范圍、高精度、高時空分辨率的地殼運動觀測網絡。它為研究地震活動的時空遷移規律,未來地震強度等一系列問題,提供了定量依據,大大提高了我國監測地震的能力和水平,為預報地震等地質災害起到重要作用。“地光”與地震地震發生前常會出現許多反常現象。“地光”就是其中之一。“瞬間,地面天空出現奇異的閃光,把大地照得通明。”1970年某月,云南通海地區天空中突然出現一片紅光,并且很快由紅變藍,在藍光閃過之后,大地巨震——大地震發生了!在地震中,還出現約4米高的火炬狀“地光”,一直延續10多分鐘之久。1975年營口大地震前,人們也看到過頂部呈園弧形的地光,還有一串串紅色的火球。那么“地光”究竟是怎樣產生的呢?一種解釋是:地震,特別是強烈地震發生時,由于巖石運動,地層斷裂產生的劇烈磨擦等,會產生電荷,同時,巖層的磨擦和斷裂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熱量,便地層中水分急劇蒸發,并被分解成氫氣和氧氣。當氣體被放電點燃時,就發生爆炸發光。這就是地震前從“地縫”中跳出來的“地光”。古城堡的奧秘蒙巴薩布市是非洲肯尼亞的一個沿海港口城市,在該城東部海邊有一座建于17世紀的古城堡,城堡建在離海面5米高的小坡上。這座城堡的聞名是它神秘的城墻。與一般古城堡不同的是,這座城堡的墻上嵌滿了大大小小的貝殼,五顏六色,十分美麗,使人覺得來到童話世界的夢景中。這座城堡因而成為吸引游人的游覽勝地。城墻上的貝殼是當年的建筑師裝飾上去的嗎?不是。是小動物們自己從海水中爬上去留在那里嗎?也不是!那么貝殼究竟怎樣留在城墻上的呢?經過許多科學家的研究,終于揭開了這古城堡的秘密。原來,這座城市所在地的地殼很不穩定,經常會發生沉降和上升的變化。它在短短300多年內,先是地面下沉,使建在岸上的城堡沒入海水之中,于是牡蠣和一些貝類就把城墻當作家,在此生活和繁殖,其貝殼就嵌入墻中。后來,地殼又開始上升,城堡又重新露出了海面,造成今天這奇特的景觀。大堡礁是誰建造的?在澳大利亞東海岸外,有一個從東北角向南綿延2000千米,寬62千米的淺灘帶叫“大堡礁”,它是世界著名的天然海洋公園。198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級遺產。大堡礁島上有稠密的棕櫚樹,樹冠高聳,隨風搖擺,婀娜多姿,有潔白的沙灘、翻滾的海浪……一切是那么美麗。大堡礁由2900多個獨立的礁和500多個珊瑚島組成,總面積達3000多平方千米,比英國國土面積還大。然而這美麗的大堡礁卻不是“天生”的,更不是人工造就的。那么它究竟怎樣“建”造成的呢?告訴你這大堡礁的“建造者”原來是海洋中的小生物——珊瑚蟲。它們“建造”這堡礁的時間化了幾千萬年!這里海洋的水溫約在20℃以上,海水也較淺,這些條件非常適合珊瑚蟲的生存和繁殖。珊瑚蟲分泌的石灰質骨骼在漫長歲月中積累起來,就成了礁石,造成了今天這世界奇觀。大堡礁的故事告訴我們,小小的生物,在漫長歲月中也能使地形發生改變。“魔鬼城”在那里?如果你看到這樣的情景:“大漠中,前面是聳立的峭壁,奇形怪狀的土崗和山丘,上面布滿了古怪的洞穴,遠遠望去就像一座座陰森可怕的城堡。”一定以為這是某部恐怖電影中的“魔鬼城”場景。但這不是電影,在新疆有個叫烏爾禾地方,就確實的這樣和場景存在,該地也因而被人們稱為“魔鬼城”。原來,這“魔鬼城”是狂風刮起的沙粒吹打在巖石上,經長期磨蝕形成的自然奇觀。圖4-6是風蝕造成的一些奇特景觀。圖4-6第六章 變化的地形1、地形 平原 丘 陵 盆地 變化 緩慢2、水蒸汽 氫氣 二氧化硫 高溫巖漿 火山彈 火山砂 火山灰3、死 活 休眠4、5萬多 十多 地球內部 斷裂 移動5、關閉 熄滅 切斷 室外空曠處 遠離 狹小6、礦物質肥料 建筑材料 礦產 地熱資源7、環太平洋地震火山 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地震火山8、B9、D10、B11、A12、C13、C14、D15、D16、內部 外部17、地殼運動 巖漿活動 地震 峻峭 流水 風 海浪 冰川 平坦18、魏格納 大陸漂移 一 分裂19、平原 山嶺 海溝20、擠壓 插入 海溝 島嶼 高原 山脈21、板塊22、六大 漂浮 軟流圈 漂移23、亞歐 太平洋 美洲24、D25、C26、A—② B—① C—③27、A—② B—① C—④ D—③ E—⑤28、崩裂破碎 巖石風化29、侵蝕 高處流向低 平坦30、溶洞31、滾動 撞擊 蘑菇 沙丘32、A33、B34、C35、A36、B37、C38、等高 等高線 地形39、陡峭 平緩40、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海拔 另一地點41、1500 800 70042、D43、1500 500 100044、(1)略 (2)100米 (3)A45、B46、B47、太平洋 太平洋 亞歐48、B49、地核 5000℃~6000℃ 地幔 地殼 厚 小 薄 大50、(1)紅隊 (2)黃隊 (3)200 250 (4)黃隊路線短,但地形陡峭難度較大,適宜體力較好者。 紅隊路線長,但地形平緩,攀登難度較小,適宜體力較弱者。第六章 變化的地形單元測試一、選擇題(下列各題中只有一個答案符合題意,每題2分,共40分)1.下列事例中可以證明地球是一個球體的是( )A.太陽光能照到地球上 B.月食時月面邊緣是圓弧形C.船在海上航行1個月沒有看到彼岸 D.看到遠方開來的火車漸漸變大2.下面對地球形狀的四種描述中,比較符合實際的是( )A.赤道稍扁,兩極略鼓的扁球體 B.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扁球體C.極半徑比赤道半徑稍長的扁球體 D.赤道半徑比極半徑長得多的扁球體3.在毛澤東的著名詩句“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中,“八萬里”指的是( )A.地球的半徑 B.地球的直徑C.地球繞太陽一周的周長 D.地球赤道的周長4.關于火山噴發,下面不正確的是( )A.是由于灼熱的巖漿從地殼裂縫中噴出B.噴出物全是高溫巖漿C.噴出的巖漿冷凝后,常形成圓錐形的火山丘或火山島D.火山噴發也有對人類有利的方面5.地中海上有一座火山,每隔兩三分鐘噴發一次,夜間在150千米外都能看到它噴發的紅光,被譽為“地中海的燈塔”,此火山屬于( )A.活火山 B.休眠火山 C.死火山 D.都不是6.下面與地震預兆無關的是( )A.遍地干旱,作物枯萎,用水緊張B.雞鳴狗叫、螞蟻搬家、老鼠出洞等,一些動物行為反常C.儀器測得該地的地球磁場、電場異常,地形發生變化D.地下水位突然升高,井水冒泡,地溫明顯升高7.下列各項中與魏格納提出的大陸漂移假說無關的是( )A.大西洋兩岸的非洲和南美洲大陸輪廓非常吻合,幾乎可以拼合起來B.被大洋分隔的兩岸大陸上,古生物化石許多是同類,巖層也是連續的C.大洋分隔的兩岸都有繁華的城市D.被大洋分隔的兩岸大陸上,生物都有親緣關系8.關于地震的敘述正確的是( )① 地震是地殼巖石在地球內力的作用下,發生斷裂或錯位而引起震動現象② 地震是一種自然災害,絕大部分的地震是會造成破壞的③ 地震中破壞最嚴重的地點是震中④ 地震發生時躲到小房間的房屋里和桌子底下是一種有效措施⑤ 火山活動頻繁的地區和地震頻繁的地區在分布上沒有相同之處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①③④ D.②④⑤9.世界的火山和地震帶分布是( )A.環太平洋——喜馬拉雅——地中海帶 B.環太平洋——印度洋帶C.環太平洋——喜馬拉雅——大西洋帶 D.環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帶10.公元前780年,我國陜西地區發生了一次大的自然災害,古籍《詩經》上有這樣的記錄:“燁燁震電,不寧不令。百川沸騰,山冢卒崩。高岸為谷,深谷為陵。”這是發生了( )A.地震 B.火山噴發 C.泥石流 D.洪水11.地殼變動的能量來源于( )A.地球內部的熱能 B.太陽和地球引力 C.重力能 D.宇宙中神秘的能量12.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地形是( )A.臺灣海峽 B.舟山群島 C.長江三角洲 D.四川盆地13.下列有關等高線與所反映的地形特征的敘述,正確的是( )A.等高線越密,坡度越緩B.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出的地區為山脊C.等高線呈很小的封閉曲線,并且等高線上的數值向中間增加的地形是山頂D.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出的地區為山谷14.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13m,我國吐魯番盆地最低處海拔-155m,兩者之間的相對高度為( )A.9148.13m B.9003.13m C.8693.13m D.8548.13m15.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地球陸地表面由六大板塊構成 B.地球上的陸地都在海洋上漂移C.地球表面有近一半是陸地 D.地球表面大部分是海洋16.我們仔細觀察世界地形圖,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南北美洲的西部有一系列靠近海岸的山脈 ——科迪勒拉山系,南北長達8000多千米,是世界上最長的山脈,科迪勒拉山系實際上也是由于板塊運動而形成的,這兩大板塊是( )A.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洋板塊 B.美洲板塊和印度洋板塊C.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 D.太平洋板塊和美洲板塊17.我們可以在余姚龍泉山的崖壁中,看到一條條含有螺蚌殼和鵝卵石的條帶狀巖層,這能說明( )A.螺蚌等生物原來是生活在山崖上的 B.地形是在變化的,海陸也會發生變遷C.地形是穩定不變的 D.地形發生改變都是很劇烈的18.我國臺灣省多地震的原因是( )A.地形復雜多樣 B.屬于火山島 C.位于兩大板塊交接處 D.人口密集19.下列地形變化是由于生物作用直接引起的是( )A.寧波東錢湖的形成 B.大堡礁(珊瑚礁)的形成C.風蝕蘑菇的形成 D.上海崇明島不斷地“長大”20.下列自然現象可以反映地殼變動信息的是( )① 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變化 ② 華山北坡大斷崖③ 采石場上有彎曲的巖層 ④ 青藏高原的巖石中發現海洋生物化石A.①④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二、填空題(每空1分,共20分)21.地形能夠發生“滄海桑田”的變化,這是來自地球 和 共同作用的結果, 作用使地表變得高低起伏,而 作用使地表趨于平坦。22.火山噴發物質主要有 、 和 。23.地震發生時,在震中附近,先感覺大地在 顛簸,然后 搖晃,破壞性地震在 級以上。24.巖石圈由 和 的上部共同組成,板塊“漂浮”在 上。25.與魏格納的“大陸漂移說”不同的是:板塊學說認為, 和 的板塊都在上“漂移”。26.地球是個赤道 、兩極 的球體。小明的奶奶沒讀過書,讓你向她說明地球是球體,請說出兩種證明地球是個球體的方法。假設:①②三、分析探究題(27每空3分,28、29每空2分,30、31每空4分,共40分)27.日本素有“火山國”之稱,其境內有火山270多座,活火山80座左右,約占世界活火山的10%,如富士山便是一座著名的活火山,而且日本也是地震多發國家;同時,阿爾及利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國也是地震、火山頻發地帶。根據以上材料試分析:(1) 日本、阿爾及利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國多火山、地震的原因:。(2) 假如你正在家中寫作業,突然發生了地震,你將采取怎樣的防震措施:。28.讀六大板塊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1) 寫出板塊的名稱:A BD E(2) 從圖中可看出紅海位于 板塊與 板塊的張裂地帶,若干年后,紅海的面積將 。(填“變大”或“變小”)(3) 相互碰撞形成喜馬拉雅山山脈的兩大板塊是 (填字母)。29.2008年北京時間5月12日14時28分04秒,強震猝然襲來,大地顫抖,山河移位,滿目瘡痍,生離死別……西南處,國有殤。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范圍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重創約50萬平方公里的中國大地……截至2009年4月25日10時,遇難69225人,受傷374640人,失蹤17939人。其中四川省68712名同胞遇難,17921名同胞失蹤,共有5335名學生遇難或失蹤。直接經濟損失達8451億元。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自建國以來影響最大的一次地震。(1) 汶川地震的震級是 。(2) 對于文中提到的“北京時間”,下列描述不正確的是 (填選項號)A.北京時間是北京的地方時 B.北京時間是東八區的區時C.北京時間是四川所使用的時間 D.北京時間是東經120°處的地方時(3) 地震是一種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災難的自然現象。當發生地震時,下列行為中不合適的是 (填選項號)A.如果在一樓,就快速離開房間,跑到空曠的地方。B.如果在樓層很高的地方,就迅速躲到小房間的墻角里。C.如來不及離開房間就躲在桌子底下。D.地震發生時,跑到窗邊大聲呼救。國家地質科學院地質所、地質力學所等單位專家根據調查監測和評價研究結果,對災情進行“會診”初步形成三個結論。其中一個原因是: 板塊向板塊俯沖,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高原物質向東緩慢流動,在高原東緣沿龍門山構造帶向東擠壓,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剛性地塊的頑強阻擋,造成構造應力能量的長期積累,最終在龍門山北川——映秀地區突然釋放。30.讀圖世界六大板塊分布示意圖和世界火山地震帶分布示意圖,分析回答:通過上面提供的材料(圖片)分析,你發現了什么 。31.科學考察表明,在南極洲的地層中有很多煤,同學們知道,煤是森林埋入地下形成的,森林的存在需要溫暖的氣候條件。分析一下,冰天雪地的南極洲為什么會有煤呢 。參考答案:1-5:BBDBA 6-10:ACCAB 11-15:ACCBD 16-20:D BCBD21.內部,外部,內部,外部 22.巖漿,火山灰,水汽煙霧23.上下,左右,5級 24.地殼,地幔,軟流圈25.大洋,大陸,軟流圈 26.略鼓,稍扁,略27.這些地方都位于太平洋與亞歐板塊交界處,略28.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非洲,印度,變大,B與C29.8.0級,A,D,印度洋,亞歐 30.地震火山帶大都處于板塊交界處31.南極原來處在溫暖的地區,長有茂密的樹林,隨著板塊的漂移到了現在所在的位置。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