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部編版八年級歷史上冊《第16課 毛澤東開辟井岡山道路》學案【學習目標】1.把握南昌起義、八七會議、秋收起義、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井岡山會師、工農武裝割據及政府建立的史實和意義。2.理解毛澤東領導部隊向農村進軍的原因。3.了解中共創建工農紅軍和革命根據地的意義。【重點難點】1.重點: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的經過及意義。2.難點:毛澤東為什么要領導起義部隊向農村進軍。【自主學習】一、南昌起義:1.背景:(1)從________________的教訓中,中國共產黨開始認識到獨立掌握革命武裝力量的重要性;(2)國民黨反動派的血腥屠殺政策,激起了中國共產黨和革命群眾的極大憤慨。2.時間:________________3.領導人:________、賀龍、________、________、劉伯承等。4.意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是中共獨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開始。二、八七會議:1.時間:__________2.地點:__________3.內容:起義通過了__________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決定在秋收時節發動武裝起義。4.毛澤東提出的論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秋收起義:1.時間:___________2.地點:__________3.過程:起義受挫,為___________,毛澤東決定放棄攻打___________長沙的計劃,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__________進軍。4.發展: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起義部隊到達__________山區,創建_____________________。5.影響:拉開了中國革命從__________轉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序幕。四、井岡山會師:1.時間:___________2.地點:__________3.會師的兩軍:_______、________率領南昌起義的部分軍隊和湘南的工農武裝與_________率領的工農革命軍合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不久改稱為__________________。4.發展:會師后的紅軍在_________開展武裝斗爭,井岡山根據地不斷鞏固和擴大。五、工農武裝割據:1.割據:(1)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在井岡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權,開展游擊戰爭,創造了_______________的局面。到1930年,全國各地創建了大小幾十塊根據地,最大的是以紅四軍為主在贛南、閩西建立的_______________。2.古田會議:(1)時間:___________(2)地點:__________(3)建黨建軍原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毛澤東在古田發表_________________一文。3.建立政權:(1)時間:______年冬(2)地點:__________(3)內容:宣布成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政府,定都__________,________當選為臨時中央政府主席。【當堂達標】1.(揚州中考)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開始的標志是( )A.北伐戰爭 B.南昌起義 C.秋收起義 D.紅軍長征2.(蕪湖中考)工農革命軍選擇在井岡山建立根據地的有利條件是( )①離大城市較遠,敵人統治力量薄弱 ②地勢險要,易守難攻 ③附近農產品豐富④群眾基礎好 ⑤朱德、陳毅率領部隊已先期到達A.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⑤ D. ②③④⑤3.(青島中考)李大釗認為:“在半殖民地的中國,農民占人口的90%以上,當我們估計革命力量時,我們必須強調農民是一個重要部分。”下面把這一認識付諸實踐的是( )A.中共“一大”的召開 B.黃埔軍校的創辦C.南昌起義的發動 D.井岡山根據地的開辟4.(長沙中考)在這里,共產黨的任務,基本上不是經過長期合法斗爭以進入起義和戰爭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鄉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誰領導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A.毛澤東 B.朱德 C.陳毅 D.賀龍5.(南寧中考)韋拔群參與領導百色起義,建立右江革命根據地,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探索中國革命道路的哪一項創新 ( )A.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 B.攻打中心城市C.建立革命統一戰線 D.開展敵后游擊戰爭參考答案【自主學習】一、1.(1)大革命失敗2.1927年8月1日3.周恩來、葉挺、朱德4.領導武裝斗爭、創建革命軍隊二、1.1927年8月7日2.漢口3.土地革命、“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三、1.1927年9月2.湘贛邊界3.保存革命力量中心城市、山區4.井岡山、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5.城市、農村、建立根據地四、1.1928年4月2.井岡山3.朱德、陳毅、毛澤東、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4.井岡山【當堂達標】1.B 2.A 3.D 4.A 5. 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