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部編版八年級歷史上冊《第25課 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變化》學案【學習目標】1.知道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情況;2.了解近代以來中國人在衣、食、住、行生活的變化;3.分析理解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特點和社會生活變化的特點。【重點難點】1.重點: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狀況和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2.難點: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特點【自主學習】一、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1.產生:19世紀___________年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2.發展:甲午中日戰爭后(1)外國人在華開辦工廠、開采礦山的_____;(2)狀元實業家________回鄉創辦大生紗廠,帶動了許多中國人走上了_____________的道路。3.“短暫的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1914—1918)(1)辛亥革命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頒布___________法令。(2)________期間,西方列強忙于歐洲戰事,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中國民族工業出現了___________。4.蕭條發展:20世紀二三十年代(1)一戰結束后,_______________勢力卷土重來;(2)民族工業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的壓迫。5.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特點,總的來說還比較落后。(1)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差,而且主要集中在____________________,重工業基礎較為薄弱;(2)___________也極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漢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二、社會生活的變化1.近代交通事業的發展:19世紀70年代以后,西方發明的火車、輪船、電車、汽車、飛機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繼傳入中國,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出行,促進了商品的流通。2._________后,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的變化:裝束 剪辮、易服、勸禁___________禮節 鞠躬、握手禮代替___________稱謂 “先生”稱呼代替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稱謂。體現出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新風尚。3.人們的飲食、服飾、婚喪以及休閑娛樂方式日益開放,出現了崇洋逐新的趨向。4.在時裝、燙發流行之際,_________、__________等具有民族風情的服裝也受人青睞。5.社會生活變化的特點:(1)不平衡①________地區的變化大于________地區的變化;②________各省的變化大于________各省的變化;③________的變化大于廣大________的變化;④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較高的民眾變化大于沒有受過教育或教育程度較低的民眾變化。(2)總體來看,呈現出__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當堂達標】1.(泰安中考)倡導“實業救國”,并身體力行,創辦大生紗廠等企業的實業家是( )A.張謇 B.詹天佑 C.侯德榜 D.張之洞2.(永州中考)張謇說:“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務立國,此皮毛之論也,不知外洋富民強國之本實在于工。中國但能于工藝一端,蒸蒸日上,何至有憂貧之事哉!”據此判斷,張謇的思想主張是( )A.商務立國 B.發展農業 C.實業救國 D.學習西方3.(北海中考)鴉片戰爭后,隨著西方資本主義勢力的人侵,近代文明也傳人中國,下列不屬于傳人中國的近代文明是( )A.輪船、火車 B.電報、電話 C.照相機、電影 D.纏足、跪拜禮4.(安順中考)電視臺拍攝了一部反映我國辛亥革命后人們社會生活的電視劇,以下鏡頭不符合史實的是( )A.人們坐在家中看報紙B.男主角上街被剪掉了辮子C.劇中人物穿著中山裝、西服、新式旗袍D.人們見面就叩頭,口中稱著“大人”“老爺”5.(自貢中考)下列關于近代中國社會生活變化不平衡描述錯誤的是( )A.西北各省的變化大于東南各省的變化B.沿海地區的變化大于內陸地區的變化C.受過教育的民眾的變化大小沒有受過教育的民眾的變化D.大中城市的變化,大于廣大鄉鎮的變化參考答案【自主學習】一、1.六七十2.(1)刺激(2)張謇、“實業救國”3.(1)獎勵發展實業(2)第一次世界大戰、“短暫的春天”4.(1)帝國主義經濟(2)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5.(1)輕工業部門(2)地區分布二、2.辛亥革命、纏足、跪拜禮、“老爺”、“大人”、自由平等4.旗袍、中山裝5.(1)①沿海、內陸②東南、西北③大中城市、鄉鎮④受過教育、教育程度(2)新舊并程、多元發展【當堂達標】1.A 2.C 3.D 4.D 5. 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