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部編版九年級歷史上冊《第3課 古代印度》學案【學習目標】1.了解古代印度的早期文明、雅利安人的入侵、種姓制度的構成及其對印度社會的深遠影響、初步了解早期佛教的基本內容。2.認識種姓制度是維護奴隸主利益的工具;認識佛教的教義。3.通過分析種姓制度對印度社會的影響,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重點難點】1.重點:古代印度的種姓制度;佛教的創立、發展和對外傳播。2.難點:種姓制度對印度社會的影響;對印度種姓制度和佛教的認識。【自主學習】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地理位置:今天的南亞次大陸。2.大河流域:最早出現于 流域。3.早期文明:哈拉帕和 等文明,年代大約為公元前23世紀—公元前18世紀。4.奴隸制國家:(1)出現:約 年左右, 侵入印度,印度北部逐漸出現了許多小國家。(2)強盛: 王朝統治時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時期,印度基本上實現了統一。首都 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二、森嚴的種姓制度1.背景: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后,逐漸建立了嚴格的 制度,史稱“ ”。2.內容(1)四大種姓等級 名稱 從事的職業或地位第一等級 掌管祭祀第二等級 掌管軍事和行政權力第三等級 從事農業、畜牧業和商業第四等級 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構成,從事農業、畜牧業、捕魚業和手工業,要為前三個等級服務(2)除此還有最卑賤的“不可接觸者”—— 。3.特點:種姓制度下的各等級世代相襲。各等級之間 ,低等級的人不得從事高等級的人的職業,不同等級的人不得通婚。三、釋迦摩尼創立佛教1.時間: 世紀。2.地點:古代 。3.創始人: ,后來被稱為“釋迦牟尼”。4.教義:早期佛教反對第一等級 的特權,提出“ ”,不拒絕低種姓的人入教;佛教宣揚“ ”。5.影響:佛教得到國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信仰佛教的民眾日益增多,一度成為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6.傳播:(1)時間: 世紀后,佛教開始向外傳播。(2)路線①向北:公元前1世紀,佛教經 傳到中國新疆,再傳入中國內地,后又傳到朝鮮、日本和越南等國。②向南:佛教經 ,傳入緬甸、泰國、柬埔寨等國。【當堂達標】1.摩亨佐·達羅的考古遺址(右圖)在1980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它是( )A.雅利安人創造的 B.古代印度早期文明C.古代印度文明鼎盛時期的代表 D.道教的起源地2.下列對印度種姓制度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 將印度社會分為四個等級 B. 低等級的人不能從事高等級的職業C. 不同等級的人可以相互通婚 D. 各個等級之間高低貴賤有別3.(徐州中考改編)“當他們分割普魯沙(巨人)時,其口為婆羅門,由其雙臂造成羅惹尼耶(剎帝利),其雙腿變成吠舍,從其雙腳生出首陀羅。”這則材料從側面反映了( )A.印度的種姓制度 B.埃及至高無上的王權C.中國的君主專制 D.古巴比倫的法制傳統4.(東營中考)某《法典》規定:“剎帝利辱罵了婆羅門要罰款100帕那(銀錢單位),吠舍罵了要罰款150到200帕那,首陀羅罵了,要用滾燙的油灌人他的口中和耳中。”這一規定反映的是古代印度的( )A.種姓制度 B.津貼制度C.封建制度 D.福利制度5.(綏化中考)公元前6世紀,喬達摩·悉達多創立的宗教是( )A.佛教 B.基督教 C.道教 D.伊斯蘭教6.下列關于佛教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 佛教是在印度社會矛盾非常尖銳的情況下產生的B. 佛教教義對當時渴望解除苦難的人們有很大的吸引力C. 很多國王利用佛教“忍耐服從”的教義大力扶持佛教D. 佛教宣揚眾生平等,但承認婆羅門的特權地位【我的收獲】參考答案參考答案【自主學習】一、印度河、摩亨佐·達羅、公元前1500、雅利安人、孔雀、華氏城二、社會等級、種姓制度、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賤民、貴賤分明三、公元前6、印度、喬達摩 悉達多、婆羅門、眾生平等、忍耐順從、公元前3、中亞、錫蘭【當堂達標】1.B 2.C 3.A 4.A 5.A 6.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