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浙教版八下§3.1空氣與氧氣(1)學案姓名[學習目標]1.了解空氣中的氣體組成,以及氮氣、氧氣等常見氣體的空氣比例。2.在探究實驗中學會觀察、分析實驗現象,并可自主得出實驗結論。3.了解空氣與生活的緊密關系,培養學生保護環境,凈化空氣的基本理念。一、知識點梳理:知識點1、空氣的存在說出幾個能證明空氣存在的例子: ; ; 。知識點2、空氣的成分的探究:[實驗]點燃酒精燈[思考[燃燒需要什么條件?酒精燈能在空氣中燃燒說明空氣中有什么成分?________[觀察]觀察無水硫酸銅的顏色:_________再過一段時間觀察硫酸銅的顏色:_________無水硫酸銅遇水會變藍色,從以上現象可以說明空氣中含有______。[實驗]往澄清石灰水鼓入空氣,觀察發生了什么現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說明]澄清石灰水遇二氧化碳會變渾濁,以上實驗說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識點3、空氣中氣體的含量:按體積分數計算,空氣中各成分的含量為: 占78%, 占21%,稀有氣體占 ;二氧化碳占 ;其他成分占 。知識點4、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1、原理:利用紅磷燃燒僅消耗空氣中的 ,使集氣瓶內氣體體積變小,壓強變小,從而在外部 的作用下使 進入集氣瓶,通過測量進入集氣瓶中水的量來確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2、測定過程中,木炭、硫、鐵等不能用作測定氧氣含量的反應物的原因:木炭燃燒生成 、硫燃燒生成 ;這兩種生成物與氧氣一樣都是 ,冷卻后瓶內氣壓 ,故燒杯內的水不易進入瓶內,從而無法測定氧氣含量;而鐵在空氣中不能 ,也無法消耗氧氣;故也無法完成氧氣含量的測定。3、實驗中除了裝置的氣密性要良好外,導管應預先注滿水,紅磷還要 ,這樣才能將空氣中氧氣完全耗盡;燃燒結束時不能馬上打開止水夾,而要待白煙消失,溫度 才可打開止水夾;4、現象:1)紅磷 ,產生 ;冷卻后打開止水夾,發現燒杯中水 ,水面穩定時,發現集氣瓶中的水占原來空間的 。5、結論: 。6、討論:測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時,有些實驗操作可能導致實驗結果不準確,請你說說哪些操作可能引起結果偏小?哪些操作可能引起結果偏大?知識點5、空氣的利用(1)O2的用途:供給 ;支持燃燒(也叫 ),常用于焊接、切割金屬等方面。(2)N2: 色、 味的氣體, 溶于水;不支持 。化學性質較 。燈泡中充氮氣可 ;食品包裝充入 可防腐;制造化肥、炸藥的重要原料;液氮可以做 劑,醫療上用液氮冷凍麻醉或冷藏人體細胞組織等。(3)稀有氣體: 氦、氖、氬、氪、氙和氡等氣體的總稱,是 物。是 色、 味的氣體, 溶于水,化學性質 活潑。常用作 氣;做光源(稀有氣體 能發出不同顏色的光)。二、例題講解例題1、用燃燒法除去密閉容器中空氣里的氧氣,且不帶入其他氣體,應選擇下列物質中的( )A.硫粉 B.細鐵絲 C.紅磷 D.木炭例題2、在一密閉容器中充滿空氣,經測定其中氮氣的體積為100mL,則其中氧氣的體積約為( )A.20mL B.35mL C.40mL D.25mL例題3、打撈韓國“歲月號”沉船是水下作業,潛水員需要呼吸富氧空氣。富氧空氣中氧氣含量高于普通空氣中的含量,富氧空氣中氧氣與其他氣體的體積比可以是( )A.1:2 B.1:5 C.1:4 D.21:79例題4、中國舉辦的2019年世界環境日,主題是聚焦空氣污染防治,口號是“藍天保衛戰,我是行動者”。下列關于空氣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 空氣中少量的二氧化碳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氣體B. 空氣中的氧氣化學性質比較活潑,具有可燃性C. 空氣中含有少量的稀有氣體,它們可用于制造霓虹燈D. 空氣中分離出來的氮氣用于食品防腐,是利用了氮氣的物理性質例題5、利用如圖裝置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紅磷燃燒后恢復到室溫,打開彈簧夾后,發現進入廣口瓶的液體體積小于廣口瓶容積的1/5。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不可能是( )A. 實驗裝置漏氣 B. 實驗中所取的紅磷不足量C. 實驗前將彈簧夾夾緊 D. 燃燒紅磷時插入得太慢(例題5圖) (例題6圖)例題6、為了測定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時氧氣的最低含量是多少,課外活動小組的同學們進行了實驗探究。他們設計的實驗方案是先將氧氣和空氣按不同的體積比收集在集氣瓶里,收集氣體的裝置如圖所示。收集氣體的方法是:在100mL集氣瓶里裝滿水,塞緊橡膠塞并關閉活塞b,打開活塞a通入氧氣,把瓶里的水排入量筒,當量筒內的水達到設定的體積后立即關閉活塞a,然后打開活塞b通入空氣,把瓶里的水全部排入量筒。若要收集一瓶含氧氣的體積分數約為44.7%的氣體,則通入氧氣的體積和通入空氣的體積比約是 。三、隨堂練習:1、對珠穆朗瑪峰高度進行重新測量的測量隊員成功登上空氣稀薄的頂峰,豎起測量覘標。測量隊員所攜帶的貯氣瓶中,含有的氣體主要是( )A.氮氣 B.氫氣 C.氧氣 D.二氧化碳2、為延長食品的保質期,常在食品的包裝袋中充入一種氣體是( )A.氧氣 B.氮氣 C.二氧化碳 D.稀有氣體3、在慶典活動中,人們常用氦氣來充罐氣球,這是利用了氦氣性質中的( )①密度比空氣小 ②在空氣中不會發生燃燒和爆炸 ③是一種無色的氣體④不能供給人類呼吸A.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②③④4、在擦玻璃時,人們時常向玻璃上“哈氣”,再擦會更干凈,這說明與空氣相比人體呼出的氣體中含有較多的( )A.CO2 B.N2 C.H2O D.O25、人的生存離不開空氣。下圖為空氣成分示意圖,其中R指的是( )A. 氮氣 B. 氧氣 C. 稀有氣體 D. 二氧化碳(第5題圖) (第6題圖) (第7題圖)6、如圖所示裝置,有洗氣、儲氣等用途,在醫院給病人輸氧氣時,也利用了類似的裝置,并在裝置中盛放大約半瓶蒸餾水。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b導管連接供給氧氣的鋼瓶 B.a導管連接病人吸氧氣的塑膠管C.該裝置可用來觀察是否有氧氣輸出 D.該裝置不能用來觀察輸出氧氣的速度7、我們已經知道空氣的主要成分是氮氣和氧氣,圖為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示意圖。 ① 實驗中,燃燒匙里要盛過量的紅磷的原因是? ;②由實驗可得出“氧氣約占空氣體積的1/5”的結論外,還可得出氮氣具有 、 、等性質。8、證明二氧化碳的方法: ;現象: ;證明氧氣的方法: ;現象: 。四、課后鞏固:1、下列關于實驗現象的描述,正確的是( )A.紅磷在空氣中燃燒產生白色的煙霧 B.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生成四氧化三鐵C.木炭在氧氣中燃燒生成黑色固體 D.硫在氧氣中燃燒發出藍紫色的火焰2、下列關于空氣的說法中,錯誤的是( )A. 二氧化硫是空氣污染物之一B. 工業上采用分離液態空氣法獲得氧氣C. 按質量計算,空氣中約含氮氣78%、氧氣21%、稀有氣體等其他成分1%D. 空氣中的氧氣化學性質比較活潑,在常溫下能與許多物質發生化學反應3、人們制作霓虹燈時需充人稀有氣體,這是因為稀有氣體( )A.密度比較小 B. 在通電時能發出不同顏色的光C. 在空氣中比較多 D.能制造低溫環境4、如圖是用紅磷燃燒法測定空氣里氧氣含量的裝置圖,有關此實驗的結論與分析錯誤的是( )A.此實驗證明,氧氣約占空氣體積的五分之一B.此實驗證明,反應后集氣瓶內剩余的氣體,既不易溶于水,也不支持燃燒C.該實驗中的紅磷還可以用硫來代替D.若該實驗沒有達到預期目的,可能的原因之一是裝置氣密性不好(第4題圖)5、對下列實驗指定容器中的水,其解釋沒有體現水的主要作用的是( )A.甲圖通過水體積的變化得出空氣中O2體積B.乙圖中的水吸收反應放出的熱量C.丙圖中的水通過冷卻濺落融熔物,防止集氣瓶炸裂D.丁圖中的水先將集氣瓶內的空氣排凈,后便于觀察H2何時收集滿6、下列有關空氣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空氣中含量最多的是氧氣 B.空氣由氮氣和氧氣組成C.空氣是一種化合物 D.空氣是由幾種單質和化合物組成的混合物7、在進行“空氣中的氧氣會減少耗盡嗎 ”辯論中,該小組為正方(空氣中的氧氣會減少耗盡)。下列論點 不 應成為本方論據的是( )A. 汽車越來越多,消耗的氧氣越來越多B. 有證據表明,在遠古時代的原始空氣中氧氣含量高達30%C. 限制“三廢”的排放是目前各國政府的重要環境政策D. 地球人口的增多,其呼吸和所消耗的燃料越來越多8、小科在課堂上做“探究空氣的成分”實驗,裝置如圖所示。實驗后,小科發現進入集氣瓶中水的體積約占瓶中空氣體積的1/5。下列操作會使進入的水的體積偏少的是( )A. 選用木炭替代紅磷 B. 用過量的紅磷進行實驗C. 將點燃的紅磷緩慢的放入集氣瓶中 D. 紅磷燃燒時忘記關閉止水夾(第8題圖) (第9題圖)9、如圖是“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銅絲在此實驗中起到導熱的作用B.白磷燃燒現象為產生大量白煙C.實驗后左邊玻璃管的一部分水會被壓到右邊玻璃管中去D.此實驗可以測定氧氣的體積含量約占空氣的五分之一10、水是初中科學實驗中最常見的一種試劑,在不同的實驗中水起的作用不同。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A. 如甲圖電解水實驗中水槽內水的作用是導電B. 如乙圖鐵絲在氧氣中燃燒時集氣瓶內水起到催化作用,使燃燒更快C. 如丙圖探究燃燒條件實驗中燒杯內熱水的作用是隔絕空氣D. 如丁圖檢查裝置氣密性時燒杯中水有指示作用,方便觀察裝置是否漏氣11、請用N、H、O三種元素中的一種或幾種寫出下列物質的化學式:(1)空氣中含量最多的氣體________;(2)自然界中最常見的液態物質_______。12、某校興趣小組同學將課本“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實驗裝置(如甲圖)改進為新的實驗裝置(如乙圖),下列有關改進后的裝置評價不恰當的是( )A. 在密閉容器中進行,環境污染少 B. 裝置簡潔,操作簡單,節約藥品C. 實驗中活塞先向左移,后向右移 D. 更方便推算出空氣中氧氣的含量13、已知銅在加熱的條件下能和氧氣反應只生成氧化銅固體。在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中,小科采用了如圖所示裝置:在由兩個注射器組成的密閉系統中留有25mL 空氣,給裝有細銅絲的玻璃管加熱,同時緩慢推動兩個注射器活塞,至玻璃管內的銅絲在較長時間內無進一步變化時停止加熱。待冷卻至室溫,將氣體全部推至一個注射器內,觀察密閉系統內空氣體積變化。(1)在加熱過程中,交替緩慢推動兩個注射器活塞的目的是 。(2)小科測得實驗結果如下:反應前注射器內氣體總體積 反應后注射器內氣體總體積25mL 22mL①反應后剩余氣體的性質有 。(寫出一條即可)②由此數據可以推算出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 (填“>”“=”或“<”)21%。③造成該實驗出現誤差的原因可能是 。(填序號)A.交替推動兩個注射器活塞的次數過少 B.讀數時沒有冷卻至室溫C.加入銅絲量太少 D.加入銅絲量太多(3)由此,你學到的測量混合物中某成分含量的方法是 。參考答案:一、知識點梳理:知識點1、例子:風的存在;壓縮袋中抽出氣體后變癟了;電風扇的使用……(合理均可)知識點2、氧氣 白色 藍色 變渾濁 空氣中存在二氧化碳知識點3、氮氣 氧氣 0.94% 0.03% 0.03%知識點4、1、氧氣 大氣壓 燒杯內的水 體積分數2、二氧化碳 二氧化硫 氣體 不明顯減小3、過量(或足量) 冷卻到室溫4、劇烈燃燒 大量白煙 沿導管進入集氣瓶 約五分之一5、空氣中氧氣的體積約占總體積的五分之一6、偏大:紅磷點燃后伸入瓶內太慢;紅磷燃燒時,止水夾未夾緊;偏小:紅磷太少;裝置氣密性不好;燃燒匙未伸到瓶底;未等完全冷卻就打開止水夾知識點5、1)呼吸 燃燒 助燃2)無 無 難 燃燒 穩定 延長使用壽命 氮氣 冷凍3)混合 無 無 不 不 保護 通電二、例題講解:例題1、C解析:A、硫粉在空氣中燃燒,生成無色有刺激性氣味的二氧化硫氣體,故A錯誤;B、細鐵絲不能在空氣中燃燒,只能在氧氣中燃燒,故B錯誤;C、紅磷可在空氣中燃燒,生成白色固體五氧化二磷,故C正確;D、木炭可在空氣中燃燒,生成無色無味氣體二氧化碳,故D錯誤。例題2、D解析:由于空氣中氮氣的體積分數約為4/5,在一密閉容器中充滿空氣,經測定其中氮氣的體積為100mL,所以該容器內空氣的體積為100mL÷4/5=125mL,則氧氣的體積約為125mL×1/5=25mL。所以D正確。例題3、A解析:A、氧氣的體積分數大于空氣中的平均氧氣體積分數的空氣稱為富氧空氣,1:2大約是33.3%,故A正確;B、1:5不可以,比空氣中的還低,故B錯誤;C、空氣的成分主要以氮氣和氧氣為主,氧氣約占五分之一,氮氣約占五分之四,屬于普通空氣的組成,故C錯誤;D、21:79與空氣的成分相差不大,故D錯誤。例題4、C解析:A.空氣中少量的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氣體,故A錯誤; B.空氣中的氧氣化學性質比較活潑,不具有可燃性,但支持燃燒,故B錯誤; C.空氣中含有少量的稀有氣體,它們可用于制造霓虹燈,故C正確; D.空氣中分離出來的氮氣用于食品防腐,是利用了氮氣的化學性質,故D錯誤。例題5、D解析:A.如果實驗裝置漏氣,外面的氧氣會不斷進入瓶內,導致進入瓶內的水偏少,故A不合題意;B.如果實驗中紅磷不足,那么瓶子中的氧氣就不能完全反應,導致進入瓶內的水偏少,故B不合題意; C.實驗前將彈簧夾夾緊,瓶子中的空氣受熱后體積膨脹不會從導管口溢出,故C不合題意;D.如果燃燒紅磷時插入的太慢,瓶子中的空氣會受熱從瓶口溢出,常溫下瓶中的空氣減少,必然導致進入瓶子中的水體積大于五分之一,故D符合題意。例題6、3:7解析:設通入氧氣后量筒內水的體積為x,那么得到:x+(100mL-x)×21%/100mL×100%=44.7%,解得:x=30mL;則通入氧氣后量筒體積為30mL,通入空氣的體積為100mL-30mL=70mL,則通入氧氣的體積和通入空氣的體積比約是30mL∶70mL=3∶7。三、隨堂練習:1、C 2、B 3、B 4、C 5、B 6、C7、①目的是完全消耗空氣中氧氣 ②無色無味 難溶于水 不燃燒、不支持燃燒8、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變渾濁 伸入帶火星的木條 木條復燃四、課后鞏固:1、A 2、C 3、B 4、C 5、B 6、D7、C 8、A 9、C 10、D11、 N2 H2O 12、C13、(1)使注射器中的氧氣充分反應(2)無色,不與銅反應等合理均可;<;ABC(3)通過化學反應除去混合物中的一種成分,再測量混合物在反應前后體積(或質量)的變化,從而得出該種成分的含量(其它答案合理也可)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清風明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