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5.3.2 草原風情【教學目標】輔助圖5-65,描述內蒙古草原的地理位置。輔助圖5-66,概括內蒙古大草原降水空間變化的特點及其對草原牧草的生長。閱讀教材P59-P60圖文資料,概括內蒙古草原文化生活特色:衣食住行等方面。分析草原文化與自然環境、牧業生產之間的關系。樹立因地制宜、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區域發展觀念。【教學重點】內蒙古草原文化特點。【教學難點】草原文化與自然環境、牧業生產的關系。【教學課時】1課時【具體教學過程】導入新課 蒙古音樂渲染+朗讀《敕勒歌》師:你有何感受?(學生可以想象感受:草原你的遼闊、畜牧業興旺、草原上遍地都是牛、羊等動物)。師:該首民歌展現的是哪一個牧區的風景?(內蒙古大草原)師:我們今天就走進內蒙古大草原,感受蒙古草原風情。具體講授新課認識內蒙古大草原文字+圖片介紹內蒙古大草原:內蒙古天然草場草原遼闊而寬廣,總面積居全國四大草原之首,是我國最重要的畜牧業生產基地。著名的草原有錫林郭勒草原、烏蘭布察草原、科爾沁草原、鄂爾多斯草原等。PPT出示圖5-65《內蒙古自治區在中國的位置》和圖4-2《中國的疆域》師:請同學們描述內蒙古大草原在我國的位置。(提示:經緯度位置和相對位置描述總結:內蒙古大草原位于內蒙古自治區,位于我國西北地區,遠離海洋;中緯度、北溫帶。圖片出示2張內蒙古草原東西部不同的草原風景。師:請說一說三張草原景觀有何差異?師:請輔助圖5-66,分析造成差異的原因。(學生會說由于溫度差異,提示:緯度相當;地形地勢的原因,指導學生讀圖5-66,概括內蒙古自治區主要以哪種地形為主,地勢有何特點。這樣學生就可以從降水量這一角度分析。)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綜合性分析自然環境成因,培養綜合性地理分析的能力這一核心素養。師:觀察圖5-66中的年降水量線,指出內蒙古自治區從東向西年降水量是怎樣變化的。(年降水量都在400毫米以下,自東向西逐漸減少。)師:降水量的這種變化對草原牧草生長有怎樣的影響?(學生說,教師引導,內蒙古草原東部降水充裕,牧草種類繁多,具有優質高產的特點;中部和南部草原降水較為充足,牧草種類、密度和產量有所減少;西部氣候干燥降水較少,草場產量低。因此形成自東向西從東部森林草原向半干旱草原、干旱荒漠過渡。)師:從中你有何感受?(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相互影響)。走進內蒙古大草原閱讀教材閱讀教材P59-P60圖文資料,概括內蒙古草原文化生活特色。(提示:衣食住行等方面)并分析分析草原文化與自然環境、牧業生產之間的關系。草原文化 特色 思考草原文化與自然環境、牧業生產之間的關系生產方式 畜牧業 草場資源豐、地域遼闊衣 蒙古袍 適合在馬背上生活、適應晝夜溫差大的氣候食 以牛羊肉為主,喝奶制品 發展畜牧業,飼養牛羊為主住 蒙古包、游牧生活 方便游牧生活行 騎馬 飼養馬、適應游牧生活,方便快捷民俗 那達慕大會舞蹈 抖肩、揉臂、馬步樂器、音樂 馬頭琴、長調若學生不會分析,可引導學生,如:衣:從材質、樣式如何適應大草原生活環境;住:從住房樣式、用料分析是如何適應游牧生活和草原環境的等。教師總結,讓學生認識到草原人民選擇了適合當地自然環境和生產方式,創造了獨具特色的草原文化。【設計意圖】讓學生總結歸案牧民傳統生活特色,樹立因地制宜的觀念。三、感受草原現代化生活通過視頻或者圖片資料讓學生感受現在牧民生活、生產方式的變化。生活變化:原來游牧生活變成定居生活(牧民新村、牧民新的交通和通訊方式等;產業變化,機械擠羊奶、剪草、機器剪羊、人工草場等。)讓學生感受牧民生產生活方式的現代化。提問:同學們在你們日常生活中吃過的、喝過的、穿過的哪些是來自內蒙古大草原。引導學生認識到現如今的牧區建立現代化綠色企業,依托于深厚的草原文化底蘊,以品牌產品和豐富的牧業資源為依托發展綠色為主導的畜牧業產品加工,并在全國領先,促進草原地區經濟的發展。思考:保持了千年的游牧文化傳統是否會發生徹底的改變 為何會發生這樣的改變?引導學生認識到這種變化是必然,但是這也是牧民們根據自然環境的改變而做出的改變,也是適應的需要。四、新課小結:師生共同梳理知識點。五、板書設計六、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