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中數學公式及知識點速記一、函數、導數1、函數的單調性(1)設 x1、x2 [a,b], x1 x2 那么f (x1) f (x2 ) 0 f (x)在[a,b]上是增函數;f (x1) f (x2 ) 0 f (x)在[a,b]上是減函數.(2)設函數 y f (x)在某個區間內可導,若 f (x) 0,則 f (x) 為增函數;若 f (x) 0,則 f (x) 為減函數.2、函數的奇偶性對于定義域內任意的 x ,都有 f ( x) f (x) ,則 f (x) 是偶函數;對于定義域內任意的 x ,都有 f ( x) f (x),則 f (x) 是奇函數。奇函數的圖象關于原點對稱,偶函數的圖象關于 y軸對稱。3、函數 y f (x)在點 x0 處的導數的幾何意義函數 y f (x)在點 x0 處的導數是曲線 y f (x)在 P(x0 , f (x0 )) 處的切線的斜率 f (x0 ) ,相應的切線方程是 y y 0 f (x0 )(x x0 ) .b 4ac b2 b 4ac b2 1*二次函數: (1)頂點坐標為 ( , );(2)焦點的坐標為 ( , )2a 4a 2a 4a4、幾種常見函數的導數C ' n ' n 1 ' '① 0;② (x ) nx ; ③ (sin x) cos x ;④ (cos x) sin x ;x ' 1 1⑤ (a ) ax ln a x ' x;⑥ (e ) e ; ⑦ (log a x)' ;⑧ (ln x) ' x ln a x5、導數的運算法則' '' ' ' ' ' ' u ' u v uv(1) (u v) u v . (2) (uv) u v uv . (3) ( ) (v 0) .v v26、會用導數求單調區間、極值、最值7、求函數 y f x 的極值的方法是:解方程 f x 0.當 f x0 0 時:(1) 如果在 x0 附近的左側 f x 0,右側 f x 0,那么 f x0 是極大值;(2) 如果在 x 附近的左側 f x 0,右側 f 0 x 0,那么 f x0 是極小值.指數函數、對數函數分數指數冪m(1)a n n am ( a 0,m,n N ,且n 1).m 1 1(2)a n ( a 0,m,n N ,且n 1).m nn ama根式的性質n n(1)當n 為奇數時, a a ; a,a 0n n n當 為偶數時, a | a | . a,a 0有理指數冪的運算性質第 1 頁(共 10 頁)(1) ar as ar s (a 0, r, s Q) .r s rs(2) (a ) a (a 0, r, s Q) .(3) (ab)r arbr (a 0,b 0, r Q) .p注: 若 a>0,p是一個無理數,則 a 表示一個確定的實數.上述有理指數冪的運算性質,對于無理數指數冪都適用..指數式與對數式的互化式: log N b ab N (a 0,a 1, N 0) . alog N.對數的換底公式 : log N m (a a 0 ,且a 1,m 0,且m 1, N 0).logm aloga N 對數恒等式:a N (a 0 ,且a 1, N 0).n n推論 log m b log (a b a 0 ,且a 1, N 0). a m常見的函數圖象y y y yyx y=log xy=a ak<0 k>0 a<0 2 1y=x+ 0xo x o x -1 o x 0a>11 o xa>0 1 1-2y=kx+b a>1y=ax2+bx+c o x二、三角函數、三角變換、解三角形、平面向量8、同角三角函數的基本關系式sin2sin cos2 1, tan = .cos 9、正弦、余弦的誘導公式(奇變偶不變,符號看象限)k 的正弦、余弦,等于 的同名函數,前面加上把 看成銳角時該函數的符號; k 的正弦、余弦,等于 的余名函數,前面加上把 看成銳角時該函數的符號。2 1 sin 2k sin , cos 2k cos , tan 2k tan k . 2 sin sin , cos cos , tan tan . 3 sin sin , cos cos , tan tan . 4 sin sin , cos cos , tan tan .口訣:函數名稱不變,符號看象限. 5 sin cos , cos sin . 6 sin cos , cos sin . 2 2 2 2 口訣:正弦與余弦互換,符號看象限.10、和角與差角公式sin( ) sin cos cos sin ;cos( ) cos cos sin sin ;第 2 頁(共 10 頁)tan tan tan( ) .1 tan tan 11、二倍角公式sin 2 sin cos .cos 2 cos2 sin2 2cos2 1 1 2sin2 .2 tan tan 2 .1 tan2 2 2 1 cos 2 2cos 1 cos 2 , cos ;2公式變形:1 cos 2 2sin 2 1 cos 2 ,sin 2 ;212、 函數 y sin( x )的圖象變換①的圖象上所有點向左(右)平移 個單位長度,得到函數 y sin x 的圖象;再將函數 y sin x 1的圖象上所有點的橫坐標伸長(縮短)到原來的 倍(縱坐標不變),得到函數 y sin x 的圖象; 再將函數 y sin x 的圖象上所有點的縱坐標伸長(縮短)到原來的 倍(橫坐標不變),得到函數y sin x 的圖象.1②數 y sin x 的圖象上所有點的橫坐標伸長(縮短)到原來的 倍(縱坐標不變),得到函數 y sin x 的圖象;再將函數 y sin x 的圖象上所有點向左(右)平移 個單位長度,得到函數 y sin x 的圖象;再將函數 y sin x 的圖象上所有點的縱坐標伸長(縮短)到原來的 倍(橫坐標不變),得到函數 y sin x 的圖象.13. 正弦函數、余弦函數和正切函數的圖象與性質:函性 數 y sin x y cos x y tan x質圖象 定義域 R R x x k ,k 2 值域 1,1 1,1 R 最值 當 x 2k k 當 x 2k k 時, 既無最大值也無最小值2第 3 頁(共 10 頁)時 , ymax 1 ; 當 ymax 1;當 x 2k x 2k k 時, ymin 1.2 k 時, ymin 1.周期性 2 2 奇偶性 奇函數 偶函數 奇函數 在 2k , 2k 2 2 在 2k , 2k k 上是增 k 上是增函數;在 在 k ,k 2 2單調性 函數;在 2k , 2k 3 2k , 2k k 上是增函數. 2 2 k 上是減函數. k 上是減函數.對稱中心 k ,0 k 對稱中心 k ,0 k k 2 對稱中心 ,0 k 對稱性 2對稱軸 x k k 2對稱軸 x k k 無對稱軸14、輔助角公式by asin x bcos x a 2 b2 sin(x ) 其中 tan aa b c15.正弦定理 : 2R(R為 ABC外接圓的半徑).sin A sin B sin C a 2Rsin A,b 2Rsin B,c 2RsinC a :b :c sin A : sin B : sinC16.余弦定理a2 b2 c2 2bccos A b2; c2 a2 2cacos B c2 2; a b2 2abcosC .17.面積定理1 1 1(1) S aha bh ch (hb c a、hb、hc 分別表示 a、b、c邊上的高).2 2 21 1 1(2) S absinC bcsin A ca sin B .2 2 218、三角形內角和定理在△ABC中,有 A B C C (A B)C A B 2C 2 2(A B) .2 2 219、 a 與b 的數量積(或內積)a b | a | | b | cos 第 4 頁(共 10 頁)20、平面向量的坐標運算(1)設 A (x1, y1) ,B (x2 , y2 ) ,則 AB OB OA (x2 x1, y2 y . 1)(2)設 a = (x1, y1) ,b = (x2 , y2 ),則a b = x1x2 y1 y2 .(3)設 a = (x, y),則 a x2 y 221、兩向量的夾角公式設 a = (x1, y1) ,b = (x2 , y2 ),且b 0,則a b x x y ycos 1 2 1 2 ( a = (x1, y1) ,b = (x2 , y2 ) ).| a | | b | x2 2 21 y1 x2 y2222、向量的平行與垂直設 a = (x1, y1) ,b = (x2 , y2 ),且b 0a // b b a x1 y2 x2 y1 0 .a b(a 0) a b 0 x1 x2 y1y2 0 .*平面向量的坐標運算(1)設a = (x1, y1) ,b = (x2 , y2 ),則a +b = (x1 x2 , y1 y2 ) .(2)設a = (x1, y1) ,b = (x2 , y2 ),則a -b = (x1 x2 , y1 y2 ) .(3)設 A (x1, y1) ,B (x2 , y2 ) ,則 AB OB OA (x2 x1, y2 y1) .(4)設a = (x, y), R ,則 a = ( x, y) .(5)設a = (x1, y1) ,b = (x2 , y2 ),則a·b = x1x2 y1y2 .三、數列23、數列的通項公式與前 n 項的和的關系 s1, n 1an ( 數列{an}的前 n項的和為 sn a1 a2 an ). sn sn 1,n 224、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an a1 (n 1)d dn a1 d(n N*) ;25、等差數列其前 n項和公式為n(as 1 an ) n(n 1) d 1n na21 d n (a1 d )n .2 2 2 226、等比數列的通項公式aan a1qn 1 1 qn (n N *) ;q27、等比數列前 n項的和公式為 a n1(1 q ) a1 anq ,q 1 ,q 1sn 1 q 或 s 1 qn . na1,q 1 na1,q 1四、不等式x y28、 xy 。必須滿足一正( x, y 都是正數)、二定( xy是定值或者 x y是定值)、三相等( x y2第 5 頁(共 10 頁)時等號成立)才可以使用該不等式)(1)若積 xy是定值 p ,則當 x y 時和 x y有最小值2 p ;1 2(2)若和 x y是定值 s ,則當 x y 時積 xy有最大值 s .4五、解析幾何29、直線的五種方程(1)點斜式 y y1 k(x x1) (直線 l 過點P1(x1, y1),且斜率為 k ).(2)斜截式 y kx b (b為直線 l 在 y軸上的截距).y y x x(3)兩點式 1 1 ( y1 y2 )(P1(x1, y1)、 P2 (x2 , y2 ) ( x1 x2 )).y2 y1 x2 x1x y(4)截距式 1(a、b分別為直線的橫、縱截距,a、b 0 )a b(5)一般式 Ax By C 0 (其中 A、B 不同時為 0).30、兩條直線的平行和垂直若 l1 : y k1x b1 , l2 : y k2x b2① l1 || l2 k1 k2 ,b1 b2 ;② l1 l2 k . 1k2 131、平面兩點間的距離公式d (x2 x1)2 (y2 y1)2(A (x1, y1) ,B (xA,B 2 , y2 ) ).32、點到直線的距離| Ax By C |d 0 0 (點P(x0 , y0 ) ,直線 l : Ax By C 0 ).A2 B233、 圓的三種方程(1)圓的標準方程 (x a)2 (y b)2 r 2 .2 2 2 2(2)圓的一般方程 x y Dx Ey F 0 (D E 4F >0). x a r cos (3)圓的參數方程 . y b r sin P(x , y ) (x a)2 (y b)2 r 2* 點與圓的位置關系:點 0 0 與圓 的位置關系有三種若 d (a x )20 (b y20 ) ,則d r 點P 在圓外;d r 點 P 在圓上;d r 點P 在圓內.34、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2 2 2直線 Ax By C 0與圓 (x a) (y b) r 的位置關系有三種:d r 相離 0;d r 相切 0 ;d r 相交 0 2 2. 弦長=2 r dAa Bb C其中d .A2 B 235、橢圓、雙曲線、拋物線的圖形、定義、標準方程、幾何性質x2 y2 c b2 x acos 2 2 2橢圓: 1(a b 0) ,a c b ,離心率e 1 <1,參數方程是 .a2 b2 a a2 y bsin x 2 y 2 c b雙曲線: 1 2 2 2(a>0,b>0),c a b ,離心率e 1,漸近線方程是 y x .a 2 b 2 a a第 6 頁(共 10 頁)2 p p拋物線: y 2 px ,焦點 ( ,0) ,準線 x 。拋物線上的點到焦點距離等于它到準線的距離.2 236、雙曲線的方程與漸近線方程的關系x 2 y 2 x2 y2 b(1)若雙曲線方程為 1 漸近線方程: 0 .2 2 a2 2y xa b b ax y x 2 y 2b(2)若漸近線方程為 y x 0 雙曲線可設為 .a a b a2 b2x 2 y 2 x 2 y 2(3)若雙曲線與 1有公共漸近線,可設為 ( 0,焦點在 x 軸上, 0,a 2 b 2 a 2 b2焦點在 y 軸上).237、拋物線 y 2 px 的焦半徑公式2 p拋物線 y 2 px( p 0)焦半徑 | PF | x0 .(拋物線上的點到焦點距離等于它到準線的距離。)2p p38、過拋物線焦點的弦長 AB x1 x2 x1 x2 p .2 2六、立體幾何39.證明直線與直線的平行的思考途徑 42.證明直線與直線的垂直的思考途徑(1)轉化為判定共面二直線無交點; (1)轉化為相交垂直;(2)轉化為二直線同與第三條直線平行; (2)轉化為線面垂直;(3)轉化為線面平行; (3)轉化為線與另一線的射影垂直;(4)轉化為線面垂直; (4)轉化為線與形成射影的斜線垂直.(5)轉化為面面平行. 43.證明直線與平面垂直的思考途徑40.證明直線與平面的平行的思考途徑 (1)轉化為該直線與平面內任一直線垂直;(1)轉化為直線與平面無公共點; (2)轉化為該直線與平面內相交二直線垂直;(2)轉化為線線平行; (3)轉化為該直線與平面的一條垂線平行;(3)轉化為面面平行. (4)轉化為該直線垂直于另一個平行平面。41.證明平面與平面平行的思考途徑 44.證明平面與平面的垂直的思考途徑(1)轉化為判定二平面無公共點; (1)轉化為判斷二面角是直二面角;(2)轉化為線面平行; (2)轉化為線面垂直;(3)轉化為線面垂直.45、柱體、椎體、球體的側面積、表面積、體積計算公式2圓柱側面積= 2 rl,表面積= 2 rl 2 r2圓椎側面積= rl ,表面積= rl r1V Sh ( S 是柱體的底面積、h是柱體的高). 柱體31V錐體 Sh ( S 是錐體的底面積、h是錐體的高).34 3球的半徑是R ,則其體積V R ,其表面積 S 4 R2 .32 2 246、若點 A (x1, y1, z1) ,點 B (x2 , y2 , z2 ) ,則d = | AB | AB AB (x2 x1) (y2 y1) (z2 z1) A,B47、點到平面距離的計算(定義法、等體積法)48、直棱柱、正棱柱、長方體、正方體的性質:側棱平行且相等,與底面垂直。正棱錐的性質:側棱相等,頂點在底面的射影是底面正多邊形的中心。第 7 頁(共 10 頁)七、概率統計49、平均數、方差、標準差的計算x1 x x 1平均數: x 2 n 方差: s 2 [(x x)2 (x x)2 (x x)21 2 n ]n n1s [(x x)2 (x 2標準差: 1 2 x) (xn x)2 ]n50、回歸直線方程 (了解即可) n n xi x yi y xi yi nx y b i 1 i 1y a bx,其中 n n 2 .經過( x , y )點。 xi x x2 nx 2 ii 1 i 1 a y bx2 n(ac bd )251、獨立性檢驗 K (了解即可)(a b)(c d)(a c)(b d)52、古典概型的計算(必須要用列.舉.法.、列.表.法.、樹.狀.圖.的方法把所有基本事件表示出來,不重復、不遺漏)八、復數53、復數的除法運算a bi (a bi)(c di) (ac bd ) (bc ad )i .c di (c di)(c di) c 2 d 2254、復數 z a bi的模 | z |= | a bi |= a b2.55、復數的相等:a bi c di a c,b d .(a,b,c,d R)2 256、復數 z a bi的模(或絕對值) | z |= | a bi |= a b .57、復數的四則運算法則(1) (a bi) (c di) (a c) (b d)i ;(2) (a bi) (c di) (a c) (b d)i ;(3) (a bi)(c di) (ac bd) (bc ad)i ;ac bd bc ad(4) (a bi) (c di) i(c di 0) .c2 d 2 c2 d 258、復數的乘法的運算律對于任何 z1, z2 , z3 C ,有交換律: z1 z2 z2 z1 .結合律: (z1 z2 ) z3 z1 (z2 z3 ) .分配律: z1 (z2 z3) z1 z2 z1 z3 .九、參數方程、極坐標化成直角坐標 2 x 2 y 2 cos x 55、 y sin y tan (x 0) x十、命題、充要條件充要條件(記 p 表示條件, q 表示結論)第 8 頁(共 10 頁)(1)充分條件:若 p q,則 p 是 q 充分條件.(2)必要條件:若q p,則 p 是q 必要條件.(3)充要條件:若 p q,且q p,則 p 是 q 充要條件.注:如果甲是乙的充分條件,則乙是甲的必要條件;反之亦然.56.真值表 原命題 互 逆 逆命題若p則q 互 若q則p p q 非p p或q p且q 為 否真 真 假 真 真 互 逆 互真 假 假 真 假 否 逆 否為假 真 真 真 假 否互否命題 逆否命題假 假 真 假 假若┐p則┐q 互 逆 若┐q則┐p十一、直線與平面的位置關系空間點、直線、平面之間的位置關系三個公理:(1)公理 1:如果一條直線上的兩點在一個平面內,那么這條直線在此平面內(2)公理 2:過不在一條直線上的三點,有且只有一個平面。(3)公理 3:如果兩個不重合的平面有一個公共點,那么它們有且只有一條過該點的公共直線。空間中直線與直線之間的位置關系1 空間的兩條直線有如下三種關系:相交直線:同一平面內,有且只有一個公共點;共面直線平行直線:同一平面內,沒有公共點;異面直線: 不同在任何一個平面內,沒有公共點。2 公理 4:平行于同一條直線的兩條直線互相平行。3 等角定理:空間中如果兩個角的兩邊分別對應平行,那么這兩個角相等或互補4 注意點:① a'與 b'所成的角的大小只由 a、b 的相互位置來確定,與 O 的選擇無關,為簡便,點 O 一般取在兩直線中的一條上; ② 兩條異面直線所成的角θ∈ ( 0 , 2) ;③ 當兩條異面直線所成的角是直角時,我們就說這兩條異面直線互相垂直,記作 a⊥b;④ 兩條直線互相垂直,有共面垂直與異面垂直兩種情形;⑤ 計算中,通常把兩條異面直線所成的角轉化為兩條相交直線所成的角。空間中直線與平面、平面與平面之間的位置關系1、直線與平面有三種位置關系:(1)直線在平面內 —— 有無數個公共點(2)直線與平面相交 —— 有且只有一個公共點(3)直線在平面平行 —— 沒有公共點直線、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質第 9 頁(共 10 頁)直線與平面平行的判定1、直線與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平面外一條直線與此平面內的一條直線平行,則該直線與此平面平行。簡記為:線線平行,則線面平行。平面與平面平行的判定1、兩個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一個平面內的兩條交直線與另一個平面平行,則這兩個平面平行。2、判斷兩平面平行的方法有三種:(1)用定義;(2)判定定理;(3)垂直于同一條直線的兩個平面平行。直線與平面、平面與平面平行的性質1、定理:一條直線與一個平面平行,則過這條直線的任一平面與此平面的交線與該直線平行。簡記為:線面平行則線線平行。2、定理:如果兩個平面同時與第三個平面相交,那么它們的交線平行。直線、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質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判定1、定義:如果直線 L與平面α內的任意一條直線都垂直,我們就說直線 L與平面α互相垂直,記作 L⊥α,直線 L叫做平面α的垂線,平面α叫做直線 L的垂面。如圖,直線與平面垂直時,它們唯一公共點 P叫做垂足。2、判定定理:一條直線與一個平面內的兩條相交直線都垂直,則該直線與此平面垂直。平面與平面垂直的判定1、二面角的概念:表示從空間一直線出發的兩個半平面所組成的圖形A梭 l βBα2、二面角的記法:二面角α-l-β或α-AB-β3、兩個平面互相垂直的判定定理:一個平面過另一個平面的垂線,則這兩個平面垂直。直線與平面、平面與平面垂直的性質1、定理:垂直于同一個平面的兩條直線平行。2 性質定理: 兩個平面垂直,則一個平面內垂直于交線的直線與另一個平面垂直。第 10 頁(共 10 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