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姓名:班級:)必修 4《哲學與文化》·第二單元 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第五課 尋覓社會的真諦第 1 框題 社會歷史的本質【課程標準 素養達成】(一)課程標準剖析生活實例,領悟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二)素養達成科學理解社會生活的實踐本質,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樹立正確意識,學會運用社會歷史觀的知識分析現實問題。【學習重點】: 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學習難點】: 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前置預習 自主探究】(一)學習目標1.理解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2.掌握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3.明確人類社會的實踐本質,樹立馬克思主義歷史觀(二)自學提綱(閱讀教材,完成以下填空)一、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1.勞動是社會歷史的起點(1)________創造了人,勞動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產生和發展。________是理解所有社會歷史奧秘的“鑰匙”。(2)人類歷史是由人的________活動構成的歷史,研究人類歷史的規律,也就是研究人的社會實踐活動的運動規律。2.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人類進行________的實踐構成了社會生活的經濟領域,人類調整、改革社會關系的實踐構成了社會生活的________領域,人類創造科學文化的實踐構成了社會生活的________領域。二、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1.含義(1)社會存在:是指社會生活的________方面,它的最主要的內容是物質生活資料____________。(2)社會意識:是指社會生活的________方面,是人類社會中各種精神生活現象的總稱。2.辯證關系(1)社會存在________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_________。①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A)②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________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B)(2)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①不完全同步性:社會意識有時會________社會存在,有時又會________社會存在而變化、發展(C)②反作用:________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_______作用,________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________作用。(D)請指出以下例子中什么是社會存在,什么是社會意識?并指出分別對應以上ABCD中的哪個觀點(只需填序號)?①中美抗疫經歷、國情不同,導致了抗疫思路的差異。社會存在:____________社會意識:___________對應觀點:________②中國人口狀況(數量、結構)的變化決定了生育政策的調整。社會存在:__________社會意識:____________對應觀點:________③2017年度流行熱詞“打call”“ 尬聊”,2018年度流行熱詞“XXX了解一下”“小豬佩奇身上紋”,2019年度流行熱詞“我和我的祖國”“金色十年”……社會存在:__________社會意識:____________對應觀點:_________④在塞罕壩精神的激勵下,中國人民凝心聚力,堅定不移走綠色發展之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正在從藍圖變為現實。社會存在:__________社會意識:____________對應觀點:_________⑤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全體中華兒女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用眾志成城、堅忍不拔書寫了一部氣勢恢宏的抗疫史詩,鑄就了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社會存在:____________社會意識:____________對應觀點:________⑥良渚古城申遺成功必將進一步激發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從而也必將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社會存在:_________社會意識:_____________對應觀點:_________⑦在資本主義社會誕生了科學社會主義,在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存在封建思想的殘余。社會存在:_________社會意識:____________ 對應觀點:__________三、歷史唯物主義與歷史唯心主義的分歧項目 物質與意識的關系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地位 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是歷史觀的基本問題作用 對二者誰是世界的本原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基本依據 對二者關系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的基本依據聯系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在社會歷史領域的具體表現小心踩雷:①社會意識的變化和社會存在的變化是同步的。②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促進作用。③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始終是不可分割的。(我的疑問——請將預習中不能解決的問題寫下來,供課堂解決!)【課堂活動 議題探究】——從“小米粒”看社會歷史的本質【議學情境一:粒粒皆辛苦】材料一:“國以糧為本,民以食為天”。糧食問題永遠是人類生存發展面臨的首要問題。作為一個擁有占世界近21%人口的大國,只有做到立足國內實現糧食基本自給,才能夠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局勢面前站穩腳跟。“不勞不得食"。人類只有通過自己的勞動來獲取自己生存所需的物質。材料二:2021年5月13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赴渠首考察途中,臨時下車,走進麥田察看小麥長勢,了解夏糧生產情況。習主席曾說:“對我們這樣一個有著14億人口的大國來說,農業基礎地位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和削弱,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任何時候都是真理。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如此嚴重,但我國社會始終保持穩定,糧食和重要農副產品穩定供給功不可沒。夏糧豐收了,全年的經濟就有托底了。”議學任務:知識鏈接——教材58頁1.我們為什么要勞動?勞動對社會和人的產生和發展有什么作用?2.習近平總書記為什么如此重視糧食生產?其中所體現的社會生活本質是什么?【議學情境二:顆顆有來歷】議學材料:袁隆平年輕時目睹了大饑荒災難,親眼看到5個人餓死在路邊,這深深觸動了他。他立下了畢生的志向,就是要讓所有的人遠離饑餓。從此,解決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吃飯問題,成為他終身的奮斗目標。他常說,“科學研究是沒有國界的,但科學家是有祖國的,不愛國,就喪失了做人的基本準側,就不能成為科學家。”懷著“民以食為天”的強烈責任感和科學報國的崇高理想,袁隆平數十年如一日像農民一樣,背上一個水壺,帶著兩個饅頭,中午下田,頭頂太陽、腳踩爛泥,一干就是幾個小時。袁隆平對此樂此不疲。有人問他為什么能幾十年如一日地堅守。袁隆平很認真地說:“因為有很強的希望在激勵我。”正是緣于堅定的理想信念,他走進了水稻王國,播撒希望的種子,整整一生俯身與土地深情對望。有人說,袁隆平的成就源于他的“很強的希望”,因此是“時勢造英雄”;也有人說,他的成就是因為他當時所處的社會環境,因此是“英雄造時勢”。到底“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議學任務:知識鏈接——教材59頁,60頁結合材料,圍繞以上兩個觀點展開一場辯論。甲方:“時勢造英雄”乙方:"英雄造時勢”議學分組:全班分為兩個組,每個組分別選出四名辯手和一名記錄員。【體系構建】——閱讀教材,構建本框題的知識體系,并提煉出本框題主要觀點、列出提綱。課后鞏固:1.2022年7月1日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1周年紀念日。101年前在嘉興南湖的一艘小船上開啟了中國近代史上最偉大的革命,在中國革命發展的征程上,形成了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等一系列革命精神。這些革命精神成為激勵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戰勝一個又一個困難、取得一個又一個偉大勝利的強大精神力量。這表明( )①與社會存在同步變化的社會意識是正確的社會意識 ②革命精神的發展變化根源于中國革命的發展變化 ③上層建筑能否推動社會發展取決于其是否反作用于經濟基礎 ④革命精神能夠轉化為推動中國革命發展的物質力量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2.關于勞動是社會歷史的起點的表述,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①勞動創造了人 ②勞動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產生和發展 ③勞動發展史是理解宇宙奧秘的“鑰匙” ④人類調整、改革社會關系的實踐構成了社會生活的政治領域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③3.要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貫通大中小各學段,貫穿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從唯物史觀看,加強勞動教育是因為( )①勞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②勞動伴隨著人和人類社會一起產生 ③勞動是促進人自由全面發展的根本④人類社會的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4.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寫道:“人的感覺、感覺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對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產生出來的。”“而且對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來說,全部問題都在于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并改變現存的事物。……特別是人與自然界的和諧。”對此下列理解正確的是( )①人化自然是勞動實踐活動的必然結果 ②社會和諧是走向生態文明的實踐路徑 ③社會意識決定于社會存在并起反作用 ④人類和社會歷史統一于自然界之中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的最后,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從唯物史觀的角度看,這主要是強調了( )①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 ②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③社會意識不能替代社會存在 ④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6.“爆竹聲中一-歲除”是傳承千百年的中國春節習俗,然而2022年春節期間,許多人選擇少放甚至不放煙花爆竹,使得空氣質量明顯改善。在從“放”到“少放”或“不放”的變化中,人們的環保意識不斷增強。綠色環保過春節正成為“新年俗”。年俗的這種變化表明( )①社會意識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自主變化的②社會意識可以先于社會存在而變化③社會意識的變化總是滯后于社會存在的變化④社會意識的變化歸根到底是社會存在變化的反映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7.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也就是把社會生活“當作實踐去理解”。下列理解正確的是( )①人類進行物質生產的實踐構成社會的經濟領域②人類調整、改革社會關系的實踐構成社會的精神文化領域③人類創造科學文化的實踐構成了社會生活的政治領域④實踐生成了社會生活的全部領域,形成了全部社會關系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8.領導干部的政績觀不僅影響領導干部的健康成長,而且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關系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威信和形象。下列對政績觀的認識正確的有( )①政績觀是一種社會意識 ②政績觀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③政績觀決定人們的行為 ④政績觀人人皆有,都是正確的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9.浙江諸暨是越國古都、西施故里,豐富的文化底蘊和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使諸暨民間傳統手工藝豐富多樣,但面對工業化和信息化的潮流,很多傳統手工藝日漸式微。對此,諸暨市政府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實施了一系列的保護措施,扎實推進傳統手工藝的保護、傳承和發展,特別是在落實“讓傳統手工藝融入現代生活”方面,開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不僅傳承了優秀傳統文化,而且產生了一定的經濟價值。結合材料,運用“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的相關知識,說明諸暨市政府實施傳統手工藝保護措施的原因。參考答案自學提綱:勞動 勞動發展史 社會實踐 物質生產 政治 精神文化物質 生產方式 精神決定 決定 落后于 先于 先進 積極 落后 阻礙①社會存在:中美抗疫經歷、國情社會意識:抗疫思路對應觀點:A②社會存在:中國人口狀況(數量、結構)社會意識:生育政策對應觀點:B③社會存在:當年的社會流行活動社會意識:流行熱詞對應觀點:B④社會存在:美麗中國的建設社會意識:塞罕壩精神對應觀點:D⑤社會存在:抗疫斗爭社會意識:抗疫精神對應觀點:A⑥社會存在:良渚古城申遺成功、經濟社會社會意識: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對應觀點:A、D⑦社會存在: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社會意識:科學社會主義、封建思想對應觀點:C情境探究:1.議學提示:勞動的重要性,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2.議學提示: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課后鞏固CBBBD CBA答案: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面對工業化和信息化的潮流,很多傳統手工藝日漸式微。對此,諸暨市政府實施了一系列的保護措施。②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正確地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諸暨市政府實施傳統手工藝保護措施,不僅傳承了優秀傳統文化,而且產生了一定的經濟價值。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