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一、莖的結構(一)莖的類型(1)植物的莖按形態可分為直立莖、攀緣莖、匍匐莖和纏繞莖等。莖的類型 特點 常見植物類型直立莖 莖較堅硬,直立向上生長,最常見 楊樹、柳樹、甘蔗等攀緣莖 借助莖或葉的變態結構(如卷須等)而攀緣他物上升 葡萄、黃瓜、爬山虎等纏繞莖 借莖本身纏繞他物上升 牽?;ā⒊4禾俚?br/>匍匐莖 平臥于地,四周蔓延,長有不定根 草莓、甘薯等(2)按莖的組成可將莖分為草質莖和木質莖。(二)觀察木質莖(1)選取一根三年生的椴樹(或木槿)枝條(3~ 5厘米長),用刀片或解剖刀橫切枝條。(2)用放大鏡觀察,其橫切面可明顯分為三層:樹皮、木質部和髓(在樹皮和木質部之間還有一層形成層,但形成層很薄不明顯)。(3)用解剖針輕輕地扎下樹皮、木質部和髓部。質地較硬的是木質部,質地較軟的是樹皮和髓。(4)在韌皮部和木質部之間有一層形成層, 因而很容易將樹皮剝下。(三)雙子葉植物木質莖的結構木本雙子葉植物莖從外向內分為樹皮、形成層、木質部和髓四部分。(1)樹皮:可分為韌皮部和外層的表皮。①表皮:細胞排列緊密,細胞間隙比較小,起保護作用。②韌皮部:在樹皮靠近木質部的地方,由篩管、韌皮纖維等組成,在莖的橫切面上呈環狀排列。篩管具有運輸有機物的功能,一般由活細胞構成,屬于輸導組織。韌皮纖維屬于機械組織,其最大的特點是韌性強。(2)形成層:在韌皮部和木質部之間,細胞只有2~3層,能分裂產生新細胞,向外形成新的韌皮部,向內形成新的木質部,使莖能逐漸增粗。水稻、小麥、毛竹等植物經歷初期生長后,因為莖中沒有形成層,它們的莖不能繼續加粗生長。(3)木質部:位于莖的中央,由導管和木纖維組成。①導管:運輸水分和無機鹽,屬于輸導組織。②木纖維:是又細又長的死細胞,細胞壁厚,沒有彈性,有很強的支持力。木本植物的莖之所以堅硬,主要是因為木纖維的作用。(4)髓:位于莖的最中央,由薄壁細胞構成,細胞體積較大,有儲藏營養物質的功能。(四)觀察木質莖的結構(1)目標:①觀察植物莖的基本結構。②認識木質莖的結構是如何與其功能相適應的。(2)器材:三年生木質莖(木槿或椴樹等)的永久切片、顯微鏡等。(3)過程:①按顯微鏡操作要求,安放顯微鏡,并對好光。②將三年生木質莖永久切片置于低倍鏡下觀察,自外向里可以看到:a.表皮:細胞排列緊密,細胞間隙比較小,起保護作用。b.韌皮部:在莖的橫切面上呈環狀排列,其中含有韌皮纖維和篩管。c.形成層:只由2~ 3層細胞組成,呈環狀排列,細胞扁平,能不斷地進行細胞分裂,向外形成韌皮部,向內形成木質部。d.木質部:位于莖的中央,其中較大型的細胞是導管,較小的細胞是木纖維等。三個年輪也可以清晰地看到。e.很多情況下,還可以在莖的最中央看到髓,它們的細胞壁比較薄,常有儲藏營養物質的功能。(五)年輪(1)概念:在多年生木質莖的橫切面上,常??梢钥吹揭蝗σ蝗Φ耐膱A環。通常情況下,一年生成一輪,稱為年輪。(2)成因:年輪是由一年內形成層活動強弱不同造成的,與季節性的氣候變化有密切關系,尤其是溫帶地區生長的木本植物,在氣溫、降水、光照等外界氣候因素呈現的周期性變化影響下,木質莖的橫切面上會呈現出年輪現象。①春材:春季,水分、氣溫等環境條件較適宜,形成層活動較旺盛,此時形成的細胞體積較大,木質部質地疏松,顏色較淺,稱為春材。②秋材:人秋以后,氣溫較低,雨量減少,形成層活動逐漸減弱,此時形成的細胞體積小,木質部質地緊密,顏色較深,稱為秋材。每年的春材和秋材共同組成一輪顯著的同心圓環,即年輪。(3)作用:年輪出現在莖的木質部中,根據年輪數可推斷出樹的年齡;判斷當時的氣候環境;判斷方向(紋路疏的一面 朝南方,紋路密的一面朝北方);根據年輪上的“斑點”判斷當時的環境污染狀況。【能力拓展】變態莖①地下變態莖:藕、竹等的莖橫生地下,像根一樣,稱為根狀莖;荸薺等莖的變態部分膨大成球形、扁圓形或長圓形,稱為球莖;洋蔥、水仙等的變態莖極短,呈盤狀,其上著生肥厚的鱗片狀葉,稱為鱗莖。②地上變態莖:葡萄、黃瓜等的卷須是枝的變態莖;皂莢等的莖刺是分枝或芽的變態莖;竹節蓼、天門冬等的葉狀莖是莖扁化成葉狀;仙人掌等的肉質莖呈綠色,肥大多漿液。二、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一)莖運輸水分和無機鹽的部位(1)探究任務:通過實驗了解莖運輸水分和無機鹽的部位。(2)提出問題:莖運輸水分和無機鹽的部位是什么 (3)建立假設:根據莖的結構,莖木質部的導管或韌皮部的篩管可能是運輸水分和無機鹽的部位。由此可以作出下面的假設:①假設1:莖對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是通過木質部的導管進行的。②假設2:莖對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是通過韌皮部的篩管進行的。③假設3:莖對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是通過髓進行的。(4)實驗材料和器具:新鮮的帶葉的木本植物枝條若干,燒杯(或礦泉水瓶),紅墨水,清水,刀片,放大鏡等。(5)實驗步驟:①取粗細大小相似、葉片數相同的同種木本植物枝條3根,將每根枝條的下端用刀片削成面積相似的斜面,再分別按下表中的3種處理方法處理。②處理好后,將每組枝條分別插入3瓶盛有等量稀釋紅墨水的燒杯中,并用3個夾子將各組枝條分別固定,置于溫暖、光照充足的地方,10分鐘后取出枝條,用刀片橫切枝條的中上部,用放大鏡觀察橫切面的染色部位,并將實驗現象記錄在下表中。(6)實驗結果與分析實驗組別 實驗現象(記錄被染色的部位)A.帶葉枝條(不做處理) 木質部B.剝去下半部樹皮的帶葉枝條 木質部C.除去木質部和髓的帶葉枝條,只留下樹皮 未被染色結論:水分和無機鹽是通過木質部運輸的。(7)表達與交流:①A、B組枝條的木質部均被染色,說明水分和無機鹽是通過木質部運輸的,C組樹皮未被染色,說明樹皮不能運輸水分和無機鹽。②越靠近枝條的頂端,染色變得越來越淺,因為水分和無機鹽是由下向上運輸的。③A組枝條不用石蠟處理,B組枝條用石蠟密封切面的樹皮部分,C組枝條用石蠟密封切面的木質部和髓部。預期實驗結果和上表相同。2.植物通過導管運輸水分和無機鹽水分和無機鹽被根尖吸收后,會進入根部導管。由于根和莖中的導管是相互連通的,最后,它們就能進人莖中的導管。實驗證明,水分和無機鹽在莖木質部的導管中能自下而上地向枝端運輸。【能力拓展】①實驗時應選用新鮮帶葉的植物枝條,新鮮的植物生命活動旺盛,在光照充足的條件下,葉片蒸騰作用較強,水分和無機鹽在枝條里的運輸速率快,實驗現象明顯。②如果實驗當天為陰天或在室內進行,可將實驗用植物枝條置于燈光下。③為了使實驗的效果更明顯,紅墨水的濃度應相對高些。三、有機物的運輸(一)探究有機物在莖中的運輸(1)過程:在一株盆栽木本植物上選取一個枝條,用解剖刀在枝條中部剝除約1厘米寬的一圈樹皮,露出木質部。用刀輕刮木質部表面,然后用少許凡土林涂抹環剝的部位。每隔一周觀察并記錄枝條環剝部位的變化。(2)現象:一段時間后,在環剝部位的上方膨大形成枝瘤,而且隨著時間的延長,枝瘤在不斷長大。(3)分析:剝去一圈樹皮后,由于葉制造的有機物向下運輸的通道被切斷了,有機物就積存在傷口的上方,傷口上方部位的細胞分裂和生長都加快,樹皮就膨大起來,于是形成了瘤狀物。樹皮內只有韌皮部的篩管是上下相通的,可見,葉制造的有機物是通過篩管向下運輸的。2.有機物的運輸(1)有機物的來源:葉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的主要器官。這些有機物除小部分留在葉肉細胞外,大部分需要運輸到莖、根、果實、種子等部位去。(2)有機物的輸送:主要在韌皮部的篩管中進行。(3)有機物的運輸方向:沿篩管自上而下運輸例1、有些不法分子盜剝名貴植物杜仲的樹皮作藥材,致使樹木死亡,這主要是因為樹皮中的什么結構遭到了破壞( )A.木質部 B.韌皮部 C.髓 D.形成層例2、用小刀割破橡膠樹的樹皮,白色膠乳就會流出,白色膠乳是( )A.從①中流出的有機物 B.從②中流出的有機物C.從①中流出的水和無機鹽 D.從②中流出的水和無機鹽例3、移栽樹木過程中,為提高移栽植物的成活率,工人通常會采取如圖的方法給植物輸入營養液(水和無機鹽)。在給移栽植物輸液時,針頭應插入到的部分是( ?。?br/>A.莖中央的髓處 B.韌皮部的篩管處C.木質部的導管處 D.木質部和韌皮部間的形成層處例4、結構和功能相適應是生物學的基本觀點,下列舉例中不能體現該觀點的是( )A.肺由大量肺泡構成,有利于吸氣和呼氣B.木質莖含有形成層,有利于植物莖的逐年增粗C.鼻腔內分布著豐富的毛細血管,有利于溫暖氣體D.根尖成熟區形成大量根毛,有利于增加根吸收水分的表面積例5、為迎接亞運會,近期杭州加大了環境綠化、美化力度,許多道路邊的綠化帶新移栽了一些樹木。有關移栽植物說法正確的是( ?。?br/>A.保留所有葉片移栽,可充分利用葉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B.用土填實根部,不留空隙,可使根充分接觸土壤而快速生長C.移栽時要保持一定距離,以免樹木相互爭奪陽光、水、養分D.給移栽后的樹木輸入水和養分,針頭應插入莖的髓部例6、圖1是一片移裁的香樟樹。為了保征樹木移栽的成活率,給樹木掛上含有各種營養液和生長素的“吊瓶”(如圖2)(1)移栽的香樟樹被剪去了大部分葉的目的是減弱其 作用,以減少其體內 的散失。(2)營養液輸入的位置愈低愈好,為便于操作,常選擇在距離地面30cm以內的范圍鉆住輸液孔。鉆注孔的深度達到圖3中莖的結構4部位的原因是該處是 部,內有輸送水分和無機鹽的 管。1.樹洞畫女孩王月創作樹洞畫轟動全國,央視稱其“感動冬天”。三臺郪江是春秋戰國時期郪王國的都城,那里有很多千年古樹,有的樹心已經朽爛,變成空心洞??墒?,這樣的古樹還是照樣枝繁葉茂。由此推斷,朽爛掉的“樹心”主要是古樹的( )A.全部韌皮部 B.部分韌皮部 C.全部木質部 D.部分木質部2.如圖所示的“藍色妖姬”是人工染色形成的。等白玫瑰快到花期時,開始用染料澆灌花卉,讓花像吸水一樣,將色劑吸入開出藍色花朵。下列關于“藍色妖姬”的制作過程說法正確的是( ?。?br/>A.橫向剖開染色后的莖,發現其韌皮部變藍,本質部不變藍B.在染料中添加適量葡萄糖以確保營養,可以使花朵嬌艷欲滴C.縱向剖開染色后的莖,發現木質部自下而上藍色逐漸變淺D.澆灌時使用染料的濃度越高越好,根本不用擔心植株“燒苗”3.某同學家中有一棵蘋果樹,在蘋果成熟前由于某種原因損傷了部分樹皮,收獲時果實反而又大又好吃,對這一現象的正確解釋是( )A.受傷的樹皮的運輸水分能力更強了B.木質部輸送給果實更多的水分C.果實木質部運輸有機物,損傷樹皮不影響果實的發育D.樹葉制造的營養物質向下運輸受阻而供給了果實4.如圖所示,對一植物的側枝枝條樹皮進行環割處理,一段時間后該枝條的切口處出現一個瘤狀物,該瘤狀物的形成是由于 堆積引起的,瘤狀物在切口的 方(選填“上”或“下”)。5.請分析如圖漫畫,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1)圖1中神氣的葉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它能夠進行 作用,為根和莖提供有機物。 (2)圖2中的莖“罷工”是指它失去了 功能。6.如圖是果樹的一段枝條,長有大小相同的兩個果實。已對枝條的兩個部位的樹皮進行了環剝。據此回答下列問題。(1)A、B兩果實中,不能繼續長大的是 ,其原因是切斷了運輸有機物的 。(2)枝條上部的葉片不會因樹皮環剝而萎蔫,這是因為 是通過莖里的 向上運輸的。(3)枝條上的1~4四處中,會出現明顯腫脹的部位是哪里?為什么?7.小李同學做了如下實驗:在甲、乙兩個大小相同的燒杯中各加入等量的藍墨水和紅墨水,將芹菜的葉柄從基部沿中間切開,分別插入兩個燒杯中,如圖所示。一段時間后他發現左側的葉片顯現出藍色,右側的葉片顯現出紅色。請分析回答:(1)在Y處將葉柄橫切,觀察到橫切紅點,這些紅點出現的部位就是導管所在的位置,說明導管的作用是 。(2)若在X處將葉柄橫切,橫切面上看到的現象是_________(單選項)A.左邊藍點多紅點少,右邊紅點多藍點少B.周圍的一圈是藍點,中間是紅點C.藍點和紅點混合,均勻分布 D.左邊是藍點,右邊是紅點(3)小李同學繼續進行下列實驗:在甲、乙兩燒杯中加入等量的紅墨水,將兩燒杯放在溫度較高的同一地方,但只在乙燒杯中插入新鮮的芹菜。一段時間后,液面下降較快的是 燒杯,該燒杯液面下降較快主要是由于葉片發生了 作用。8.根從土壤中吸收水和無機鹽是通過莖來運輸的,小晨同學設計了實驗來探究莖運輸水和無機鹽的部位。步驟一:她取了如圖甲所示的同種木本植物枝條3根,A組枝條不做處理;B組枝條剝去下半部樹皮;C組枝條除去木質部和髓,只留下樹皮。步驟二:處理好后,將每組枝條均插入一瓶盛有一定量紅墨水的燒杯中固定(B組枝條只將剝去樹皮的部分浸入紅墨水中),10分鐘后取出枝條,用刀片橫切枝條中上部,觀察橫切面的染色部位,并將實驗現象記錄在表格中。(1)實驗中小晨為了讓現象更加明顯些,應將植株放在 環境下進行實驗;(2)用刀切開枝條中上部后,發現AB兩組枝條的切面變紅,C組枝條的切面不變色,這說明了 ;(3)小晨要證明水分和無機鹽是從根部至下而上運輸的,還需要再繼續實驗步驟三,請你幫她寫出步驟三的實驗設計及觀察到對應的實驗現象 9.為了探究植物體內水分的運輸速率和葉面積的關系,小樂設計了如下實驗:①取兩支樹齡相同、生長狀況相似的同種植物枝條,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把枝條放入盛有紅色染液的燒杯中;③1小時后,把枝條洗凈,并在兩支枝條的等高位置切出相應的切片(橫切面中出現紅色染液部分表明有水分經過)。(1)將實驗步驟①補充完整 。(2)本實驗可通過比較 ,判斷植物體內水分的運輸速率。(3)從實驗結果可知,植物運輸水分的速率和葉面積大小的關系是: 。(4)根據實驗結論,在移栽植物時,為了減少水分的散失,應該采取的措施是 。1.我們吃的番薯是長在地下的塊根,其內含有大量的有機物,這些有機物來源于葉的光合作用,把有機物從葉輸送到地下塊根的結構是( )A.導管 B.形成層 C.篩管 D.氣孔2.荷花是我國的十大名花之一。荷花植株構造如圖所示。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 ?。?br/>A.荷葉的光合作用在白天進行,呼吸作用在晚上進行B.葉柄和莖中有發達的孔道,能將空氣送到根部C.藕中含有豐富的有機物,它是通過根從淤泥中吸收上來的D.氮肥可以促進其根系發育、花芽分化3.下列有關于楊樹莖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楊樹的莖由外向內依次是樹皮、形成層、木質部和髓B.樹皮的外側部分起保護作用,內側部分是韌皮部C.在樹皮的內側部分和外側部分之間有形成層,能使莖不斷長粗D.楊樹的樹干比較堅硬,主要是木質部的作用4.某同學為了驗證植物吸水的條件及運輸情況,選用一枝多年生的樟樹幼嫩枝放入紅墨水中進行如圖的實驗;(1)幾小時后,橫切植物的莖中變紅色的部位是圖中的 (填序號)。(2)再取不同位置的莖橫切,發現越靠近枝條的頂端紅色越淺,說明了水分和無機鹽在植物莖中的運輸方向是 。(3)為了使實驗現象更明顯,一般選取枝葉茂盛的枝條,這是為了增強植物的 。5.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經過多年的努力,利用野生稻培育出了具有許多優良性狀的“超級雜交水稻”,并研究出能在鹽堿地上種植的“海水稻”,從而大幅度提高了水稻的產量。(1)水稻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是 ,其吸收的水分大部分通過植物 作用散失到空氣中。(2)“超級 雜交水稻”的莖不能明顯增粗是因為其莖中沒有什么結構? (3)在海邊的鹽堿地上,一般作物因為缺少水分難以生存,而“海水稻”能在鹽堿地生長,可能是其細胞液的濃度比常見植物細胞液的濃度 。6.某??茖W興趣小組在探究莖運輸水分和無機鹽的部位時,將帶葉的枝條下端用刀片削成平整的斜面,將枝條插入盛有稀釋紅墨水的燒杯中,置于溫暖、光照充足的地方,10分鐘后取出枝條,在枝條上方橫切和縱切,觀察。(1)莖橫切面上變成了紅色的部位是 。(2)用放大鏡觀察莖的縱切面,紅色的部位從基部到頂部的變化越來越淺,造成此現象的原因是 。答案及解析例1、B【解析】由于植物的韌皮部里有篩管,它的作用是有機物運輸到植物的根部,因此如果破壞樹皮,等于破壞樹木韌皮部內的篩管,使樹木通過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不能順利運輸,最終導致樹木的死亡,B符合題意。例2、B【解析】植物體內主要有兩條運輸管道——導管和篩管,導管的主要功能是自下而上運輸水和無機鹽,篩管的主要功能是自上而下運輸有機物質。【解答】橡膠樹割膠時流出的乳白色液體的部位是內②樹皮韌皮部,橡膠膠乳是植物制造的有機物,B符合題意。例3、C【解析】輸導水分和無機鹽的導管,是多種多樣的,它們位于木質部 中;而輸導有機物的是篩管,位于韌皮部中;韌皮部在樹皮靠近木質部的地方。【解答】給植物輸入營養液(水和無機鹽) ,需要依靠木質部的導管進行,故C選項合理。例4、A【解析】生物體結構和其功能是相適應的。【解答】A、肺由大量肺泡構成,有利于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A不能體現該觀點,符合題意。B、木質莖的結構由外向內依次為樹皮(包括表皮和韌皮部)、形成層、木質部和髓。形成層能不斷進行細胞分裂,產生子細胞,子細胞能吸收營養物質,從而不斷長大,向外形成韌皮部,向內形成木質部,使莖加粗,B能體現該觀點,不符合題意。C、鼻腔黏膜中有豐富的毛細血管,血管內有溫暖的血液,可以溫暖空氣,C能體現該觀點,不符合題意。D、植物根尖成熟區的表皮細胞向外突出形成根毛,根毛細胞的體積大,細胞質少,液泡大,有利于水的吸收.且根毛數量巨大,增加了根吸水分的表面積,D體現了該觀點,不符合題意。例5、C【解析】移栽植物時不應將葉片全部保留,種植樹木時不應將土全部填實根部,種植樹木應當合理密植等。A、葉片是蒸騰作用的主要部位,保留所有葉片移栽,會增加植物的蒸騰作用,A不符合題意;B、用土填實根部,不留空隙,導致土壤沒有透氣性,不能促進植物對無機鹽的吸收,B不符合題意;C、移栽時要保持一定距離,以免樹木相互爭奪陽光、水、養分,比如樹木之間種植過密,植物葉片相互遮蓋,只有上部葉片進行光合作用,種植過稀,部分光能得不到利用,光能利用率低,C符合題意;D、給移栽后的樹木輸入水和養分,針頭應插入到較大綠化樹莖(樹干)木質部中的導管中,D不符合題意。例6、(1)蒸騰;水分(2)木質;導【解析】(1)蒸騰作用是指植物體內的水分通過葉片的氣孔以水蒸氣的形式散發到植物體外的一個過程。大氣的溫度、濕度和氣流速度等因素都能影響植物的蒸騰作用。根吸收的水約有 99% 通過這種蒸騰作用散發。(2)輸導水分和無機鹽的導管是多種多樣的,它們位于木質部中,水分和無機鹽在莖木質部的導管中能自下而上地向枝端運輸;而輸導有機物的是篩管 ,位于韌皮部中,韌皮部在樹皮靠近木質部的地方,有機物在莖的樹皮中由上而下地運輸著。【解答】(1)移栽的香樟樹從土壤中吸收水分的能力較差,為了能保證有充足的水分供生命活動所用,需要剪去了大部分葉,減弱其蒸騰作用,以減少體內水分的散失。(2)圖3中1是樹皮,2是韌皮部,3是形成層,4是木質部,5是髓,輸入的營養液主要就是含有無機鹽的水溶液,所以需要通過木質部的導管來運輸,所以鉆注孔的深度達到圖3中莖的結構4部位,因為那里是木質部,有運輸水分和無機鹽的導管。1.D【解析】木質莖的結構由外向內依次為樹皮(包括表皮和韌皮部)、形成層、木質部和髓,韌皮部包括篩管(運輸有機物)和韌皮纖維(有韌性),木質部包括導管(運輸水和無機鹽)和木纖維(堅硬),篩管和導管為莖中的的輸導組織,導管的主要功能是自下而上運輸水和無機鹽;篩管的主要功能是自上而下運輸有機物質。【解答】植物是通過導管自下而上運輸水和無機鹽,篩管自上而下運輸有機物,導管和篩管分別位于樹表層的木質部和韌皮部,沒有樹心的樹只是失去了髓和部分木質部,而剩余的木質部中的導管還可以自下而上運輸水和無機鹽,韌皮部中的篩管完好可以自上而下運輸有機物,所以沒有樹心的樹,仍然可以獲得養料,還能繼續活下去,所以朽爛掉的“樹心”主要是古樹的部分木質部。即D說法正確。2.C【解析】A、從莖的縱切面上看,染成藍色的是導管,導管位于木質部中具有向上運輸水和無機鹽的功能,因此木質部會變藍,A不符合題意;B、在染料過程中是不需要添加葡萄糖的,B不符合題意;C、染色后,染料大多在花瓣中,因此縱向剖開染色后的莖,發現木質部自下而上藍色逐漸變淺,C符合題意;D、澆灌時使用染料的濃度并不是越高越好,植株也會出現“燒苗”現象,D不符合題意。3.D【解析】本題主要考查植物有機物的運輸相關知識。【解答】樹皮中有篩管,葉進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能通過樹皮內的篩管向下運輸的,若是損傷了部分樹皮,導致有機物向下輸送受到阻礙而供給了果實,D符合題意。4.有機物;上【解析】植物葉片通過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由葉脈、莖中的篩管向下運輸到植物體各部位。【解答】對植物的側枝枝條樹皮進行環割處理,使得篩管斷開,致使葉片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機物無法向下運走而堆積在切口上方,形成瘤狀物。5.(1)光合作用(2)運輸【解析】(1)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不僅滿足了自身生長、發育、繁殖的需要,還為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來源;同時生成的氧氣也供給其它生物呼吸所用。(2)根吸收的水和無機鹽是通過莖中的導管自下而上運送到葉的;葉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是通過莖中的篩管自上而下運送到植物各部位的。所以如果莖中的導管"罷工",則根是、吸收的水和無機鹽就無法運輸到葉。【解答】(1)葉進行光合作用為莖和根提供有機物,同時釋放氧氣。(2)莖中的導管"罷工",則根是、吸收的水和無機鹽就無法運輸到葉,失去運輸功能。6.(1)B;篩管(2)水分;導管(3)1處植物的輸導組織有導管和篩管,運輸水分和無機鹽的是導管,運輸有機物的是篩管,因為1處其上部的葉片進行光合作用產生的有機物無法向下運輸,所以出現腫脹。【解析】此題考查莖的結構和功能,為基礎題,比較簡單,熟記即可,需要明確:木本植物的莖包括樹皮(周皮和韌皮部)、木質部、形成層、髓,其中木質部中的導管是自下而上運輸水和無機鹽,韌皮部中的篩管是自上而下運輸葉片制造的有機物。(1)由圖可以看出A周圍有葉子,葉制造的有機物能不斷送到A果實,可以得到豐富的營養物質,故可以繼續發育;樹皮包括周皮和韌皮部,韌皮部內有篩管,B在其上下都進行了環割,葉制造的有機物就不能通過試管運輸到B果實,到營養物質B將停止發育而凋落。(2)樹皮包括周皮和韌皮部,韌皮部內有篩管,木質部內有導管,導管是自下而上運輸水和無機鹽,所以,圖中只是環剝樹皮,此處理并沒有傷及木質部,所以植物運輸水分和無機鹽的管道還在,枝條上部的葉片會得到水分和無機鹽不會因樹皮環剝而萎蔫。(3)我們對枝條進行環剝后,會發現枝條上的1處會出現明顯腫脹,因為樹皮包括周皮和韌皮部,韌皮部內有篩管,篩管自上而下運輸有機物,枝條上端的葉制造的有機物向下運輸到1處時會受阻,而2~3之間沒有綠葉,基本不會制造有機物,所以3處不會明顯腫脹,4處雖然有綠葉但有機物通過篩管向下運輸,4處不會有有機物積存,所以4處也不會明顯腫脹。7.(1)運輸水分和無機鹽(2)D(3)乙;蒸騰【解析】(1)導管自下而上運輸水分和無機鹽。(2)同側葉柄里的導管,向同側的葉片運輸水分和無機鹽。(3)蒸騰作用是指植物體內的水分通過葉片的氣孔以水蒸氣的形式散發到植物體外的一個過程。【解答】(1)導管自下而上運輸水分和無機鹽,因此在Y處將葉柄橫切,觀察到橫切面上有許多的紅點,這些紅點出現的部位是導管,屬于輸導組織。(2)通過實驗可知,同側葉柄里的導管,向同側的葉片運輸水分和無機鹽,故若在X處將葉柄橫切,橫切面上看到的現象是左邊是藍點,右邊是紅點,D符合題意。(3)蒸騰作用是指植物體內的水分通過葉片的氣孔以水蒸氣的形式散發到植物體外的一個過程,甲和乙燒杯作對照,乙中有新鮮的芹菜,通過蒸騰作用將葉片中的水分散失到大氣中,因此乙燒杯的液面下降較快。8.(1)陽光充足溫度較高(2)水和無機鹽是通過木質部內的結構(導管)運輸的(3)將A組枝條縱切,觀察現象。發現縱切面越靠近頂端,顏色越淺【解析】(1)水分以氣體狀態從植物體內散發到植物體外的過程叫做蒸騰作用, 植物的蒸騰作用的主要器官是葉,影響植物蒸騰作用的因素有光照強度、環境溫度、空氣濕度和空氣流動狀況等。蒸騰作用不僅是根部吸水的主要動力,它還能把莖內木質部的水往上拉,根部的水也隨著上升,促進了水的吸收和運輸,同時也促進了植物體內溶解在水中的無機鹽的運輸。(2)輸導水分和無機鹽的導管是多種多樣的,它們位于木質部中,水分和無機鹽在莖木質部的導管中能自下而上地向枝端運輸;而輸導有機物的是篩管 ,位于韌皮部中,韌皮部在樹皮靠近木質部的地方,有機物在莖的樹皮中由上而下地運輸著。【解答】(1)將植株放在陽光充足溫度較高的環境中,此時植物的蒸騰作用會更加旺盛,水分運輸會更快,現象就更加的明顯。(2)A組枝條不做處理;B組枝條剝去下半部樹皮;C組枝條除去木質部和髓,只留下樹皮 ; 發現AB兩組枝條的切面變紅,C組枝條的切面不變色 這說明起運輸作用的樹皮中篩管而是木質部的導管,所以可以說明水和無機鹽是通過木質部內的結構(導管)運輸的 。(3)要證明水分和無機鹽是從根部至下而上運輸的 ,那就必須要觀察植物的縱切面,比較縱切面上下兩端的顏色深淺情況,故步驟三的實驗設計及觀察到對應的實驗現象是:將A組枝條縱切,觀察現象。發現縱切面越靠近頂端,顏色越淺 。9.(1)分別留下6片和3片葉片(2)莖中紅色染液上升的長度(3)植物葉面積越大,運輸水分的速率越大(4)剪去部分枝葉(葉片)【解析】本題通過實驗探究植物體內水分的運輸速率和葉面積的關系。(1)實驗步驟①補充完整分別留下6片和3片葉片。(2)導管的功能是把從根部吸收的水和無機鹽輸送到全身各器官,運輸方向自下而上,而導管會變紅,因此本實驗可通過比較莖中紅色染液上升的長度,判斷植物體內水分的運輸速率。(3)通過觀察圖片的實驗結果,可以得出結論:植物葉面積越大,運輸水分的速率越大。(4)由于導管可以運輸水分,導管變紅,蒸騰作用的主要器官是葉,剪去部分枝葉能夠減少水分的散失。1.C【解析】導管是植物體內把根部吸收的水和無機鹽由下而上輸送到植株身體各處的管狀結構;形成層的細胞能不斷分裂形成新的木質部部分和韌皮部細胞; 篩管是植物韌皮部(樹皮內側)內輸導有機養料的管道;氣孔幫助植物進行蒸騰作用。【解答】篩管是植物韌皮部內輸導有機養料的管道。由許多管狀活細胞上下連接而成。相鄰兩細胞的橫壁上有許多小孔,稱為"篩孔”。兩細胞的原生質體通過篩孔彼此相通。篩管沒有細胞核,但篩管是活細胞。導管是由一種死亡了的,只有細胞壁的細胞構成的,而且上下兩個細胞是貫通的。它位于維管束的木質部內,它的功能是把從根部吸收的水和無機鹽輸送到全身各器官,運輸方向自下而上,C符合題意。2.B【解析】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葉綠體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機物,釋放氧氣,同時把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合成的有機物中的過程;而呼吸作用指的是細胞內有機物在氧的參與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時釋放能量的過程。A、荷葉的光合作用在白天進行,呼吸作用在晚上和白天都要進行,故說法錯誤。B、葉柄和莖中有發達的孔道,能將空氣送到根部, 故說法正確。C、有機物是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故說法錯誤。D、氮肥主要是能促使農作物的莖葉生長茂盛,磷肥能促進農作物根系發達,故說法錯誤。3.C【解析】楊樹莖的結構從內到外一次是髓、木質部、形成層、韌皮部、外樹皮;樹皮分為外樹皮和韌皮部,形成層不在樹皮中,C符合題意。4. (1)②(2)自下而上(3)蒸騰作用【解析】莖是主要的輸導器官,其中含有輸導組織-導管和篩管。導管位于木質部,具有運輸水分與無機鹽的作用,據此分析解答。(1)因為木質部中的導管是自下而上輸送水分和無機鹽的管道,所以幾小時后,橫切植物莖中變紅色的部位是圖中的導管,故選②。(2)再取不同位置的莖橫切,發現越靠近枝條的頂端紅色越淺,說明了水分和無機鹽在植物莖中的運輸方向是自下而上 。(3)了使實驗現象更明顯,一般選取枝葉茂盛的枝條,這是為了增強植物的蒸騰作用。5.(1)根;蒸騰(2)形成層(3)高(或大)【解析】(1)植物的根是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2)形成層位于韌皮部和木質部之間,它是由具有具有分裂能力的細胞組成。(3)根據植物細胞失水和吸水的原理解答。【解答】(1)水稻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是根,其吸收的水分大部分通過植物蒸騰作用散失到空氣中。(2)木本植物莖包括樹皮、木質部和髓,其中維管束由韌皮部、形成層和木質部組成,形成層是位于木質部和韌皮部之間的一種分生組織,能不斷的進行細胞分裂,可以不斷向內產生新的木質部與向外產生新的韌皮部,使植物的莖不斷長粗,而“超級雜交水稻”的莖沒有形成層,因此它的莖不能增粗。(3)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細胞外部溶液的濃度大于細胞內部濃度,是失水,“海水稻”的細胞內部濃度高于細胞外部濃度,因此才能在鹽堿地環境生存下去,說明“海水稻”能在鹽堿地生長,可能是其細胞液的濃度比常見植物細胞液的濃度高。6.(1)木質部(導管)(2)導管從下而上輸送水分和無機鹽【解析】(1)莖橫切面上變成了紅色的部位是木質部,因為木質部中有導管,導管的主要功能是自下而上運輸水和無機鹽。(2)由于木質部中含有導管是自下而上輸送水分和無機鹽的管道,用放大鏡觀察莖的縱切面,紅色的部位是木質部從基部到頂部的變化是逐漸變紅,出現該現象的原因是水分和無機鹽通過導管自下而上輸送。浙教版科學八年級(下冊)“沖刺重高”講義(二十九)植物的莖和物質的運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