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一、土壤中的生命:土壤生物(一)觀察土壤中的生物(1)方法①在有花卉和農作物生長的土壤中,用土壤取樣器選取2~ 3個土壤樣本。把土樣選取地點及該地當時的氣溫、濕度等天氣狀況和土壤溫度等環境特點記錄在表格中。②用小鏟子慢慢地挖取樣本中的土壤,用肉眼或借助放大鏡觀察土壤樣本中有沒有其他生物。將發現的生物填寫到表格中。③觀察完畢后將土壤樣本恢復原樣。④對觀察結果進行分析,將結果填寫到表格中。(2)填表注意事項①環境特點:應從土壤濕度、疏松程度、溫度、光照、植物生長狀況等幾個方面填寫。土壤濕度:可以用“干旱”“比較干旱”“比較濕潤”“濕潤”來表述。疏松程度:可以用“非常疏松”“疏松”“比較疏松”“不疏松”來表述土壤溫度:應從土壤的不同深度進行多次測量,取多次測量的平均值。光照強度:可以用“光照強度強”--直射光時間長,“光照強度一般”有零星直射光照射,“光照強度弱”完全遮陰等來表述。植物生長狀況:可以用“良好”“一般”“較差”等來表述。②土壤生物:填寫觀察到的生物名稱和數量,數量較多者為此特定“生態系統”中的優勢物種。③簡要分析:應著重分析生物種類和優勢種類生活與環境的相互關系。(二)土壤生物我們把生活在土壤中的各類生物統稱為土壤生物。土壤生物有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等。(1)植物:土壤是植物生長的搖籃。絕大多數植物的根需要固定在土壤中,通過吸收土壤里的各種養分來滿足自身生長的需要。一方面 ,植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不斷地從土壤中吸取大量的水和無機鹽;另一方面,植物是土壤有機物積累的重要來源。(2)動物:土壤中生活著各種各樣的動物,陸生動物都以土壤為立足點,它們在土壤上行走、活動和覓食等。土壤動物影響著土壤的結構和性狀,如蚯蚓對改良土壤結構、通氣狀況起很大的作用。常見的土壤動物有原生動物、節肢動物環節動物等。(3)微生物:在土壤中起作用最大的是細菌、真菌等土壤微生物,它們具有種類多、數量大、繁殖快和活動性強等特點,在土壤的物質轉化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們能分解有機物,促進物質循環。二、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質(一)土壤中含有空氣(1)證明土壤中有空氣①選材:在校園中選擇一塊干燥的土地, 取長、寬、厚分別是5厘米的一塊土壤,另取一塊相同規格的鐵塊,分別放入2只相同的大燒杯中。②注水:分別沿著燒杯壁緩慢地向2只燒杯內注水,開始時用量簡量取定體積的水注入,當快要浸沒土壤或鐵塊時,再換用滴管向燒杯內注水,直到水把土壤和鐵塊剛好浸沒為止。③記錄向2只燒杯注入的水量:盛有土壤的燒杯注入的水有V1毫升;盛有鐵塊的燒杯注入的水有V2毫升。④結論:當向盛有土壤的燒杯內加水時,會看到土壤塊表面產生了許多氣泡,這是因為土壤里含有空氣。同樣體積、同樣形狀的鐵塊和土壤,浸沒時加入水量不同的原因是鐵塊內部沒有空氣,而土壤里含有空氣。(2)土壤空氣①來源:土壤空氣主要分布在土壤顆粒間的空隙里。它基本上來自大氣,但和大氣的成分不完全相同,因為土壤空氣中一部分氣體是由土壤生物的生命活動產生的,是微生物等進行生化反應的結果。如大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約為21%,而土壤空氣中的氧氣卻只有10% ~ 12%。②作用:土壤空氣是植物根呼吸和微生物生命活動所需氧氣的來源。當土壤板結時,土壤中空氣含量少,會抑制土壤生物的呼吸作用,進而影響土壤生物的生命活動。(二)土壤中含有水分(1)證明土壤中有水①取少許土壤,放入試管中。②用試管夾夾住試管,在酒精燈上加熱。加熱時,應使試管底部均勻受熱,以免試管破裂,并且用酒精燈的外焰加熱。③觀察試管壁上有沒有水珠。可以看到此時有一層水珠均勻地附著在試管內壁上,該實驗說明土壤中有水。④結論:除了土壤生物、空氣外,土壤中還有植物生長所必需的水。(2)土壤水分①來源:土壤水分主要來自降水(降雨、降雪等)和灌溉。此外,地下水位較高的,地下水也可上升補充土壤水分;地表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也會凝結,直接轉變為土壤水分。②作用:利于營養物質的溶解和運輸,改善植物營養狀況,調節土壤溫度,是植物生長的必要條件,各種土壤生物都離不開水。(三)土壤中含有有機物(1)測定土壤中含有有機物的原理土壤中很多生物的生存都需要有機物為其提供營養。有機物能燃燒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等無機物,可以根據有機物能燃燒的特點,測定土壤質量變化情況,得出土壤中是否含有有機物。(2)檢驗土壤中有有機物①用天平稱取充分干燥的土壤m克,然后把它們放在細密的鐵絲網上,用酒精燈加熱。觀察到的現象是土壤在加熱的過程中顏色發生明顯變化。②待土壤冷卻后,再用天平稱量。此時會發現土壤的質量明顯減少。土壤質量發生變化的原因是土壤中含有有機物,有機物在加熱的過程中燃燒了。(3)土壤有機物(腐殖質)①來源:主要來自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體。②作用:有機物含量的多少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一個重要標準。有機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形成腐殖質,腐殖質可以為土壤動物提供食物,也可以為綠色植物提供養分。同時,土壤中的有機物能改良土壤的物理性狀,提高土壤的疏松度和透氣性,改變沙土的松散狀態。(四)土壤中含有無機鹽(1)檢驗土壤中有無機物①取新鮮的土壤樣品50~ 100 克,放入大燒杯中。②向大燒杯中倒入足量的蒸餾水。③先用玻璃棒充分攪拌-一會兒,再靜置一段時間讓土壤固體顆粒沉淀下來。得到的上部溶液就是土壤浸出液。④取土壤浸出液約10毫升,過濾,收集濾液,如圖4-1-4甲所示。然后將濾液放入蒸發皿中,用酒精燈加熱,使水分蒸發。當水分蒸發完后,可見蒸發皿中有很細的結晶物。這說明土壤中有無機鹽(能溶于水,但不能燃燒的物質,這些無機鹽正是植物生長發育所需的物質)。(2)土壤無機鹽土壤中的無機鹽有可溶于水和不可溶于水兩種,可溶于水的無機鹽是植物生長所需的重要物質。植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需要不斷地從土壤中吸收無機鹽。植物需要的無機鹽中,需要量較大的是含氮的、含磷的、含鉀的無機鹽等。(五)構成土壤的物質構成土壤的物質有固體、液體和氣體三類。(1)土壤的固體部分主要由礦物質顆粒和腐殖質組成,其中礦物質顆粒占固體部分的95%左右。(2)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生長的必要條件。(3)土壤中的空氣是植物的根和微生物生命活動所需氧氣的來源。【能力拓展】要選用干燥的土壤,干燥的土壤中空氣含量較多。潮濕的土壤中有許多空間已被水分占據,空氣含量較少。土壤中空氣含量越多,實驗效果就會越明顯。①在適宜植物生長的土壤中,空氣的體積分數為15%~ 35%。②土壤中空氣的體積分數的計算方法:土壤中空氣的體積分數=(V1-V2)/Vx100%,其中V為采用土壤樣本時的注水量,V2為采用鐵塊樣本時的注水量,V為土壤樣本的體積(5x5x5=125毫升)。三、從巖石到土壤地球外層的地殼最初主要是由巖石組成的,沒有土壤。現在,地球表面廣泛分布著各種土壤,這些土壤是由巖石經過漫長的年代逐漸變化形成的。巖石變成土壤,首先要經過風化作用形成石塊、石礫和砂粒等細碎的礦物質顆粒。(一)引起巖石風化的因素(1)風:風將砂粒刮起來,碰撞著巖石。久而久之,巖石層就被慢慢地磨損。于是,巖石上出現了窟窿和裂隙,并且越來越大,最后破裂成了小碎塊。(2)流水:流水能使大塊巖石裂成小塊。水流動時,夾帶的小塊巖石與巖石摩擦,使巖石逐漸變成了小石塊。(3)溫度的劇烈變化:物體都有熱脹冷縮的特性,巖石常因驟熱后突然冷卻發生爆裂。炎熱的太陽常使巖石發燙,此時若氣溫驟降,巖石就會爆裂成小碎塊。(4)結冰:雨水積聚在巖石的縫隙里,如果氣溫降低到零攝氏度以下,水就會結冰,體積增大,從而促使巖石的縫隙加寬,最終使巖石裂成小碎塊。(5)其他因素:除了風、流水及溫度等物理因素外,促進巖石風化作用的因素還有一些化學物質的溶蝕作用,各種生物的作用也能促進巖石的風化。(二)土壤的形成(1)土壤的形成離不開生物的作用風化作用后形成的細碎的礦物質顆粒,還要經歷漫長的演變才能形成各種各樣的土壤。其中離不開多種生物的共同作用。各種生物的活動加速了有機物在地表的積累,最終促使土壤的形成。例如,地衣是真菌和藻類共生的一類特殊生物,地衣能分泌地衣酸,地衣酸能腐蝕巖石,促進風化,是巖石變成土壤的先鋒植物。(2)土壤的形成過程巖石在長期的風吹雨打冷熱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漸風化變成了石礫和砂粒等礦物質顆粒,最后經過各種生物和氣候的長期作用才形成了土壤。(3)土壤的形成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土壤的形成過程是十分緩慢的,直到今天,這個過程仍在不斷十分緩慢地進行著。一般情況下 ,形成1厘米厚的表土,需要100 ~ 400年,在極其寒冷的環境中,大約需要1 000年。被破壞的土壤想要恢復需要很長的時間,因此,我們要珍惜土地資源,合理地利用,不要破壞、污染、浪費土地資源。。例1、土壤中除了各種無機物和有機物,還有許多的土壤生物,下列不屬于土壤生物的是( )A.蘿卜 B.蚯蚓 C.蝸牛 D.燕子例2、教材中有四個研究“土壤的成分”實驗,其中實驗能說明土壤中有空氣的是( )A. B. C. D.例3、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號返回地球,它從月球上帶回了“土特產”——1731克月壤。要把月壤改造成類似地球上的土壤來栽培植物。改造過程中,不需要提供的是( )A.空氣 B.水 C.腐殖質 D.礦物質例4、月球上的“土壤”主要由月球巖石碎屑、粉末等物質組成。巖石碎屑、粉末這些成分相當于地球土壤中的( )A.空氣 B.水 C.礦物質 D.腐殖質例5、小金同學想證明土壤中存在有機物,并想測定其含量,査閱文獻后得知,有機物可以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他設計的實驗步驟如下:⑴用天平稱取少量新鮮土壤,記錄質量為M1;⑵把他們放在鐵絲網上用酒精燈灼燒,如圖所示;⑶用一個干冷的燒杯罩在土壤上,觀察發現有________現象;⑷用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燒杯罩在土壤上,觀察發現有________現象;⑸待土壤冷卻后測得質量為M2。小金認為有機物的質量就是M1-M2同桌小明則認為,該方案考慮不周,需要對其中一個步驟進行修改,請寫出修改的內容________例6、小杰為研究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質,做了一個小實驗,請你與他一同完成實驗。長、寬、高分別是10厘米、10厘米、5厘米的鐵塊和土壤,放入大燒杯中注水至浸沒為止,往鐵塊燒杯中加3個滿量筒和圖甲中的水,往土壤中加3個滿量筒和圖乙中的水。請回答:(1)有誤往裝鐵塊的燒杯中加入水的量為 ,往裝土壤的燒杯中加水的量為 。(2)同樣體積的鐵塊和土壤,為什么加入的水量不同? 。(3)土壤中空氣體積分數大約為 。(4)在適宜植物生長的土壤中,空氣占土壤的體積分數大約在15%~35%之間。土壤空氣對于植物的作用是 。1.如圖為驗證“土壤中含有有機物”的實驗,則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實驗中鐵絲網的孔徑要稍大一些B.選取土壤應該是濕潤且富含有機物的C.實驗時能聞到臭味,有黑色物質生成D.加熱后不能等土壤冷卻后再測質量2.2019年1月4日,“玉兔二號”登錄月球背面。科學家設想:假如環境條件成熟,要使月球在自然條件下形成類似于地球土壤的月壤,可能需要經過( )①形成原始月壤,積累有機質和養分;②巖石風化;③高等植物生長;④形成礦物顆粒,釋放礦物成分;⑤腐殖質不斷積累、成熟月壤形成;⑥低等植物著生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④⑥①③⑤ C.①③⑤②④⑥ D.③⑤⑥④②①3.為了研究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質,小明利用校園花壇中的一些土壤做了如下四個實驗,下列有關實驗的分析正確的是( )A.用量筒量取一定體積的水,沿燒杯壁緩慢地向燒杯內注水,當快要浸沒土壤時,再換用滴管向燒環內注水,直到水把土壤剛好浸沒為止。讀出注入水的體積可以通過計算大致確定該土壤樣品中空氣的體枳分數B.觀察到試管壁上有水珠,可以說明土壊中含有水 C.蒸發皿中出現的殘余物是能溶于水且能燃燒的無機鹽D.為檢驗土壤中是否存在有機物,可以取一定質量潮濕的土壤放在細密的鐵絲網上用酒精燈加熱,可以觀察到土壤顏色發生變化并發現土壤質量減少 4.有入提出:“行入經常在草坪上行走,會造成土壤因板結而缺少空氣,從而影響草的生長。”小樂設計如下方案以初步驗證這個觀點。步驟1:在校園中選擇一塊干燥、疏松的土地和一塊干燥、被多次踩過的土地,各取等質量的土塊,分別證作甲土塊和乙土塊;另取一塊相同規格的鐵塊。步驟2:將甲、乙土塊和鐵塊分別放入3只相同的燒杯中,用量筒取一定體積的水,沿燒杯壁緩慢地向燒杯內注水;快要浸沒土塊或鐵塊時,換用滴管向燒杯內滴水,直到水剛好浸沒甲、乙土塊和鐵塊,如圖所示:記錄用水體積分別為V1、V2和V3。請回答:(1)在步驟1中有一處錯誤,請指出并修改 。(2)在步驟2中,“快要浸沒土塊或鐵塊時,換用滴管向燒杯內滴水,直到水剛好浸沒甲、乙土塊和鐵塊”。這樣操作的好處是 。(3)若發現V1 V2(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說明疏松的土地比踩踏過的土地空氣含量高。5.同學們準備測定校園某區域內土壤中的空氣含量,開展了如下實驗:①在該區域內選擇相對干燥的地方,取長、寬、厚分別是5厘米的一塊土壤,體積記作V0,另取一塊相同規格的鐵塊,分別放入2只相同的大燒杯中;②分別沿燒杯壁緩慢地向2只燒杯內注水,開始時用量筒量取一定體積的水注入,當快要浸沒土壤或鐵塊時,再換用滴管向燒杯內注水,直到水把土壤和鐵塊剛好浸沒為止;③記錄向兩個燒杯注入的水量:盛有土壤的燒杯注入水的體積記作V1;盛有鐵塊的燒杯注入水的體積記作V2,有關數據如下表:實驗次數 V0/厘米3 V1/毫升 V2/毫升1 … 225 2002 … … …3 … … …(1)實驗時要選取相對干燥的土壤,這是因為 ,實驗效果明顯。 (2)根據第1次實驗可知,該土壤樣品中的空氣約占土壤體積的體積分數是 。(3)為使實驗更可靠,同學們準備開展多次實驗以求得平均值,但每次實驗需要重新取土壤樣品。就如何選取土壤樣品,同學們有下列不同的觀點:觀點一:要在同一地方(上述區域內)取樣;觀點二:要在不同地方(上述區域外)取樣。你認為哪種觀點更合理?并說明理由。 。1.在“觀察土壤生物”的活動中,不應該作為土壤生物記錄在表格中的是( )A.某種螞蟻 B.某種蚯蚓 C.某種植物 D.某種生物遺體2.土壤中除了土壤生物外,還有很多其它的物質。下列實驗能證明土壤中存在有機物的是 ( )A. B.C. D.3.如圖為證明土壤中含有無機鹽的實驗裝置。實驗時,先將土壤浸出液進行過濾,收集濾液后,放入蒸發皿中,用酒精燈加熱蒸干水分,蒸發皿上會殘留白色固體物質。對該實驗分析正確的是( )A.甲裝置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防止溶液外灑B.只用乙裝置還可以用來測量土壤有機物的含量C.蒸發皿上殘留的白色固體是難溶于水的無機鹽D.蒸發皿上殘留的白色固體一定含有氮、磷、鉀三種元素4.某研究小組在常溫下設計如圖實驗。請根據圖示,回答下列問題。(1)該實驗可探究的問題是 ;(2)實驗中的加熱操作的作用是 ;(3)預測兩天后的實驗現象是 。5.小金同學想證明土壤中存在有機物,并想測定其含量,査閱文獻后得知,有機物可以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他設計的實驗步驟如下:⑴用天平稱取少量新鮮土壤,記錄質量為M1;⑵把他們放在鐵絲網上用酒精燈灼燒,如圖所示;⑶用一個干冷的燒杯罩在土壤上,觀察發現有 現象;⑷用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燒杯罩在土壤上,觀察發現有 現象;⑸待土壤冷卻后測得質量為M2。小金認為有機物的質量就是M1-M2同桌小明則認為,該方案考慮不周,需要對其中一個步驟進行修改,請寫出修改的內容 答案及解析例1、D【解析】土壤生物指的是生活在土壤中的所有生物之總和,蘿卜、蚯蚓、蝸牛都屬于土壤生物,而燕子不屬于土壤生物,D符合題意。例2、A【解析】實驗的各種方法為了驗證土壤中含有空氣、水分、無機鹽或有機物。A、將土壤置于燒杯中,然后加入適量的水,觀察到水中出現氣泡,說明土壤中含有空氣,A符合題意;B、將土壤放在試管中加熱,觀察到試管口出現水珠,說明土壤中含有水分,B不符合題意;C、將土壤浸入水中浸泡,然后過濾,再將土壤浸出液放在蒸發皿中加熱,當水分蒸干后,觀察到蒸發皿中出現固體,說明土壤中含有無機鹽,C不符合題意;D、將土壤置于石棉網,用酒精燈加熱,觀察到土壤燃燒,說明土壤中含有有機物,D不符合題意。例3、D【解析】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月球表面布滿的大大小小的圓環形的坑,稱為環形山。月球表面沒有水分、空氣、腐殖質,沒有生物,晝夜溫差大。【解答】月球上沒有水、空氣、沒有生物的存在,故不存在腐殖質,而空氣、水、腐殖質是植物生存必不可少的物質,改造月球土壤時應提供,月壤中存在較多的巖石,即存在礦物質,D符合題意。例4、C【解析】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層疏松的物質,由各種顆粒狀礦物質、有機物質、水分、空氣、微生物等組成,能生長植物。【解答】巖石碎屑、粉末中含有大量的礦物質;例5、小燒杯上有水珠;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將新鮮土壤換成干燥土壤構成土壤的物質有固體、液體和氣體三類。土壤的固體部分主要由礦物質顆粒和腐殖質組成,其中礦物質顆粒占固體部分的 95% 左右。【解答】土壤中含有水分,所以在加熱的過程中水分會以水蒸氣的形式出來,當遇到干冷的燒杯時發生液化,所以會觀察到小燒杯上有水珠的現象。土壤中含有有機物,有機物在加熱燃燒的過程中會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所以 用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燒杯罩在土壤上,觀察發現有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現象。因為新鮮土壤中含有水分,在加熱過程中也會使得土壤的質量減少,所以需要將新鮮的土壤改成干燥的土壤,以排除水分對實驗結果的影響。例6、(1)650毫升;750毫升(2)土壤有空隙(3)20%(4)給根提供足夠的氧氣進行呼吸作用【解析】(1)由圖可知量筒的量程和分度值,滿量筒水的體積和其量程相等,根據分度值讀出甲乙量筒內水的體積,然后求出倒入放鐵塊燒杯中和放土壤燒杯中的水的體積。(2)知道長、寬、高可求土壤的體積,土壤中燒杯比鐵塊中燒杯多加的水即為空氣的體積,空氣的體積和土壤的體積之比即為土壤中空氣體積分數。【解答】(1)因為量筒的量程為200ml,故3個滿量筒的水的量為600ml,根據題意,往裝鐵塊的燒杯中加入水的量為600ml+50ml=650ml,往裝土壤的燒杯中的加水的量為600ml+150ml=750ml。(2)因為土壤顆粒之間有空隙,故同樣體積的鐵塊和土壤,土壤塊中加入的水的量大。(3)由圖可知,量筒的量程為200mL,分度值為10mL,圖甲中量筒內水的體積為50mL,圖乙中量筒內水的體積為150mL,因往放鐵塊燒杯中加了3個滿量筒和圖甲所示的水,往放土壤燒杯中加了3個滿量筒和圖乙所示的水,所以,倒入放鐵塊燒杯中和放土壤燒杯中的水分別為:V鐵水=3×200mL+50mL=650mL,V土水=3×200mL+150mL=750mL;土壤的體積: V土=10cm×10cm×5cm=500cm3,因土壤中有空氣,空氣的體積等于土壤中燒杯比鐵塊中燒杯多加的水,所以,空氣的體積:V空=V土水-V鐵水=750mL-650mL=100mL=100cm3,則土壤中空氣體積分數為 。(3)土壤中的空氣的作用主要是為植物體根的呼吸作用提供足夠的氧氣。1.C【解析】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層疏松的物質,由各種顆粒狀礦物質、有機物質、水分、空氣、微生物等組成,能生長植物。土壤由巖石風化而成的礦物質、動植物、微生物殘體腐解產生的有機質、土壤生物(固相物質)以及水分(液相物質)、空氣(氣相物質)、氧化的腐殖質等組成。A、鐵絲網的孔徑如果過大,土壤顆粒會掉落的;故A錯誤;B、土壤如果是濕潤的,加熱過程中水分的散失也會導致質量的變化,有較大的誤差;故B錯誤;C、土壤中的有機物加熱后會有氣味,同時會有黑色物質殘留;故C正確;D、加熱的土壤必須等到冷卻后才能稱量;故D錯誤;2.B【解析】最初的地球上并沒有土壊,土壤的形成從巖石風化開始的,然后在多種因表的作用下形成的,對照題目解題即可。土壤是在巖石、氣候、生物、地形和時間五大因素綜合作用下的產物:1.在風化作用下,養分的釋放與流失,2.在低等生物、微生物作用下,有機質積累, 形成原始月壤,積累有機質和養分,3.在高等生物作用下,營養富集(有機質重新合成腐殖質) 腐殖質不斷積累、成熟月壤形成 。生物在土壤形成過程中起主導作用, 故假如環境條件成熟,要使月球在自然條件下形成類似于地球土壤的月壤,可能需要經過②巖石風化④形成礦物顆粒,釋放礦物成分⑥低等植物著生①形成原始月壤,積累有機質和養分③高等植物生長⑤腐殖質不斷積累、成熟月壤形成,B正確。3.B【解析】構成土壤的物質有固體、液體和氣體三類。土壤的固體部分主要由礦物質顆粒和腐殖質組成,其中礦物質顆粒占固體部分的 95% 左右。A、注入的水一部分進入土壤的空隙中,大部分還是留在燒杯中,所以注入水的體積要遠遠大于進入土壤中水的體積,所以用該方法無法計算出該土壤樣品中空氣的體枳分數,故說法錯誤。B、在加熱試管中的土壤樣品的過程中,土壤中的水分會以水蒸氣的形式出來,當遇到溫度較低的試管壁時液化成小水珠,所以觀察到試管壁上有水珠,可以說明土壊中含有水,故說法正確。C 蒸發皿中出現的殘余物是能溶于水且不能燃燒的無機鹽 ,故說法錯誤。D、因為要測量土壤質量的減少情況,所以需要排除土壤中原有水分減少對實驗的干擾,所以應該 取一定質量干燥的土壤放在細密的鐵絲網上用酒精燈加熱,故說法錯誤。4.(1)各取等質量的土塊修改為各取等體積的土塊(2)減小誤差,使結果更加精確(3)大于【解析】(1)實驗雖然不能避免誤差,但能減小誤差。(2)如果甲比乙的水的體積大,那么說明甲中空氣的體積比乙中空氣的體積大,得出結論:疏松的土地比踩踏過的土地空氣含量高。【解答】(1)土塊中有空隙,因此當水面達到相同高度時,甲土塊內水的體積等于土塊的實際體積加其中空氣的體積,而鐵塊的體積和土塊的實際體積相同,所以V1和V3之差就是甲土塊中空氣的體積,最后用空氣的體積與鐵塊的體積比較,可知疏松的土地和踩踏過的土地哪個空氣含量高,因此在步驟1中有一處錯誤,即各取等質量的土塊修改為各取等體積的土塊。(1)在步驟2中,“快要浸沒土塊或鐵塊時,換用滴管向燒杯內滴水,直到水剛好浸沒甲、乙土地和鐵塊”如此操作的目的是:減小誤差,使實驗結果更加準確。(3)若發現V1>V,說明疏松的土地比踩踏過的土地空氣含量高。5.(1)干燥的土壤中空氣含量相對較多(2)20%(3)觀點一,因為本實驗要測定某區域土壤中的空氣含量,而不同區域內土壤中空氣含量可能差別較大【解析】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層疏松的物質,由各種顆粒狀礦物質、有機物質、水分、空氣、微生物等組成,能生長植物。土壤由巖石風化而成的礦物質、動植物、微生物殘體腐解產生的有機質、土壤生物(固相物質)以及水分(液相物質)、空氣(氣相物質)、氧化的腐殖質等組成。控制變量在進行科學實驗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實驗因素(自變量)以外的所有影響實驗結果的變量,這些變量不是本實驗所要研究的變量,所以又稱無關變量、無關因子、非實驗因素或非實驗因子。(1)實驗時要選取相對干燥的土壤,土壤的空隙部分較大,含有的空氣多,吸收的水分相對較多,實驗效果更明顯;(2)根據表格中的數據可知,土壤的空氣體積為225ml-200ml=25ml,;;(3)不同地方的土壤結構不同,其成分差異較大,所以不能使用不同區域的土壤樣品1.D【解析】土壤生物生活在土壤中的全部生物之總和。【解答】某生物遺體已經不需要呼吸,不需要營養物質,不會運動,而螞蟻、蚯蚓、植物依舊是有生命的生物,因此某種生物遺體不需要記錄在表格中,D符合題意。2.C【解析】要是為了定量實驗的考慮,干燥土壤可以稱干重,然后通過各種處理分離有機物從而計算含量。干燥的土壤加熱計算質量,如果質量減少,有焦臭的味道,就是證明土壤中含有有機物。【解答】土壤可以直接放在鐵絲網上加熱,如果質量減少,有焦臭的味道,就是證明土壤中含有有機物,故C正確,而A、B、D錯誤。3.A【解析】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層疏松的物質,由各種顆粒狀礦物質、有機物質、水分、空氣、微生物等組成,能生長植物。A、甲裝置中玻璃棒用以引流而防止液體外灑,A符合題意;B、土壤浸出液加熱蒸干后殘留白色固體是無機鹽,并不是有機物,B不符合題意;C、蒸發皿上殘留的白色固體是可以溶于水的無機鹽,C不符合題意;D、由于土壤浸出液過濾,并且使用酒精燈加熱蒸發,因此蒸發皿上殘留的白色固體不一定含有氮、磷、鉀三種元素,D不符合題意。4.(1)泥土中有無微生物(2)殺死微生物,作對照(3)甲瓶中無明顯現象,乙瓶中澄清石灰水變渾濁【解析】控制變量在進行科學實驗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實驗因素(自變量)以外的所有影響實驗結果的變量,這些變量不是本實驗所要研究的變量,所以又稱無關變量、無關因子、非實驗因素或非實驗因子。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層疏松的物質,由各種顆粒狀礦物質、有機物質、水分、空氣、微生物等組成,能生長植物。(1)由甲乙實驗裝置可知,該實驗通過觀察澄清石灰水是否變渾濁的現象,來驗證土壤中是否存在微生物;(2)強熱處理的土壤中的微生物都被殺死了,與乙組形成對照;(3)甲組中沒有微生物的存在無法進行呼吸作用,所以甲組澄清石灰水沒有明顯現象,而乙組土壤中存在微生物,其呼吸作用會產生二氧化碳,所以乙組的澄清石灰水會變渾濁;5.小燒杯上有水珠;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將新鮮土壤換成干燥土壤【解析】構成土壤的物質有固體、液體和氣體三類。土壤的固體部分主要由礦物質顆粒和腐殖質組成,其中礦物質顆粒占固體部分的 95% 左右。【解答】土壤中含有水分,所以在加熱的過程中水分會以水蒸氣的形式出來,當遇到干冷的燒杯時發生液化,所以會觀察到小燒杯上有水珠的現象。土壤中含有有機物,有機物在加熱燃燒的過程中會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所以 用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燒杯罩在土壤上,觀察發現有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現象。因為新鮮土壤中含有水分,在加熱過程中也會使得土壤的質量減少,所以需要將新鮮的土壤改成干燥的土壤,以排除水分對實驗結果的影響。浙教版科學八年級(下冊)“沖刺重高”講義(二十六)土壤的成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