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一、空氣污染源與主要污染物(一)空氣污染源化石燃料的燃燒,如汽車排出的尾氣;工業廢氣和煙塵;火山爆發產生的粉塵和氣體等。【注意】二氧化碳不是污染物。(二)影響因素造成空氣污染的有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一般以后者為主。主要污染物:CO、氮氧化物、SO2、可吸入顆粒物等。①汽車尾氣:主要有害成分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碳煙等,為主要的空氣污染源之一。②可吸入顆粒物:粒徑在10微米以下的顆粒物,是各大城市的首要污染物。。二、環境問題與防治(1)防治措施:減少污染物排放量、合理規劃工業區和非工業區、植樹造林等。(2)空氣質量指數:指一種評價大氣環境質量狀況簡單而直觀的指標。目前計入空氣質量指數的污染物有:SO2、NO2、顆粒物、O3和CO等。分為6個級別,指數越大,表征顏色越深,空氣污染狀況越嚴重。(3)全球性大氣環境問題:溫室效應、臭氧空洞、酸雨等。(1)酸雨①pH小于5.6的酸性降水,稱為酸雨(天然降水呈弱酸性性,因為空氣中含有少量的CO2)。②形成的原因:雨、雪等在形成和降落過程中,吸收并溶解了空氣中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等物質。③主要危害物:硝酸與硫酸。(2)臭氧(O3):一種藍色的、帶有腥臭味的氣體。離地面22~25千米處臭氧濃度達到最高,這一層大氣稱為臭氧層。①作用:吸收大部分紫外線,保護生物。②破壞:破壞臭氧層的主要物質為氯氟烴,氟利昂是其中一種。③臭氧空洞:地球南北極上空臭氧層中的臭氧濃度明顯下降,出現臭氧薄層。【能力拓展】為了確定溶液中氫離子的濃度,化學家提出了pH的概念,pH越小,表示溶液中氫離子濃度越大。臭氧在不同位置的利弊:高空臭氧層是保護層。近地低空臭氧是一種污染物。低空臭氧含量的增加可以引起光化學煙霧,危害森林、作物、建筑物等,臭氧還會直接引起人的機體失調和中毒。例1、如圖所示為某地某日空氣質量報告,下列敘述與報告內容不相符的是( )A.該日空氣首要污染物是PM10 B.該日空氣質量等級屬于輕度污染C.污染物O3可導致酸雨 D.汽車尾氣是污染物SO2和NO2的來源之一例2、“促進低碳經濟,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下列做法不符合此理念的是( )A.開發新能源(太陽能、潮汐能、風能等),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B.限制化工發展,關停化工企業,消除污染源頭C.用LED綠色光源代替白熾燈D.加快研發利用二氧化碳合成聚碳酸酯類可降解塑料例3、能源與環境已成為人們日益關注的問題。(1)目前人們利用最多的能源是煤、 和天然氣等化石燃料。(2)分別充分燃燒1 000 g天然氣和煤所產生的CO2和SO2氣體的質量如圖所示,根據圖示分析,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填字母)。A.煤燃燒產生的氣體更易導致酸雨B.該天然氣中不含硫元素C.煤燃燒對環境影響較小D.煤和天然氣的燃燒都有溫室氣體產生(3)A物質常被用作奧運火炬燃料,純凈物A在B物質中充分燃燒,發生反應:A+5B 3C+4D(部分微觀示意圖如表所示)。物質 A B C D分子示意圖 A物質中碳、氫元素的質量比為 。例4、2019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全球主場活動在浙江杭州舉行,2019年世界環境日主題聚焦空氣污染防治。回答下列問題:(1)汽車給生活帶來便捷也造成了環境污染,汽車尾氣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物質,在降水過程中容易形成 ,腐蝕建筑、損害林木。目前,杭州已開辟“零排放、零污染”的純電動公交路線超過100條,純電動汽車是由電動機驅動的汽車,其電動機的工作原理是 。(2)2018年杭州市生態環境局已陸續在全市144個鄉鎮街道建立了小微空氣自動監測站,實時接收監測數據。計入空氣質量指數的污染物,除了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還有 (選填序號)。①二氧化碳; ②顆粒物; ③氮氣; ④近地低空臭氧; ⑤一氧化碳(3)全面開展“五星達標3A爭創”的美麗鄉村建設行動是當前農村工作的重點。尾氣達標排放,避免二次污染是改善空氣質量的有效措施。當焚燒溫度低于800℃時,含氯垃圾不完全燃燒,極易生成有毒物質二惡英( C12H4O2Cl4),為降低尾氣中二惡英的排放量,垃圾發電廠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A.減少通入焚燒爐內的空氣量 B.焚燒過程中要不斷攪動垃圾C.減少垃圾在焚燒爐內的停留時間 D.升高垃圾焚燒爐內的溫度1.全球性大氣污染主要是指( )A.酸雨、廢舊電池、溫室效應B.酸雨、臭氧層破壞、溫室效應C.臭氧層破壞、廢舊電池、溫室效應D.溫室效應、廢舊電池、臭氧層破壞2.2020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的宣傳標語“環境保護你我他,藍天碧水伴大家。”描述大氣和水與環境的關系。下列物質不屬于大氣污染物的是( )A.二氧化氮 B.二氧化硫 C.PM2.5 D.二氧化碳3.“碳中和”是指某區域一定時間內二氧化碳排放總量與消耗總量相平衡。倡導“碳中和”有利于解決的環境問題是( )A.水土流失 B.臭氧空洞 C.溫室效應 D.白色污染4.近地面的臭氧是由于氮氧化物等在陽光照射下發生光化學反應產生的。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臭氧與氧氣的化學性質不同B.臭氧是空氣質量指數的污染物之一C.汽車尾氣大量排放會導致臭氧污染D.佩戴口罩能有效阻擋臭氧的吸人5.2021年3月5日,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扎實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各項工作。(1)近百年來,人類大量使用燃料,加上森林面積因亂砍濫伐而急劇減少等原因,使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較快,致使 加劇,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全球性氣候變暖。(2)“碳中和”是指某區域一定時間內二氧化碳排放總量與消耗總量相平衡。通過學習,我們知道植物的 作用能夠促進實現“碳中和”。6.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環境問題是當前人們關注的重要問題。請認真回答下列問題。(1)PM2.5是指大氣中粒徑 (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下列行為不會形成PM2.5的是 (填字母)。A.焚燒秸稈 B.汽車尾氣排放 C.太陽能發電(2)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降水。煤燃燒時排放出 (寫出兩種主要物質的化學式)等污染物,這些氣體或氣體在空氣中發生反應后的生成物溶于水,會形成酸雨。(3)“低碳”是一種生活理念,也是一種生活態度。下列做法中不符合“低碳”要求的是 (填字母)。A.少用一次性用品,如紙杯、筷子、塑料袋等B.多挖煤、多發電,加快經濟發展C.提倡騎自行車、乘公交車出行7.請沿用科學家認識事物的方式認識“空氣”。(1)從分類角度:潔凈的空氣屬于 (填“混合物”或“純凈物”)(2)從微觀角度:用“ ”表示氮原子,“ ”表示氧原子。則用“ ”可表示的微粒是(填名稱)。(3)從變化角度:已知:常壓下,氮氣沸點為-196℃,氧氣沸點為-183℃。將燃著的木條置于盛滿液態空氣的燒杯口,觀察到的現象是木條 (填“熄滅”或“繼續燃燒”)。(4)從環保角度:下列保護空氣的措施不合理的是A.加高煙囪直接排放廢氣 B.植樹造林 C.提倡步行、騎自行車等出行方式1.“低碳生活”“低碳經濟”“碳減排”等詞經常出現在電視新聞或手機新聞上,其中“低碳生活”中的“低碳”是指( )A.生活中不用含碳的物質 B.盡量減少含碳物質的排放和浪費C.停止含碳礦物的開采和加工D.禁止使用煤炭、石油2.能源與環境已成為人們日益關注的問題。充分燃燒1000g天然氣和煤所產生的CO2和SO2氣體的質量如圖所示,根據圖示分析,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該天然氣中也含硫元素B.煤燃燒產生的氣體更易導致酸雨C.煤和天然氣的燃燒都有溫室氣體產生D.一定質量的煤燃燒所產生的SO2的質量比CO2多3.森林是“地球之肺”,下列說法與之不相關的是( )A.樹木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B.森林能吸收空氣中大量的粉塵和煙塵C.森林能涵養水源,防止水土流失 D.森林能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硫等有毒氣體4.觀察下圖,化石燃料在燃燒過程中會產生各種廢氣,其中形成酸雨的主要氣體是( )A.SO2、NO2 B.CO2、CO C.SO2、CO2 D.NO2 ,CO5.空氣是一種非常寶貴的資源。(1)空氣可以用來生產氮肥是因為空氣中含有 ,它在空氣中的體積含量為 左右。 (2)PM2.5是指大氣中粒徑小于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使用下列交通工具不會增加PM2.5的是 (填字母,多選)。A.共享單車 B.柴油汽車 C.地鐵 D.電動汽車(3)空氣質量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下列物質中計入空氣污染指數的有 (填序號)。①二氧化碳 ②二氧化硫 ③一氧化碳 ④二氧化氮 ⑤氧氣6.臭氧層衰竭、酸雨和溫室效應是當今世界三大環境問題。(1)人為的大氣污染物使地球外層空間的臭氧層受到不同程度破壞,減弱了臭氧層吸收 的作用。(2)形成酸雨的原因是空氣受SO2和氮氧化物的污染。請舉一例,說明酸雨可導致人類生存環境的惡化: 。(3)形成溫室效應的原因之一是 。(4)你對防止溫室效應的一點建議是 。7.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減緩全球氣體變暖是當今世界要解決的重大環境問題,這一問題的解決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極為重要。(1)近年來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斷上升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2)下列變化中,對維持大氣中二氧化碳氣體總量平衡至關重要的是 (填序號)A.CO2+H2O===H2CO3 B.光合作用C.CO2+C 高溫2CO D.CO2+2NaOH=Na2CO3+H2O(3)科學家采用新技術,將二氧化碳和氫氣以一定比例混合,在一定條件下發生了如下反應:2CO2+6H2=4H2O+X,則X的化學式為________。(4)為減緩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以下建議可行的是________ (填序號)。①開發太陽能、水能、風能等新能源②禁止使用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③大力植樹造林,禁止亂砍濫伐答案及解析例1、C【解析】根據圖片提取先關信息,從而對各個選項進行判斷即可。A.根據圖片可知,該日的PM10后面的數值為194,它是最大的,因此它是空氣首要污染物,故A正確不合題意;B.根據左圖可知,該日空氣質量等級為輕度污染,故B正確不合題意;C.臭氧O3不會導致酸雨,而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是導致酸雨的重要原因,故C錯誤符合題意;D. 汽車尾氣是污染物SO2和NO2的來源之一,故D正確不合題意。例2、B【解析】二氧化碳的排放來源有很多,包括:①(煤炭、石油、天然氣)的燃燒,②人類、動物、植物的呼吸。③火山噴發、森林大火等。A、由于化石燃料的使用,產生的氣體排放到空氣中污染空氣,因此開發新能源(太陽能、潮汐能、風能等),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是符合“低碳”理念,A不符合題意;B、限制化工發展,關停化工企業,消除污染源頭,不切合實際,B符合題意;C、用LED綠色光源代替白熾燈,符合“低碳”理念,C不符合題意;D、加快研發利用二氧化碳合成聚碳酸酯類可降解塑料,減少白色污染,D不符合題意。例3、(1)石油 (2)A;D (3)9:2【解析】保護環境,低碳生活,節約水電、購買綠色食品,拒絕一次性木筷、餐具,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1)目前人們利用最多的能源是煤、石油和天然氣等化石燃料。(2)A、根據右圖可知,質量相等的天然氣和煤完全燃燒時,煤生成的二氧化硫遠遠大于天然氣,更容易形成酸雨,A符合題意;B、天然氣燃燒的過程,就是與氧氣反應的過程,因為有二氧化硫氣體產生,所以硫元素只能來自于天然氣,B不符合題意;C、煤燃燒對環境影響較大,C不符合題意;D、煤和天然氣燃燒都會生成二氧化碳氣體,從而造成溫室效應,D不符合題意;(3)由微觀示意圖可知,B是氧氣,C是二氧化碳,D是水,因為 ,根據反應過程可知,氧氣具有氧化性,根據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和數目均不改變可推出A物質的化學式為:C3H8,其中,碳元素與氫元素的質量比為:(12×3):(1×8)=9:2。例4、(1)酸雨;通電線圈在磁場中受力轉動 (2)②④⑤ (3)B;D【解析】(1)空氣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與水反應,會生成亞硫酸等酸性溶液,從而形成酸雨。根據電動機的工作原理分析解答。(2)根據控制質量污染物的定義判斷。(3)根據“含氯垃圾不完全燃燒,極易生成有毒物質二惡英”分析判斷。【解答】(1)汽車給生活帶來便捷也造成了環境污染,汽車尾氣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物質,在降水過程中容易形成酸雨。純電動汽車是由電動機驅動的汽車,其電動機的工作原理是通電線圈在磁場中受力轉動。(2)計入空氣質量指數的污染物,除了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還有顆粒物、近地低空臭氧和一氧化碳,故選②④⑤。(3)減少通入焚燒爐內的空氣量、減少垃圾在焚燒爐內的停留時間,都不利于垃圾的完全燃燒,故A、C不合題意;焚燒過程中要不斷攪動垃圾、升高垃圾焚燒爐內的溫度,都有利于垃圾的彎曲燃燒,故B、D符合題意1.B【解析】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造成大氣污染,汽車尾氣、工業廢氣排放等造成空氣污染,二氧化碳排放增多導致溫室效應,人類過多地使用氯氟烴類化學物質是破壞臭氧層的主要原因。【解答】酸雨是一些酸性氣體升到空中與空氣中的水蒸汽結合,使雨水酸化的一種現象,通常將Ph值小于5.6的雨或其他形式的降水稱為酸雨,將對環境造成惡劣影響,石雕、建筑物等會腐蝕。臭氧層被破壞,通過的紫外線就會傷害人類和其它生物。溫室效應是指由于全球二氧化碳等氣體的排放量不斷增加,導致地球平均氣溫不斷上升的現象,冰川融化,人覺得胸悶,危害人類健康,因此酸雨、臭氧層破壞、溫室效應都是全球性大氣污染的主要原因,B符合題意。2.D【解析】室外大氣污染物主要包括:粉塵/可吸入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等,據此分析判斷。【解答】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和PM2.5都屬于大氣污染物,只有二氧化碳屬于空氣的組成部分,不屬于大氣污染物,故D符合題意,而A、B、C不合題意。3.C【解析】碳中和是指國家、企業、產品、活動或個人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量,實現正負抵消,達到相對“零排放”。【解答】全球氣候變暖是一種和自然有關的現象,是由于溫室效應不斷積累,導致地氣系統吸收與發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斷在地氣系統累積,從而導致溫度上升,造成全球氣候變暖。由于人們焚燒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將其焚燒時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溫室氣體,都是增加溫室效應的原因,而“碳中和”是指某區域一定時間內二氧化碳排放總量與消耗總量相平衡,因此倡導“碳中和”有利于解決的環境問題是溫室效應,C符合題意。4.D【解析】大氣中的臭氧層被稱為人類和生物的保護傘,人類過多地使用氯氟烴類化學物質是臭氧層被破壞的主要原因。A、臭氧是由臭氧分子構成的,氧氣是由氧分子構成的,構成它們的分子不同,故化學性質不同,正確;B、目前計入空氣污染指數的項目有: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可吸入顆粒物和臭氧,正確;C、汽車尾氣排放物產生的化學反應會導致地區的臭氧造成污染,正確;D、口罩只能阻擋可吸入顆粒物,不能有效阻擋臭氧的吸入,錯誤。5.(1)溫室效應(2)光合【解析】(1)大氣能使太陽短波輻射到達地面,但地表受熱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長波熱輻射線卻被大氣吸收,這樣就使地表與低層大氣溫度增高,因其作用類似于栽培農作物的溫室,故名溫室效應。(2)“碳中和”是指企業、團體或個人測算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實現二氧化碳的“零排放”。【解答】(1)人類大量使用燃料,產生大量二氧化碳,森林的光合作用能夠釋放氧氣,吸收二氧化碳,促進蒸騰作用,可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若是大面積砍伐森林造成二氧化碳的增多,致使溫室效應加劇, 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全球性氣候變暖。(2)植物光合作用釋放氧氣,吸收二氧化碳,因此能夠促進實現“碳中和”。6.(1)小于;C (2)SO2、NO2 (3)B【解析】低碳生活的優點:保護環境,遏制全球變暖,利于人們身體健康。(1)PM2.5是指大氣中粒徑小于2.5微米的顆粒物,太陽能發電屬于清潔能源,因此不會形成PM2.5的,C符合題意。(2)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降水。煤燃燒時排放出SO2、NO2等污染物,這些氣體或氣體在空氣中發生反應后的生成物溶于水,會形成酸雨。(3)少用一次性用品,如紙杯、筷子、塑料袋等,提倡騎自行車、乘公交車出行能有效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多挖煤、多發電,加快經濟發展會增加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符合“低碳”理念,B符合題意。7.(1)混合物 (2)氮分子(氮氣分子) (3)熄滅 (4)A【解析】(1)只由一種物質組成的叫純凈物,由兩種或多種物質組成的叫混合物;(2)物質由分子構成,分子由原子構成,根據構成確定微粒的名稱;(3)沸點是液態沸騰時保持不變的溫度,也是液態和氣態兩種狀態的臨界溫度。一般情況下,溫度高于沸點肯定是氣態,低于沸點肯定是液態,據此判斷哪種氣體先汽化即可。(4)凡是對空氣有污染的都是不合理的選項。【解答】(1)從分類角度:潔凈的空氣由氮氣、氧氣、稀有氣體和二氧化碳等組成,屬于混合物;(2)如果中的原子是氮原子,那么它表示氮分子;如果中的原子是氧原子,那么它表示氧分子。(3)氮氣的沸點低于氧氣的沸點,因此在空氣中,氮氣先汽化;因為氮氣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所以將燃著的木條置于盛滿液態空氣的燒杯口,觀察到的現象是木條熄滅。(4)A.加高煙囪直接排放廢氣,會產生大量的有害煙塵,造成空氣污染,故A不合理;B.植樹造林,可以減小空氣污染,故B合理;C.提倡步行、騎自行車等出行方式,可以減小汽油、柴油等于化石能源的消耗,從而減小空氣污染,故C合理。1.B【解析】”低碳生活“包括:”1、踐行綠色低碳出行。2、養成低碳居家習慣。3、打造低碳簡約家裝4、選購低碳環保器具,5、積極參與低碳活動。【解答】“低碳生活”指的是生活作息時所耗用的能量要盡量減少,特別是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減緩生態惡化,B符合題意。2.D【解析】A.天然氣燃燒的過程,就是與氧氣反應的過程,因為有二氧化硫氣體產生,所以硫元素只能來自于天然氣中,故A正確不合題意;B.根據右圖可知,質量相等的天然氣和煤完全燃燒時,煤生成的二氧化硫遠遠大于天然氣,更容易形成酸雨,故B正確不合題意;C.煤和天然氣燃燒都會生成二氧化碳氣體,從而造成溫室效應,故C正確不合題意;D.根據圖像可知,燃燒1000g煤,生成二氧化碳2500g,生成二氧化硫11g,因此二氧化硫比二氧化碳少的多,故D錯誤符合題意。3.C【解析】地球上的氧氣絕大多數是由森林中的綠色植物產生,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能利用二氧化碳,制造出氧氣,是氧氣制造廠,森林是地球衛士,它能維持二氧化碳和氧氣的平衡,有效清除二氧化硫、氟化氫、氯氣等有害氣體。葉片上絨毛多,使得空氣中的各種污染物能被森林攔截、過濾和吸附。因此森林被人們稱為“ 地球之肺”。【解答】樹木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森林能吸收空氣中大量的粉塵和煙塵,森林能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硫等有毒氣體,與森林是“地球之肺”相關,森林能涵養水源,防止水土流失與凈化空氣特征不相關,C符合題意。4.A【解析】酸雨形成的原因主要可分為自然和人為兩方面,大自然中,海洋霧沫在蒸發的時候會夾雜硫酸升到空中,動物死尸和植物腐敗也會分解出硫化物,火山爆發也會噴發出二氧化硫,這些都會導致酸雨形成。人為原因中,工業生產和民用生活中燃燒的煤炭會產生二氧化硫。A、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能與水反應生成酸,形成酸雨,A符合題意;B、二氧化碳能與水反應生成碳酸,并不是酸雨,一氧化碳不能形成酸雨,B不符合題意;C、二氧化硫能與水反應生成酸,形成酸雨;二氧化碳能與水反應生成碳酸,卻不是酸雨,C不符合題意;D、二氧化氮能與水反應生成酸,形成酸雨,D不符合題意。5.(1)氮氣;78% (2)A;C;D (3)②③④【解析】(1)根據空氣中氮氣含氮元素及氮氣占78%體積分析;(2)根據化石燃料燃燒會增加PM2.5分析;(3)根據造成空氣污染的物質種類分析。【解答】(1) 空氣可以用來生產氮肥是因為空氣中含有氮氣,氮氣約占空氣體積的78%;(2)共享單車的使用、地鐵、電動汽車出行可減少化石燃料燃燒,不會增加PM2.5,A、C、D正確;柴油汽車的使用會增加PM2.5,B錯誤;(3) ①二氧化碳、⑤氧氣為空氣主要成分,不計入空氣污染物,②二氧化硫、③一氧化碳、④二氧化氮屬于空氣污染物;6.(1)紫外線(2)腐蝕建筑物( 導致樹木枯萎等,合理即可)(3)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4)開發新 能源(合理即可)【解析】(1)臭氧層能吸收紫外線;(2)酸雨有很強的腐蝕性;(3)形成溫室效應的原因主要是大量化石燃料的使用;(4)防止溫室效應應該從減少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排放考慮。【解答】(1)臭氧層的存在能吸收和阻擋太陽有害的紫外線強烈輻射。(2)酸雨有很強的腐蝕性,它能腐蝕建筑物、橋梁、大理石雕像、導致樹木枯萎等。(3)形成溫室效應的原因主要是大量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氣的使用,釋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4)要防止溫室效應,可減少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開發新能源。7.(1)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和森林的破壞 (2)B (3)C2H4 (4)①③【解析】(1)綠色植物可以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2)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具有與溫室玻璃相似的作用,對地球起著保溫的作用,從而產生“溫室效應”。適度的“溫室效應”能保證地球上的氣溫恒定,適于動植物生存。但近百年來,人類大量使用燃料,加上森林面積因亂砍濫伐而急劇減少等原因,使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較快,致使“溫室效應”加劇。【解答】(1)近年來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斷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和森林的破壞。(2)在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吸收主要是通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正確。(3)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和數目不變,故X的化學式為C2H4。(4)要減少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應從加快吸收和減少排放兩方面考慮,如開發太陽能、水能、風能等新能源,大力植樹造林,禁止亂砍濫伐等。浙教版科學八年級(下冊)“沖刺重高”講義(二十五)空氣污染和保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