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加強科技創新 推進科教興國【熱點聚焦】1.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號飛船發射升空,6月26日返回艙著陸,在軌運行期間先后同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成功進行自動和手控交會對接。2.2013年6月17日,由國防科技大學研制的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以峰值計算速度每秒5.49億億次、持續計算速度每秒3.39億億次的優異性能位居世界超級計算機500強排名榜榜首。天河二號標志著我國在超級計算機領域已走在世界前列。3.2013年7月1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來到中國科學院考察工作。他強調,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4.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號發射升空,12月14日成功著陸于月球雨海西北部虹灣著陸區。12月15日,著陸器與巡視器(“玉兔號”月球車)分離,各自開展探測任務。這是1976年以來人類首個航天器在月球軟著陸。5.2014年1月10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火箭推進劑專家張存浩,核武器技術專家程開甲獲得201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設問角度提示】1.從“神十飛天”到“嫦娥探月”,中國的航天事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我國重大的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這說明了什么?答:(1)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在一些科技領域已跨入世界先進國家行列。(2)社會主義制度具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3)我國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取得重大成果。(4)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5)中華民族是具有偉大創造力的民族,是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2.舉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重獎有突出貢獻的科技人才,說明了什么?答:(1)國家高度重視人才、重視科技、重視創新;(2)積極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3)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3.“神十飛天”、“嫦娥探月”成功(我國在科技方面所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答:(1)黨的正確領導;(2)我國的綜合國力不斷增強;(3)我國堅持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4)科技工作者團結協作、艱苦奮斗、銳意創新。4.我國為什么必須加快發展科學技術?答:(1)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成為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2)要迅速提高我國的生產力水平,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必須加快發展科學技術。(3)把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同推進改革開放和發展先進的科學技術結合起來,是實現我國生產力快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必然要求。5.為什么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必須加強科技創新和教育創新?答:(1)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必須加強科技創新和教育創新。(2)科技創新能力,己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決定性因素。(3)在激烈的國際科技競爭面前,如果我們的自主創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術引進,就永遠難以擺脫技術落后的局面。而要提高科技創新能力,首要的是提高教育創新能力。6.如何才能更好地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答:(1)大力發展科技、文化、教育事業,積極推進科技、教育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2)全面深化科技、教育體制改革,加強科技創新和教育創新;(3)加強對公民創新方面的宣傳教育與科學知識的普及,增強公民的創新意識;(4)貫徹“四個尊重”方針,在全社會形成一種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風尚等。7.在學習生活中,我們該如何培養創新精神、提高創新能力,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作貢獻?答:(1)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為創新打下堅實的知識基礎。(2)敢于質疑,敢于向傳統和權威挑戰,樹立敢為人先的精神。(3)培養興趣和好奇心,提高觀察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4)努力探索,注重實踐,養成勤動腦、勤動手的好習慣。【專題訓練】一、單項選擇題1.2013年12月9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報告顯示,2012年中國居民專利申請量為56.1萬件,居世界第一。2013年,我國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4.02件,自主創新能力有了進一步提高。這得益于我國長期堅持實施( )A.節約資源基本國策 B.可持續發展戰略 C.科教興國戰略 D.對外開放基本國策2.2013年7月1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考察工作時強調,增強科技創新活力,集中力量推進科技創新。要增強我國的科技創新能力,首要的是( )A.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B.優待科技創新人才C.提高教育創新能力 D.積極引進先進技術3.2014年1月10日上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共授獎10位科技專家和313項成果。這 ( )①有利于落實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 ②有利于形成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社會氛圍③說明科技創新已成為我國當前的中心工作④直接推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A.①②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4.神十飛天、嫦娥探月、高鐵如風、天河二號再登榜首……一系列自主創新成果讓國人自豪,令世界矚目,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科技實力還有較大差距,下列措施有助于縮小這一差距的是( )①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 ②加強科技創新和教育創新 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④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投入、研發和應用的主體A.①③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5.作為我國自主研制的首個月球探測器,嫦娥三號80%以上的技術和產品為全新研發并首次執行任務,需要攻克的關鍵技術多。這需要廣大航天科技工作者具有( ) ①勇于探索精神 ②團隊合作意識 ③精益求精品質 ④艱苦奮斗精神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二、非選擇題6.2014年1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探月工程嫦娥三號任務參研參試人員代表時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請你談談對“必須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這一觀點的理解。7.欣賞右圖漫畫,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漫畫一 漫畫二(1)漫畫一表明發展需要科技創新,而要提高科技創新能力,首要的是要提高什么能力?(2)看到漫畫二后,小陽同學發出這樣的感慨:“飛天夢的實現得益于我國堅持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因此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是我國當前的中心工作。”請你對小陽的觀點行行辨析。8.欣賞漫畫,結合時事和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1)漫畫反映了我國在2013年科技方面的什么成就?請你再列舉一項一年來我國的科技成就。(2)漫畫所取得的科技成就得益于我國實施哪一戰略?實施這一戰略必須加強哪幾方面的創新?(3)結合現階段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談談我們青少年如何為實施這一戰略做貢獻?9.陽陽同學計劃以“科技創新與中國夢”為標題,撰寫小論文。下列是他收集的有關2013年科技成就的資料。時間科技成就6月23日 ① 飛船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成功實現手控交會對接。11月18日我國“ ② ”以比第二名—--美國的“泰坦”快近一倍的速度再度登上全球超級計算機500強排行榜榜首。12月15日嫦娥三號著陸器與巡視器分離,“ ③ ”巡視器順利駛抵月球表面。(1)請將上述表格中的空白部分補寫完整。(2)小論文的主體部分:根據收集的資料,以“科技創新是撬動中國夢的杠桿”為論點,進行分析和論證。下面是陽陽同學未寫完的提綱,請你補寫完整。(3)小論文的結束部分:需要針對論點,聯系實際,從國家和中學生兩個方面提出建議。請你參與完成。熱點專題訓練參考答案1.C 2.C 3.A 4.D 5.D 6.(1)創新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現代人應該具備的素質。(2)科技創新能力已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決定性因素。在激烈的國際科技競爭面前,如果我們的自主創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術引進,就永遠難以擺脫技術落后的局面。(3)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面對新形勢、新要求,要迅速提高我國的生產力水平,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必須加強科技創新。7.(1)教育創新。(2)(1)①小陽認為“飛天夢的實現得益于我國堅持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觀點是正確的。②發展科技、教育,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大計,也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必然要求。只有堅定不移地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全面深化科技、教育體制改革,積極推進科技、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才能早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2)①認為“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是我國當前的中心工作”的觀點是錯誤的。②科技創新能力,已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決定性因素。但我國當前的中心工作仍然是經濟建設,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是我們黨、我們國家興旺發達和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3)因此,我國必須堅持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8.(1)①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號探測器在月球表面成功著陸。②2013年11月18日,“天河二號”蟬聯最快超級計算機。(2)科教興國戰略;必須加強科技創新和教育創新。 (3)①現階段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②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為創新打下堅實的知識基礎。敢于質疑,敢于向傳統和權威挑戰,樹立敢為人先的精神。培養興趣和好奇心,提高觀察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努力探索,注重實踐,養成勤動腦、勤動手的好習慣。9.(1)①神舟十號 ②天河二號 ③玉兔號 (2)②創新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③科技創新能力已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決定性因素。④我國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的進步。我國科技的整體水平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這一現狀要求我們必須重視科技創新。 (3)①國家:大力發展科技、文化、教育事業,積極推進科技、教育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全面深化科技、教育體制改革,加強科技創新和教育創新;貫徹“四個尊重”方針,在全社會形成一種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風尚等。 ②中學生: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為創新打下堅實的知識基礎;培養興趣和好奇心,提高觀察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努力探索,注重實踐,養成勤動腦、勤動手的好習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