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4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學案班級: 姓名:一、學習目標1.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能夠運用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關系的觀點,概括并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體會戰爭對人類社會的破壞。2.能夠依據多種史料,了解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建立,及對世界秩序的影響,并形成客觀的評價。二、預習檢查檢測1:參照課件并結合教材,請從時間維度或者空間維度敘述一戰的進程。檢測2:請完成下面表格。(從左到右) 1919年1月 英國、法國、美國 《凡爾賽條約》 殖民地被瓜分 歐洲、西亞和非洲 凡爾賽體系。(下一行表從左到右)1921年11月 美國 《九國公約》 共同支配中國 東亞和太平洋地區 華盛頓體系。三、學習探究(一)秩序的破壞:帝國主義的一戰【重點研習任務一】探究一戰根源【情境切入】觀看一戰視頻。讓我們走進一戰,探究一戰的根源。【自主學習】問題1:圍繞“帝國主義”這一核心詞,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的原因。思路引領:(1)從帝國主義的形成、對外政策、實力對比、兩大集團和導火線等方面進行概括。(2)重點解讀教材第83頁第二則“史料閱讀”的材料,深度理解“帝國主義”一詞。伴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進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帝國主義列強競相對外擴張、瓜分世界。帝國主義各國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導致它們的實力對比發生重大變化。歐洲形成兩大對峙的帝國主義軍事軍事政治集團,國際局勢日益緊張。兩大集團利用薩拉熱窩刺殺事件,推波助瀾,導致國際局勢迅速惡化,一戰最終爆發。【目標檢測】1. 關于一戰,有人認為是工業文明的產物,有人認為是民族主義泛濫而造成的,而主流的觀點認為是經濟競爭和爭奪殖民地的結果。1914年以前,“經濟競爭”和“爭奪殖民地”最為激烈的國家是( B )A.英國和美國 B.英國和德國C.法國和德國 D.美國和日本(二)秩序的重建:凡-華國際體系【重點研習任務二】評價凡-華體系【情境切入】斯大林說:“在第一次帝國主義大戰以后,戰勝國,主要是英國、法國和美國建立了一種新的國際關系制度,即戰后和平制度。”這里的“和平制度”是指什么?它真的永久和平嗎?來,我們一看究竟。【探究學習】材料一: 靠凡爾賽和約來維系的整個國際體系、國際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一﹣[蘇]列寧《在莫斯科省的縣、鄉、村執行委員會主席會議上的講話》,《列寧全集》第三十九卷材料二: 丘吉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中曾把凡爾賽體系稱為“勝利者的蠢事”。材料三: 國聯盟約規定了“委任統治”制度。德國和土耳其把所屬的前殖民地和屬地交給國聯,由國聯委托受任國進行統治。……國聯的“委任統治”制度是戰勝國帝國主義瓜分戰敗國殖民地的一種新的較為隱蔽的形式,是變相維護殖民體系的一種手段。——張建華主編《世界現代史》問題2:為什么說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確立的和平是“火山口上的和平”?思路引領:(1)提煉凡-華體系的中的矛盾和國聯的相關內容。(2)用足教材86-87頁的多種史料,并結合史實做到論從史出。(1)激化了戰敗國與戰勝國之間的矛盾,如德國遭到不公平待遇,力圖“復仇”;(2)未能解決戰勝國之間的矛盾,如日本在海軍發展上受到壓制,急于突破華盛頓體系的束縛;(3)強行處置戰敗國海外殖民地和委任統治制度加劇了西方列強與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間的矛盾;(4)加劇了帝國主義國家與社會主義蘇俄的矛盾,造成以國家利益為根源的意識形態對立;(5)戰后建立的國際聯盟缺乏有效機制制止侵略,保衛和平;總之,凡爾賽—華盛頓體是戰勝國在宰割戰敗國和相互妥協基礎上安排的戰后國際體系,暫時調整了戰后帝國主義之間的關系,創設了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但并沒有消除帝國主義爭奪世界的矛盾,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埋下了禍根。【目標檢測】2.“一戰”后,德國外長西蒙斯說:“必須對敵人的策略有所估計。敵人當中,一些人想擠牛的奶,另一些人想割牛的頭,那些想擠牛奶的人將會同我們達成協議。”你認為“割牛頭”和“擠牛奶”的分別是( C )A. 美國和英法 B蘇聯和美英 C法國和英美 D英國和美法3.在華盛頓會議上,英美向日本施加壓力,要日本歸還其在山東攫取的權益給中國的真實意圖是( D )A .維護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B .利用中國牽制日本,以實現其稱霸世界的野心C .平息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抵制日本擴張,打破日本獨霸中國的局面總結提升【追問歷史、生成智慧】 人類如何走出“平衡-失衡;戰爭-秩序”的怪圈?追問1:依據教材最后一段,一戰給歐洲帶來了哪些影響?①動搖了歐洲的世界優勢地位,②開始改變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追問2:放在大歷史坐標下,看20世紀上半期國際秩序的變動。1500年前后-20世紀初,歐洲的中心地位牢牢確立:一戰開始改變歐洲的中心地位;二戰最終終結歐洲的中心地位。追問3:怎樣的秩序才能保衛人類和平?習近平總書記為人類貢獻了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習總書記用五個“要”系統闡述了怎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即要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堅決摒棄冷戰思維和強權政治;要堅持以對話解決爭端、以協商化解分歧;要同舟共濟,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要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知識總結、建立體系】 繪制本課思維導圖,或者建構本課知識體系。四、作業設計(二選一):1.一戰后由戰勝國建立起新的國際秩序,這個新秩序被稱為什么?用不超過200字對此名詞進行解釋。點撥提示:名詞解釋要求簡明扼要地說清楚歷史事件或現象發生的背景、時間、地點、國家(人物)內容、結果及影響等。一戰后,以英、法、美為主的戰勝國,通過召開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簽訂《凡爾賽條約》和《九國公約》等一系列國際條約,確立了帝國主義在全球范圍的統治秩序,史稱“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戰后成立的國際聯盟也屬于該體系的一部分。這是一戰后帝國主義國家極力維護自身利益,重新瓜分世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體系,它極不公正和極不正常,為新的國際沖突埋下了禍根。2.第一次世界大戰還從哪些方面對世界歷史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請課后查找資料進一步探究,寫出200字左右的小論文。點撥提示:可以考慮經濟、科技、社會生活等方面。答案要點提示:(1)成為新技術發展的催化劑:①飛機:實用階段;②汽車:取代馬車;③化工技術發展;④生產管理革新。(2)促使政府機構改變職能(政府干預經濟,有效利用全國的人力、物力、財力);(3)改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社會主義和和平主義思潮盛行;(4)客觀上提高了婦女的社會地位。答案必須成文。五、資料拓展1.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大多數歷史學家都已能分清曾在數十年里一直起作用的背景原因和在1914年6月28日弗蘭茲·斐迪南大公被刺后的緊張的數星期中開始起作用的直接原因。最重要的背景因素有五個:經濟上的競爭、殖民地的爭奪、相互沖突的聯盟體系、勢不兩立的民族愿望和不可逆轉的軍事時間表。2.民族自決:指外國奴役和統治下的民族和人民可以自己決定或經過民族獨立戰爭取得本地區的獨立,組成新的國家,并對其領土擁有主權 。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3.國聯實行所謂的“全體一致”原則,即要求國聯所做決議需要全體成員一致同意方可生效,否則決議無效。因此,國聯在制裁侵略、保衛和平方面并沒有能發揮應有的作用。4.修昔底德陷阱:指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會回應這種威脅,這樣戰爭變得不可避免。此說法源自古希臘著名歷史學家修昔底德,他認為,當一個崛起的大國與既有的統治霸主競爭時,雙方面臨的危險多數以戰爭告終。5.委任管理制:凡是從前德國、土耳其等同盟國的領土,因為民族弱小,尚未開化而不能自主,應歸國際聯盟負監護人的責任。國際聯盟得委任所謂“先進國”去代為管理,以謀各地的安寧和發展。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