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教學設計一、教學內容分析這節課的重點就是尿液的形成過程,難點就是腎小球的濾過作用和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學生沒有感性上的認識,理解起來較困難,新舊知識聯系特別緊密,必須在學好血液循環路線這些舊知識的基礎上才能掌握。我深知這節課在本冊書中占的分量,所以我提前一周就開始從網上找課件,查找資料,精心備課,想利用多媒體通過觀察“尿液形成的動態視頻”來突破重難點。二、教學目標知識目標描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的過程以及人體泌尿系統的組成;概述泌尿系統的衛生保健。能力目標通過觀察腎單位的結構和尿液形成過程的示意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并形成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通過對血漿、原尿和尿液的主要成分的數據分析,培養學生根據實驗數據進行科學推測的能力。21世紀教育網版權所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情感目標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泌尿系統衛生習慣。教學重難點重點:尿液的形成過程。難點:腎小球的濾過作用和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三、學情分析這節課的重點就是尿液的形成過程,難點就是腎小球的濾過作用和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學生沒有感性上的認識,理解起來較困難,新舊知識聯系特別緊密,必須在學好血液循環路線這些舊知識的基礎上才能掌握。運用觀察、資料分析和交流討論的方法以及與多媒體配合完成,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四、教學策略選擇與信息技術融合的設計(1)主要通過觀察“尿液形成的動態視頻”來突破重難點。在老師指導下,教師有目的學習教材,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2)運用觀察、資料分析、交流討論的方法以及與多媒體配合共同完成。(3)利用多媒體現代教學手段,結合教師的層層引導以及繪圖和復述的方法,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五、教學過程①利用圖表對比方法去理解血漿、原尿和尿液的關系及區別,了解各自的成分。②通過觀看“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的視頻,認識尿的形成過程和排出過程。用flash動畫展示腎小球的濾過作用;可以通過“資料分析”、flash動畫和圖文觀察,幫助學生理解終尿的形成過程。③觀察圖片說明泌尿系統的組成和各個器官的功能。④模仿圖片分組畫圖,小組交流,口述尿液的形成過程。⑤關注泌尿系統健康,明確適量飲水的重要性。通過生活實例介紹,比如尿毒癥成因及治療措施,血液透析的原理等等,幫助學生形成愛護腎臟的意識。⑥解讀簡單的尿檢報告單,讓學生能用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教師活動 預設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一、溫故而知新復習腎單位的結構。小組討論:血液在腎單位的流經途徑。二、新授:(一)結合學案及課本思考討論下列問題:教師提問:在腎單位中腎小球內流動的液體是什么?提示:在腎小囊中的液體是原尿,而在腎小管末端流出的液體是尿液;它們有什么區別?(二)探究活動一:對比血漿和原尿的成分及含量差異,分析其不同?用幻燈片展示腎單位圖片和血漿與原尿成分表;對比原尿和尿液的成分及含量差異,分析其不同?展示腎單位圖片和原尿與尿液成分表;教師引導學生對比觀察,思考并得出結論。教師適當地引導并對學生的回答作出評價;血漿→原尿→尿液成分發生了什么變化 你診斷排尿主要排出哪些物質 2.你能作出何種推測 (三)腎小球的濾過作用:用flash動畫展示,“原尿有哪些物質?哪些物質能濾過到腎小囊腔里形成原尿?哪些物質不能濾過到腎小囊腔里?(四)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通過“資料分析”、flash動畫和圖文觀察,幫助學生理解終尿的形成過程。利用圖表對比方法去理解血漿、原尿和尿液的關系及區別。分析尿液的形成。教師引導:下面來看尿液形成的動態視頻。 學生觀看并回憶上節課所學知識,回答問題;(腎動脈→入球小動脈→腎小球→出球小動脈→小靜脈→腎靜脈)學生回答:在腎小球中的液體是血液。學生觀察、思考,從表格中獲取信息,并探究對比,說出他們的區別。(原尿與血漿相比沒有血細胞和大分子蛋白質)(尿液與原尿相比沒有葡萄糖)1.推測原尿是如何形成的?2.推測尿液的形成與血液循環有關系。1、各小組結合課件尿液的形成示意圖,對比分析表中各中成分含量的異同,并進行討論。對小組成員都不明白的問題,請求教師幫助。2、通過對比分析、觀察和歸納,小組間相互進行表達和交流,得出結論:腎臟通過腎小球的濾過作用,形成了原尿。發現問題:尿液與血液的成分發生了變化,為什么會產生這種變化?作出假設:血液中的廢物被過濾下來形成了尿。各小組結合課件尿液的形成示意圖,對比分析表中各中成分含量的異同,并進行討論。對小組成員都不明白的問題,請求教師幫助。 復習舊知識,準備建構新知識。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培養學生從表格中獲取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肯定學生的回答,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培養學生對所給的數據資料進行分析和推理的能力,通過所給的數據資料能夠發現問題并作出合理的推測通過教師的引導,使學生發現問題并作出假設,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同時也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對所給的數據資料進行分析和推理的能力,通過所給的數據資料能夠發現問題并作出合理的推測(五)觀看尿液形成的動態視頻,閱讀教材相關文字,嘗試描述尿液的形成過程,并組織學生模仿圖片分組畫圖。組織學生進行描述尿液的形成過程并板書。 學生觀看視頻,閱讀教材,思考,分析并組織語言嘗試描述模仿圖片分組畫圖,。 通過自主學習探究,進一步驗證自己的推測,獲得成功的喜悅,培養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六)尿液的排出和意義。學習泌尿系統的組成,引導學生回答各結構名稱,推測各結構的功能,并嘗試描述尿液的排出過程。介紹代謝廢物無法排出的危害,引出排尿的意義。(七)學習排泄的概念和途徑;通過信息庫和課文的圖文資料介紹了汗液的形成和排出,說出排泄的幾種途徑,使學生理解人體廢物的排出途徑不止一條。三、學以致用通過解讀簡單的尿檢報告單,讓學生能用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甲、乙兩人去醫院看病,尿常規化驗結果如表4:尿樣紅細胞白細胞蛋白質膿球甲少量大量—極多乙大量—+++—四、腎臟的衛生通過生活實例如尿毒癥成因及治療措施,血液透析的原理等等,幫助學生形成愛護腎臟的意識。五、練習檢測課堂小結 學生閱讀、討論、思考并回答泌尿系統的組成:尿液的排出途徑學生閱讀、討論、思考并回答閱讀課文自學排泄的概念,以及三個途徑。區分排泄與排便學生觀看課件并進行分析小結。學生思考探討相關問題,并相互交流,教師給與指導。針對化驗結果,小組分析討論:(1)甲、乙兩人的化驗結果是否正常?(2)是由于腎臟中哪一種結構發生了什么病變引起的?(3)日常生活中,我們應怎樣注意泌尿系統的衛生和保健?課余活動:讓學生通過圖書、雜志、電視、社會調查等多種途徑去自主查找有關人體泌尿系統的衛生和保健知識。學生思考探討相關問題,并相互交流,教師給與指導。學生思考回答。 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總結能力。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總結能力。培養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讓學生能用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學以致用解決問題。鞏固練習,讓學生學以致用解決問題。六、教學板書尿液的形成和排出一、尿液的形成和排出二、泌尿系統的組成三、泌尿系統的衛生保健七、教學反思多媒體教學能通過動畫、圖形等方式,把復雜抽象的生物學過程生動形象直觀的表現出來,這是優點,但是在運行中,切換不斷,不同的效果層出不窮,令人眼花繚亂,看起來活波生動,但是視頻圖片太多,學生光顧著看影片圖片了,很難靜下心來深入思考,影響學生對主干知識的注意力,也會消弱學生的操作能力和觀察能力。部分圖片雖然生動形象直觀的表現出腎單位的結構,但是描述尿液形成過程時對于濾出的物質和重吸收的物質很難直觀描述。我把多媒體教學和傳統教學結合講解,同時放慢速度,給學生有了充足的思考時間,學生能靜下心來消化知識;而且我應用了圖文教學,學生自己動手、親自參與,讓每位學生參照圖片靜下心來畫一幅腎單位的簡圖,學生既動腦思考而且又能展示自己畫畫的優勢;其次我用語言描述的方法,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了學生的興趣;最后我用了小組展示的方法,提高了學生的自信,加強了記憶力,效率當然會大幅提高。所以我總結出一個規律:許多知識點僅僅借助于傳統的教學手段或信息技術多媒體教學很難達到目的,可以通過學生動手作圖,將二者巧妙結合,在學生的動手繪畫過程中,既能保證學生有觀察、理解、質疑和記憶所學知識的時間,又可以通過觀察繪畫將學習內容變復雜為簡單、變困難為容易、變抽象為形象,更易突破重點和難點。最后我認為多媒體教學不能完全替代傳統教學,相互間可以互補,把多媒體教學和傳統教學融合起來,從而促進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和知識整合能力,把學生的思維徹底調動起來,讓學生參與課堂,輕松理解和掌握知識才是根本。這就是我這節課的收獲和感悟。腎小球的濾過作用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原尿尿液血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