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0張PPT)部編版六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第4課 地球--我們的家園第一課時新知導入同學們,我們知道宇宙一共有大約有1萬億億顆星球。你肯定能說出很多星球的名字。從這組圖片中,你能找到我們最熟悉的星球嗎?——地球新知講解在茫茫宇宙中,有一顆孕育生命的藍色星球,那就是我們可愛的家園--地球。地球為人類生活提供了所需的空間、環境和資源等。新知講解地球是距離太陽的第三顆行星,也是人類已知的唯一孕育和支持生命的天體。地球的表面大約 29.2% 是由大陸和島嶼組成的陸地。剩余的 70.8% 被水覆蓋,大部分被海洋、海灣和其他咸水體覆蓋,也被湖泊、河流和其他淡水體覆蓋著,它們共同構成了水圈。了解地球活動園假如我們離開地球,人類還能生存嗎?活動園1、地球上有水,水是生命賴以存在的基礎。2、地球上的溫度適宜生命生存。3、地球上有空氣,空氣也是生命賴以存在的基本要素。為什么地球適合人類生存?活動園20世紀80年代,美國曾建成一個模擬地球生態系統的“生物圈2號”。八名科研人員計劃在這個封閉的系統中生活兩年,為今后人類登陸其他星球建立居住地進行探索。一年多以后,“生物圈2號”實驗宣告失敗。假如離開地球,我們還能生存嗎?小視頻新知導入地球孕育了人類,提供了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自古以來,人類就用自己的方式與自然和諧相處。上面圖片中,有浙江烏鎮隨處可見依河而建、枕水而居的小橋流水人家。有中國哈尼族人的村寨一般建在半山腰,村寨上面的山坡分布著涵養水源的森林,村寨下面的山坡密布著梯田。活動園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北極地區的因紐特人用冰磚壘砌防風雪、御嚴寒的冰屋。由于缺乏木料,因紐特人就地取材,他們的制造冰屋的材料不是冰塊,而是經過特殊處理的雪。因紐特人制造冰屋的時候,會將厚厚的積雪拿來壓實,變成冰磚模樣。經過這樣的處理,冰磚就會變得更加緊實,也因此比普通冰塊更加牢固。先把冰加工成一塊快規則的長方體,這就是“磚”;用水作為“泥”。因紐特人怎么就地取材活動園材料準備好以后,他們在選擇好的地方,潑上一些水,壘上一些冰快,再潑一些水,再壘一些冰快;前邊不斷地壘著,后邊不斷地凍結著,壘完的房屋就成為一個凍結成整體的冰屋。冰屋是怎樣起到保暖防寒作用的呢? 首先,由于冰屋結實不透風,能夠把寒風拒之屋外,所以住在冰屋里的人,可以免受寒風的襲擊。 其次,冰是熱的不良導體,能很好地隔熱,屋里的熱量幾乎不能通過冰墻傳導到屋外。 再次,凍結成一體的冰屋,沒有窗子,門口掛著獸皮門簾,這樣可以大大減少屋內外空氣的對流。 正因為如此,冰屋內的溫度可以保持在零下幾度到十幾度,這相對于零下50多度的屋外,要暖和多了。因紐特人穿上皮衣,在這樣的冰屋里完全可以安全過冬了。當然,冰屋里的溫度比起我們冬天的室內溫度要低得多,而且冰屋里也不允許生火取暖,因為冰在0度以上就會融解成水。因紐特人怎么和自然和諧相處暢所欲言地球是人類美好的家園,大自然是我們的母親。她生產充足的食物,供我們果腹充饑;她奉獻豐富的土石和森林,供我們建房造屋;那牧場上的羊群、藍花盛開的亞麻田和中國的桑蠶編織物,讓人類抵擋住酷署嚴寒。——(美)房龍《房龍地理》從這段文字中你讀出了哪些信息?新知講解地球是我們生存的家園,愛護地球,就是愛護人類的未來。新知講解環境問題敲響了警鐘近百年來,隨著人口的增長和人類需求的增加,地球越來越不堪負重。生物賴以生存的森林、湖泊、濕地等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減少;煤炭、石油、天然氣等非可再生能源因過度開采而面臨枯竭;化石燃料燃燒排放大量的溫室氣體導致全球變暖……地球出現了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等問題。新知講解地球上的人們每天主要消耗的資源是礦產資源,特別是礦物燃料,即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人類通過燃燒化石燃料把大量溫室氣體排入大氣層,會造成全球氣候變暖這一現象。由于人類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燃燒后產生的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會形成酸雨現象。此外使用礦物燃料還會帶來霧霾、大氣污染、臭氧空洞等問題。新知講解據國際環保組織“全球足跡網絡”報告,2019年7月29日是“地球透支日”,也是歷年來最早的,到這一天,人類已經用光了2019年的自然資源定量,其中包括水、土壤、清潔空氣等等,也就說2019年后5個月用的自然資源相當于是提前透支下一年的(2020年)。有媒體講如果地球能說話,除了“好熱好熱好熱”,她大概也會說一句“好累好累好累”。最新報道2022年的地球生態超載日為7月28日。活動園課本第30頁的圖片分別反映了哪方面的環境問題?查找相關資料,說說這些環境問題會帶來哪些危害。活動園燃煤電廠排放廢氣廢氣中會含有很多硫化物、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會造成酸雨的形成,不僅危害動植物,也會損壞建筑物,破壞生態環境。活動園海洋上大面積的石油泄漏造成水質污染,甚至可能嚴重影響海洋生物的生存。泄漏的石油覆蓋了海水表面,導致海鳥和許多海洋生物因無法正常進食而餓死。活動園熱帶雨林遭受破壞(1)防治區域水土流失減弱。雨林地區降水豐富,對地面的沖刷侵蝕較強,而類型豐富的雨林植被可起到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2)全球碳氧平衡失調。熱帶雨林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固定上千億噸的二氧化碳,放出的氧氣占全球總量的1/3,被稱為“地球之肺”。(3)水循環、水平衡遭到破壞。活動園海平面上升(1)侵蝕海岸,海平面上升后,海洋的動態效應將得到加強,使海岸侵蝕加劇,特別是在沙質海岸。(2)海平面上升將加劇風暴潮的強度,增加頻率,不僅危及沿海地區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而且還使土地生理鹽水,海水入侵,導致農業生產減少生產,破壞生態環境。(3)高海平面提高了雨水基本水位增加,高潮水位相應增加,沿海防潮排水基礎設施功能下降,高海拔期間風暴潮增加。(4)溫度帶變化,熱帶擴大,溫帶減少,對農業造成破壞。海洋生物的生存環境發生了變化,大量死亡或被迫遷徙對漁業造成了一定的破壞。活動園沙漠面積悄然擴大一是沙漠面積悄然擴大的危害是破壞土地資源,使可供農牧的土地面積減少,土地滋生能力退化,植物量減少,土地載畜力下降,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降低。二是沙漠面積擴大是由于人類對干旱少雨地區的植被破壞使沙質土壤外露,少量的降水很快蒸發,長期形成沙化,使沙漠面積擴大。沙漠的沙粒在強風的吹動下形成沙塵暴或揚沙天氣,對環境造成極大破壞。活動園20世紀50年代,日本一家肥料公司把沒有經過處理的廢水排到了海灣中。這些廢水里含有對人體有害的汞,不僅嚴重污染了海水和魚類,也使食用魚類的人和動物中毒。最先發病的是愛吃魚的貓,中毒后的貓發瘋痙攣,紛紛跳海自殺。沒過幾年,水俁灣地區連貓的蹤影都不見了。后來,中毒的人也開始發病,與貓發病的癥狀相似。因為開始時病因不清,人們就用當地地名把這種病命名為“水俁病”活動園12人類應該尊重自然、保護自然,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必然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環境污染帶來的傷害,最終還是會轉移到位于食物鏈頂層的人類身上。活動園切爾諾貝利核漏事件,1986年4月27日早晨,前蘇聯烏克蘭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一組反應堆突然發生核漏事故,引起一系列嚴重后果。帶有放射性物質的云團隨風飄到丹麥、挪威、瑞典和芬蘭等國,瑞典東部沿海地區的輻射劑量超過正常情況時的100倍。核事故使烏克蘭地區10%的小麥受到影響,此外由于水源污染,使前蘇聯和歐洲國家的畜牧業大受其害。當時預測,這場核災難,還可能導致日后十年中10萬居民患肺癌和骨癌而死亡。新知講解核漏,放射性物質的云團隨風飄小麥受到影響,水源污染畜牧業大受其害10萬居民患肺癌和骨癌新知講解如果人類不能尊重自然,隨意破壞默默奉獻的地球,就必然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課后作業根據自己收集的人類不當行為損害地球環境的資料,以地球的口吻,寫一段文字或畫一幅漫畫,表達對這些行為的批評。謝謝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網站兼職招聘: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生物圈2號,人類克隆地球的嘗試,地球可以被復制嗎?.mp4 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下冊第4課地球--我們的家園課件第一課時(28ppt+視頻).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