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七單元 生物的變異與進化課前自主預習案4 生物的進化素能目標★考向導航基礎梳理——系統化知識點一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證據1.化石證據(1)化石的概念:通過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層中的古代生物的 等,是研究 最直接、最重要的證據。(2)生物化石在地殼中的分布規律:生物的化石在地層里的出現是有一定順序的。在越早形成的地層中出現的生物結構越 、越 ,在越晚形成的地層中出現的生物結構越 、越 。(3)意義:①證實了生物是由 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逐漸進化而來的。②揭示出生物由簡單到復雜、 、由水生到陸生的進化順序。2.比較解剖學證據(1)概念:研究比較脊椎動物的器官、系統的 的一門學科。(2)事實證據①蝙蝠的翼、鯨的鰭、貓的前肢、人的上肢都是 。②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是由 演化而來的。這些具有共同祖先的生物生活在 中,向著不同的方向進化發展,其結構適應于不同的 ,因而產生形態上的差異。(3)意義:為生物是否有 尋找證據。3.胚胎學證據(1)概念:胚胎學是指研究動植物胚胎的 過程的學科。(2)事實證據①人和魚的胚胎在發育早期都出現 。②人和其他脊椎動物在胚胎發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階段。(3)意義:支持了人和其他脊椎動物有 的觀點。4.細胞水平的證據(1)事實證據①當今生物有許多共同 。比如都有能進行代謝、生長和增殖的細胞。②細胞有共同的物質基礎和 等。(2)意義:支持了生物有 的論點。5.分子水平的證據(1)事實證據: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點,又存在差異性。(2)意義①揭示人們當今生物有著共同的 。②揭示了當今生物種類親緣關系的 ,以及它們在進化史上出現的 。知識點二 自然選擇與適應的形成一、適應的普遍性和相對性1.適應的含義(1)生物的形態結構適合于完成一定的 。(2)生物的形態結構及其功能適合于該生物在一定的環境中 。2.適應是普遍存在的,但又是 。二、適應是自然選擇的結果1.拉馬克的進化學說(1)主要內容①當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更古老的生物 來的。②各種生物的 是在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③適應的形成是由于 和 。(2)意義①徹底否定了 。②在當時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膚淺的解釋了 。2.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1)自然選擇學說的解釋模型(2)達爾文進化理論的發展①研究水平:從 水平深入到 水平。②研究結果:認識到 的本質。③研究對象:從以 為單位發展到以 為基本單位。④形成了以 為核心的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知識點三 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一、種群和種群基因庫1.種群的含義和特點(1)含義①范圍: 。②組成: 生物的 個體。(2)特點①不是 在一起。②彼此可以交配,并通過繁殖將 傳給后代。2.基因庫與基因頻率二、種群基因頻率的變化2.可遺傳變異是生物進化原材料的原因(1)可遺傳變異的形成:基因突變產生的 ,通過 過程中的基因重組,可以形成多種多樣的 。(2)可遺傳變異的利害性:變異的有利和有害是 的,是由 決定的。(3)種群基因突變數=個體基因數× ×個體數。(4)可遺傳變異的兩大特點(5)可遺傳變異的結果:提供 的原材料。三、自然選擇對種群基因頻率變化的影響1.原因:不斷淘汰具有 的個體,選擇保留具有 的個體。2.選擇的對象(1)直接作用對象:個體的 。(2)最終選擇的對象:決定表型的 。3.選擇的結果(1)生物性狀方面:朝著適應環境的方向不斷進化。(2)基因方面:種群 會發生 改變。知識點四 隔離在物種形成中的作用一、物種的概念能夠在自然狀態下 并且產生 后代的一群生物。二、隔離及其在物種形成中的作用1.隔離:(1)含義: 的個體,在自然條件下基因不能 的現象。(2)常見類型 項目 類型 發生范圍 結果生殖隔離 間 ①不能 ②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產生 地理隔離 生物 使種群間不能發生 2.隔離在物種形成中的作用(1)新物種的形成過程(2)結論: 是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知識點五 協同進化與生物多樣性的形成一、協同進化1.生物與生物之間的協同進化(3)“收割理論”:①捕食者往往捕食個體數量 的物種。②避免出現一種或少數幾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占 的局面,為其他物種的形成騰出空間。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 。2.生物與無機環境間的協同進化3.協同進化(1)含義:不同 、生物與 在相互影響中不斷 。(2)結果:通過漫長的協同進化過程,地球上不僅出現了千姿百態的 ,豐富多彩的基因庫,而且形成了多種多樣的 。二、生物多樣性的形成1.生物多樣性的三個層次: → → 。2.形成原因:生物的進化。3.研究生物進化歷程的主要依據: 。三、生物進化理論在發展1.觀點1:大量的基因突變是 ,決定生物進化方向的是 的逐漸積累,而不是 。2.觀點2:物種形成并不都是漸變的過程,而是種群 與 交替出現的過程。3.影響廣泛的觀點:以 為核心的生物進化理論。基能過關——問題化一、判一判(判斷正誤并找到課本原話)(一)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證據1.生物的遺物或生活痕跡可能形成化石。(必修2 P100正文)( )2.有共同祖先的生物個體在形態結構上沒有差異。(必修2 P102正文)( )3.蝙蝠的翼與人的上肢是同源器官,說明他們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進化而來的。(必修2 P102正文)( )4.親緣關系越近的生物細胞代謝方面的共同特征就越多。(必修2 P104正文)( )5.DNA中的堿基序列相似程度越大,生物的親緣關系可能越近。(必修2 P104正文)( )(二)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基本觀點1.生活在同一個池塘中的所有魚是一個種群。(必修2 P110正文)( )2.一個種群中的雌雄個體可以通過繁殖將各自的基因遺傳給后代。(必修2 P110正文)( )3.環境條件的改變導致了生物適應性變異的產生。(必修2 P112正文)( )4.生物進化過程的實質在于有利變異的保存。(必修2 P114正文)( )5.自然選擇通過作用于個體而影響種群的基因頻率。(必修2 P114正文)( )6.某種抗生素被長期使用后藥效下降,是由于病原體接觸藥物后,產生對藥物有抗性的變異。(必修2 P115探究·實踐)( )7.交配后能產生后代的一定是同一物種。(必修2 P116正文)( )8.種群間的地理隔離可阻止基因交流,但不一定出現生殖隔離。(必修2 P116正文)( )9.沒有地理隔離也可形成新物種。(必修2 P116正文)( )10.生殖隔離是指不同種個體間無法交配,不能產生后代的現象。(必修2 P116正文)( )11.若某物種僅存一個種群,該種群中每個個體均含有這個物種的全部基因。(必修2 P111正文)( )12.一個種群中全部個體所含有的控制同一性狀的全部等位基因叫作這個種群的基因庫。(必修2 P111正文)( )13.雜合子連續自交,基因頻率不發生改變,基因型頻率發生改變。(必修2 P111思考·討論)( )14.雜合子連續自由交配,基因頻率不發生改變,基因型頻率發生改變。(必修2 P111思考·討論)( )(三)協同進化與生物多樣性的形成1.獵豹與羚羊之間通過捕食關系實現協同進化。(必修2 P119正文)( )2.協同進化都是通過物種之間的生存斗爭實現的。(必修2 P121正文)( )3.生物多樣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的物種不斷形成的過程。(必修2 P121正文)( )4.生態系統多樣性是物種多樣性的保證。(必修2 P121正文)( )5.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就是生物對環境影響的結果。(必修2 P121正文)( )6.生物多樣性是協同進化的結果。(必修2 P123正文)( )(四)實驗 探究抗生素對細菌的選擇作用1.在實驗室連續培養細菌時,如果向培養基中加入抗生素,耐藥菌可能存活下來。(必修2 P115探究·實踐)( )2.存活下來的耐藥菌是抗生素誘導基因突變的結果。(必修2 P115探究·實踐)( )3.培養基上紙片附近出現的抑菌圈是細菌分解培養基導致的。(必修2 P115探究·實踐)( )4.在抑菌圈邊緣的菌落上存在抗藥性的細菌。(必修2 P115探究·實踐)( )5.為了保證實驗結果的準確性,要多重復幾次并求抑菌圈直徑的平均值。(必修2 P115探究·實踐)( )6.實驗結束后,應將耐藥菌、培養基、紙片等進行高溫滅菌處理。(必修2 P115探究·實踐)( )二、連一連 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主要內容三、議一議【教材易漏拾遺】1.[必修2 P102圖6-3]下圖表示三種脊椎動物的前肢和人的上肢骨骼示意圖,據圖回答有關問題:(1)蝙蝠的翼、鯨的鰭、貓的前肢與人的上肢相比,在結構上有相似之處,而且排列順序也基本一致,這說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四種前(上)肢內部結構模式非常一致,但功能迥異,外形差別也很大,這說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必修2 P103思考·討論拓展]細胞色素c是細胞中普遍含有的一種蛋白質,約有104個氨基酸,據測算,它的氨基酸序列每2 000萬年才發生1%的改變。不同生物與人的細胞色素c氨基酸序列的差異如下表所示:生物名稱 黑猩猩 獼猴 狗 雞 響尾蛇 金槍魚 果蠅 天蠶蛾 鏈孢霉 酵母菌氨基酸差異/個 0 1 11 13 14 21 27 31 43 44(1)根據上表分析可得出:與人親緣關系最近的是 ,最遠的是 。(2)本實驗說明氨基酸的差異越小,物種間的 ,氨基酸的差異越大,物種間的 。(3)這些生物的細胞色素c在化學結構上的相似性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必修2 P110正文拓展]為什么進化的基本單位是種群而不是個體?4.[必修2 P114正文拓展]自然選擇的實質是什么?自然選擇作用的直接對象、間接對象、根本對象分別是什么?5.[必修2 P119圖6-12拓展]思考羚羊跑得快這一適應是如何形成的?6.[必修2 P115探究·實踐拓展]若不需要定量檢測細菌的耐藥性大小,只需要篩選出耐藥的細菌,實驗思路是怎樣的?第七單元 生物的變異與進化課前自主預習案4 生物的進化基礎梳理——系統化【知識點一】1.(1)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 生物進化 (2)簡單 低等 復雜 高等 (3)原始的共同祖先 由低等到高等2.(1)形態和結構 (2)同源器官 共同的原始祖先 不同環境 生活環境 (3)共同祖先3.(1)形成和發育 (2)鰓裂和尾 (3)共同祖先4.(1)特征 結構基礎 (2)共同祖先5.(2)原始祖先 遠近 順序【知識點二】一、1.(1)功能 (2)生存和繁殖2.相對的二、1.(1)進化 適應性特征 用進廢退 獲得性遺傳 (2)物種不變論 適應的形成2.(1)過度繁殖 遺傳變異 生物進化的原因 遺傳變異 個體水平 隔離 (2)性狀 基因 遺傳和變異 生物個體 種群 自然選擇【知識點三】一、1.(1)一定區域 同種 全部 (2)機械地集合 各自的基因2.(1)全部個體 全部基因 (2)基因庫二、1.基因重組 基因突變2.(1)等位基因 有性生殖 基因型 (2)相對 生存環境 (3)突變頻率 (4)隨機性 不定向性 (5)生物進化三、1.不利變異 有利變異2.(1)表型 (2)基因3.(2)基因頻率 定向【知識點四】一、相互交配 可育二、1.(1)不同群體間 自由交流 (2)不同物種 相互交配 可育的后代 同一種 基因交流2.(1)突變 基因重組 基因交流 食物 棲息條件 基因頻率 基因庫 (2)隔離【知識點五】一、1.(1)細長的吸管似的 (2)加快 加快 (3)多 絕對優勢 物種多樣性2.好氧 厭氧 光合3.(1)物種之間 無機環境之間 進化和發展 (2)物種 生態系統二、1.遺傳多樣性 物種多樣性 生態系統多樣性3.化石三、1.中性的 中性突變 自然選擇2.長期穩定 迅速形成新種3.自然選擇學說基能過關——問題化一、判一判(一)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證據1.√ 2.× 3.√ 4.√ 5.√(二)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基本觀點1.× 2.√ 3.× 4.× 5.√ 6.× 7.× 8.√9.√ 10.× 11.× 12.× 13.√ 14.×(三)協同進化與生物多樣性的形成1.√ 2.× 3.× 4.√ 5.× 6.√(四)實驗 探究抗生素對細菌的選擇作用1.√ 2.× 3.× 4.√ 5.√ 6.√二、連一連三、議一議1.(1)脊椎動物有共同的原始祖先(2)結構與功能相適應,也體現了生物適應環境的特點2.(1)黑猩猩 酵母菌 (2)親緣關系越近 親緣關系越遠 (3)這些生物有著共同的原始祖先3.提示: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研究生物的進化時僅僅研究個體是不夠的,還必須研究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4.提示:自然選擇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定向改變。自然選擇作用的直接對象是生物個體的變異性狀(表型);間接對象是相關的基因型;根本對象是與生物個體變異性狀相對應的基因。5.提示:羚羊中本來就有跑得快和跑得慢的個體,在獵豹追逐羚羊過程中,跑得慢的羚羊會被獵豹捕食吃掉,跑得快的羚羊(有利變異個體)得到生存和繁殖的優勢。代代繁殖后,群體中跑得快的羚羊越來越多,有利變異逐代積累,形成了跑得快這一適應性特征。6.提示:將稀釋一定倍數的菌液直接涂布到含一定濃度抗生素的培養基上,將長出的菌落挑出,即耐藥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