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十單元 種群和群落課前自主預習案1 種群及其動態素能目標★考向導航基礎梳理——系統化知識點一 種群的數量特征1.種群的數量特征之間的相互關系2.種群密度的調查方法(1)樣方法并非只適用于植物①適用對象:植物或活動范圍小、活動能力弱的動物。②取樣方法:五點取樣法和 。③取樣關鍵: 。(2)標記重捕法①適用對象:活動范圍大、活動能力強的動物。②計算公式:N(種群數量)=×M(初次捕獲標記數)。知識點二 種群數量的變化1.種群數量變化的研究(1)研究方法:建構 模型。(2)一般步驟:2.種群數量增長的“J”形曲線和“S”形曲線項目 “J”形曲線 “S”形曲線增長模型前提條件 條件充裕、氣候 、沒有敵害等 有限、受其他生物的制約等曲線特點 種群數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數連續增長,沒有 種群數量達到 ,即K值后,將停止增長知識點三 影響種群數量變化的因素1.非生物因素對種群數量變化的影響(1)非生物因素的種類:主要包括 等。(2)非生物因素對種群數量變化的影響往往是綜合性的,如春夏時節動植物種群普遍迅速增長,除氣溫升高外, 也是重要原因。2.生物因素對種群數量變化的影響(1)種內關系:隨種群數量增長, 加劇,會影響種群數量進一步增長。(2)種間關系① 都會影響種群數量變化。②作為宿主的動物被寄生蟲寄生,細菌或病毒引起的 也會影響種群數量變化。3.密度制約因素和非密度制約因素(1)密度制約因素: 和 等生物因素對種群數量的作用強度與該種群的密度是相關的。(2)非密度制約因素: 等氣候因素以及 等自然災害,對種群的作用強度與該種群的密度無關。4.種群研究的應用(1)K值與K/2值的分析(2)K值與K/2值的應用基能過關——問題化一、判一判(判斷正誤并找到課本原話)(一)種群的數量特征及種群密度的調查1.種群密度反映了種群在一定時期的數量,但是僅靠這一特征還不能反映種群數量的變化趨勢。(選擇性必修2 P2正文)( )2.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直接決定種群密度。(選擇性必修2 P3正文)( )3.樣方法取樣的關鍵是要做到隨機取樣。(選擇性必修2 P5探究·實踐)( )4.可用每平方米草坪上雜草的數量來表示種群密度。(選擇性必修2 P5探究·實踐)( )5.五點取樣法適合調查灌木類行道樹上蜘蛛的種群密度。(選擇性必修2 P5探究·實踐)( )6.某小組用樣方法調查草地中某種雙子葉植物的種群密度時,應選擇植物生長茂盛處取樣。(選擇性必修2 P5探究·實踐)( )7.調查草地中某種雙子葉植物種群密度時,樣方的大小以1 m2的正方形為宜。(選擇性必修2 P5探究·實踐)( )(二)種群數量的變化及影響因素1.種群的“J”形增長曲線中,N0為該種群的起始數量,λ為時間。(選擇性必修2 P9正文)( )2.一定的環境條件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稱為環境容納量,又稱為K/2值。(選擇性必修2 P9正文)( )3.保護大熊貓的根本措施是提高環境容納量。(選擇性必修2 P9正文)( )4.非生物因素對種群數量變化的影響往往是綜合性的。(選擇性必修2 P14正文)( )5.氣溫和干旱等氣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災等自然災害對種群的作用強度與該種群的密度有關,被稱為非密度制約因素。(選擇性必修2 P16正文)( )(三)實驗 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1.酵母菌需要用半固體培養基培養。(選擇性必修2 P11探究·實踐)( )2.對酵母菌計數用逐個計數法。(選擇性必修2 P11探究·實踐)( )3.吸取酵母菌菌液時,吸取上層液體即可。(選擇性必修2 P11探究·實踐)( )4.培養液滲入計數室后,需稍待片刻,待酵母菌沉降到計數室底部后才能進行計數。(選擇性必修2 P11探究·實踐)( )二、連一連各年齡結構類型、特點及種群密度的變化趨勢三、議一議【教材易漏拾遺】1.[選擇性必修2 P4“與社會的聯系”發掘]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出生人口男女性別比例持續升高,嚴重偏離人口性別比例的正常值。請思考:性別比例是如何影響種群密度的?2.[選擇性必修2 P3“標記重捕法”發掘]在對某種鼠的調查中,調查范圍為1 hm2,第一次捕獲并標記39只鼠,第二次捕獲34只鼠,其中有標記鼠15只。(1)這個種群中的鼠的種群密度大約是 只/hm2。(2)若捕捉后該鼠不易再被捕捉,則估算的種群密度會 (填“偏高”或“偏低”),理由是什么?3.[選擇性必修2 P8、P9正文拓展]下圖表示的是種群數量增長曲線,據圖分析:(1)圖中b曲線的形成過程中何時出現了環境阻力?(2)曲線a、b哪個更符合自然界種群數量變化的實際情況?(3)圖中陰影部分表示的含義是什么?4.[選擇性必修2 P10“思考·討論”發掘:](1)同一種群的K值是固定不變的嗎?(2)對于鼠、蚊蟲等有害生物的控制,應該采取什么措施?5.[選擇性必修2 P17“思維訓練”發掘]據循環因果關系分析下列生物學過程的因果循環性。(1)甲狀腺激素分泌的調節。(2)獵物和捕食者種群數量變化的相關性。第十單元 種群和群落課前自主預習案1 種群及其動態基礎梳理——系統化【知識點一】1.出生率和死亡率 遷入率和遷出率 單位體積 標記重捕 各年齡期 雌雄2.(1)等距取樣法 隨機取樣【知識點二】1.(1)數學 (2)假設 數學形式2.食物和空間 適宜 資源和空間 K值 環境容納量【知識點三】1.(1)陽光、溫度、水 (2)日照延長、降水增多2.(1)種內競爭 (2)種間競爭和捕食 傳染病3.(1)食物 天敵 (2)氣溫和干旱 地震、火災4.(1)0 最大基能過關——問題化一、判一判(一)種群的數量特征及種群密度的調查1.√ 2.√ 3.√ 4.× 5.× 6.× 7.√(二)種群數量的變化及影響因素1.× 2.× 3.√ 4.√ 5.×(三)實驗 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1.× 2.× 3.× 4.√二、連一連三、議一議1.提示:性別比例通過影響出生率,進而影響種群密度。2.提示:(1)88 (2)偏高 該鼠被捕捉一次之后不易再被捕捉,使再次捕獲的個體中被標記的個體數減少,由種群數量計算公式N=知,估算的種群數量偏大,即估算值大于實際的種群密度。3.提示:(1)b曲線的形成過程中始終存在環境阻力。(2)b曲線更符合自然界種群數量變化的實際情況。(3)在生存競爭中被淘汰的個體數量。4.提示:(1)同一種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變的,會受到環境等因素的影響而改變。(2)從環境容納量的角度思考,可以采取措施降低有害動物種群的環境容納量,如將食物儲存在安全處,斷絕或減少它們的食物來源;室內采取地面硬化,減少它們挖造巢穴的場所;養殖或釋放它們的天敵等。5.提示:(1)(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