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3節 影響種群數量變化的因素(一)教學目標1.舉例說明陽光、溫度、水等非生物因素對種群數量變化的影響。2.舉例說明不同物種之間的相互作用對種群數量變化的影響。3.闡明種群研究在實踐中的應用。(二)教學重點、難點,1.教學重點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對種群數量變化的影響。2.教學難點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對種群數量變化影響的綜合性。(三)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學生分小組對“問題探討”中的問題進行討論,歸納影響種群數量變化的因素。凡是影響種群重要特征的因素,都會影響種群的數量變化。下面我們分別探討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對種群數量變化的影響。二、分析資料,討論非生物因素的影響展示教材第13頁“思考.討論”中的資料,組織學生討論教材中的討論題。小組討論后得出:影響植物種群數量的非生物因素除光照外,還有溫度、水、風、火、無機鹽等。同一非生物因素對不同植物種群的影響是不同的。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如果該地干旱缺水,對各種動植物的種群數量會有哪些影響 春夏時節,動植物種群的數量普遍迅速增長,這是為什么 通過討論歸納:同一非生物因素對不同動植物種群的影響是不同的。各種非生物因素的影響往往是綜合性的,同時存在主次之分。三、分析資料,討論生物因素的影響實驗分析:生態學家高斯單獨培養大草履蟲的實驗。大草履蟲種群數量的增長受到空間、資源等的限制,而且隨著種群數量的增長,種內競爭會加劇,使死亡率升高、出生率下降。展示抽樣調查大草履蟲所得的數據和種群數量變化曲線1。展示抽樣調查雙小核草履蟲得到的種群數量變化曲線2。展示兩種草履蟲混合培養時,兩個種群的數量變化曲線3。補充說明,這兩種草履蟲都沒有分泌殺死對方的物質。兩種草履蟲呈種間競爭關系。實驗初期,資源和空間相對充裕,所以兩種草履蟲的數量都增加。實驗后期,由于在與雙小核草履蟲的種間競爭中不具優勢,大草履蟲數量不斷減少,最后全部消失。雙小核草履蟲因為有競爭優勢,所以種群繼續增長。但是因為大草履蟲消耗了資源(如食物),所以雙小核草履蟲種群的K值比單獨培養時低。展示教材第15頁“思考·討論”中的資料2,組織學生討論相關問題。分析、討論雪兔和猞猁的數量變化體現了循環因果關系。同時,影響雪兔種群數量變動的因素還有其他捕食者、其他競爭者、作為食物的植物以及非生物因素等。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影響種群數量變化的生物因素有同種生物,還有捕食者、競爭者、食物、寄生者等。生物因素可能通過影響種群的出生率、死亡率、遷入率、遷出率、年齡結構、性別比例等種群特征來改變種群數量。捕食者與被捕食者之間往往體現出循環因果關系。循環因果關系對維持穩態有重要作用。四、種群研究的應用通過對事例的分析和討論,說出研究種群的特征和數量變化規律,可以對野生生物(包括瀕危動物)的保護、生物資源的開發、有害生物的防治等提出合理的建議。認識到保護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在瀕危動物的保護方面只有通過調查獲知種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別比例、年齡結構等特征以及影響該種群數量變化的因素,才能了解種群生存狀態,預測種群的數量變化趨勢,采取保護措施以降低環境阻力,提高K值(或環境容納量)。在漁業方面中等強度的捕撈(捕撈量在K/2左右),有利于持續獲得較大的魚產量。在有害生物的防治方面。采用化學和物理的方法控制現存有害生物的種群數量。通過減少食物、有效保護或引入天敵生物等方法降低有害生物的環境容納量。五、歸納總結,畫概念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