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六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第二單元知識點梳理一、填空。1、在茫茫宇宙中,有一顆孕育生命的藍色星球,那就是我們可愛的家園---地球。地球為人類生活提供了所需要的空間、環境和資源等。2、地球孕育了人類,提供了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自古以來,人類就在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與自然和諧相處。3、地球是人類美好的家園,大自然是我們的母親。4、近百年來,隨著人口的增長和人類需求的增加,地球越來越不堪重負。生物賴以生存的森林、湖泊、濕地等正以驚人的速度減少;煤炭、石油、天然氣等非可再生能源因過度開采而面臨枯竭;化石燃料燃燒排放大量的溫室氣體加劇全球氣候變暖……地球出現了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等問題。5、如果人類不能尊重自然,隨意破壞默默奉獻的地球,就必然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6、為了更有效地保護地球,實現可持續發展,世界各國通過簽訂協定、制定法律等方式來限制人類對地球的傷害。我國把環境保護列為基本國策。7、為了安排2020年后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2015年12月,《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近200個締約方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一致通過《巴黎協定》。2016年4月22日,175個國家簽署《巴黎協定》。2016年11月4日,《巴黎協定》正式生效。8、為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眾健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9、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危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為了保護地球家園,人類不斷探索創新,運用聰明才智,將自然界賦予人類的清潔能源與現代高科技相結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10、循環經濟:包括產品的清潔生產、資源的循環利用和廢物的高效回收。11、清潔能源:太陽能、風能、水能、生物能等清潔能源的開發和利用越來越受到重視。12、保護環境是每個人應盡的義務,讓我們行動起來讓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13、為了保護地球家園,人們設立了很多保護環境的節日:如2月2日是“世界濕地日”,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14、①我國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主要的自然災害有旱災、臺風、洪澇、地震、滑坡、泥石流和病蟲害等。15、我國的自然災害種類多、分布廣。16、對我國影響范圍最廣的自然災害是洪澇。17、自然災害不僅會造成資源破壞、直接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還會帶來各種間接損失,甚至會影響社會穩定和可持續發展。18除了自然的原因外,人類在生產、生活中不合理的行為也會誘發或加重自然災害。19、具備防災避險的意識、自救自護的知識和能力,可以預防自然災害的發生,減輕其帶來的損失。20、為了減輕自然災害對人民生命、財產造成的危害,我國不僅建立了氣象、海洋、地質及生物等災害的監測、預警系統,還建設了牢固的防災減災工程。21、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的級別依據氣象災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緊急程度和發展態勢一般劃分四級:一般、較重、嚴重和特別嚴重,依次用藍色、黃色、橙色和紅色表示,同時以中英文標識。22、面對自然災害,人們不斷探尋科學、有效的方法抗擊災害,從而提高抗災能力。23、在人類防御自然災害的過程中,法律是約束人們的行為、減少自然災害危害的重要手段。24、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破壞、侵占、毀損水庫大壩、堤防、水閘、護岸、抽水站、排水渠系等防洪工程和水文、通信設施以及防汛備用的器材、物料等。25、自然災害始終伴隨著人類的生活,人類也一直在與自然災害進行著斗爭。正是在這一過程中,人們形成了不屈不撓、團結互助的抗災精神。26、重大自然災害發生后,全國人民發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共同應對災難。27、盡管自然災害還會發生,但是我們會盡最大的力量,全國上下形成減災共同體,共同預防、減少自然災害對我們的傷害。二、判斷正誤1、地球是人類美好的家園,大自然是我們的母親。 ( √ )2.地球上的一切資源都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 × )3.目前,不僅地球可以供人類居住,還有其他星球也可以供人類居住。 ( × )4.人類是地球上最為高等的生物,應該是自然的主宰。 ( × )5.浙江烏鎮的“小橋流水人家”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 ( √ )6.生態環境與我沒有關系,我并沒有義務保護環境。 ( × )7.我們應該盡量減少一次性筷子、紙杯的使用,這樣做有利于環保。 ( √ )8.化石燃料燃燒排放的大量溫室氣體加劇全球氣候變暖。 ( √ )9.我國把環境保護列為一項基本國策。 ( √ )10.太陽能、風能、水能、生物能等許多能源的開發和利用,越來越受到重視。 ( √ )11.煤炭、石油、太陽能都屬于不可再生能源。(×)12.“世界濕地日”世界地球日”中國植樹節”國際勞動節”都是與保護環境有關的節日。 ( × )13.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危及人類自身。 ( √ )14、防汛備用的設備可以挪用一下。 ( × )15、人類不合理的行為也會誘發或加重自然災害。(√ )16、每個公民都要了解防災的相關法律,不得違背相應規定。 ( √ )17、容易爆發泥石流的地區是平原地區。 ( × )18、地震監測預警系統的建立,能夠提高對地震的快速反應能力,對災情有“縮小”作用。 ( √ )19、自然災害是非常可怕的,自然災害是無法預測、減輕和阻止的。 (×)20、當泥石流發生時,向平行于泥石流流動方向的山坡上跑。( × )21、自然災害始終伴隨著人類的生活,人類也一直在與自然災害進行著斗爭。( √ )22、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的級別分為四級:一般、較重、嚴重和特別嚴重,依次用藍色、黃色、紅色和橙色表示。 ( × )23、《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是約束人們的行為、減少自然災害危害的法律。 ( √ )24、小李堅信自然災害不會降臨到他的頭上,所以從不學習自救自護知識。 (×)25、我國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 )26、地震發生時,如不能及時撤離,應暫時躲在小開間的墻角,護住頭部。 ( √ )27、自然災害的發生完全是人為原因造成的。(× )28、重大自然災害發生后,全國人民發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共同應對災難。 ( √ )三、選擇題1、下列不屬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一項是(C).A.人在屋中居,屋在水中游B.因地制宜,就地取材C.村邊河流兩旁建工廠,增加村民經濟收入2、下列能源不屬于清潔能源的是(C)。A. 太陽能 B.風能 C. 石油3、下列與保護環境無關的節日是(D)。A.世界環境日 B.世界地球日C.世界濕地日 D.世界讀書日4、循環經濟不包括(C)。A.廢物的高效回收 B.產品的清潔生產C.能源的過度開采5、2016年,175個國家簽署的《巴黎協定》,是人類為了共同應對(A)變化而采取的行動。A.氣候 B.核武器 C.戰爭6、保護環境是每個人應盡的義務。下列同學的說法值得點贊的是(D)。①小艾:我們可以宣傳垃圾分類的好處,在自己家里做好垃圾分類②小鄂:我每天乘公共汽車上下學③小佳:我發明了一個節水裝置,可以給家里節省不少水④小香:我們應該把不用的塑料袋隨手燒掉,減少白色污染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7、以下反映了全球變暖問題的是(A)。A.島嶼正遭受海平面上升的威脅B.海洋上大面積的石油泄漏C. 熱帶雨林遭受破壞8、燃煤電廠排放廢氣屬于(C)方面的問題。A. 資源短缺 B. 生態破壞 C.環境污染9、我國制定的保護環境的基本法律是(C)。A.《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B.《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C.《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10、下列哪項是造成沙漠化的原因 (A )A.過度放牧 B.保護水資源 C.植樹造林第11、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于2015年(B)起施行。A.6月1日 B.1月1日 C.10月1日12、以下沒有誘發或加重自然災害的行為是(B)。A. 圍湖造田,毀草開荒B.保護耕地,退耕還林C.亂砍濫伐,開墾荒地13、亂砍濫伐不會導致以下哪種情況 (C )A. 無法涵養水源,易造成洪澇災害B.水土流失加重,易引發山體滑坡C.地形地貌改變,易引發火山地震14、如果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的級別是特別嚴重,那么表示為(A)A紅色 B.藍色 C.黃色15、下列避險行為正確的是(C).A.當地震發生時,乘電梯下樓B.雷電交加時,小明還在看電視C.當火災發生時,要用濕毛巾捂住口鼻跑出去16、在郊外遭遇雷電時,應該( A)A. 及時躲避或盡量找低洼處蹲下B. 停留在孤立的大樹、高塔、電線桿旁C.停留在廣告牌下17、在我國,造成經濟損失最大的自然災害是(A)。A.洪澇和地質災害 B. 臺風 C.旱災18、下列行為中,具備防災避險意識的是(B)。A.山區山洪、泥石流的高發期,在山區露營時,選擇在山谷扎營B.每到一處公共場所都先了解一下這里的逃生路線圖C.臺風來臨前夕,堅持和小伙伴去踢足球19、面對自然災害,下列做法錯誤的是( D)A.臺風來了,盡量避免在河邊走B.當泥石流發生時,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動方向的山坡上跑C.地震發生后,從高樓撤離時應走安全通道D.洪水來臨時,可以爬到土坯房的屋頂20、下列有關自然災害的說法,錯誤的是(A)。A.一個地方發生旱災后,不會再發生其他自然災害B.春夏季節我國江淮地區常見洪澇災害C. 不同自然災害,有時會持續發生21、我國影響范圍較廣的自然災害是(B)。A.泥石流、滑坡B.洪澇、旱災C.臺風、地震22、(B)氣象衛星的發射成功,有助于提升國家對災害天氣的監控和預警能力。A.“風云二號” B.“風云四號”C.“風云五號” D.“風云六號”23、下列屬于自然災害的是(C)。A.為發展經濟亂砍濫伐森林B.學校附近發生了車禍C. 泥石流沖毀了房屋,損壞了道路24、當自然災害發生后,我們應該( B)A.事不關己,高高掛起B.眾志成城,抗險救災C.佇立觀望,見機行事三、簡答題1、請你根據自己了解的人類不當行為損害地球環境的資料,以地球的口吻,寫一段文字或畫一幅漫畫,表達對這些行為的批評。答:人們總是在我身上砍樹木,我身上的工廠也不停地排放污染氣體,使我的大氣層受到破壞。本來是大片叢林的地區,也建了高樓,我身上的樹木少了許多。希望人們可以馬上停止這些行為。2、(教材P28)假如離開地球,人類還能生存嗎 答:地球為人類生活提供了所需要的空間、環境和資源等。離開地球,我們人類將難以永續生存。3、(教材P29)請選擇下圖中的一個案例,說一說圖中的人們是怎樣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答:(1)“人在屋中居,屋在水中游”體現了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和諧共生的美。(2)“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呈現了人們尊重自然利用大自然的特點而和諧生活的場景。(3)“森林一村寨一梯田一水系”反映了樹木、人類、土壤、水和諧共生的畫面。4、(教材P30)下面的圖片分別反映了哪方面的環境問題 查找相關資料,說說這些環境問題會帶來哪些危害。答:(1)環境污染問題:燃煤電廠排放廢氣,污染大氣環境;海洋上大面積的石油泄漏,嚴重影響海洋生物的生存。(2)生態破壞問題:熱帶雨林遭受破壞,會造成全球生態災難;沙漠面積悄然擴大,植被會越來越少;海平面上升,影響人類生存和經濟發展。5、(教材P31)日本的水俁病事件告訴我們什么 說一說你對環境問題的理解。答:水俁病事件告訴我們,如果人類不能尊重自元然,隨意破壞默默奉獻的地球,就必然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我們應該重視環境保護,不要為了一時利益而造成環境污染。6、(教材P31)選擇某個方面的環境問題,查閱資料,說說其帶來的危害。答: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中的森林植被本來是郁郁蔥蔥的,但是人們為了一己私利,過度砍伐樹木,使樹木大量減少,造成水土流失,極易形成洪澇災害和山體滑坡。7、(教材P32)你還知道哪些關于保護地球的協定或者法規 答:《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等。8、(教材P33)你知道下面這些新能源有什么特點嗎 人類使用新能源替代化石燃料對保護環境有什么意義 答:太陽能、海浪、地熱、風能都屬于清潔能源。使用這些能源替代化石燃料,不但可以部分解決化石燃料面臨枯竭的問題,還可以減少對環境的污染。9、(教材P34)你還知道哪些與保護地球有關的日子:在這些日子里,我們可以做些什么 答:(1)與保護地球有關的日子:日期 節日名稱3月12日 中國植樹節3月22日 世界水日3月23日 世界氣象日5月31日 世界無煙日(2)在這些節日里,我們可以大力宣傳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例如,在“植樹節”,告訴人們要少砍一棵樹,多種一棵樹;在“世界水日”,我們要倡導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10、(教材P34)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我們小學生能做些什么呢 答:(1)每天乘公交車上下學。(2)發明節水裝置,節約用水。(3)宣傳垃圾分類的好處,在自己家里做好垃圾分類。(4)不隨地吐痰。(5)保護地球上的生物。11、(教材P35)圍繞生活中你發現的環境問題展開研究,提出改善的建議,并和同學們一起制訂保護地球的班級環保公約。綠色班級環保公約(1)不帶零食進校園,不嚼口香糖,不隨地吐痰,不亂扔果皮紙屑及廢棄物。(2)隨手關燈,節約用電;節約水資源,循環用水;少用塑料袋,自備購物布袋;支持公共交通。(3)自覺養成“愛綠”“護綠”養綠”的良好習慣,爭做環保小衛士。我國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1)你重點了解的自然災害是什么 請列舉2項。答:地震、泥石流。(2)為了減輕自然災害的危害,我國采取了哪些措第 施 請至少列舉2條。答:建立了氣象、海洋、地質及生物等災害的監測,預警系統;建設了牢固的防災減災工程。(3)人們常說:災害無情人有情。“人有情”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請至少列舉2條。答:解放軍和武警官兵奔赴災區,奮力拼搏,營救生命;全國人民對災區捐款捐物。13、(教材P36)近幾年,我國遭遇過哪些自然災害 答:東北地區遭遇的主要是旱災,東南沿海地區遭遇的主要是臺風,南方地區遭遇的主要是洪澇和病蟲害。14、(教材P37)認真閱讀下面的統計圖,你有什么發現 我國哪些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比較大 答:從圖中可以看出我國主要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的比例。洪澇和地質災害、臺風、風雹、旱災等,造成的損失比較大。15、(教材P38)你怎么看待亂砍濫伐引發自然災害這一問題 人類還有哪些不合理的行為可能誘發或加重自然災害 答:人類的亂砍濫伐是錯誤的行為,會引發洪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其他不合理行為:圍湖造田、過度放牧等。16、(教材P39)仔細閱讀下面的圖片與文字,你認為哪些做法是正確的 哪些做法是錯誤的 對于錯誤的行為,說一說錯在哪里,應該怎么做。答:(1)錯誤的做法是:①雷雨交加時,在大樹下避雨,容易被雷電擊中,應盡量躲在屋內。②山區山洪、泥石流的高發期,在山區露營時,選擇在山谷扎營,容易遭遇危險,應盡量選擇安全的高地。(2)正確的做法是:①當地震發生時,如果條件允許,及時、有序地撤到安全空曠的地帶;如果不能及時撤離,暫時躲在小開間的墻角,護住頭部。②當泥石流發生時,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動方向的山坡上跑。17、(教材P42)當重大自然災害發生后,媒體報道中的哪些畫面給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答:解放軍和武警官兵晝夜兼程奔赴災區,奮力拼搏,營救生命。官兵們冒著余震的危險,組成一條生命通道,輪流托舉著被固定在簡易擔架上的幸存者,直至其平安脫險。18、(教材P43)你身邊是否出現過類似的人物 請和小組同學一起收集人們不懈抗災以及在災害中團結互助的故事,并在班級交流,討論什么是不屈不撓、團結互助的抗災精神。答:(1)我們社區也有這樣的人物,上次某地發生洪澇災害,社區志愿者積極組織愛心人士捐款捐物。(2)盡管自然災害經常發生,但全國人民每次都是奮力抵抗,減輕災害損失,這就是不屈不撓的抗災精神。災害發生后,全國人民心手相連,奮力救災,這就是團結互助的偉大的抗災精神。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